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波 发表于 2015-3-3 20:41:15

新安艺术家——姚彬

新安艺术家——姚彬2013-12-30 11:29:39
来源:黄山新闻网 作者:


  画 人 姚 彬  鲍忠恕  大约七八年前,我与程学开先生同在《黄山日报·天都周末》当编辑,经常听说歙城姚彬画名,相约前往探访。访问中,深为姚彬先生战胜沉疴,贫贱不移,矢志书画的意志以及他那出凡脱俗风格特立的书画作品所打动。回屯后,才思敏捷的学开先生即著洋洋洒洒题“文化名城访姚彬”的雄文一篇,以我们俩人的名义发表。此后,七八年过去,姚彬杳无音信。也曾登门拜访三五次,想作点补充采访,皆因“铁将军”把门而未见尊颜。邻居说,没有听见姚彬京胡声了,他大约不在家吧。  姚彬这一生,始终与琴声相伴,与书画相依。  今年春夏两季,蒙徽州区政协友人安排,得幸与姚彬再会于文峰塔下。谈书论艺,唱曲抚琴,再睹姚彬先生在众多方家的赞叹声中,墨雨纷飞在六尺素笺上书大块文字写徽山徽水的风采,重勾起我品评姚彬书画的念头,于是便有了拙文。  姚彬,字木杉,号石琴斋主,出生在歙县渔梁,今年正好是他的花甲之年。由于他的先祖均是精通音律丝竹琴弦的高手,他又出生在徽派篆刻鼻祖巴慰祖后裔巴莲舟的祖居,自幼亲眼目睹诸多书画名作,因此,他耳濡目染,从孩提开始便接受了音乐和书画艺术的熏陶,使他一生与乐器和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歙县,坊间有不少关于姚彬是怪人、怪才的传说。所谓怪,大凡是指个人与大众有不同的独特之处,比喻中国历史上的扬州八怪,他们所处的那个历史时代,受封建的文化教养和影响,决定了他们思想所可能达到的高度和不可能超越的世界观范围,除主要指他们的艺术特点外,也包含他们思想行为的与众不同。如说郑燮“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为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尽笑板桥怪”以及“究嫌笔意躁动,不免霸悍之气,款题随意布置,另有别趣,殆亦摆脱俗格,自立门庭者也”。姚彬生长在新社会、新时代,当然不可能愤世嫉俗,但他的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不喜或不善于宣传和包装自己,从不事权贵,不攀高枝,至今没有出书,没有办过书画展,没有加入任何级别的美术家和书法家协会,偶有书画作品见报或有记者撰文在报刊上介绍,他竟自感羞涩,过闹市低头掩面,如此等等。另一方面有人说他怪,也许与他坎坷而又奇特的经历有关。他少小便以多才多艺名噪乡梓,少年时曾遭雷击死而复生;1972年曾以徽州地区艺术类专业分第一的成绩入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而后却又被转入物理系学习物理,大学数年间,走读于艺术物理两系,成为两系之翘楚,并担任安师大乐队队长并兼乐队总指挥。又因为他的书法润含春泽,干裂秋风,如锥画沙,如屋漏痕,每一笔都如弓弦拖过,笔力强劲雄厚,潇洒流畅,结字奇中见趣,趣中见拙,点划之间都见功夫。便有许多人误传他的字是带有气功的,可以防病治病。当然,这都是民间传说,并无科学依据。  我观姚彬的山水画,当属于中国文人画一类。唐代王维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但文人画的提法始于北宋的苏东坡,并由明代董其昌提出了“南北宗”论而确立。文人画重抒情,其归宿是自我表现,是自我内心世界的独白,是自我情感的渲泄,以“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是文人自娱休闲和抒情寄意的产物。文人画家一般都能文、能诗、能书,很少经过职业画家那样的训练,而是从简练入手,借助书法能力,以书法入画,生发出一种简洁画风,形成崇尚简逸和意趣的审美观念,不十分介意技巧的应用,而是看重“意、韵、趣、诗”。姚彬的书法和山水画作品,很少打腹稿,很少面卷冥思,即便是大幅的书法长披横卷,也不考虑经营位置,文铭是信手拈来,字体大小结构是随心所欲,而到完成时总是恰到好处皆成佳构,这也是姚彬几十年生活在徽州面山而思,面山而练所积累和达到的正果。姚彬认为画画要经过“胸无成竹、胸有成竹、胸无成竹”这样三个必然过程。第二阶段胸有成竹画必僵板;第三阶段胸无成竹则必有随机处,神之所出,物我两忘,全在有意无意之中。画到“胸无成竹”,方可成为大家。文人画能感受大自然之律动,文人画讲究逸笔草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每措一意状一物往往运思,中与神会,以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之境界。既然姚彬画的是文人画,每一画有每一画之面貌,每一画有每一画之意境,每一画都是直抒胸臆,人神合一,故他的画无不是创作,决不匠作,决无重复。所以他的画可以进入境界,甚至可以留史汗青,但很难进入市场,很难入俗流而成为商品。  同时,文人画的精神本质是道家的出世、独善、静虚和无为。道家主张“逍遥游”,所谓“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一种既能无碍于物,又能不受制于人的自由境界。只有在这种完全自由的游戏状态中,才可能不受经验和范围的限制,不为功利和目的所驱使,从而获得精神的解放和心灵的愉悦。把濡毫吮墨、造型写意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灵魂避难的同时,也催化了自己的自慰、自娱和打发贫穷、孤寂和平淡。这或许是姚彬几十年来从一名高三物理教师、到一家地方史志的编修、到一名自由画人的心历过程。  一个有成就的书画家必然要走继承传统和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道路。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此理。姚彬在外师造化和继承传统上是下了几十年的功夫的。1968年,高中毕业的姚彬即到黄山插队落户,四五年的岁月深居大山,渴饮山涧流泉,倦望云卷云舒,把黄山的造型外貌肌理了如指掌。近30年一直生活在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群山环绕,层峦叠嶂,起伏连绵,茂树蓊翳,苍茫翠黛,数间屋舍隐约其中,远眺寒树遮被,唯见粉墙点点。姚彬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大自然的美好景致与人的想象相结合,是意境形成的根源,春山如笑,夏山积翠,秋山如妆,冬山似睡,大自然人格化的特征,给予画家深刻的启示。以此景此境入画,空灵豁达,云烟飘渺,令观者心旷神怡,击节叫好。  在继承传统上,姚彬幼年即练书法,近20年尤重练习张迁碑、史晨碑等。从汉隶入手,融篆、隶、真、行于一体,颇能入古出新,有很强的艺术个性。在学画上,姚彬痴迷黄宾虹画风,临摹了大量的宾老画作。宾老画是典型的文人画,也即宾老自谦的学人画,姚彬悟透了宾老的“太极图书画秘诀”,学习阴阳对立与互补、阴阳咬合与互渗、静止、运动、一波三折而造成节奏和韵律,学习宾老作画披离勾点,皴擦积染,尤对宾老的积墨法、渍墨法领悟颇多,对宾老的“五笔”(即平、圆、留、重、变)和“七墨”(即浓、淡、破、积、泼、焦、宿)有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早年姚彬临宾老的积墨山水几可乱真。如今,姚彬又从宾老的传统画法里走了出来,更重视对自然的观察方法,从冷观、热观、静观、动观走向面面观、前后观、变动观、四时观,以小观大、以大观小,无所不观、无微不至。对郭熙的“三远”,他更重于“深远”,化高远、平远于深远之中,用笔根逆笔皴擦凸显山坡的层次,使画面不仅缥缈而且极富质感。  古人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但对于一个画人,姚彬正是日臻成熟之时。他认为“大画重势、小画重意,大画如文章、小画如诗词,各有其侧重”。又认为:“画者,笔、墨、势也。能不失大雅而损其一者,墨也:损其二者,笔墨也:唯势必不可损,得一笔之势,则满纸生辉。曰:宁可伤墨,不可伤笔;宁可伤笔,不可伤势。势者,精神之髓,岂可伤乎。善画者,手中无笔,笔即是心,心即是笔,随笔所至,纸上生辉。”姚彬的书法和画作,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书画爱好者的赏识和收藏,也得到名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专事研究黄宾虹山水画45年的北京著名画家单志华先生见到姚彬的画后,曾专程从北京来到歙县与姚彬切磋技艺,大有后生可畏之叹。回京即手书诗一首曰:“斗室作空门,落笔有画魂,志同林和靖,甘为世外人。姚彬吾弟,吾不如也……。”

姚波 发表于 2015-3-3 20:44:4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安艺术家——姚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