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波 发表于 2016-2-28 10:13:39

浙江兰溪龙山姚村姚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6-2-28 11:55 编辑

浙江兰溪龙山姚村姚氏

重建龙山姚氏家庙记
龙山姚氏始祖万六公,于南宋景炎年间从绍兴迁徙瀫西龙山定基,已历七百三十余载。
原家庙“恭洁堂”址在村南。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由商人姻行敬泉公助地基,族人捐资献材,出力建成。明、清两次修葺;民国一十四年(1925),商地津行二百三五坤鳌公鼎力捐资翻建。 历次修建族人踊跃集资鸠材。民国三十一年(1942)惨遇侵华日军焚毁,已有六十余载,族人未望国耻家恨,未泯寻根祭祖之心,企盼重建家庙。
欣逢盛世。秉承尚公益、乐助学、济贫困风范的商人焕行三百六六宝熙公,首倡开捐巨资重建家庙,族人闻讯欣喜,经磋商遂定今址建家庙。
循三载,宗亲、族亲少长欣然尽力,友人鼎力相助,理事诸公尽心尽责,参仿原庙,于公元二〇一〇年(庚寅)三月圆满竣工。
奉贤思孝,循理好义,立碑颂德,是为记。
                              龙山姚氏后裔敬立
                            二〇一〇年(庚寅)三月


姚村:人在亨途善为美

公德是社会文明的基础与团结凝聚的纽带。遵守公德,热心公益是社会成员责任感与感恩心的体现,是个人对于集体的情感流露,既是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行动,更是乐善好施,不求回报的心境。
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姚烈一户三人从绍兴会稽迁至兰溪龙山落户,逐渐形成了姚村村落。在距今七百余年的村史里,姚村历来有着热心公益、崇德尚行的深厚传统,公德善行在姚村这片土地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公德是姚村氏族的维系纽带
公德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道德准则,是个人对于社会的一份责任。在以宗族关系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中,乡里间的公德慈善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养老恤幼、仓廪制度、兴学助教、修桥铺路、筑塘开堰,既是扶危济困,惠及邻里的措施,也是密切宗族联系,延续家族传统的善义之举。


            修祠建庙伦理教化
宗祠家庙,以宗族血缘为基础,通过对先祖的祭祀供奉,增强本宗族的向心力、凝聚力,起到瞻亲睦族的作用,以求宗族兴旺发达。通过祠堂之筑、堂号堂联、仪式活动、配以宗谱家谱和族规民约的编订,严格梳理了本宗族的血脉源流关系,达到明彝伦、序昭穆、正名份、辨尊卑的目的,向后人昭示道德情感、伦理法治和文明教化。
宗祠家庙的建设通常由本族村民以民主集资的方式完成,其修建不但是一项建筑工程,更是宗族内部传承先祖精神,凝聚氏族血脉的文化工程。
姚氏宗祠,俗称大祠堂。明万历廿三年(1595年)由姚敬泉捐助基地,由姚见山、姚文炳主持创建,历时一年多完成。民国14年(1925年)经全族磋商,集资动工翻建,全村男丁摊派劳力,历时三年余竣工。乡贤姚坤鳌一人资助24000银元与全堂青石柱, 村民建崇德报功祠一座,以彰姚坤鳌之贡献。
近年复建的“姚氏家庙”耗资500余万,村中姚宝熙老人一人独捐400余万元。姚村另有明德堂、如德堂、崇德堂、萃德堂、世德堂、慎德堂等以德命名的明清厅堂多座,也可见村中世代“德”文化的深厚底蕴。
岁月流逝,姚村家庙几经修建,村民所传承的宗族公德之心却从未改变。



       兴学助教世代荣昌
作为崇儒重士的善举,兴学助教,崇学向善早已融入于姚村的发展历程中。
明万历廿八年(1600年),姚敬泉创办豸山书舍,延请名士任教,招收四方青少年就读。姚敬泉谢世后,由其长子尚道、三子尚贤秉承父业,至顺治十一年(1654年)尚贤谢世后停办。父子两代兴学执教50余年,开智育才无数。
清同治年间,姚村有姚登祚,姚如衡父子相继设馆办学。清末姚村有南馆、北馆两所私塾,由贡生姚清时、太学生姚瑞琅任教,治学严谨,桃李满园。又有姚延恺于齐政堂坐馆,教读四书五经。
民国初年,姚村如德堂设有私塾,两年之后停办。继而由姚坤鳌在慎德堂开办私塾后移至齐政堂。民国25年(1936年)私塾并入潆溪初小。民国27年,创办潆溪完小,身居他乡的姚文基捐助桌凳40套,被冠为校董。民国32年(1943年),村民姚福宝又在中瑞堂兴办私塾,聘请村民姚国庆教学各类启蒙读物,翌年停办。
姚村历史上私塾学堂众多且多为本村村民自办。后历经发展又有姚村小学、殿山初中各类学校建成。姚村人捐资助学,担任教师,投身于全村教育事业的热情从未间断。


         修桥铺路施恩布德
在交通不甚发达,出行极不便利的古代。修桥铺路、设立义渡,方便出行是一项造福一方的义举。
古时姚村去兰溪县城须在溪西乘船渡过兰江。一次适逢大雨,姚村村民姚坤鳌与等待渡船的众人衣衫尽湿,事后姚坤鳌立即在江岸建造凉亭一座,供人避雨,深得百姓赞赏。
民国初年,兰溪修建悦济浮桥、甘溪大石桥等工程,姚坤鳌同样捐助巨资。民国11年,位于金华的通济桥因洪水垮塌,也是由其捐出兰溪第一笔捐款一千银元资助修复。
以姚坤鳌为代表的一批姚村先贤不但在姚村扶危济困、兴办公益,更是将姚村人的公德之心、慈善之怀传播到了金华等周边地区。
公德是姚村乡贤的精神传薪
姚村先贤缺仕宦而多素封,无仕致富皆以农为本,兼从商有道者。为人富而不吝,乐于公益者甚多。姚村先辈中从学、从医、从艺之人众多。精于术业、技艺高超之外,崇德尚理是其共有的品格,更是留给姚村的宝贵精神财富。
姚村为氏族村落,相传舜生于姚墟,得姚姓,实是夸父氏女系祖先的姓。姚姓因桃图腾得姓,《诗经·大雅·抑》有言“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表达了不忘恩情,给予回报之意。
姚村在民国时期有较多的富商,历史名人也不少。烈士为姚世昌、姚焕良,历史人物有姚敬泉、姚凤山、姚困鳌、姚文基、姚炳圭、姚金聚、蒋琴海等,当代人物有姚贻庆、姚彦、姚爽、姚强、姚贻欣、姚景顺、姚景龙、潘仙花、洪连弟等,明清科举生员54人。其中府庠生、郡庠生10人,邑庠生37人,将仕郎1人,武举人1人,附贡生2人,禀贡生1人,业儒贡生1人,增贡生1人。



创办学堂 开智育才——姚敬泉

姚敬泉(1551—1615),字文蔚,生于明嘉靖三十年,卒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出身书香门第,素材之家,具有卓识,乐于公益,有功不自矜,有财不吝啬,是姚村古时之村贤,被推举为乡饮宾。平生孝友好善,怜贫济急,如对户衰而卖妻者,以资相赠其妻,得免夫妇分离。若遇荒欠之年,倾其粮栗以赈饥,乡邻沾惠者甚多。凡有争讼,则抒诚相劝而化解。明万历年间,为兴建姚氏祠堂,慷慨捐基二亩零八分,乐助其成。祠堂经一年多竣工,与姚见山及其兄姚文炳出力居多。越十年即万历三十年(1606),又力主倡修宗谱,命弟姚文昭及尚道、尚本、尚贤三子补遗详订而完成,公于族众启后。
平生重儒好诗书,课子成材。明万历廿八年(1600),在社山筑室,创办豸山书舍,延请名士任教,书声琅琅,桃李盈门,四方学子多肆业其间,为本村及邻里开智育才。
姚敬泉育有四子,长、次、三子皆邑庠生,幼子是太学生。兰溪刘邑侯在延宾席间,当众送匾曰“葛天逸叟”。金华府尊周奉提学道陈匾曰:“耆德”。赞老人贤德,隆老人懿名。享寿65岁。


网摘汇编 姚廷明供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浙江兰溪龙山姚村姚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