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hs 发表于 2015-6-8 01:28:56

小议谱牒

谱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谱牒是宗法血缘文化的传承积淀,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族源及繁衍生息的历史典藉,谱牒、方志、正史比肩构成了中华民族史学之鼎,史、志、谱或互相印证,或补缺钩沉,相得益彰,蕴藏着其他史籍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和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谒祖,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谱牒为载体,集中而突出的表述人类血缘关系的传承和延续。
综观人类发展史,原始社会就是以血缘关系聚居一起的氏族社会,史称氏族公社。同一姓氏构成了家族,淤积了深厚的谱牒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谱牒有着维系社会道德和传统的深厚内涵,有着宗法与人伦这一维系家族关系的本质功能。中国谱牒由来已久,溯源端绪,肇始于夏,兴起于周,发展于汉,鼎盛于魏晋,繁荣于宋,明清两代达到顶峰。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的甲骨专片,被称为甲骨家谱,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是中国第一部谱牒专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各方面注重门第,强调血缘尊卑,修谱盛行。东晋南北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精于谱学,所撰十八州士族谱,多达七百余卷,号称贾氏谱学。自宋代以来,儒家认为先祖的嘉言懿行不宜听其湮没,家族世系不可以无考,亲族齿序不可以无稽。于是,士庶之家修谱不迭。文宗巨擘欧阳修、苏东坡诸公所创谱例,更趋博大精深,至今受人尊崇,循蹈延袭。明清至民国,民间修谱尉然成风,并被奉为传家之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议谱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