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波 发表于 2016-1-27 10:20:42

安徽池州的傩戏

安徽池州的傩戏
搜狐资讯

    安徽池州是傩戏之乡,有“无傩不成村”之说。傩戏主要流行于九华山北麓方圆百里的刘街、姚街、梅街、清溪等村落的姜、杜、姚、刘等姓氏家族中。傩戏是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戏曲形式,由于只在家族中传承,很少受到外来的艺术影响,所以至今仍然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有“戏曲活化石”之称。
  池州傩戏最盛行的是刘街,当地把与傩有关的活动叫做“行傩”。这里离池州城区35公里,境内山谷幽深,风景绝佳。每年春节期间,这里总是一派狂欢景象。这一天凌晨三点多,记者来到刘街的姚氏宗族祠堂。傩戏演出前后有隆重复杂的仪。首先是“迎神上架”。
  凌晨四点多钟,刘街荡里姚的姚氏行傩队就来这里请神下架了。他们似乎要赶在现世的世界醒来之前邀请他们的祖先和各方神灵。所请之神无所不包,大体分为“天上之神”、“地上之神”、“人间之神”、“艺术之神”、“儒释道三教诸位神祇”等。因为各氏族因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所以各个氏族的“请神簿”所请诸神不尽一致。
  所谓请神,就是在声声祈祷之间,将代表神灵的木质彩绘面具从一个箱子中取出,用白酒擦拭之后再放上“龙亭”。龙亭是用木头雕制的器具,玲珑剔透,金碧辉煌。它是一个宝塔状的微型亭子,上下三层,是朝庙时专门供放傩神面具和关公面具的。据村民介绍,制作一副龙亭,需要花好几年时间。
  请神之后,一年一度的朝庙活动就开始了。各氏族的行傩队抬着龙亭,一路烧香放炮,浩浩荡荡地来到青山庙前聚会。所有的队伍井然有序,鱼贯入场。
  白天的傩仪结束,到了晚上天黑以后,傩舞和傩戏就在各家祠堂开场了。记者随着荡里姚行傩队来到姚氏祠堂。2005年5月,池州傩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这个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之一的姚家伟就在现场。他介绍说,所有祠堂的开场节目都是傩舞《舞伞》。
  开场之后,《孟姜女》、《打赤鸟》、《五星会》、《舞回回》、《问土地》、《花关索战鲍三娘》等傩戏傩舞次第上演。所有的演员都是当地村民,他们在所有的演出中都戴着面具。他们摘下面具是普通的村民,戴上面具就是神。
  姚家伟分别在傩舞《五星会》中饰演财星、在傩戏《关公斩妖》中饰演关公。由于面具遮住了他的脸,而《关公斩妖》中的关公,既无唱腔又只有很少的台词,要准确地表达出角色的性格,只能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现。为了把握其精神世界,他一边搜集民间流传中有关关公的故事,一边向村中长辈请教他们所演“傩神”关公的“样子”,终于做到形神兼备。他笑着说,天空是相连着的,于是傩神是到处飞的。2000年8月,应新加坡牛车水人民剧场基金义安城的邀请,池州傩首次走出国门。随后,池州傩又相继赴韩国、匈牙利、德国等海外演出。 2008年11月,他们携带6个节目应邀参加法国第十二届意象艺术节,连演5场,场场爆满。
  祠堂的墙壁上张贴着他们在法国演出的剧照。荡里姚的傩戏会长吴国胜介绍说:
  祠堂内灯影摇红,鼓乐喧天。这些傩戏演员大都年事已高,在深夜的祠堂里他们的唱腔显得格外的苍凉。根据传统,他们要唱到天亮。
  这些演员都深信,那些神灵都被他们召唤了过来,满庭满院。等演完《关公斩妖》,这个“神喜人欢大团圆”的夜晚就结束了。这时,那些面具被虔诚地装箱,等着下一个春节来临。在傩舞《舞古老钱》中有几句念白是这样的:“古老钱,古老钱,里面方来外面圆,古老钱上八个字,风调雨顺太平年。”虽然世事桑田沧海地变迁着,但一个太平盛世也永远地存在着。
  姚氏宗祠内有这样一副对联:
“文物始建于明末清初显示出富丽堂皇历史悠久无论古往今来均该保护,古迹复修在羊年杏月呈现着雄伟壮观记载永存尽管桑田沧海亦应传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徽池州的傩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