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姚良官 发表于 2014-11-2 08:15:13

[转载]读谱札记

寻根问祖,查根找源,是人最关心的问题,因此是编纂族谱的主要内容。

各姓的先祖有谁?除了本姓本支或本村的开基祖一般比较明白,始祖、鼻祖,说明白就明白,说不明白就不明白。

得姓之祖,大多数姓氏是三千年以前的人物,并且有多源头之说。

各姓的鼻祖、始祖,都是后代的人从汉以前的古代的典籍中找的。古代的典籍,首先是史书,史书中找不到,就到神话传说中找。

同一个姓,不同的区域,为示区别,你找了此,我便找彼,所以有了多源头。找的人,最多是有爵位的,但至少应是品行端正的社会名人。

有社会人文学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们都说是炎黄子孙,八千年前,中华大地上难道就只炎、黄这两个人?黄帝的部落,炎帝的部落,除了这两个人有后代,其余的人都被阉割了?

盘古开天地,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作为神话传说,边喝茶,边听故事,为有趣味的消遣,未尝不可,作为科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就经不起追问了。

用科学的眼光看,用进化论的观点看,不要说到草履虫,鱼、始祖鸟那么远,就说类人猿,应是雄的雌的一大群;从考古发掘出来的山顶洞人,元煤人等等,也是男的女的一大群。你的祖宗是那一只猴子,谁说得清?要说,某个氏族的祖先,就是某个氏族祖先的始居地的那群原始人。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到了黄帝、炎帝、蚩尤的那个时代,有多少个部落?多少个头领?每个部落中又有多少人?只不过这三个人是最强大的部落头领罢了。我们都是这三个头领的子孙,那么成千上万的芸芸众生的后代到哪里去了?是头领的子孙,无非为撷取一点光荣和自豪感。

真正意义上的寻根问祖,我看是较不得真的。

我们现在修族谱,编族史,又必须较真。修族谱,述族史,就是一路较着真过来的。

修族谱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国史以至杂史(如文学史等)、野史、地方志上,都会留下一个名字,永垂不朽,作为一个没有“丰功伟绩”的平凡的人,普通的人,在本族群自己编纂的族谱上,留下一个名字,让子孙后代看,同样也永垂不朽。每年冬至日,把逝去的先人念叨一遍,也是一种宣传。再一点就是,把自己名字摆进从始祖开始一直到现在的名字的链条中,往前上溯,百年千年,子孙后代再延续下去,于是使人短暂的一生,有一种绵远无穷的感觉,得到一点现实的安慰。

所以,中华的传统文化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后人,是生命的一种延续形式。这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的体现。较之“万岁”与“万寿无疆”这种言不由衷的欢呼的虚荣,却显得具体而实在。

中华民族从封建专制时代到文明科学时代,为什么一直都说我们是炎黄子孙?从皇帝到总统、主席,也都说我们是炎黄子孙?为什么十三亿中国人都这样认可?

黄帝、炎帝,是帝!是英雄!以他们为先祖,光荣,自豪。

李姓,奉老子李耳为得姓鼻祖,王姓以王族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或商纣朝的王族比干为得姓鼻祖,张姓以黄帝之孙发明了弓箭的挥为得姓鼻祖,龙姓以舜臣纳言龙为得姓鼻祖。刘姓,以汉高祖刘邦或中山靖王之后的蜀主刘备为始祖,萧姓以萧何为始祖,周姓以雅量高志的东吴都督周瑜为始祖……以这些历史名人为鼻祖,为始祖,光荣,自豪。要说,这也是一种虚荣之心。

人有虚荣之心,才求上进,才能激发出奋斗的勃勃雄心。

这是精神方面的。

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做官以致婚姻,都讲究“门第”,促进了各姓氏族群在历史名人中寻根和认祖。这却是实在的,功利的。
有的人,较真得总想找出祖父的祖父来,这就违背了修谱编史的本意了。
修谱也好,写族史也好,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是要让族人看到本族的荣光,增添族人对本族的自信和自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读谱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