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波 发表于 2015-11-12 09:19:33

民间谱牒文化活动亟待立法规范

民间谱牒文化活动亟待立法规范l    胡永球内容提要:近几十年中国民间有上千万、亿万人参加了编修族谱的活动,却没有法律对这一活动进行规范,因此出现一系列问题。本文对民间修谱问题的现象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对修谱活动立法规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关键词:家谱 民俗 法律 中国进入法治时代。权威人士断言,中国法律已经覆盖公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可是有一种活动,涉及上千万、乃至上亿人口,至今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它就是民间纂修族谱的活动。据估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约有半数以上的人参加了修谱。上网搜索,可以看到数以千计的宗亲网站,主要内容都与修谱有直接或间接关系。湖北省图书馆已收藏新修族谱数百种,修谱杂志十余种,多数是非正规出版物,个别杂志有地区一级颁发的内部准印证。从网站、杂志、新出版族谱观之,民间修谱活动所涉及的人群之多、规模之大,史无前例。而伴随这项活动所产生的诸多问题无法可依。笔者对此作一初探。一、民间修谱的现状民间修谱的现状混乱无序。人员成份复杂,士农工商及海外华侨皆有;体例五花八门,有苏式欧式,也有自创的体例;编排形式风格多种多样,有横排、竖排,文言、白话;水平参差不齐,达到较高水平的族谱极少,大量的族谱质量低劣,粗制滥造。总体上新谱远不如旧谱。混乱无序突出反映在以下十个方面。1.违背中国纪年的规定和修史纪年惯例“杨××,出生于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卒于中华民国九十二年。享年六十二岁。”这是抄自鄂东某县《杨氏宗谱》中的一段。类似记载,笔者在五个不同姓氏的族谱中见到。不是个别人,而是1949年后出生、死亡的所有人都这样记载。直到2012年出生的孩子,还在用民国纪年。2.强化狭隘的宗族观念传统规定修谱的作用是敬宗收族。把分散的族人资料收集起来,也包含凝聚本族人心的含义,客观上对外姓人具有排他性。现在有的宗族修谱仍然不同程度沿袭了历史上的宗族观念和作法。比如有一个宗族搞全国通谱,宣传只要参加了,发一个卡,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同族人的关照。有的家族借修谱组织集体祭祖、修坟、修祠堂,容易引发与周边姓氏居民不和,影响安定团结。3.违反男女平等的法律规定封建时代歧视妇女,本族姑娘不入谱,嫁到本族的妇女入谱不留名,只写某氏。近年来修谱,多数家族规定女儿女婿可入谱,但仍有不少宗族多方面承袭重男轻女的惯例,与国策和法律相悖。比如,有的宗族修谱时,要求招女婿的家庭下一代必须有一人随本族姓,主观上想借此强化无男孩户的“有后代”心理,配合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但是侵犯了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姓名自由权。4.经费不透明民间修谱收费标准,各宗族不一,最低的每人10元,大多数20至30元,最高的50元。获得大专以上学历的100-500元不等。同时号召有正式工作有工资的人捐款。还有的动员先富起来的人买版面,交500―2000元,在族谱上留传记和照片。一个家族小的几百上千人,收到几万元。大的几千几万人,收几十万元。以修谱名义收起来的钱,相当一部分被组织者以开会、祭祖、调查等名义大吃大喝和旅游挥霍一空。5.对基层政权可能埋下隐患修谱活动毕竟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活动,其活动规模之大,有的涉及外县外省甚至海外,轰动乡里,对基层政权可能埋下隐患。6.技术手段落后正规印刷厂不敢印族谱,有的只能找淘汰的旧机器,用落后的设备高价请人印。有的宗族复印族谱,成本高昂,浪费惊人。7.考证族源违背实事求是原则许多家族修谱时存在攀援附会现象,姓李的大都说自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代,再往上溯就是老子李耳,诸如此类。随便翻一本族谱,其先祖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有的家族族谱上,从自己上溯百余代一代不缺,直到炎黄上古时期,显然是杜撰。许多家族族谱上的所谓祖先画像不是本人像,而是模仿古装画制作的。有的族谱上的始祖像竟然是复制的门神年画。8.技术性错误多笔者见到的近十家宗族族谱,大都错漏百出。如干支年号与皇位和纪元年号对不上,相差几十年;误巳为已或者相反;父亲与儿子相隔仅十岁;哥小弟大;同一人名地名几处出现时文字不一致……这些错误,有的是祖先老谱留下的,现代修谱人不予考证和说明,照抄历史错误。有的是现代修谱录入文字时发生的错误,或者采访对象自己报错了,编辑者没有校对和改正。有的族谱模仿古人用文言文写序言,不懂基本文言知识,不文不白,不忍卒读。9.有的族谱变成现代家谱族谱是整个家族的谱,家谱是一家之谱,只记录五服内的少数家庭、有的只记录现在一个家庭的情况。从另一个角度说,后代人的族谱是始祖的家谱。凡是一族人所修的谱,记录一族人的情况,称为族谱更准确。近年来有些家族修谱,由财大气粗的本族富豪主持和出资。他们出钱请人为自己和上几代祖先树碑立传,对功绩夸大其词,族谱成了自吹自擂的平台,其它族人只是作为陪衬。10.对谱谍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无限制地放大、延伸一些家族办的网站、杂志,模仿官方网站和官办杂志的格局,分门别类,报道本族姓人的生产生活等各类新闻,并链接相关网站。中国大的族姓人口几千万,中等族姓几十万几百万人,产生的信息量接近甚至超过国内一个县市甚至一个省。这样的所谓谱谍文化,泛化了,没有任何意义。二、修谱乱象的根本原因民间修谱为什么出现上述乱象?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后重启修谱活动以来,长期处于不敢公开的“地下”状态。直到今天仍有人认为修谱是非法的活动。一项活动千百万人参与,却没有法规指导该怎么做,不乱才怪。解放前,修谱的领头人都是本宗族有名望的族长、房长,社会地位是乡绅。土地改革时,这些人被划为地主富农,成为专政对象,绝对不敢,也不允许再谋划修谱。文革中 “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族谱成为革命对象,人们纷纷自觉或者被迫拿出来付之一炬。许多家族一本也没有留下,家族的谱系记载从此中断,造成永远也无法弥补的损失。少数家族冒险将族谱藏到隐秘地方躲过浩劫。改革开放后,人们比较客观地看待族谱,承认其具有记录祖先历史的作用。实行土地承包制,农民物质生活迅速改善,有了修谱的精力和财力,即人们常说的盛世修谱。然而,由于思维惯性,上世纪八十年代,官方对民间修谱持完全否定态度。从中央到地方的主流媒体,不时出现批判民间修谱的报道,主张坚决打击和取缔。修谱活动在少数家族中偷偷摸摸进行,有的党员干部因此受处分。九十年代,随着思想解放力度加大,偶尔出现为修谱呼吁的声音。《光明日报》曾发表题为《将相无种小民有根》的短文,指出全盘否定民间修谱将留下历史文化缺陷。此后,公开批评修谱的报道越来越少,客观评价谱谍文化的舆论明显增多。随着农民大量到城市务工经商,修族谱活动由农村发展到城市。不少农民在城市定居后,成为老家修谱的积极组织和参与者。然而,政府对修谱活动的态度一直不明朗。现在能看到的中国官方有关家谱问题的唯一文件,是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1984年11月颁发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通知肯定了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有研究价值,对当前工作有用。但是所指的显然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谱,对于现代修谱一字未提。这个文件颁发后,官方和媒体对现代民间修谱的否定态度没有改变,直到1992年湖南还发生修谱人员被抓起来办学习班、修谱资金被没收的事件。跨入新世纪以来,意识形态更加宽松,一些地方成立半官方性质的谱谍文化学会,专家学者参与到谱谍文化研究和本家族修谱活动中来。他们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对文化部的上述《通知》作出新的解读,作为修谱活动的“上方宝剑”。民间修谱,过去几十年是禁与堵。现在则放任自流,无法可依,无人来管,各家族特别是主持人想怎么修就怎么修。三、谱谍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民间修谱的混乱状态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尽快立法予以规范。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为修谱立法,要解决以下问题。1. 确立修谱的宗旨从个人角度看,修族谱符合宪法条文中关于公民具有出版自由权利的规定,受国家法律保护;从社会角度看,民间修谱属于民俗文化建设,受到支持和鼓励。古代修谱,强调敬宗收族。今天对敬宗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有待作出新的规定。至于收族,笔者认为已经没有多少意义,而且容易诱发狭隘的宗族意识和行为。现代修谱的主要作用,是记录当代人情况供后代研究,勉励后代继承发扬优良传统。2.规定修谱的程序包括主持人、参加人,活动的主要程序、规模等作出规定。近年来一些宗族搞全国性的通谱,动辄几百万上千万人登记造册,劳民伤财,没有多少实际价值。修谱活动以多大规模适当值得研究。几十年来反对修谱的全部理由,就是会诱发和强化封建宗族观念,这种担心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同时更要看到,在现代社会环境里,宗族观念总体上趋向淡化和消亡,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只须在修谱程序规定:一切活动遵循法律。不得宣传封建宗法观念,不得闹宗族房头搞派性。如果发现不健康苗头,依法予以教育和纠正。3.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由专家学者对历史上传下来的旧谱进行研究甄别,对古人攀援附会产生的不实记载,举出确凿证据指出其伪。真正做到这一条,前述的全国通谱多半搞不起来。因为中国民间明代特别是宋代以前没有族谱,怎么可能记得上十几代几十代祖先的名字?现代修谱更要坚持实事求是。4.规范体例对修谱的体例,由专家研究后作出规定。总体原则是节约、简便、易于查阅。现代修谱主要沿袭宋代的欧阳修和苏洵所创立的格式。经过近千年,这些格式明显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当代要求。笔者看到的民间旧谱,内文往往空白页面太多,既浪费纸张又查阅不便。5.规定内容族谱主要记录什么,立哪些条目,该记的不能遗漏,同时要求文字简洁通顺。什么人什么事可在族谱中立传,必须明确标准,比如,受到哪一级政府表彰,族人和四邻公认其美德或者业绩等,还要规定传记字数。立传不能爱富嫌贫,不能出钱多就大写特写,没有钱再好的族人也不立传。6. 规范经费收支明确修谱收费数额上限,强调财务透明。对采访、编辑、校对、印刷等各个环节各占开支比例作出大体限制。杜绝浪费和贪污。7.建立专业队伍族谱不规范、技术性错误多等问题,不只是出现在新修的谱中,古代近代流传下来的旧谱同样存在。有些旧谱中编修者写的序言和诗词很见功底,为什么还出现那么多常识性技术错误?因为出版必须按一定程序。编修者即使文化水平高,不懂出版程序也会出错。比如,原稿抄写正确,可是交稿付印后,不是由原编者反复校对,排版时难免出错。有学者建议修谱申请书刊号,以利于保证质量。可是,申请刊号需要一笔可观的费用,增加了修谱的成本,硬性规定恐怕不妥。8.规范谱谍文化媒体的宣传对有关谱谍文化的宗亲网站、杂志的宣传内容和指导方针作出限定,不能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在制定和颁布实施相关法律的同时,有必要进行宣传和解读。比如,为什么自古至今修谱中都会出现攀援附会现象?说到底,是人们总嫌自己祖先太普通,觉得不光彩。要通过宣传,使群众懂得正确对待祖先历史与自己人生的关系,关键是用行为写好自己的历史,千万不要试图去塑造、改造祖先。至于族谱记载的历史长短更要实事求是,知道哪一代情况,就如实记录到哪一代。如果历史没有记录,就从自己所知的那一代开始记,对历史来说,永远都不晚。广大群众树立了正确的观念,就会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目前修谱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弊端就会得到根治。 参考文献1.《民间修谱之我见》,昌庆旭著2.《红安百家姓氏源考》,张际春著3.《族谱常见格式》,吴忠强著4.《谱图序》,欧阳修著 通联 武汉市水果湖省委大院党员生活杂志社收发室转交退休工人胡永球,邮政编码,430071huhuqiou@126。co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间谱牒文化活动亟待立法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