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波 发表于 2015-8-8 13:00:18

盐湖岸边 舜帝吟咏《南风歌》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8-8 13:31 编辑

盐湖岸边 舜帝吟咏《南风歌》(组图) 2015-01-14 03:41:00 来源: 山西晚报(太原)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6/64/645D4EAF91DF442CF12089F1EC867675.jpg
池神庙 特约摄影 杨冯彦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4/48/48370C1B0FC3A7C1835C05AEDCB36D3F.jpg
由清人张保华所绘的彩绘扇面《河东盐池总图》资料图片

  谈及中国的诗歌文化,人们一定要端身正色地说到《南风歌》,舜帝曾在运城盐湖岸边拨动五弦琴,弹奏吟咏出千古绝唱—《南风歌》。歌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亘古豪唱的南风歌,歌颂了舜的民本思想。后世人为纪念舜帝作《南风歌》,毕恭毕敬地在传说舜帝吟咏之地建起了歌薰楼,歌薰楼所在的地方,是运城盐池池神庙。从此楼衬歌名,歌扬庙尊,两相帮衬,池神庙便成了中华文明史上一处显赫的符号。

  文献佐证

  “规模气象巍然焕然,三殿并尊,略无等杀,总而标于门额曰:钦赐灵佑祠。皇纶昭扬,凤翥鸾回,照耀及日。”

  —蒋春芳1592年《奉敕重修盐池神庙碑记》

  “北边禁墙内,刻有关王庙、池神庙、海光楼、歌薰楼、巡池公署、野狐泉等建筑群。”

  —吴楷 1597年《河东盐池之图》

  那些建筑那些往事

  运城盐池池神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晋南的一处重要人文景观。它位于运城市南郊一公里处的“卧云岗”上,奉祀盐池之神。

  运城盐池有神的历史由来已久。据说,最初的神被称作盬宗,在唐代以前,便建有宗庙,只是规模不大,处于偏僻角落,并不引人注目。到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由于阴雨连绵,酿成灾害,民户房田多被损坏,运城盐池生产也受到很大损失。当时兼任河东租庸盐铁侍御史的崔陲时曾祝告上天保佑。后来,果然雨住天晴,而且在盐池里还结晶生长出了红盐,他便认为是祥瑞的征兆,便向朝廷报告。当时的户部侍郎发愁雨水霖涝,影响盐课收入,得知这个信息,也迫不及待地报奏唐代宗,由此骗得了唐代宗的欢喜,便诏封运城盐池为“宝应灵庆池”,又封盐池之神为“宝应灵庆公”,随之便在盐池里的卧云岗上修筑了池神庙。传说唐代奇人袁天罡和李淳风共同为其选定此址,取“金龟戏水”之意。唐代封谥盐池之神后,其后的各个朝代随之屡有封谥。

  进入庙院之内,只见三大殿一字排开,从西向东分为“条山风洞神祠”“灵庆公神祠”“雨师太阳神祠”。殿前月台相连,形制、规模和结构几乎完全相同,如此布置在风俗神庙中尚属罕见。三大殿比肩为邻,错落有致、并立尊位。殿面宽、进深各五间,平面呈方形,四周围廊。殿顶筒板布瓦覆盖,黄、绿、蓝三彩琉璃瓦剪边。池神庙三大殿并列尊位,仿佛呈现出“和气生财”“合作发展”的团队精神。

  与“三大殿”遥遥相对的是元代戏台“奏衍楼”。“奏衍楼”这个名字起得好,说白了就是酬神演戏,欢庆盐业丰收,与民同乐的地方。社会小天地,人间大舞台。历史上“奏衍楼”不知接纳了天下多少戏班。穿过“奏衍楼”下拱洞,到达池神庙中殿遗址,这是金石荟萃之处。三十余通碑呈U形排开,每一通石碑都记述了盐业生产的工艺演进、神庙的兴废修缮。

  出了碑林,眼前豁然开朗,朝南的绿地上,平地矗立一座重檐三斗歇山顶式高楼。这就是近年修复重建的“海光楼”。现立于池神庙碑林中、镌刻于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的“海光楼赋”中讲到,这里是虞舜夏禹的故乡,黄河如带分秦晋、华岳矗立西方,为观看这壮丽的山川和盐池的胜景,建楼名曰海光。

  海光楼之外,便是大名鼎鼎的歌薰楼。当年康熙来运城视察的时候,进池神庙,过大戏台,上海光楼,下六十台阶,上“歌薰楼”,然后在“舜弹琴处”敲响舜王的琴,最后在“伤门”前伫立良久。

  运城盐池的卧云岗上,以池神庙建筑为主体,配以众多的神庙建筑,以及池神庙前建造的地宝天成坊、海光楼、歌薰楼,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的建筑群体。可惜的是,池神庙及左右的建筑物大都毁于战火,现仅保存下来池神庙的一些主体建筑了。

  一方盐池国之重器

  运城盐池的开采技术是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民族祖先在推进盐业技术改良方面,于世界盐业史居功至伟。从史前的“自然蒸发,自由捞采”到春秋战国时代的“自然蒸发、集工捞采”,再到汉唐时期的“垦畦浇晒,集工捞采”,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能力。盐商是晋商的起源。千百年来,以猗顿为首的盐商鼻祖,诚信务实,埋头苦干,用自己的勤劳,创造出了代代辉煌。在盛唐,河东的盐税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在北宋又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运城盐池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来看,只有盐丰收,才会有百姓的安居乐业,才会有历代帝王所希望看到的国运昌隆。

  建立盐务专城—运城,更是盐文化的必然产物。运城是一座由盐而建的盐务专城。春秋时属晋,称苦城,也叫盐邑。战国属魏,名盐氏,汉代称司盐城。宋、金、元时称为潞村。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盐运使那海得俊始筑新城,名为凤凰城,因为是运司驻地,又称运司城,这是运城这座城市的起源。这是一座典型的盐政、盐企、盐商、盐运合一的盐务专城。

  运城盐湖悠久的开发历史,厚重的盐文化底蕴,历来是古今科学家、史家和文人学者等研究关注的对象。古代有关盐湖的史料十分浩繁,《山海经》《汉书》《史记》《梦溪笔谈》《盐铁论》《资治通鉴》等古代科技论著、史书等对盐湖均有论述。关于盐湖美妙传说和故事,至今口口相传,现存古盐碑、古建筑都记载着、见证着运城盐业发展的辉煌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盐文化风采。

  河东盐池不仅孕育了盐文化,还孕育了中国商业文化。据文字学家解释,“商贾”的贾字就源于“盬”,而“盬”字在古汉语中专指的就是河东解州盐池。

  崇拜盐池谁是真神



  池神庙,归根到底,是个“盐”字。在全国许多产盐之地,都有敬奉的“盐神”。如海盐产区以煮海为盐的创始者宿沙氏为盐神,井盐区以不同的历史或神话传说人物为盐神;而且,又都以各种原因配祀一些神;从而构成了一种封建色彩很浓的文化现象。运城盐池崇奉盐池之神及其他众神,也是属于这种文化。比较之下,这不同的地方在于:在海盐、井盐产区的盐神,大多是以历史或神话传说中的“人”为偶像而被予以神化;而运城盐池却不同,是以“物”(盐池)为偶像树立为神;而且,这个盐池之神是自上而下由封建王朝统治者皇帝封谥的,不是由下边的老百姓崇拜而树立的,这种文化现象是独具一格,迥于海内。

  从舜开始,周文王武王、盐商鼻祖猗顿、北魏的元清、隋代开凿姚暹渠的姚暹、唐代的李世民、李豫、李适、宋代的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这是一长串闪光的名字,他们都和盐池有着莫大的关系,被后世传诵,引为经典。而更多默默无闻的历代盐工,在一方盐池终身舍命,虽名不见经传,但保证了盐池千年永祚,他们也无愧为盐池脊梁,在盐池史册上无愧封神。

  本报记者 刘巍http://img1.cache.netease.com/cnews/css13/img/end_news.png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盐湖岸边 舜帝吟咏《南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