姚波 发表于 2014-9-22 12:46:27

家谱修复:“冷门”中传承文化

家谱修复:“冷门”中传承文化2014-09-22 08:49   来源: 金华新闻网   作者:叶 骏

http://www.hxpzlm.cn/uploads/allimg/140922/1-1409220U135C4.jpg修复好的家谱,页面残缺。http://www.hxpzlm.cn/uploads/allimg/140922/1-1409220U203A1.jpg古籍修复常用工具。    “修复古籍不仅要整旧如旧,保留文献的装帧风格,还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如果将来发现有更好的保护修复技术,后人可以循迹回到修复前的状态。”昨日下午,在市区碧云路某住宅内的一个古籍修复工作室,古籍修复师金卫益正在对一本来自温州的手写家谱进行修复。他说,平时看到的家谱大多是木活字或手写字印刷的,像这样手写的并不多见,因此他们修复时也格外用心。

    记者看到,这本手写家谱大部分破损严重,有的页面只有一半不到的信息,其他部分显示的都是托裱用的竹纸。在这个工作室里,放着不少待修复或已修复的古籍,其中大多数是家谱。四名工作人员正在工作台上专心致志地工作。有的家谱品相较好,只有较轻微的受损,修复师就进行相应的修补,有的则需要进行大手术,需整本拆下来逐页进行托裱———就是在原来的古纸下粘一层薄薄的竹纸或宣纸,使其看上去“融为一体”。

    “修复不同古籍所用的纸张、黏着剂都各有不同。纸张的厚度、纹路都要和古籍本身既对应,又不同,有时还需要给纸张染色,以配合和衬托原书的色彩。”金卫益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用于修复古籍用得最多的是来自奉化一家纸厂产的竹纸,因其颜色比较丰富,加之明清时古籍印刷中竹纸本身也用得较多,配色相对容易。

    在一个朝南向阳的房间里,地上晾晒着不少古籍书页。它们已经被修补得平平整整,看起来字迹清晰、古色飘香。金卫益介绍道:“这是一册已经拆装修复了的。有的古书修复前破损严重,受潮发霉、被老鼠咬、被虫蛀,……很多古书收购进来后,都散发着一股霉味,有的因为在干燥的地方存放太久和纸质老化,变得又干又脆,稍一触碰,就会裂开。如何修复使其变得平整?这就要先使用雾气或用清水轻轻浸润,让之变软,再用同色纸将破损处补齐,然后用排笔在书页背后刷上很稀的糨糊,再裱上一层纤维纸托底,拂拭平整,逐页进行,全部裱好后再截齐装订成册。薄薄一册书,甚至要用一个月的时间。

    据了解,古籍修复技术在中国拥有上千年的流传史,至少在唐代便已出现和运用,唐代的褚遂良、宋代的苏东坡就曾亲手从事装裱。在其后的发展中又形成了流派纷呈的盛况,比如蜀派有绝技“借尸还魂”、京派有绝技“珠联璧合”、津派有绝技“千波刀”等,使之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如今不但这些修复流派大多难觅踪影,古籍修复技艺在部分城市也已经成为非遗项目。

    从事了六年古籍修复工作的金卫益说,做他们这一行相当单调,要的就是“心灵手巧”。古籍修复不但要熟悉各个朝代书籍的形式和版本,还要了解各朝纸张、书皮及装订风格,更要有娴熟的技艺。金华的古籍修复师极少,可能就他们几个。和他一起做古籍修复的几个人都还比较年轻,但这一行不太能留不住人,一方面是薪资待遇不太如人意,再者做这个也很需要耐心。有的人是凭着一份对古籍与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坚持,中途转行的也不少。

    据介绍,修补一本古书,往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像编页码、裁纸、调糨糊、托裱、晾干、压书、齐栏、裁书、缝线等,一招一式极为考究,有的工序要求近乎苛刻。像齐栏就颇有讲究,齐栏就是将一本古书的整叠纸张顿平后,根据地角线再一一对齐,有的古书纸张很软或开本较大,就不太好顿平、齐栏。做这些都是要时间积累的,绝非一朝一夕能练就。

    金卫益说,他们修复的这些古籍,都是他们业主从各地收购来的,有的是从北京等地的拍卖会上拍来的,价值各不相同。修好后,这些古书有的会流通出去,有的则被业主收藏起来。他们做古籍修复,都是走一步算一步,一天能修多少都没个谱,因为每本书甚至每一页的受损情况都不一样,修起来只能一点一滴地来,没有任何捷径或偷懒的办法。“每天的工作虽然单调,但看着经自己的手那些古书得以延续生命,心里还是很慰藉,挺有成就感的。干我们这一行的人这么少,我们就是在冷门中默默地传承文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家谱修复:“冷门”中传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