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波 发表于 2017-7-23 11:51:02

民国时更名改姓有规可循



民国时更名改姓有规可循





http://epaper.hf365.com/hfwb/res/1/61/2017-04/14/O4/res01_attpic_brief.jpg






    古语有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然而在历史和现实当中,更名改姓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其中有自愿的,有被迫的,也有荣耀的和悲哀的。在安徽省档案馆里,保存着一份民国时期的文件档案,记录着当时的更改姓名冠姓规则以及姓名使用限制条例。    民国时更名改姓有规则    在安徽省档案馆里保存的《内政部审核更名改姓及冠姓规则》这份档案文件中,记者看到,这是1933年6月8日第一次修正公布及1944年第二次修正公布的。    从这份档案文件中可以看到,当时有以下几种原因才能申请更名,如现在在同一机关服务,姓名完全相同容易混淆;现在在同一地方居住,姓名完全相同容易混淆;现在因为铨叙(旧社会政府审查官员的资历,确定级别、职位),姓名完全相同容易混淆。如果想要改姓或冠姓,则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如因继承或归宗而改姓;非汉人而冠汉姓。    档案文件中记录,满足上述条件申请更名改姓的,也需要比较复杂的过程,比如,因继承或归宗而改姓的,需“家族戚属署名承认继承或承认归宗之正式合法书约,开具年龄、籍贯、居所、职业、经历、双方父母姓名及其年龄、职业,并取得双方族长二人以上,以及当地殷实商店二家以上之保证书,连同本人四寸半身相片二张,及证明资格文件呈由原籍地方县市政府调查确实后,交由上级政府内政部核办”。    而已经毕业或正在上学的学生,如果申请更名改姓的,则应按照教育部限制办法办理,非教育部管辖的各级学校毕业生及在校学生,也要参照教育部限制办法办理。    可见,满足上述几种原因申请更名改姓的,均要经过复杂的程序才能办理。    这份档案文件中还列明了,如果因为更名改姓而故意逃避纳税的,或者是非法取得不法利益的,将处于有期徒刑拘役或罚款。    古代更名改姓的几种原因    钱文忠在解读《百家姓》时,就曾对中国古代更名改姓的原因进行过分析。他认为,古时人们更名改姓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种情况, 因为避祸、避仇改姓。“汉代有一个人叫炅横,他有四个儿子,家中遇难,四子走避,其中有一个孩子改姓为桂。这就是一个避祸改姓的例子;再比如,春秋时候,陈国有一公子叫陈完,避祸外逃,他就不姓陈了,改姓为田。陈和田今天不是一个音,但古音是一样的。大家看‘陈’的繁体字‘陳’,右边有个田,显然陈完是从陈字中取了一部分改姓田。这是春秋时候改的姓,这一支姓陈的,从那往后便姓田了;还有就是辛亥革命之后,爱新觉罗家族的人为了避祸,最常见的是改姓金,因为‘爱新’在满语当中,就是金的意思,所以改姓金;有的改姓王,因为都是王爷的后代;有的改姓罗,爱新觉罗里面拿个‘罗’,就姓‘罗’了;有的改姓黄,因为他是皇族啊;还有的改姓艾,等等等等”。    第二种情况,比较荣耀,不是避祸,而是帝王赐姓,这种很多。比如刘邦建立汉朝,刘姓成了国姓,在刘邦造反的时候有一个功臣叫项伯,刘邦就赐项伯姓刘。汉武帝时有一个匈奴王归顺了汉朝,汉武帝便赐姓为金。    第三种情况,兄弟民族改汉姓。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拓跋鲜卑族很多人改了姓,比如拓跋氏改成元氏,独孤氏改为刘氏,丘穆陵改为穆氏等等。    第四种情况,汉族人改兄弟民族姓,这个也很多。特别像元朝的时候,因为地位太低,汉人、南人就改了兄弟民族姓,主要是蒙古族和色目人的姓。    第五种情况,还有部分兄弟民族的姓氏,不像我们汉族那么严格,它有时候会变化。    第六种情况,因为避讳而改姓。在清朝雍正皇帝以前,中国是没有邱这个姓的,一说姓丘就是土丘的丘。但雍正皇帝下令,不许用这个丘了。为什么?因为犯了孔夫子孔丘的讳。于是加了一个偏旁,才有了今天这个邱姓。    第七种情况,由于入赘、过继、收养而改姓,这个就更普通了。并不是每个姓都有单独起源的。中国有那么多姓,都源于几十个非常古老的姓。比如姚姓,统共分出来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60多个姓,这些姓之间都是有血缘关系的。当然了,陈与姚不一定就真有关系,因为有的陈姓是从别的姓改过来的也说不定,很复杂。    □合肥晚报 合肥都市网记者 郑静 文/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国时更名改姓有规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