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姚良官 发表于 2017-8-3 17:30:56

【姚氏家风】父爱如斯 ——他的5个子女都成了专家

本帖最后由 上海姚良官 于 2017-8-3 17:35 编辑



1973年10月拍摄的姚家全家福(前排左四为姚养怡)



80岁的姚乃中,是姚养怡的第三个儿子,从医53年,退休后仍坚持每周到医院坐诊两次。



姚乃强曾是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有不少译作。



姚家五兄妹的合影。




5个子女,分别在“工农商学兵”领域各有建树。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父亲节前夕,记者走近姚氏家族,从姚家五兄妹的回忆里勾勒一位治学严谨、育人有方的父亲形象。
刚刚过去的父亲节,姚晔在微信朋友圈上发了一张老照片。“这是我们姚家的全家福,那时我还是个婴儿,正当中是爷爷姚养怡和奶奶许安详。”
姚家在周浦小有名气。周浦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先有姚家厅,后有周浦镇”。姚氏家族定居周浦已有600余年。
姚养怡是周浦姚家第二十代传人,因家道中落,只读过几年私塾,却创作了逾千首诗词,留下了不少文稿手记。更让人佩服的是,他培养的5个子女在“工农商学兵”等领域各有建树,其中三个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5个子女的名字,组合起来是“兴强中华盛”。他们都说,这是父亲对他们的期许。
“要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工农商学兵”俱全,并且都在各自领域有所成就,姚家五兄妹的表现,没有辜负父亲姚养怡的期望。
6月16日上午7点10分,姚乃中搭儿子姚晔的车来到龙华医院。“今天他要坐诊,8点开始,但父亲习惯提前来。”姚晔说。
今年已经80岁的姚乃中,是姚养怡的第三个儿子,从医53年,退休后仍坚持每周到医院坐诊两次。每次3个小时的坐诊时间,前来问诊的病人总是络绎不绝。
“今天早上吃了什么?昨天晚上几点睡的?早上几点起的?”严谨,是姚乃中作为名医的一大特点。面对每一位患者,望闻问切这四个步骤,每一步他都做得一丝不苟。
姚乃强是姚乃中的二哥,年纪大一岁。与弟弟一样,身为大学英语教授的姚乃强退休后也没有闲着,近日还接受了一家出版社的委托,正在翻译一本英文原著。
作为曾经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姚乃强译作不少,有《了不起的盖茨比》《红字》《霍桑文集》等,还参与过《蓝登韦氏英汉大学词典》《综合汉英词典》等字典的编订。
除了姚乃强和姚乃中,姚家五兄妹其他三个也都不简单:老大姚乃兴是国家核工业部专家;老四姚乃华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老五姚乃盛曾是一名高级会计师。五人当中,有三人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我们五人姓名的最后一个字,组合在一起是‘兴强中华盛’,这是父亲的期许,希望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姚乃强说。
“工农商学兵”俱全,并且都在各自领域有所成就,姚家五兄妹的表现,没有辜负父亲姚养怡的期望。
“爸爸要回来了,快检查功课”“父亲属于自学成才,因此他从自己的经历知道,一定要把孩子送进好的学校,学习更多知识。”
姚乃强的书房中,靠着书桌的一面墙上挂着好几个相框。最当中的,是一张全家福。
“这张照片是1973年10月拍的,里面的人最全了。”姚乃强说。五兄妹都成家后,父亲姚养怡想着拍一张全家福,然而五兄妹常年在外,全家人聚在一起不容易,直到1973年,一次难得的机会,大家才聚在一起,拍了这一张全家福。
尤为珍贵的是,照片的背面,有姚养怡为一家人写的诗,还有每个人的名字和属相。40多年过去,工整的字迹依然清晰。“父亲做事就是这么严谨。”姚乃强说。他至今仍记得,解放后父亲在外滩工作,每次去上班一定要乘头班车从周浦出发,早上7点多就到单位,为的就是避免迟到。“每次收拾行李,父亲的东西总是叠放得整整齐齐。”
姚养怡将这种严谨的态度注入对孩子的教育中。姚乃强回忆,那时候出门在外的五兄妹每个月都要写信回家,每次看完信,父亲都会把其中的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的地方圈出来,然后附在回信中寄回去,要求孩子们下次注意。
正因如此,父亲的严谨被继承下来。无论是从事翻译工作的姚乃强、还是悬壶济世的姚乃中,都认为,父亲的这一特性影响了他们。
“在我教书、翻译外国名著或是编订字典的时候,严谨的态度成了最有效的工具。”姚乃强说,“工作当中,随时都会想到,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对不起学生、读者。”
而在学习方面,姚养怡对子女的要求则要用“严格”来形容。或许是因为自己很早就失去了求学的机会,姚养怡对孩子们的学习特别重视。在他亲手编写的《周浦南荫堂姚氏丛刊》中,收录了写给几个儿女的信。发黄的纸张上,是他亲手书写的,对于每个孩子的要求和期盼。
“父亲属于自学成才,因此他从自己的经历知道,一定要把孩子送进好的学校,学习更多知识。”姚乃强说。
在外滩上班的时候,姚养怡每个周末回周浦的家。每次他回家前,母亲都会提醒兄妹们:“爸爸要回来了,你们快点检查检查自己的功课。”
在五兄妹的印象中,父亲在家的时候也很少与他们闲聊。大多数时候,他都是在自己的书房里,读书或者练字,只有在检查功课的时候,才会与孩子们交流。
父亲在学习上的严格,大家都深有感触。用姚乃强的说法,平时在家总是讲功课,连玩的机会都没有,每年清明去扫墓,“像是去春游一般,非常开心。”
这种严格,针对的不仅仅是儿女,还有孙辈。姚乃中的儿子姚晔,至今仍印象深刻。 “因为我们一家住在市区,与爷爷相处的时间比较少。不过,小时候,每次去周浦见爷爷,他总是不苟言笑,偶尔讲两句话,也都是跟学习有关的。”
还有一个让姚晔无法忘记的是饭桌上的规矩。“吃饭的时候,小辈要负责将饭菜端上桌,碗筷摆放好,等长辈入座之后,小辈才能入座。长辈说可以吃了,孩子才能动筷,而且只能吃自己面前的菜。”
遵守各种规矩,成为姚家的家规之一。而这条家规,已经一代代传承下来。“任何规矩都需要遵守,这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姚晔说,就像父亲姚乃中爱抽烟,但从不在不抽烟的人面前抽。
“他的付出,成就了我的今天”大学6年,父亲姚养怡从未到过学校,所以,姚乃中理所当然地以为,毕业典礼也不例外。没想到,姚养怡出现了。
这样的“严父”,却一直备受子女尊重和爱戴。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严格”里面,藏的是浓浓的父爱。
对于这一点,姚乃中自认体会最深。“他的付出,成就了我的今天。”摩挲着手中那张陈旧的上海中医学院旁听证,姚乃中说道。
相比其他兄弟姐妹,姚乃中的经历更为坎坷。一岁零四个月的时候,姚乃中因小儿麻痹症,高烧后落下了左肢偏废的毛病,行动不便。
因为残疾,姚乃中的求学路异常艰辛。初中毕业,姚乃中去报考了当时的苏州卫校,结果考完后一直没有收到消息。第二年、第三年都是如此。
这个过程中,姚养怡从没有责怪过这个儿子,只是要求“继续考”。凭借着异于常人的努力,读完高中后,姚乃中辗转进入了上海中医学院学习中医,并且由于错过了报到时间,只能以旁听生的身份跟着学习。
事实上,那个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已经不好了。但姚乃中记得很清楚:“父亲当时说,读书学一技之长是好事,再穷也要去。”
不仅如此,姚养怡还在自己的大量藏书中,专门找出了有关中医的古籍,送给姚乃中。平时,他还会讲一些自己知道的中医人物典故,激发姚乃中的学习热情。“因为父亲知道,我从小就比较顽皮,他就怕我不肯专心学习。”他说。
让姚乃中尤为感动的是,“父亲平时看报时,还会把看到的中医单方剪下来或者抄下来,编成一本册子给我。他经常告诫我,做医生的知识面一定要广。”
姚乃强也享受过同样的待遇。那时候,他在洛阳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担任英语教师,平时还会做一些翻译的工作。有段时间,姚养怡到洛阳探望儿子,他每周都会从报纸上收集英语文章,专门做成剪报送给儿子。这些剪报,至今还完好地留存在姚乃强的书房里。
姚乃强还说:“有时候,我会把正在翻译的文稿放在书桌上,父亲看到后,不仅会用自己会的英文帮我把关,还帮我修改中文措辞。”
不苟言笑的姚养怡,默默地关注着每一个子女,用自己的行动,带给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动和惊喜。
大学毕业前夕,姚乃中接到通知,学校准备把他分配到四川或者湖南。“老师就问了一下,会吃辣吗?然后就叫家长到毕业典礼上来表个态。”他说。
大学6年,父亲姚养怡从未到过学校,所以,姚乃中理所当然地以为,毕业典礼也不例外。没想到,姚养怡出现了。“毕业典礼上,他还一本正经地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张小纸条读了起来:‘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学校,把我儿子培养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
姚乃中说,那个时刻,他毕生难忘。“虽然父亲平日里话不多,但他总在用自己的方式关心我们。其实我们兄弟姐妹都知道,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为了不辜负‘兴强中华盛’这5个名字。”

信息来源:《浦东时报》

pszyyao 发表于 2017-8-4 07:08:43

    姚家在周浦小有名气,“先有姚家厅,后有周浦镇”。姚氏家族定居周浦已有600余年。
    姚养怡是周浦姚家第二十代传人,因家道中落,只读过几年私塾,却创作了逾千首诗词,留下了不少文稿手记。更让人佩服的是,他培养的5个子女在“工农商学兵”等领域各有建树,其中三个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5个子女的名字,组合起来是“兴强中华盛”:
老大姚乃兴是国家核工业部专家;
姚乃强曾是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80岁的姚乃中,是姚养怡的第三个儿子,从医53年;
老四姚乃华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老五姚乃盛曾是一名高级会计师。

来源:《浦东时报》

上海姚良官 发表于 2017-8-4 16:29:12

上月我巳与姚乃強宗亲取得联系,据他说应有一部南荫堂家谱,目前我正在设法査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姚氏家风】父爱如斯 ——他的5个子女都成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