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茂勇 发表于 2016-12-23 21:07:45

浦市解放前后的工商厂矿

浦市解放前后的工商厂矿

湖光农场——1942年7月,王侃在浦市铁柱潭青木垅一带,创建“湖光农场”。湘西事变时,该场被抢劫一空,50年代初“土改”时,该场土地全部分给农民耕种。  维新股份公司——1946年,吴维舟在麻溪口以重金购得测量备案图纸,召集工人挖煤,创建了维新股份公司。吴维舟任矿山董事长,周维城任矿山公司经理。1950年3月,吴维舟运煤至武汉未归,矿山资金周转困难,4月,公司向县人民政府呈请贷款扶持,县人民政府即转人民银行给予贷款,但因董事长带货外逃,公司解体。  地方国营煤矿——1951年春,泸溪县公安局田政民带领劳改犯人在麻溪口砍柴烧石灰。吴维舟从武汉逮捕归案后,被送往麻溪口劳动改造,服刑期间,他关于“改用烧煤代柴、把矿洞里的水抽干”等方面的建议得到采纳。1952年,财政投资290多万元旧币,筹建了“地方国营麻溪口煤矿”,边筹建边开采。后麻溪口煤矿开开停停,性质也几度变化。  五果溜煤矿——1958年8月筹建,煤矿位于浦市下游三公里处的五果溜村后,首任矿长门惠林任,矿支书龙明乾,主要是配合浦市铁矿将开采的煤全部烧为焦煤,以供铁矿使用。初,矿上有职工145人,年产焦炭810多吨,焦油一吨。但由于炼焦技术不过关,含硫量多,浦市铁矿撤销后,五果溜煤矿也在1959年停办。  五七煤矿——1969年9月,“五七干校”在麻溪口成立,为了配合“五七”干校的建设需要,县筹资金13000元,地区拨款13万元,以校副主任康茂才为负责人,筹办了“五七煤矿”,矿址选在停办的麻溪口煤矿基础上,1970年开始生产,有职工120余人,学员21人,1973年因亏损停办。  浦市铁矿——(见《冶铁·桐油·鞭炮》)一文。  群商煤矿——创建于1942年,是浦市商人姚少安独资创办,矿址在凤凰山下,工人30余人。不久停办,原因是误把磷矿石当成煤。  火药厂——1958年4月兴办。厂址设于镇后准堤庵,有工人90余人。1959年4月21日,发生火灾,烧死两人,损失国家财产达8400多元。1961年,全年总产值仅2000多元,当年停厂。  农药厂——1972年县生资公司在浦市下湾李家祠堂创办该厂,有职工30余人,主要生产过六六六原粉、83-09及93-10杀虫心等农药。后生产了“高低长”杀虫农药,在全县推广,杀虫面积达三万多亩。1978年该厂停办。  都歧钱纸——钱纸又名烧纸,以山竹稻草为原料。浦市都岐村盛产山竹,封建时代,钱纸销路很广,逢场日,都歧村农民均习惯担着、背着钱纸赶场出售,至今浦市还流传着“都歧人上街,一身钱纸”的说法。  粉条厂——1958年创办,11月试产,由省农学院老师传艺。师傅走后,技术也随之而走。后因过不了“技术关”,生产走向“低谷”,不得已停厂,前后存在仅一年零八个月。  棉麻制品厂——1952年5月创办,厂址设在天后宫,有职工30余人,主要加工制棉布、蚊帐布等产品,年产土布8万多公尺。1956年“合作化”时由棉麻加工组转为“浦市纺织供销合作社”,1958年响应“大办工业”号召,改称“棉麻纺织染印厂”,同时并入“湘绣厂”,有职工130余人。1961年又进行调整,将棉织厂与湘绣厂分开,改名为棉织社和湘绣社。1978年再次调整,又将“棉麻纺织印染社”并入“豆腐社”,改名为“浦市综合工厂”。后因管理不善,自然停办。  陶瓷厂——前身为破产的陶器厂,后由浦市工商界人士接手经营。1956年,又由县轻工业局接收,改为泸溪县瓷厂,时有职工30余人,1959年职工增加到143人。1972年试制细瓷成功,终因管理不善造成亏本。1975年,该厂调整分为两家,一为“耐火材料厂”,一为“陶瓷厂”。1978年,陶瓷厂并入浦化第九分厂管辖,陶瓷厂撤销,厂址改建为浦市化工总厂老干宿区。  种羊场——原名畜牧场,场址麻溪口。1964年,畜牧场改名为“种羊场”。1974年以后走科技培育新品种的路子,终于育成“湘西杂交奶山羊”新品种。1983年,贷款47.3万元在岩门溪到亚山头一带坡岭建立人工草场1955亩,购置了牛羊,终因该场管理不善,宣告失败。目前机构尚存,运行势头较好。  斗笠厂——1966年创办浦市光油斗笠社,社址设在本镇唐家弄,聘请了3名怀化制斗笠师傅,招收学员30余人,工资按计件报酬,原材料来自都歧村的山头和兴隆场乡。建社不足两月,就有产品上市,产品由生资公司包销。  1968年初,正式命名为“浦市斗笠厂”,厂址迁移到余家巷。后因几次“大下放”导致熟练工人大量流失,工厂被迫停厂。  文具印刷厂——民国,浦市就有木板印刷,例如启蒙学童需用的字贴,习字本,农历通书等都是本地自行印刷。当时浦市有肖纯安、杨茂源、石厚丰、马升昌、李伯记、袁茂祥等11家印刷户。抗战时,外籍人士李科在浦市创办半机械化的石印业务,主要为浦市几家纸烟厂承印香烟包装盒和各种印刷业务,由于石印比木印质量好,该店业务供不应求。1955年,文具印刷业由合作小组过度为集体,木板印刷迷信品,歇业改为刻“章子”,为此该业未参入公私合营而由五金厂归口。  豆腐社与综合厂——位于吉家巷,1978年被正式命名为“泸溪县浦市综合厂”,前身是浦市豆腐社和染织社。主要生产豆腐、棉被等物品。1961年与染织社合并后,共同组成“浦市综合社”,但最后都以解散告终。  副食品加工厂——由浦市糖厂发展而来。浦市糖厂由本镇糖果糕点业雷记元太和,信记张元泰,成记蒋大芳,马记元和长,龚顺记、姚新盛、宋元康七户组织起来,主要给贸易公司加工订制糕点,原材料由贸易公司供给,杨巨川、刘光焕为公方代表,杨祖卿为劳方代表,雷建喜为资方代表。1958年,国贸与合作社合并,改名“浦市转运站”,即民贸局的派出机构,下辖四个加工组:糕点组、麻袋加工组、粉条酱园加工组、酒坊加工组,这些加工组,人们习惯称为糖厂、麻袋厂、加工厂。1961年国贸与供销合作社分开,浦市转运站被撤销,糖食加工组归口副食品公司。1980年兀月,副食品加工厂从副食品公司划出,隶属民贸一局,浦市分厂从此改名为“泸溪县副食品加工二厂”。后因内部出现问题,2005年全部解体。  竹器社——原位于浦市后大街的尹公庙,厂房面积1800平方米,职工30余人。1958年5月,篾器与木器两社合并,改名为浦市木篾合作工厂。1961年木篾两家分开,恢复原名为浦市篾器社。九十年代末期该厂解体。  罐头厂——诞生于1985年,名为“泸溪县浦市罐头厂”,职工30余人,厂长肖德树,厂址设原蔑器社内,下辖榨油车间和篾器车间。生产桔子,梨子等水果,销售自治州各县市。1988年与竹器厂合并,肖德树厂长统一领导,后因技术达不到标准要求而停产。  几次变换的木器厂——木器厂系大木业、小木业、圆木业三个同业公会合并组成,大木业指做棺木和立屋的木匠,小木业指做家具的木匠,圆木业指做小型家具的木匠。厂址设在原浦市余家巷鲁班庙,有职工20余人,主要生产木制家具、办公用具、棺木等。该厂由浦市木器生产合作社、木篾合作社、木篾合作工厂、浦市农业机械厂、浦市农具厂、铁器社和木器社、浦市木工厂、浦市铁木厂发展而来。1984年后,浦市木业单独立厂,名为“浦市木器厂”,现解体。  五金修配厂——位于正街和梨头嘴交接处,主要产品有120型节煤炉和磺磷包装桶等。该厂由铁业和印刷两个公会合并组成,1958年过渡转为“五金合作工厂”,后又一分一合。1977年,再次将铁器社从五金社划出与木器社合并,名“铁木厂”。1983年,三者又合并一起,名曰:“浦市五金修配厂”,2004年该厂12月解体。  浦市军属缝纫社缝纫社——浦市军属缝纫社1952年10月开始筹备,1953年3月在“工商联”召开会议,正式组成。宋裕和刘爱华二位老师傅负责,有学徒8名,都为军属,学期六个月。创办资金由浦市工商联募捐义演而得。1956年,“军属缝纫社”与浦市原有缝纫店16户合并,组成“浦市缝纫合作社”,潘清富为社主任,后改名为“泸溪服装二厂”,宋金星为厂长,2005年解体。  福利塑料厂——设于浦市余家巷,是浦市税务所扶持创办的一家镇办企业,有职工20余人,主要产品有专供氮肥厂包装用的塑料袋。首任厂长为杨天林,他招收一批待业青年做工人,与氮肥厂订立合同,产品由氮肥厂包销,当年创产值15多万元。1988年7月,迁址到吉家巷,1988年,改名为“泸溪县浦市福利塑料厂”。目前该厂已经破厂。  碾坊与大米厂——1948年,姚少安等人合资在吉家巷利用火力发电碾米,1958年大办工业县,有了“泸溪县浦市打米厂”。1961年,“打米厂”改名为“大米厂”,定编10人,本年加工大米848吨,面粉46吨,年总产值2059000元。1973年,大米厂与粮站分开核算。后曾获“全州粮食系统先进单位”称号。该厂现已解体。  搬运社与装卸公司——解放前由,浦市码头由“把头”控制,划地为界。解放后取缔了封建把头,组织成立了搬运工会。1956年,成立“浦市搬运社”,有社员39人,设在浦市大码头,社长谭仁兴。工作全系人力搬运,隶属浦市镇。1963年6月,改名为“浦市搬运装卸服务社”。1966年元月,马车队并入浦市搬运队,所有财产全部交搬运队代管,权属运输联社。  1970年从农村招收一批青年参加搬运队,同年搬运队改为浦市搬运社原名,隶属县交通局。  1979年,搬运社改名为浦市搬运公司。1983年,与泸溪搬运公司合并,1986年元月正式命名为“泸溪县浦市装卸运输公司”。现已经破产,民间有自发的搬运组织。  民族皮件厂——1984年8月,在吉首召开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产品展销定货会上,该厂所造的仿古皮箱、人造革皮箱,深受各地欢迎。1985年4月,新修了厂房,扩大了规模,但在市场竞争中全部解体。  浦阳磷矿电镀厂——原名浦阳乡办磷矿,创办于1975年4月,矿站设高山坪村,初有劳力33人,后逐年增加到130多人。下设高山坪、田家溪、灰洞坳、岩门溪四个工区。矿站统一组织生产、销售。徐助文同志担任该矿矿长,有员工80余人,后终因产品单一不求改进,现已改体。  建筑工程公司与预制构件厂——公司系镇属四级建安企业,归口浦市镇企业办,诞生于1976年,当时队员仅30余人,王金莲任队长。1984年7月,改组成立“浦市建筑工程公司”,1985年,姚本有当选为公司经理,印兴礼为副经理。公司下设五队一厂,新建4500平方面积的“预制构件厂”,尹德松被选为厂长。该公司注重人才培养,多次派员赴外深造,建筑质量在浦市颇有好评。自治州工商管理局授予其“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州建委授予其“统计工作先进单位”证书,省集体建筑企业协会授予该公司为“先进会员单位”,并在1988年5月授予该公司经理姚本有为企业家称号。1984年公司上交国家税金31100元,1989年40050元,1986年70000元,1987年90300元,1988年169600元。但是,公司仍然未能抵得住改革的洪流。  氮肥厂——创建于1971年11月,初为“土建工程指挥部及氮肥筹备组”,田昌家任组长。厂址设古龙岩,面积11万平方米。1972年4月,该厂成立“氮肥厂革委会”,姚本煜担任副主任。1974年4月该厂正式投产,1976年被称为“大庆式企业”。1980年8月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浦市磷矿命名为“综合性化工企业”,直属县里归口,“泸溪县氮肥厂”恢复原名。1983年秋,浦市镇长胡君调任该厂担任党组书记,姚本煜任厂长。1984年,胡君调任泸溪县委统战部长,姚本煜接任该厂党组书记,厂长由李奇良接任。1986年9月,姚本煜退休,李奇良任党组书记。1989年,厂党组书记由李奇良继任,兼厂长,程安根为副厂长。后,李奇良调县经委,符宝元担任氮肥厂厂长,陈长生任厂工会主席,金久荣兼任厂党委书记。1995年4月,龚继树任厂长。现该厂已经破厂。  浦市化工总厂——湖南省泸溪县浦市化工总厂,是国有大二型企业,前身为湘西“浦市磷矿”,始创于1966年12月,创业初期仅20余人,初,在镇后的五斤坡,手工开采露天矿石。  发达时拥有职工2500多人,配备各类技术工程人员和科技骨干400余名,占地12平方公里,固定资产6900多万元,下辖11个分厂、3家公司以及其他机构等。生产经营各种化工产品及矿石20多种,其中近10种为出口产品,成为湘西最大一家化工原材料工业企业,更是湘西首家拥有“自营出口权”的生产企业,出口产品达总产值50%以上。  浦化的发展经历三个历史时期。1966年至1979年为创业时期。企业经过资源勘探后,决定筹建办厂,建成了年产15万吨磷矿石的小型矿山。1980年至1989年为快速发展时期,经州人民政府批准,原“浦市磷矿”改为综合性化工企业,正式命名为“泸溪县浦市化工总厂”,定为县团级企业。1986年4月,国家化工部在该厂召开“全国化工系统现场会”,突显了这座企业的不可忽视的地位。《税务简报》曾经报道:“浦市化工总厂占全县税务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使泸溪税收突破千万元大关”。1990年后为衰亡时期。好景不长,这座历经38个春秋,从五金坡安营扎寨到拥有2500多名员工的大型企业,终因管理不善,于2005年秋全面解体。但它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卓越的历史影响,将永远被人民所纪念。
  (向海军编辑)

来源:《浦市古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浦市解放前后的工商厂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