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波 发表于 2018-8-16 21:17:31

贵筑姚茫父先生编年事辑

贵筑姚茫父先生编年事辑

1876年光绪二年 丙子一岁四月二十六日,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属贵阳)。天祖士进,高祖文志,曾祖玉德,祖廷辅。宋元之际自江西抚州迁徙入黔。父源清(1842-1917),字澄海,号湛庵,貤封中宪大夫,私谥孝宪先生。姚家世代清贫,以磨豆腐为生,自源清营商,开店铺于贵阳龙井巷,始有余资供子女读书。初娶雷氏,过世后续娶熊氏,皆无子嗣;再娶镇宁费氏,生二子一女,即华、芗、兰。初名学礼,发蒙后改姚华,字重光,也用崇光,又字一鄂,号茫父,别署重光甫、茫、老芒、姚芒、茫僧、芒芒父、茫茫父、茫老人等,病废后又号姚风、丁卯残人。久居北京莲花寺,斋馆名弗堂,又署莲花庽庐、莲花盫、专墨馆、菉猗室、一鄂廔、小玄海、何陋轩、钩深堂、岱宗堂、宝华盫等,偶用山斋。(以上据姚华存世书画作品款识及自撰《孝宪先生家传》,见姚华,《弗堂类稿》,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第798页)
是年, 范源濂(字静生)生(-1927);陈衡恪(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朽者)生(-1923);陈敬第(字叔通)生(-1966);陈年(字半丁)生(-1970);陈士芑(又名士廉,字翼牟,一字翼谋,号震生)生(卒年不详);蹇念益(号季常)生(-1930);凌庠(字文渊,号植之、直之,晚号隐峰居士)生(-1944);李宣倜(字释龛、释堪、释戡,号苏堂,别号阿迦居士)生(-1961);
1877年光绪三年 丁丑二岁胞弟芗(-1900)生,字芸湄,自号啸篁。妻赵氏(-1966),子鋚,早夭;女琴(下金)。1880年光绪六年 庚辰五岁发蒙至十岁,就学家熟。初名学礼,从贵州广顺学正姚荔香读书,为避古人同姓名者,荔香师为命名姚华字重光。姚荔香(约1920-?),生卒不详。名墟,浙江龙泉人。同治癸酉科举人。官广顺州学正。(参见《弗堂类稿》中华书局版《费太恭人墓表碑阴记》)1885年光绪十一年 乙酉十岁延请杨子懿先生授举业,八年业成。课余喜弄翰墨,时作水画为戏。壬寅(1902)作《水画歌》记十岁左右事:“曾忆儿时作水画,持向长者求其名,长者舌强不能举,嗤予小子真憨生。”胞妹兰(-1957)生,字汉木,1907年适贵州熊述之(1926年逝),遗二子:熊其毅、熊其穆。1890年光绪十六年 庚寅十五岁五月四日,生母费氏卒,葬丝线坡实相宝山之左翼,享年三十八岁。(按,原谱据《弗堂类稿》中华书局三十一卷本,作三十九岁;台版《弗堂类稿》十五卷本改为三十八岁,幼子姚鋻手订《莲花盫年谱》亦作三十八岁,今从之。参见台版《弗堂类稿》第814页《生妣费恭人家传》)。1892年光绪十八年 壬辰十七岁与贵州普定罗氏(1875-1931)结婚。(参见《寿内五十有一序》,见《弗堂类稿》)1893年光绪十九年 癸巳十八岁从艾小云先生读书,畅问古学,得读段注《说文解字》,始治小学。(按,原谱仅云艾先生,从茫父自撰《杂记》知为艾小云。)十二月八日,长女銮生(-1916)。字长栾。1914年适同县文宗沛,1916年病逝。(参见《弗堂类稿》第720页《归文氏伯女銮墓志铭》)1894年光绪二十年 甲午十九岁庚寅以来事故频仍,家道中落。籍课金助养。十一月,严修到任贵州学政,主持设贵阳书局。得以博览群书,辞章、考据之学大进。严修学政欣赏姚华的《论洋务》《戒吸食洋药(鸦片)说》等文章,面试时询及小学,要他解《说文》《康熙字典》中字,对答如流。严修在考卷上作朱批:“当纯以篆体求之,不得孱入后此俗解”。从此更致力于小学。在得知姚华家贫买书困难之后,便将自己从北京携来的十四箱书借给他读。魏源的《海国图志》、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马建忠的《适可斋纪行》等著作,使姚华眼界大开,他昼夜苦读,乐在其中。是年补县学生员。严修(1860-1929),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原籍浙江慈溪,世业盐商。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学者,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幼年饱读经籍,1882年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任职。做过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会典馆详校官、贵州学政、学部侍郎,掌管全国的教育。积极倡导新式教育,曾以奏请光绪帝开设“经济特科”借以改革科举制度而传名于世。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二十岁中秀才。 得严修赏识并倾箧借书。陈叔通记其事:“天津严先生修提黔学,诧为奇才,拨置县学第一。由是博涉群书,凡辞章考据义理靡不纵览。”(原谱摘自《家献·续篇》未刊本)。六月八日,长子鋈生(-1969)。字天沃。八月,作《说文便读》初稿一本、《读段氏说文注逐日札记》一本,呈严修学政批阅。(见刘泳唐选辑《蟫香馆使黔日记选辑8》,1986,第170页)是年5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率千余名举人于北京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史称“公车上书”事件,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自此维新派办报纸、兴新学、组织学会,倡导新思想,主张改良社会,渐成燎原之势。贵州籍刑部侍郎李端棻支持维新,其堂弟李端燊与侄子李葆忠、李铭忠皆参与了“公车上书”,并将新思想带回贵州。李端棻(1833-1907),字芯园,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幼岁而孤,曾随叔父李朝仪赴京求学,同治进士。历任学政、刑部侍郎等职。1889年秋,以内阁学士身份出任广东乡试主考。阅卷时,慧眼识拔考生梁启超。后将堂妹李蕙仙(李朝仪幺女)许配与梁为妻。“自是颇纳启超议,娓娓道东西邦制度”(《清史稿》)。光绪二十二年(1896)疏请立京师大学堂,各省府、州、县遍设学堂,并建藏书楼、仪器院、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留学生。又举荐康有为、梁启超,支持变法。百日维新期间,授礼部尚书。是戊戌变法关键人物之一,失败后,被充军新疆。后赦归故里,致力于推动新学,1902年主讲贵州经世学堂。是“贵阳十大文化名人”之一,贵阳一中的创始人、北京大学的首倡者。死后葬于永乐乡。
李葆忠,生卒不详,名葆忠,也作宝钟、宝中,字藻孙,也作藻荪。贵州贵筑(今贵阳)人。李端棨子,李朝仪嫡孙,过继于李端棻膝下。思想维新,曾追随继父参与保国会活动,是参与“公车上书”举人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留学日本,民国后做过议员。与梁启超、周大烈、蹇季常、唐天如、陈师曾、姚茫父等皆有交游,与梁思成、徐志摩等平辈而友善,《梁任公年谱长编》《爱眉小札》等书中多有提及,惜事迹不彰。与宋子文有旧,曾任湖南岳阳统税查验所所长,北伐成功后到北平主理河北省财政。1931年尚在。胞弟李云伯,研究人类学。(按,根据零散资料整理汇总,宝钟与藻孙是否同一人尚待翔考)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 丙申二十一岁九月,严修学政着手将贵阳南书院改办经世学堂,亦称学古书院,延聘贵州名儒雷廷珍为堂长。严修亲手拟订《学古书院肄业条约》,共列十一条章程,对学校管理,学生学习生活,日常行为等规定较为详细,是一个较为完备的学校规章制度,也是贵州第一个近代教育的学校章程。(参见:查继玺著《现代人文素质教育——贵州人文撷英》,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第264页;以及:安树芬,彭诗琅主编,《中华教育通史》 第六卷,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第1271页)
雷廷珍(1854-1903),字玉峰,贵州绥阳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举人。精通经史,时贵州学政严修叹为“不意于黔中乃见大儒”。二十一年(1895年),严修开设贵州官书局(资善堂书局),雷廷珍为董事并主持工作,首开贵州官府印行图书之例,成为当地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一个场所。二十二年(1896年),严修将学古书院改为经世学堂,聘为山长,协助严修拟定《学古书院肄业条约》。主讲经史,姚华、任可澄、周恭寿等都是他的学生。后到兴义笔山书院任教,造就大批人才。三十一年(1905年)王文华等13位笔山书院学生到贵阳考贵州公立中学时,全部名列前茅,教育界大受震动。湖广总督张之洞迭请赴武汉执掌两湖书院,刘显世、刘显潜护送北上,至重庆途中病故,葬绥阳。著有《经义正衡》《文字正衡》《时学正衡》《声韵旁通》《经说》等。
是年,李端棻上疏光绪帝请立京师大学堂,各省府、州、县遍设学堂,并建藏书楼、仪器院、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留学生。又举荐康有为、梁启超,支持变法。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 丁酉二十二岁三月廿一日,经遴选各县优秀生员,姚华等40余人成为学古书院首批学生。三十日,书院正式开学,严修学政主持开学式。书院以讲授以经史、算学为主,同时还教授时务、政要,首开贵州新学风气。由于管理得当,要求严格,成才者众。当年秋闱乡试中有6人中举。学生熊范舆、任可澄、刘显治、姚华、胡嗣瑗、邢端等日后皆有所成。姚华住院读书,月领膏火银四两,以半数付膳食纸笔费,半数接济妻儿弟妹。每月考试都列超等、特等。从雷廷珍先生习经学,尽识汉儒今古两家师传,于是学问有所自立。十一月廿三日,严修奏请设经济专科。(参见汤志钧、陈祖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第28页)秋闱乡试第十四名,中举人。十二月十五日,严修学政任满白贵阳启行。学古书院肄业生设馔于黄泥哨客店,为严修饯行。(见:刘泳唐选辑,《蟫香馆使黔日记选辑8》,1986,第222页)是年,书院同窗贵筑刘砚耕(培良)解元,以姚华率真赠号“茫茫”。壮年以后,遂自号“茫父”、“茫茫父”、“茫僧”。(按,原谱作四十岁后以茫父自署,从存世书画可知,最晚在三十六岁时已署茫父。)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二十三岁二月廿八日,次子鋆生(-1951)。字苍均。公车赴京参加会试,有《北征日记》。落第返乡,沿途有《南辕日记》。是年发生“百日维新”事件,史称“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等六君子就义,康有为、梁启超等避走海外。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 戊戌 二十四岁胞弟姚芗得女琴(-192),字玄琹。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 庚子 二十五岁居家锐意著述,著《说文三例表》《小学答问》二部文字学著作。十一月七日,胞弟姚芗(芸湄)殁,得寿仅二十四岁,葬贵阳普照寺。一子鋚夭,留一女琴(下今易为金,字玄琴),仅一岁。三子闰元殇。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二十六岁在贵阳讲学,有文宗沛(彦生)、黄韵谷、熊述之等从学。六月,重书严修学政所撰《学古书院肄业条约》并刻石立碑。(贵州博物馆藏其拓本。)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 壬寅二十七岁二月初八日,自贵筑启程赴兴义县,应刘显世先生聘,出任兴义笔山书院山长。行前作《将之藜峨除弟服》:“人世倏往来,奄化已一年。予心虽有怀,过礼弗敢先。冠服亦已易,涕泗殊泫然。夙意傥能发,中宵或可旋。”此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姚诗。刘显世(1870-1927),贵州兴义人。字如周,亦作如舟,别号经硕。清末任清军管带。早年曾参加镇压广西会党起义。辛亥革命后曾一度赞成共和,但随即拥戴袁世凯称帝,后又转而反袁,民国成立后,任贵州护军使,1916年1月27日宣布贵州独立,自任都督、督军兼省长。后曾参加孙中山护法运动任川滇黔三省护国联军副总司令,但不久又与北洋直系军阀言和。后因军阀派系之争1925年1月隐退。1927年10月14日病逝。 赴任途中多有诗作记录景物与心绪,其中有《晓行发清镇二首》《五马坡》《石瓦》《安平晓发三十二韵》《界路》等,另有《竹枝辞四首》,均收入《姚华诗选》。(见《姚华诗选》第1~11页,谱中后文所提诗作,如无特别说明,均见《姚华诗选》)。另有《舆子谈刘汉兴亡有感》《安平道中》《欹碑》等诗存目于日记。(见茫父稿本《黎峨日记》)经世学堂同窗熊承之同行赴任笔山书院西学讲习。学生王伯群、陈筑山、文宗潞、熊述之等入兴义笔山书院从游,日后皆有所成。熊承之(1878-1920),名范舆,字承之,一字继先、铁崖,也做铁岩。贵州省贵阳县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甲三十九名进士,后官费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与杨度组织宪政讲习会,任会长;1907年10月熊范舆联名100多人,第一次上书请开国会,建立民选议院。著有《论前明时满洲于中国之关系》《立宪国民之精神》《国会与地方自治》《再论国会与地方自治》《日本国民之国会运动》等文章,译有笕克彦《国法学》、美浓部达吉《行政法总论》(均1907年天津丙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本行政法著作。回国后曾任北洋法政学堂监督、天津知县、云南知府等。民国成立后任贵州都督府总务厅长。1912年6月10日,财政总长熊希龄因“熊范舆留学东瀛,专习财政,学有根柢,富于经验,堪以派往云南调查财政。”1913年6月因云南省议会弹劾,辞去云南都督府秘书长、云南省国税厅筹备处处长职务。1915年起任中国银行贵州省分行主任、省署秘书长,1920年11月11日因贵州军阀派系斗争被黔军总司令王文华杀害。 熊述之(?-1926),生年不详,名桂笙,字述之,熊承之(范舆)弟。1901年姚华在贵阳讲学,得以从游,次年随姚师到兴义笔山书院继续学习。后留学日本攻农学。回国后积极参与社会改良。1907年娶姚华胞妹姚兰。1916年3月17日,贵州都督府组建护国军,出黔讨伐袁世凯,社会各界人士发起成立贵州征兵抚恤会,被推为干事。1916年6月30日贵州省省蚕桑总局成立,任局长。后改任贵州省农林学校校长。1918年9月,在大南门外创设启源丝厂。1926年被刺杀身亡。与姚兰育有两子熊毅和熊伟,日后到北京得舅父关爱支持,皆有所成就。 王伯群(1885-1944),名文选,又名荫泰,字伯群,贵州兴义下五屯景家屯人,贵州军阀刘显世外甥。年幼时从父学易、书二经,又学阳明学、四书等。18岁丧父,入笔山书院,从贵州姚茫父、熊范舆、徐叔群三人专攻读《孟子》《左传》和数理学。后东渡日本留学,入东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系,适逢孙中山在日本倡导革命,便加入中国同盟会。后任广州军政府交通部长等职,平生不畏强权,尽力为国谋利益。1930年为茫父师整理出版《弗堂类稿》三十一卷。 陈筑山(1884-1958),字光焘,贵州人,著名民主人士。16岁考中秀才,民国成立,当选为第一届国会参议员。1913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与李大钊等共同参与成立神州学会,抨击袁世凯。1916年毕业后回国,旋又赴日本学习哲学,5年后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1923年回国到吴淞中国公学任教并聘为学长,代理校长。1924年与晏阳初长谈后,毅然辞卸校长职务,到河北定县一带开展平民教育,曾任平教总会平民文学部主任。1936年转入广西、四川,后出任四川省政府秘书长。1939年兼任四川省政府建设厅厅长,1942年辞职,入华西大学乡村建设系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出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是四川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了全国政协一届会议。著有《人生艺术》《国族精神》《王阳明年谱》等。(参见陈菊元《忆父亲陈筑山》,见政协成都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成都文史资料选辑 第28辑 蜀都俊彦》第193页) 文宗潞,生卒不详,号彦生,贵阳人,民国时期贵州著名地理学者。清末,文宗潞中学毕业后即留学日本,大学毕业后回国,民国初年,历任贵州省长公署秘书、省政府秘书、科长等职。后倦于仕(途,在贵阳各中学任教。民国八年(1919)在贵州通志局任校勘,后负责主纂《金石志》未竟而辞世,终年58岁。文宗潞笃志研究舆地之学,尤精于乡土地理,主要著作有《贵阳乡土地理讲义》《贵州山脉概说》等。 二月十一日,为安顺黄祺生以双钩法集黄山谷字七言联:“云槃古岳随潇洒,松盪清溪寄精神。”又为洪善祈双钩临黄山谷、米海岳书法横幅。可知姚华好双钩之好由来有自,而双钩是日后发展颖拓法的基础。从现存茫父早年书迹看,1914年以前的书风受米芾的影响较大。在兴义期间于李斯嶧山碑小篆用功至勤,日记中多有为学生写篆记载。终其一生,姚华篆书结体未出峄山碑窠臼。(参见茫父稿本《黎峨日记》)二月二十日,抵兴义,住笔山书院。先拟定《书院学约》,分辨业、明礼二条。后甄别院生,取正调文生二名,备调一名;正调文童六名,备调十二名。更订院中课程及分程数目表。二月廿八日,为学生高良卿作联:“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并跋曰:“大儿小儿云云,祢正平语也,夙爱之,苦无其偶,后得沈去矜语,制为此联。惜二李叠字对犹少差,亦憾事也。”从中可见茫父胸襟抱负,亦可见其对学问之自信。(参见茫父稿本《黎峨日记》)祢衡(173-198),字正平,东汉末年名士,文学家,与孔融等人亲善,平原郡(今山东德州市临邑县)人(《山东通志》载祢衡为今乐陵人)。后因出言不逊触怒曹操,被遣送至荆州刘表处,后又因冒犯刘表,被送至江夏太守黄祖处,终为黄祖所杀,终年26岁。沈谦(1620-1670),字去矜,别号研雪子,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少小颖异,六岁能辨四声,崇祯末进学,明亡后不复趋意功名科第,改业医药,绝口不谈时政。善诗词,其为占文、小曲无不工.与丁飞涛、毛稚黄、孙宇台、吴锦雯、陈际叔等,称“西泠十才子”。晚年筑东江草堂专事著作,著《东江集》《词学》《填词杂说》等。又撰《翻西厢》传奇等。(见:朱宏恢主编;《中国古典文学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第181页)三月,为兴义团防局填注《兴邑江防地图》。初二日,为刘镜波画箑,这是目前所见有关茫父作画的最早记录。初四日,作《笔山书院图》。(见茫父稿本《黎峨日记》“三月十三日”条)十三日,为吕九筱仙水画题诗:“东风着碧痕,吹上湖山石。美人卷帘看,独坐春阴夕。” 同时作《水画歌》七言四十句示吕九筱仙,考证水画亦古法也。是日,为吕小仙绘《水村图》,次日又作《竹溪图》。(见茫父稿本《黎峨日记》)吕小仙(1874-1920),行九,名声文,字小仙,也作筱仙、晓仙,贵州兴义城关人。优贡生,能文、善书法,有干才。受维新及民主主义影响,思想进步。与贵州省督军兼省长刘显世有姻娅关系,属晚辈(吕的姑母系显世弟媳),与黔军总司令王文华(电轮)也有世谊,素为文华所推重。清末为云贵总督李经羲及滇督唐继尧所赏识,派署宣威县知事,后调任彝良县知事。1916年,刘显世任贵州督军兼省长,调回贵州先署广顺县县长,继调遵义县县长。1920年3月,因派系斗争被暗杀。(参见周星聚《吕声文之死》一文,收入《兴义市文史资料第2辑》第36页) 秋,作咏竹七绝三首以言志。四月廿六日,作自寿五律:“岁月既奄没,余生廿六年。前修已如此,后进知其然。沂公正知诰,南阳亦云山。嗟兹碌碌者,殊愧一青氈。”(见姚鋻整理《莲花盫年谱》,姚遂抄校稿本)九月,游勇犯城,偕熊范舆仓促返贵阳。入东文社习日文、学算、看《农学丛书》《蒙学报》,此为研究西学之始;又每日率长子鋈向张协陆习体操。十一月,熊范舆(继先)为《小学答问》写跋,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重西学废中学、甚至呼吁废除汉字代之以罗马字的论调,感叹:“呜呼!何其谬哉”、“惜乎!中国学子不能穷究吾中文之源流、用法,猥随时论,舍此而他求,则其吾中文之大不幸也。”“是书于中文之源流、用法与夫近世中文何以趋于繁难之故,莫不详述。设有同志相与提倡而发明之,则有功于中文与否?虽不可知,亦可等于抱残守缺之例也乎!”十二月,赴京赶考。廿九日夜行偏桥道中有诗,自题《壬寅除夕前一日戏为全平全仄》。偏桥在贵州施秉县,为东出贵州的古驿道。是年,著《笔山讲录》《佩文韵注》。诗作收入《藜峨小草》集。作《述梦》七律悼芸湄弟。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 癸卯二十八岁闰五月廿三日,二女鎜生(-1924)。字元槃。再次北上赴河南开封会试,落第。在京鬻书维持生活,以待明年再试。十月,经同乡胡述曾先生推荐,就任顺天工艺学堂印书科委员兼汉文教习。胡述曾(1870-1938),贵阳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癸已科举人,曾任河北灵寿知县,晚年寓居北京。工书,善画,尤工山水,为当时人所推重。 十二月十三日,为筹款赴开封参加来年春闱,致信文静川先生乞代为筹措二十或三十元,兹录全文:“静川先生大人阁下,前由邮寄(並府报)一函,不知何日能达座右。近维兴居百福,勋祉安善,无任鄙祝。弟近况前函已经述及,现复如故,惟天寒风冻,咳痰时作,为可嫌耳。先生春秋高矣,尚希时时珍摄。饮食近来如何?晋省土宜,想与北京无大殊异,当无不服水土之虞也。北京现情一如往日,鼎力代为谋二十金或三十元(可卖邮票寄兑),准拾明正元宵前后赐寄,则弟可以早为布置出京一切。非先生素相爱厚亦不敢渎干也。如蒙见诺,祈先赐函为盼、为祷。此请升安,(两生近好)並贺年禧。弟姚华顿首,十二月十三日成刻。再,前嘱向有正书局索问所购之报,按云第四期已邮寄到晋矣,顷又相嘱该书局按期照寄,当无贻误也。附闻。时大雪积二寸许。” 关于开封借闱会试,这是科举考试制度确立千余年中仅有的例外。会试三年一次,一般在京城顺天贡院举行。然而,庚子之乱中,八国联军拆毁顺天贡院,又在《辛丑条约》中规定闹义和团的五省四十六个府州县停止科举考试五年,以为惩戒。借闱开封正是在此背景之下的权宜之计。随着新学兴起, 1905年9月2日,清廷下诏宣布自次年起,科举制度废止。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 除夕,有诗感怀居京境况:“沉沉大陆同除岁,比似人间独我迟。海内已惊春信转,愁中易使客心驰。市朝竟夕能无睡,家国新机各有期。爆竹频传更始意,年光催递五更时。”1904年光绪三十年 甲辰二十九岁二月,由北京赴河南开封借闱参加会试。行前有诗《留别日本庄司昌造,予以春试将之开封借闱二首》,其一:“东海须眉客,乘风若近邻。相逢在羁旅,共济历冬春。异国渐先进,交情且自亲。一行成暂别,两意若为颦。”其二:“浩劫经庚子,春闱又甲辰。制科沿旧习,问学惭新民。迫我功名亟,输君意气真。临歧温相送,此去已频频。”廿一日,离京。廿八日,抵开封。三月十六日,会试出场,中第二百二十八名贡生。保合殿覆试,一等第六十一名。廿六日回京,殿试三甲第九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三等第七十七名。总裁松寿田相国,长沙张文达,元和陆文端,南海戴文诚;房师深州阎鹤泉。同榜贵州籍进士有熊范舆、唐桂馨。唐桂馨(1881-1951),贵州省铜仁县人(今松桃县蓼皋镇),清朝官员、末代进士。光绪三十年(1904年),登甲辰恩科进士,任度支部主事。辛亥革命后,被派往日本学习。回国后担任袁世凯之总统府参事。后隐居天津。 三月,始寓居宣武门外烂缦胡同莲花寺。(寺本明代旧刹。戴璐(1739-1806)《藤阴杂记》称其树木蓊郁,门径极佳,旧时朝士多僦居者。段懋堂、洪北江、张亨甫、陈石遗等先后寓居。)北院为寺,南院为庵,以后著述书画常署款莲花盫、弗堂、菉猗室、小玄海等。 戴璐(1739-1806),字敏天,号菔塘,一号吟梅居士。归安(今浙江省湖州市)人。清乾隆进士,历官工部郎中、太仆寺卿。《藤阴杂记》凡十二卷,是戴璐为工部郎中时,就京师五城并及郊区,搜访坊巷名迹,掇拾闻见,汇集而成。书中对于京师五城沿革、科名甲第、典章制度等考订精审,并存录当时诸多名家题咏。此据嘉庆石鼓斋刻本辑录标点。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外公。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曾师事戴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之学。对中国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诸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 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年号更生,安徽歙县人,生于江苏阳湖(今常州)。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庚戌恩科榜眼。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学者、文学家,并因人口学说而著称。 张亨甫,生卒不详,明代北直隶内黄县人,嘉靖三十七年(1558)以举人任紫阳县(今属陕西安康)知县。紫阳设县乃正德五年(1510),八年,首任知县张琴莅任,庶事草创,依山阻水,垣墉未暇创设。享甫履任,始建白当道,派给六县(石、汉、旬、平、白、紫)丁夫,鼎建新城,广袤六百四十丈,设卫学宫,政务一新,士民怀服。有遗爱碑(今佚)。事迹见之于《陕西通志》、康熙《紫阳县志》。 陈衍(1856-1937),近代诗人。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曾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二十四年,在京城,为《戊戌变法榷议》十条,提倡维新。政变后,湖广总督张之洞邀往武昌,任官报局总编纂,与沈曾植相识。二十八年,应经济特科试,未中。后为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教习。清亡后,在南北各大学讲授,编修《福建通志》,最后寓居苏州,与章炳麟、金天翮共倡办国学会,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1923年被厦门大学聘为文科教授,主要讲授内容多为经史学和文学,其渊博的学识见解,深受大批学生钦佩追随。1937年7月7日于福州病世。 六月八日,颐和园引见,奉旨以主事用。二十日职分工部,廿四日虞衡司行走,廿九日到任。逾月,本衙门咨送教习进士馆肄业,旋经本馆监督保并由管学大臣奏派游学日本,並经商部签派考察日本工业。追封生母费氏宜人。九月二日,离京赴日,同行者修文陈国祥敬民,铜仁唐桂馨叔襄,贵定李维钰宝忠等。十四日抵东京,进日本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就读。范源濂担任日本教授翻译,由此结识定交。范源濂(1876-1927),字静生,湖南湘阴人。1886年中秀才,1897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成为梁启超的门生。1899年考入南洋公学,后接梁启超函召,东渡日本,入东京大同学校就读。1901年在日本法政大学附设法政速成科任翻译。1906年回国后任学部候补主事,1908年升为员外郎。1909年创办“殖边学堂”,招生百余,教以蒙藏语言和垦殖知识。1909年7月,外务部与学部联合成立游美学务处,筹建游美肄业馆,8月24日学部派范源濂充任学务处会办。此职务于1910年3月获得朝廷正式任命。1910年范源濂兼任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筹建委员。1911年3月,改名清华学堂的游美肄业馆开学,范源濂充任学堂监督。5月兼任学堂教务长。1911年范源濂在学部任总务司司长,8月中央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范源濂在会议上发言阐述其军国民教育思想。1911年11月学堂停课后,范源濂回学部。南北议和期间范源濂曾被派定招待南京迎袁专使,后又随唐绍仪赴南京讨论建立南北统一政府。1912年民国北京政府成立,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4月8日范源濂任教育部次长,7月26日继蔡任教育总长。1913年1月辞教育总长,4月上海中华书局编辑部主任。1916年7月再任教育总长,1917年12月辞职。1918年年初北京政府任命范源濂任清华学校校长,后因美国驻华公使有异议反对而未能就职。1920年8月第三次任教育总长,1922年辞职。1924年1月就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9月辞职。1924年9月任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长,旋被推为干事长。1927年12月23日因病逝世,年仅52岁。 冬,作七律《雪夜课了归寓,道中口占》。是年有五律《送刘叙五归国二首》,借以抒发对国家积弱之忧与图强之志。自注:叙五名子明,贵阳人。刘叙五,生卒不详,名子明,字叙五,贵州清镇人。清光绪戊戌年(1898年)参加贵州不缠足会的发起,被推举为董事,系该会两名总董、十六名董事之一,后留学日本。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 乙巳三十岁春,游东京大森海岸赏梅,作《大森梅花》:“幽经缘山净绝尘,云烘万树海添春。晨光阁上重来处,犹有梅花似故人。”及《晨光阁望海》:“眼底沧溟晓更澄,鲜鲜初日气蒸腾。风吹天际波痕起,疑是山光压槛青。”(按,《姚华诗选》将此二首系于1904年,其时姚华尚未到日本,实应为1905春)二月,书日本僧空海《暮秋贺元兴僧正大德八十诗并序》装成一长卷,并跋:“此卷尚不着死笔,颇似郑谷口以率去态。笔之还转则法乡人莫芷升也。”(见,姚鋻手订《莲花盫年谱》抄稿本)莫庭芝(1817-1890),字芷升,别号青田山人,贵州独山人。“西南世儒”莫友芝之弟。从小受父兄和郑珍之教,擅长诗词古文,以教育文学名世。道光廿九年(1849)拔贡生,次年参加京城应礼部试落第,从此绝意仕途,专心学问。历任永宁州学正、安顺府学训导、思南府学教授、贵州学古书院山长。执教四十年,为贵州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与黎汝谦编辑《黔诗纪略后编》三十三卷,为贵州清代诗歌总集,与莫友芝所辑《黔诗纪略》有双壁之誉。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著有《青田山庐诗钞》《青田山庐词钞》。工小篆及八分书,自得天趣。(按,原谱作“书八十诗并序装成一长卷”,语焉不详且有歧义。)秋,游东京郊外泷之川赏红叶,有诗《泷之川红叶晚眺示翊云、宝钟》:“十日霜迟秋又归,满林木叶未全绯。偶来萧寺寻诗侣,且上寒山坐夕晖。衰草独怜人意懒,暗烟摇动水光微。川流转过长桥尽,几处人家无是非。”江翊云(1878-1960),名庸,字翊云,号澹翁,福建长汀人。1901年赴日本留学,先就读成城学校,后就读早稻田大学法制经济科。期间与姚华相识而友善。1906年毕业回国任学部司员兼京师法政学堂总教习,修订法律馆专任纂修兼法律学堂总教习。1907年调任大理院详谳处推事,1909年授大理院正六品推事,兼任京师法律学堂监督。民国后留任大理院推事兼北平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先后任司法部次长、总长。1920年,任法律编查馆总裁,兼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二十年代初,与汪有龄等人在北京创办私立朝阳大学,1927-1939年任校长。1926年迁居上海,从事律师业务,曾义务为“救国会七君子”辩护。抗战期间多次拒任伪职。1938年7月被选为国民参政会参议员。1949年1月,受李宗仁邀请去北平试探求和。1949年秋,应毛泽东手书邀请,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并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1950年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1953-1960年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馆长。1960年2月9日,因病在沪逝世,享年82岁。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著有诗集、游记和法学论著多种。 八月,兼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银行讲习科。同窗好友周大烈(印昆)记他在校每日“挟册上堂,书所授语,一字不遗,固矻矻以厕群强中,图拯救之道。”(见周大烈,《贵筑姚茫父墓志铭》)周大烈(1862-1934),字印昆,号夕红楼,湖南湘潭人,生员,留学日本,与姚茫父同窗并友善。宣统时为吉林民政厅长,民国六年当选众议员,后任张家口税务署监督,曾为陈师曾、陈寅恪家私塾教师,陈寅恪先生六岁即从其读书。富收藏,工诗书,在日本留学期间拜访过孙中山先生,共商国事。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丙午 三十一岁与留日学法政同人陈汉第、陈敬第、范源濂等组丙午社,编著法政讲义印行国内,为国人习政法者所资。先后参与编辑、编译者包括陈汉第、陈国祥、陈时夏 、陈崇基、方表、李穆、李缝链、雷光宁、柳大谧、熊范舆、许壬、袁永廉、张一鹏、周大烈等。目前可考著述包括《民法财产》《刑法各论》《刑法总论》《民事诉讼法》《民法总则》《刑法诉讼法》《行政法各论》《行政法总论》《商法商行篇》《国法学》《商法总则》《商法手形》《揭逸监狱法》等。(参见:谭汝霖.《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陈汉第(1874-1949),字仲恕,号伏庐,杭州人。陈豪子。清季翰林,辛亥革命后历任国务院秘书长,清史馆编纂,晚年寓上海。擅写花卉及枯木竹石,尤善画竹。笔墨谨严,极有法度而仍生动有致。藏印颇富,有伏庐印存。 陈敬第(1876-1966),字叔通,中国政治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浙江杭州人。清末翰林。甲午战争后留学日本,曾参加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后,任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此后,长期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董事、浙江兴业银行董事等职。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前夕,参加筹组上海市各界人民团体联合会。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第一、二、三届主任委员。1966年2月17日卒于北京。 六月四日暑中,自日本归国休假。在京期间积极活动,筹办“黔学堂”、组“京师贵州旅学同志会”、筹款商办贵州矿物。有诗《丙午暑中自日本假归,北京天宁寺集》纪事:“马蹄塔影踱轻车,又碾京尘认梦华。竹外帘栊见秋岭,草边蜢蚱上山花。长天坐送清无虑,绝国归来暂是家。酒后不知身作客,晚饭吹面始惊沙。”七月八日,旧友邢端(冕之)大婚,有诗《冕之同年庶常自日本假归京师,以七夕后一日婚于津门,以诗贺之,叠莲花寺训黎仲苏韵》:“河汉星辰昨夜过,人间亦自结丝萝。词曹染翰催妆早,海客游仙语怪多。诗上鸳文君熨贴,鬓边鸾镜我蹉跎。最难白发遥相忆,定有音书问若何。”邢端 (1883-1959),字冕之,号蛰人,笔名新亭野史,贵州贵阳人。与姚华同住一条街,自幼相熟。 1901 年辛丑科举人, 1904 年甲辰与姚华同科进士。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预备学校及东京法政大学。历任翰林院检讨、奉天八旗工厂总办、天津工业学堂监督、北洋政府工商部佥事、图书馆主任、农商部技监。 1917 年 9 月起历任农商部矿政司司长、工商司司长、普通文官惩戒会委员、善后会议代表、井陉矿务局总办。 1928 年后赋闲。1951 年 7 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59 年 3 月 3 日病故,终年 76 岁。长于山志掌故,精书法,工楷、行书。著有《黄山游记》《齐鲁访碑记》《于钟岳别传》《黔人馆选题名》《读南北史割记》《续魏书宗室传补》《山游日记》《贵州方志提要》等。他在日寇陷据北平时,很有民族气节,不与敌伪往来,经常赋诗明志。 1960 年其家属将其遗稿厘为诗、文、游记三类,合成一集,订名《蛰庐丛稿》,线装出版面世。 黎迈(1882-1953),字仲苏,贵州遵义人,生于上海。尹融子,黎渊胞弟、黎庶昌侄。邑庠生,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兵工,光绪丁未年(1907)考验奖给举人。归国后经粱启超推荐任四川兵工厂副经理。旋因赵尔巽下台而去职。后至上海、北京,先后供职北洋政府财政部、中国银行。终因社会变革而不得志,大部分精力从事教育。抗日战争时期,日伪用高官厚禄对其收买,持节不从。研治佛学,工隐于唐山启新洋灰公司,著有《工隐庐诗钞》《工隐庐随笔》《海棠轩稿》《十古鼓砚斋诗稿》《双枣书屋倚声》等稿本存贵州省图书馆。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 丁未三十二岁三月,同乡王仲肃在日本学成将归,有诗饯行《王仲肃自去年九月言归,至今年三月始成行,赋此饯之》:“士衡北去文章贵,毋敛南归草昧开。著论前无非马说,成名今有是龙才。春樱残雪经年感,白日沧波洗眼来。海上故人尚何似,凭君到处说蓬莱。”王仲肃(1872-1947),名延直,原名怀彝,贵州修文人。光绪辛丑科举人,1904年赴日本留学,日本宏文学院速成师范毕业。回国后曾在贵阳的师范、中学教书,讲授《论理学》。民国时期,任云南蒙自知事,后回黔任榕江、都匀、黔西县县长及贵州省政府秘书长,政声卓著。著有《普通应用论理学》,1912年出版,是中国人撰写的最早伦理学著作,受到学界高度称赞,《中国学术百年》将其在逻辑学史上的贡献,与严复、王国维等学者相并论。擅长篆书。 三月初七(4月19日),编辑《民法财产》由日本东京长谷川辰二郎印刷、天津丙午社发行。 关于丙午社,(待祥考) 撰《经济与中国》长文,发表于《中国新报》1907年第五号第61-76页。关于《中国新报》,1907年1月20日,改良派的重要言论机关报《中国新报》,由立宪派著名人物杨度在日本东京发起创办,杨度自任总编,撰写者有熊范舆、谷钟秀等编撰。该报以促使清政府早开国会,成立责任政府,变中国原有之专制政体为立宪政体为主旨,内容设论说、时评、译件、杂著等栏目,曾刊载《金铁主义说》《中国今日最宜之政体论》《满汉问题之解决》《论军事与宪政之关系》《中国国会议等文》,并曾伙同梁启超所办《新民丛报》与中国同盟会的《民报》展开大论战。主要宣扬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主要以工商立国,强调发展军事力量。同年10月,由日本迁回上海。次年1月停刊,共发行9号。 六月在日本学习期满,九月以优等成绩毕业,十月十日,法政大学行卒业式,月底回国。七月九日,同乡唐瑞铜将奉使印度,有诗《自日本送唐三员外瑞铜奉使印度之作》饯行:“千年汉使出恒河,上国威仪润色多。史乘何人来白马,輏轩此日召灵鼍。只今佛地谁为主?不信东邦共一科。府海凭君部长策,桓宽论著更如何(闻此行以考察盐政)?”唐瑞铜,生卒不详。字士行,贵州贵阳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进士,二甲七名,同年五月,授户部员外郎。后授礼部员外郎,官河南财政监理。民国成立后,曾任国会议员,1912年出任清理大清银行总办,8月原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总行,9月出任总行行长。1915年中国银行贵州分行开业,出任行长。次年赴吉林任吉林省财政厅厅长。 九月十一(10月17日),在梁启超的积极筹划领导下,经过徐佛苏、熊希龄、蒋观云、汤觉顿、邓孝可等人与国内立宪派的多方联系,1907年10月17日,政闻社于东京锦辉馆召开成立大会,出席会议的有发起人及留日学生1500余人,日本维新元勋大隈重信、板垣退助两位伯爵及犬养毅、矢野文雄诸人应邀参加。姚华虽然没有正式加入政闻社,但其政治观点与梁启超合,支持政闻社活动。(见:董方奎著,《梁启超家族百年纵横》,武汉:崇文书局,2012,第89页)十月十二日,贵州乡贤、著名维新派人士李端棻在贵阳逝世,终年七十五岁。无子嗣,由继子李葆忠(字藻孙,从弟李端棨子)将其葬于贵阳大关口。十月廿五日,归国途径武昌,有诗《自日本归,过武昌赠陈仲恕》:“两年不见陈夫子,世事浮云几变更。短鬓想看应并老,疏灯似旧若为情。愧无远志酬王粲(王仲宣《赠孙文始》诗:白驹远志,古人所箴。),惟有穷途厄步兵。渡海归来江汉狭,梅边姑问岁寒盟。”陈汉第(1874-1949),字仲恕,号伏庐,杭州人。陈豪子。清季翰林,辛亥革命后历任国务院秘书长,清史馆编纂,晚年寓上海。擅写花卉及枯木竹石,尤善画竹。笔墨谨严,极有法度而仍生动有致。藏印颇富,有伏庐印存。 十一月十日到京。十五日与十七日应清政府学部两次考试。(按,是年十一月参加学部主持的进士馆游学毕业学员考试,名列中等,十二月奉旨留任工部主事。据陈文新主编,《<</span>清实录>科举史料汇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第1127页) 十二月,调邮传部邮政司行走。补官邮传部主事加四级。在日期间,积极思考社会改良,参与进步活动,并常与留在省内志同道合者书函往来交流思想。是年毕节周素园曾致信姚华等留日黔籍学生,呼吁投身故园社会改良。见周素园为唐慰慈致姚重光、熊铁岩、陈敬民、蹇季常、毛子龙函:“前接重光惠函,猥以俗冗,久稽裁答。时从《中国新报》中,得读重、铁两兄近作。宏识伟抱,阐专门之学理,示政府以方针,吾国一线之希望,皆出诸君子之赐。盥薇庄诵,诚欢诚喜。季兄闻已由辽左返旆。大好舞台,不足一演龙争虎拿之活剧邪?将毋良禽尚待择木也?西河毕业尚需时日,网罗重重,已有不能自由之势,香以薰自销,公殆非吾徒矣。颍川以近臣出,当然入备顾问,回翔清班。公等各遵坦途,以求达其目的,胸中自有完局在,区区一部分之事,盖不足萦虑。于是举本省至艰极重之业,委之一般昏庸顽钝之官吏,及吾党二三不学无术之搢绅。公等理想之新中国构成,贵州已归于自然之淘汰矣。近日省界之说,为通人所不道。仆窃谓吾徒贵州人,则不可不注意。盖贵州非自力之能活动,而纯然借助于他力。地理上既无可以利用之价值,经济上又日见衰落而不振。于斯之时,外省优秀之士,以其不足歆羡,而望望然去之。其弹冠相庆者,大率皆贪墨耆利无耻之徒,择肥而来,辇金而归。彼惟恐我脂膏之不速尽,其于公共事业何有焉。鄙意欲救此弊,当使‘贵州者,贵州人之贵州也’十字横亘七百万人脑中。地理僻陋,不可不谋开通之,经济疲滞,不可不谋调和之。至于教育,关系前途死生存亡,尤不可不视为要务。鄙人有要求予公等三事:一、优级师范选科众意属西河。西河弃我,吾将出十倍之代价,授教育权于日本人,不然吾事不济。一,学务公所、议长拟公举颍川,已函商范荪先生。吾辈虽滥厕议绅,并未使用丝毫权力,放弃之愆,请俟从公之后,以补吾过。一、教育总会、地方自治研究会,重光、铁岩、季常三君中必得二人返驾指导组织,以定目前之基础,而图将来之发展。性质纯然义务,然牺牲个人以开发社会,社会亦不能不有相当之报酬。决不令公等分心私计,重烦措置也。故乡近发行一《黔报》,出版两阅月。生活于专制空气之下,言论当然不克自由。但办到一步,总有一步之效力,鄙人始终崇拜渐进主义耳。惟内地人才缺乏。颇有难于支柱之势。公等修学之暇,倘亦有欲贡献予父老,指陈于桑梓者乎?敢希毋吝邮费,时惠弘篇,于大局不无裨益。专此布达,静候示复,并颂学绥不具。”(按,西河、颍川均系以郡望代人称,西河代指毛姓,即毛邦伟,颖川代指陈姓,即陈国祥。)(见周素园《周素园文集》,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第528页)周素园(1879-1958),原名增艺,又名培艺,别字树元,澍元,贵州毕节人。前清贡生,年轻时立志改良政治。1907年在贵州创办第一份日报《黔报》,讥切社会黑暗,宣传民主思想,反对列强瓜分中国;同年与张百麟、钟昌祚等发起贵州自治学社,从事反清活动,参与领导贵州辛亥革命。1911年11月4日任大汉贵州军政府行政总理。1916年后,先后任北京稽勋局调查员,参政院秘书,西北边防军司令部秘书。1921年回黔,先后任黔军总司令部参议兼秘书长、贵州省政务厅厅长兼省府秘书长、川黔边防督办公署秘书长。1925年回毕节闭门读书,1936年2月红军二、六军团到达毕节,毅然出任司令员跟随红军长征。12月,抵陕北保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多次接见。在陕北,担任红军大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高级参议。通过广泛接触社会各界人士,宣传并动员一批知识青年奔赴延安,还捐资购买两万盒云南白药邮寄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支援抗日前线。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此后,相继出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等职。1953年筹建贵州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以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馆长。1958年病逝。著有《贵州民党痛史》《贵州护国护法两役战史》《贵州陆军史述要》等,收录于《周素园文存》(五卷)中,此外还撰有《素园书牍》十四卷、《光明日记》二十三卷。唐尔镛(?-1912),字慰慈,贵州贵阳人,贵州清末宪政党派“宪政预备会”代表人物。其曾祖唐树义乃贵州遵义人,道光五年开始为官,死时为湖北按察使(二品衔),生前营建“待归草堂”,民间称为“唐家花园”。其祖唐炯、父唐我圻均做过二品官,可以说是世宦家族。唐尔镛中进士入翰林较早,返乡热心开办黔省新学。光绪三十年(1905年)在贵州巡抚林绍年的支持下,又有戊戌变法中因主持变法而被革职的前礼部尚书李端棻的帮助,唐尔镛在贵阳创办师范讲习所任堂长(即校长),为贵州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教师。随后又开办了官立宪群政法学堂等高等学府,唐尔镛也出任贵州教育总会会长。宣统元年(1909年)唐我圻枪杀了唐尔镛的从弟唐飞,理由是乱伦,唐尔镛奔走于各大衙门希望化解此事,不料被另一宪政党派“自治学社”知晓并在报上给予披露,拉开了贵州两大宪政党派的斗争大幕,唐尔镛自知在贵州呆不下去,于是于1910年赴京参加全国宪政派请求朝廷早开内阁的第三次请愿活动,并在北京代表贵州参加了全国宪政联合会。辛亥革命后,出任北洋政府教育司司长、南滇中道尹等职,民国初年(1912年)病死于北京。毛子龙(-1927),名邦伟,字子龙,贵州遵义人。其父系清代贡生,光绪初年在遵义湘川书院任教职,诚实敬业,得生徒爱戴。其时蹇氏子弟念典等数人均出其门下。惜中年病逝,其妻亦殉夫而死。所遗邦伟及弟邦儒(号席珍)等均未成年,幸得以蹇家为首的地方士绅接济。邦伟即得就学于蹇氏所设私塾多年,深知奋发,力学精进。先补遵义府学生员,光绪二十七年乡试中举人。光绪三十年留学日本,入日本大学理化科求学。三年毕业,至宣统元年回国。以日本留学生参加廷试及格,以举人授内阁中书,任职于学部。入民国,学部改为教育部,与鲁迅、陈师曾、姚华等先后同事,故常往还。民国八年被委任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后去职。民国十六年病逝。无子嗣。(见唐斌主编,《遵义文史5遵义掌故(二)》,2000,第330页)冬,结识甲辰科同年陈翼牟。陈士芑(1876-?),卒年不详。又名士廉,字翼牟,一字翼谋,号震生,湖南湘乡人。书香世家,高祖、曾祖、伯祖、祖父皆有功名。父亲陈道绪,字瑞澜,官知县,同知衔,与曾国藩家族有姻亲。堂兄士荆(树人)、士钧(松藤)均为辛亥元老,次子希晋,字康钧,黄埔军校毕业,少将军衔。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进士,官邮传部主事。与姚华同科进士又同官邮传部,相知甚笃。读书私淑王船山,故学有师承,与俗儒异趣。尤精朴学,与李希圣齐名,余事为诗,深得晚唐李商隐之神韵。著有《海国舆地释名》《黄学庐杂记》三卷、《怜蛀室诗录》一卷等。(参见:寻霖、龚笃清编著,《湘人著述表》(二),长沙:岳麓书社,2010,第596页) 是年,云南提学使叶伯高延聘为法政学堂监督,未就。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戊申三十三岁春,父姚源清受封中宪大夫,嗣封生母费氏恭人。为蹇方叔颖拓黄山谷《松风阁诗帖》“钓台惊涛可昼眠“七字,并题诗:“秋来养静百无关,画剩诗余只是闲。乞得涪翁七个字,惊涛乱点米家山(此颖拓以米点法作之,故云)”。这是目前所知茫父最早颖拓作品。蹇方叔,生卒不详,名先榘,字方叔。蹇先艾(1906-1994)长兄。贵州遵义人。出生清末名门,自曾祖父始,累代皆有功名。祖父官至道员,清同治八年(1869年)奉办“遵义教案”有功,加赏布政使衔。父蹇念恒,举人,曾任今越西等县知县。早年留下日本,有诗名,与同时代诗人多有唱和。 四月十九日,经邮传部奏留以主事归原班候补。九月邮传部奏补船政司主事。五月,云南总督锡良以姚华“诚笃渊懿、学有根底”奏请奉调滇省襄办新政,获朱批“着照所请”,后因邮传部奏请“现拟筹画邮政,需事需才,请仍留部当差”,而获留任。锡良(1853-1917),字清弼,拜岳特氏(巴岳特氏),蒙古镶蓝旗人,同治十三年进士。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为官三十七年,以正直清廉、勤政务实而著称,是晚清时代一位政绩颇佳,贡献较大的历史人物。历任山西知县、直隶知州、候补知府等职。光绪二十年(1894)调任山东烟台,总理行营营务处,后升任湖南布政使。二十七年(1901)署理河南巡抚,同年调任热河都统,二十九年(1903),调任四川总督,三十三年(1907)调任云贵总督。宣统元年(1909)被授为钦差大臣,总督奉天、吉林、黑龙江东三省事务。民国后告病休养,1917年病逝。 五月廿三日,颖拓埃及古刻拓本。款识:“埃及五千年古刻,陶斋所藏,茫僧颖拓第一本,戊申五月廿三日。”题跋:“陶斋拓此刻,以一纸赠鞏伯,鞏伯属为书其左方,云埃及五千年古刻者,未审其所据是陶斋旧题,因照录之。茫僧再记,最初拓本。”钤印:茫公(白)。(见《茫父颖拓》45页,两段题跋书法皆从黄山谷出。)端方(1861-1911),满洲正白旗人,托忒克氏,字午桥,号陶斋,谥忠敏。光绪八年举人,入赀为员外郎,历督湖广、两江、闽浙,宣统元年调直隶总督,旋坐事劾罢,宣统元年起为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入川镇压保路运动,为起义新军所杀。晚晴重臣,著名收藏家、金石学家,著有《陶斋吉金录》《端忠敏公奏稿》等。 金城(1878-1926),中国近现代画家。字巩北,一字鞏伯、拱北,原名绍城,号北楼、又号藕湖,祖籍浙江省吴兴县。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古器物字画收藏甚富。天资聪颖,敏而好学,喜绘画,遍临家藏古代名人画迹,几可乱真。留学英国伦敦铿司大学攻读法律,曾道经美国、法国,考察法制兼及美术。回国后初任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廨襄谳委员,后被聘为编订法制馆、协修奏补大理院刑科推事、监造法庭工程处会办。民国成立后,任众议院议员、国务秘书、参与筹备古物陈列所,倡议将故宫内库及承德行宫所藏金石、书画于武英殿陈列展览,供广大群众和画家们研究学习。1918年与周肇祥、陈师曾等在北京筹建中国画学研究会,担任会长。去世后,画学研究会的部分会员为纪念他,于1927年由他的儿子金潜庵发起组织湖社画会。并编辑出版半月刊《湖社》,后改为月刊,刊登社员及名人作品,介绍古代名画,宣传维护传统画法。湖社影响很大,成员几乎遍及全国,盛极一时。 夏,周印昆自吉林寄来《夏柳图》求题,因作长题于其上:“印昆将归,自吉林先寄予《夏柳图》,别又经年矣。其之吉也,在别后数月植柳,垂垂已成今。昔树犹如此,人何以堪?顷复。抵书属赋,并道命题之意,以其既春始华,未秋先零,惟兹盛夏之时,并兼春秋之美。为赋一章,略叙其意,倘曰:接迹香山,方驾阮亭,吾生虽狂,夫何敢信!无端移柳都垂荫(《米芾贴》桐柳椿杉百十,本以药植之,今十年皆垂荫一亩。),绿到君边叶叶愁。万里东风疑似梦(王昌龄诗:‘东风不度玉门关’。),一天凉思易成秋。乡心老去催罗隐(罗隐诗:‘柳送乡心入酒楼’。),谈笑人间忆柳州(柳宗元种柳戏题,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摇落汉南多少树(庾信《枯树赋》:‘昔日移柳,依依汉南,今当摇落,惆怅江潭’。),归来何处问妆楼(妆楼,慨时事也,喁喁民望而今已矣)。”九月十五日,邮传部奏补船政司主事。十月二十三日,致友人书云:“大行皇帝龙御上宾,亦不便补送寿礼,祈为道拳拳。华以前月补缺,所入较加,然亦不足供支用,奈何,奈何。仲肃拟明年赴引北上,当不免盼子诚先生援手也。家君前有电谕明春挈眷入都。知德奉闻。稼堂当已赴遵去矣,通信住址希示知。余容续布。专诵时祉。小兄华顿首,十月二十三。”
(按:此信收入《姚茫父书法集》第一三一页,未注明年份,从内容可知作于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十月二十三日,阳历为1908年11月16日。14日光绪帝驾崩,故有大行皇帝云云。由此信可知姚华补缺在是年九月,原谱作1907年不确。)十一月十三日,致信蹇季常:“季常七丈:顷得玉峰自黔来信,极言危险之至,并云:‘命在旦夕,如为戴所戕,必使吾辈看觑其遗族。’语极可怜。此信是与华及幼苏、敬民公函,当即交幼苏,属电致戴和解。幼苏以为不值一电,写一信可也。此信又不知何日方能寄去,万一李函所云系属实情,则是‘虽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也。华人微言轻,吾丈有何计较?……”此信言及多人,虽具体事件背景不甚了了,但可窥茫父先生对朋友之一片赤诚。(据据姚华先生嫡孙姚遂手录、姚鋻点定《先父致蹇季常乡前辈信札》册)蹇念益(1876-1930),号季常,遵义老城人。其父蹇洗,先以“军功”保举四川越省、马边知县,后任江北同知。蹇念益幼年随父读书四川。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父死,扶框返遵主持家中内外事务。二十一年,遵义大旱,受川东兵备道员黎庶昌嘱托,由重庆运粮返遵赈灾,不避嫌怨,精心筹划,使赈灾富有成效。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丧权辱国,大批有志青年纷纷出国留学,探求强国之道。蹇念益东渡日本,留学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法,以其出众的组织能力当选中国留学生总会干事。三十一年,日本文部省颁布《关于准许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部分中国学生以为不合理,组织罢课,进而主张集体回国,以示抗议。当时中国在日留学生七八千人。蹇念益以为此种行动有损国家,反对集体回国。于群情激愤之时,挺身而出,与江庸等发起组织维持会。经过辩论,说服多数学生留下读书。 李玉峰,生卒不详,名琳,字玉峰。姚华在经世学堂时期的同学好友。严修在《蟫香馆使黔日记》中多有提及,评价他“讲求气节,孝友无亏,无嗜好。”光绪举人,工诗,与姚华多有唱和。曾留学日本,追求进步思想。回国后在贵阳创办宪群法政学堂,拥护宪政。 陈幼苏(?-1943),生年不详,名廷策,字幼苏,贵州平坝县人,经世学堂肄业,光绪廿七年中举人,后考中中书,任职于北京。中华民国成立后,任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国会众议院议员。1913年加入进步党,是贵州宪政派领袖之一。与梁启超、姚茫父交游密切。1914年受云南巡按使任可澄邀请赴滇任职。1915年出任云南省政务厅厅长,参加了护国运动,与梁启超等多有通信。1917年,出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后出任贵州省政务厅厅长,1919年11月在“民八事变”中遇刺受重伤。1922年,出任贵州省财政厅厅长,后兼任贵州银行筹备处主任、贵州银行经理。后遭暗杀未死,退出政界,家居养老,1943年病逝。(参见:李少桓撰,《惇庵谈往录》,贵州近现代史料丛书之十,2004,第33页) 陈敬民(1877-1921),名国祥,字宝贤,号敬民,贵州修文人。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加侍讲衔。曾任中华民国国会众议院副议长。早年他留学日本法政大学,与蹇念益等人参加了梁启超组织的政闻社的活动。归国后,任河南全省法政学堂校长等职。1911年武昌起义后,他发起成立国民协进会,支持改革。南北统一后,他任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袁世凯称帝,他在天津参加了策划反对袁世凯的会议,时称“天津七人会议”。其生平与茫父多有交集,交情不浅。 十八日,填《莲花寺寓斋见月作》小令调寄夜行船:“碧幄笼寒霜满院,正横窗树枒遮断。菊后觞情,梅前笛意,潇洒一庭清怨。向老心怀殊未浅,照相思夜长天远。化水浇愁,勾诗作梦,幽处更无人见。”词人时年仅三十三岁,却道出“向老心怀殊未浅,照相思夜长天远”这样消极的心境,应与关切好友李玉峰处境有关。(据姚华先生嫡孙姚遂手录、姚鋻点定《先父致蹇季常乡前辈信札》册,与通行本个别字句有异。)除夕,闻贵州乡贤唐鄂生死讯,作满江红词悼一代名将兼名臣:“一代江山,生成了一朝人物。有多少是非功罪,赚他心血。柱石西南天万里,文章今古书千叠。便鼎湖一去,堕尨髯倾天裂。孤臣泪,长河决,人间世,寒云结。况明朝漏尽更残悲咽。昔日衣冠如梦幻,空山甲子何年月?恁无情回首望东风,千秋别。”唐炯(1829-1909),字鄂生,贵州遵义人,唐训方子。道光二十九年举人,咸丰间历四川南溪知县、署绵州事,同治初统安定营,于长宁败太平军石达开部,光绪间官至云南巡抚,中法战争中,以山西、北宁失守,坐夺职。光绪十三年,赏巡抚衔,督办云南矿务,延聘日本矿师躬履昭通、东川、威宁铜铅各厂,疏陈变通章程。光绪三十一年,谢病归。三十四年,以乡举重逢,晋太子少保。逾岁卒,年八十。 是年,甲辰同年陈翼牟抄示《春日杂诗》五首,讽刺那些耽于名利的士子,其一:“偶控茅龙谒紫微,汉家故事已全非。羊头烂贱通侯贵,愿借天钱十万归。”其二:“卫霍联翩拥节旌,乌衣门巷渐萧骚。清贞颇笑王怀祖,得隶中兵已自豪。”其三:“茂才异等试新科,浮海齐挥落日戈。去国悲吟归国笑,春风红杏少年多。”其四:“华冠纵履敢逃名,一笑粗官抵叶轻。君看楼台平地起,几人坐啸到公卿?”其五:“黄金能解相如渴,白眼翻迪亭尉呵。献赋封侯两无分,双丸相逐去如梭。”因作调寄《江南好》二首以答,其一:“风尘恧,着水复黏泥。溷俗几闻人洗耳,无言惟见李成蹊。落照晚烟低。”其二:“风尘恧,懊恼写春词。登垄乞墦东郭记,林惭涧愧北山移。马耳任风吹。”1909年宣统元年 己酉三十四岁正月十一日,为蹇季常兄蹇虚甫挽联事致函蹇季常七丈:“……令兄虚甫先生挽联一件,希查收。文曰:王粲怀归,独抱忧思悲白日;敬通不仕,常将幽恨入青冥。……又鄂生一联录左:老辈几人存,无复中兴诸将在(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鄂生先生薨于里,除夕讣至京师,以廿四言哭之。);残年今夕尽,那堪长夜一星沉。宣统元年正月十一日书,乡后学姚华顿首。”蹇季常长兄念咸先生因此前知开化府,1902年手下管带田南亭围攻马敲洞一案而削职,发配新疆充军戍台,其时名曰充军途中,实客死于天津寓所,有欺君之嫌,此事几乎祸及蹇氏满门,家道由此而衰败。(据据姚华先生嫡孙姚遂手录、姚鋻点定《先父致蹇季常乡前辈信札》册)蹇念咸(1851-1909),字虚甫,号伯常,贵州遵义人,蹇季常长兄。清授通奉大夫(清文官从二品)遵义府学廪生,光绪丁亥年(1887年)由同知奏调日本国任清朝驻神户兼管大阪理事官。任满保云南候补知府,历署东川(光绪十八年)、昭通,并补授开化(光绪二十一年和二十八年,开州即现开远地区)等府知府。后因受属下管带田南亭围攻马敲洞放火烧死当地土民五十余命案之牵连,被削职充军,死于充军途中。育有八子。 二月,乞进士同年湘乡陈翼牟(士芑)孝廉为胞弟姚芗撰墓碣铭。任殖边学堂财用学教授。(按:1909年1月,驻京蒙古王公那彦图等奏准创办“殖边学堂”,范源濂奉旨主持学堂校务。茫父求学东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时,范担任翻译,由是相识。1911年范主事清华学堂,延聘茫父任中等科国文教习。) 三月,父清源先生举家自贵阳来京,寓城南烂缦胡同莲花寺西院。 七月九日,以颖拓法橅埃及五千年刻石,题曰:“埃及五千年刻石,石为匋斋尚书所藏,拓本原题如此,因并摹之。所谓五千年刻石者,不知何据。文字多象器形,实为古代遗物。匋斋尚书奉使欧洲考察政法,所得金石甚夥,予屡见搨本。经予颖拓者,此其第二也。摹此本时予适病眼疾,故不能无丝毫之失,摹竟校之,蓋大于原搨百之二三云。己酉七月九日灯下,茫父。”钤印:华(朱)。 八月十九日,京张铁路开车,奉派为接待员。 九月五日,继妣熊恭人卒于京寓,年七十有一。 十月廿一日,致信蹇季常七丈,感叹:“风寒日短,每日容易放过,转瞬又是先妣断七之期矣。追忆先妣初到景光依然在目,曾几何时丁此大故,其他人事变迁更不一致,一年未更所遭已多,潜居冥想常如梦境,迷离恍惚,是真是假,哀悟並感,心益不宁。夏间寓书已觉此生多苦,由今思之,更若累赘,神槁心枯,惟此形骸与世日接而已。”又表示:“我生不辰,夫复何言。从此终老,自是无聊。既以事为消遣,又何必问事之成败,作事而已,他何关焉。……华既视此生为无设,然既已为人,来日方长,亦只有求消遣而已。消遣别无他法,亦惟有于文学中寻生活而已。弱冠以后,幸得窥文字之门,斯世正不复讲求,华又荒废者久,不欲自甘,拟重理旧业。于己聊有所为,于世或亦不无小補。其余之事,欲不过问。”信札明确表示要远离政治,潜心学术与艺文的心志。 (按,此信原稿见重华轩珍藏《姚茫父书札册》,文字参见:姚钟伍主编,《贵州文史资料选粹教科文卫篇》,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第382页,释读稍有出入。) 十二月十四日,季女錖生(-1923)。1910年宣统二年庚戌 三十五岁正月初一,颖拓淳化阁帖一纸,款识:“拟宋枣木蝉翼拓本阁帖第六王羲之书一小佳帖。庚戌元日试笔,茫父。”钤印:茫公(白)。 正月,手抄《桂翁词》,历八日而毕。以王兰泉司寇所纂《明词综》证之,知为夏言所著,再检《明史·夏言传》,编《桂翁年谱》,至二月三日方大略完成。姚华于不易得或无力得之书籍,常常手抄之,此《桂翁词》为记录最早者。(见姚鋻手订《莲花盫年谱》抄稿本) 夏言(1482-1548),字公谨,号桂洲,谥文愍,江西贵溪人。明正德中进士,初任兵科给事中,以正直敢言自负,明世宗继位后,因疏陈武宗朝弊政,受帝赏识。其人豪迈强直,纵横辩博,受宠升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继而入参机务,不久又擢为首辅。嘉靖二十七年夏言议收复河套事,先以“事为任意,迹涉强君”的罪名致仕,后以“交结近侍”罪名问斩。自明朝以来,臣子无加上柱国者,唯夏言一人领此衔。夏言诗文宏整,又以词曲擅名,著有《桂洲集》。王昶(1725-1806),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上海青浦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土,学识广博,通经史考据之学。官至江西布政使,刑部右侍郎。生平宦游数千里,访求碑刻文字,兼收铜器、砖瓦铭文。上自周秦,下迄宋、辽、金。尤注意搜集新出土、新发现以及前人忽视的资料,于嘉庆十年(1805年)汇编《金石萃编》160卷。著有《湖海诗传》《春融堂集》《明词综》等50余种。藏书5万余卷,金石碑版1000余通。晚年居朱家角镇,建三泖渔庄,朱家角镇有王昶祠,“文化大革命”时被毁。 四月十八日现彗星(哈雷彗星),作草书颖拓纪念。款识:“庚戌四月十八日彗星,作此纪之。茫父。” 五月十四日回邮传部,任图书通译局纂修。 六月六日,补题去岁所作颖拓《埃及五千年刻石》搨本:“予友陈逸儒先生博学多闻,顷语予云:‘此埃及石甕也,往在巴黎与周观察觐焉,周以千二百佛朗购得,挟之入都。今不及二十年,又屡易其主,可嘅也夫。’庚戌六月六日,茫僧识于莲花庽斋。”其下双行小注:“逸儒所藏明拓礼器碑是日获观,附记岁月,以识因缘。”旁边又三行小字:“周,字子玉。李文忠督直隶时,兵备天津,后又分巡湖北荆宜施。钩深堂题。”钤印:钩深堂(朱)。颖拓左侧又有长跋:“逸儒又云:埃及古世以石甕为敛尸之具,团身而广腹,首其盖也,胸前刻字,正如中原墓志铭之类。真者闻尚藏罗马博物院,文字不与此同。亦无手形。’予按,埃及古骸近世尚有存者,殆得之甕中这邪□尸各一甕,文宜别异,不得仅以罗马博物院藏物为真品矣。予疑是甕身并刻,非枝出者,逸儒所见或又别一器尔。茫僧。”旁又双行小字注曰:“庚戌六月六日越十三日补记,老茫。”此段文字右侧又补题:“逸儒又云:‘是诚非一具,然亦非敛尸者,实敛骨器。’考其形小,理当然也。然匋斋原拓高只盈扇,何耶?茫父,庚戌六月二十二日。” (见《茫父颖拓》46页) 七月一日,故友贵定李宝钟殁于津,与唐柔、唐慰慈等赴津料理其后事,三日后返京。 八月,邮传部派考验留日铁道毕业生国文,兼川粤汉铁路筹备处差。译日本岩良英著《邮便行政论》。与范源濂等十数人发起“尚志学会”。 十月十五日,橅仕女图并作长题。题识:“唐居士橅陈居中为文春睡图。翟继昌有此临本。庚戌十月望日假得翟本,更临其稿兹录旧题,时月明如昼,更如露如雪。惟大风扬沙极寒不能成赏耳。时予正写定古本《西厢记》,当摹此弁诸卷首。今日吾乡正祀黑神,南八将军,霁云日也。贵筑姚华记于莲花寓庐。”钤印:姚华(白)(按:此目前所见茫父最早画作) 冬至,作“亚岁”颖拓。款识:“亚岁,宋书礼乐志: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岁旦。宣统二年十一月廿三日冬至。”(见甲子颖拓集扇条) 十二月与陈叔通(敬弟)、邵仲威等设私立政法学堂,后与范源濂、雷学兴(奋)、孟容生(昭常)商议并入尚志学会,定名尚志学会政法学堂,并定翌年春开学。兼任京师第一蒙养院保姆研究科历史讲席(半年)。 邵義(1874-1918)浙江杭县(今余杭)人。原名孝义,字仲威,号蕙孙,清禀贡生,袭云骑尉世职。1906年上海预备立宪公会会员兼会刊编辑、1910年当选清末立宪运动之议会准备机构资政院浙江省民选议员。宣统3年(即1911年)2月,与方表、沈钧儒等发起创刊《法政杂志》。著有《刑诉法学典存:1911年刑事诉讼律释义》。 是年:任邮传部铁路管理所讲席(半年)。为邮传部统计处纂《邮政沿革略》。兼任京师第一蒙养院保姆研究科历史讲习(半年)。书“大清邮政局”额,字大尺余。贵州巡抚庞鸿书电召归省,长优级师范学堂兼修《贵州通志》,未就。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 三十六岁正月初一,画松,并赋诗《辛亥元旦画松》:“元辰清淑无营虑,洒墨森然学画松。高胜五陵寒落落(孙绰‘荫落落之长松’。李颀‘寒色五陵松’),君看一幅意重重(杨凝式‘一纸书来意万重’)。谷风排岩虓如虎(是日有风),烟水纷挐道是龙(卢肇‘报道是龙,君不信’)。共信此心差可誓(刘竣援‘青松以誓心’、李白‘勗君青松心,努力保霜雪’),已过霜雪待春钟(自去年除夕竟日大雪,今犹未已。庾信‘春钟九乳鸣’)。”二月二十八日,次子姚鋆生日,仿方以智秃笔写梅花图。绢本,(尺寸:纵40公分,横15公分),款识:“密老作画纯用秃笔白描,高手也。浅人仅识秃笔,于是一草一木皆得依附无可大师以传。然其逸情俊气独有不可袭者,此秃笔梅花是无师所作,予假得稿本,更作副稿以存其似。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后有观者,无谓依附,取其典型可也。宣统三年二月二十八日,茫僧对临于京师莲花寓庐。”钤印:华(朱)。又补题:“鋆儿以今日生,写竟付之。茫父记。”钤印:茫父(白)。(见姚华,《姚茫父书画集》,贵阳:贵州美术出版社,1986,第33页) 春,长子鋈考入清华学堂,受范源濂之邀长清华学堂中等科国文教席。学生中最著名者当属日后出任清华研究院国学门主任、因“苦恋毛彦文”而著称的吴宓,在《吴宓日记》中多次提到茫父先生,其辛亥日记载初见姚师评价:“姚亦有可取处,盖其人喜为新异之议论,其评文也亦如是,比之迂儒殊有间也”;接触日深后论道“其学问如何博精,其议论如何明通,其于文之道实真有所得,讲授至详且醒。岂杨(按,即杨景苏)所能及其万一者乎?”反映出学生对茫父先生的人品学识有个不断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参见吴宓,《吴宓日记(1910-1915)》第一册,北京:三联书店) 吴宓(1894-1978),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陕西泾阳人。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1916年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科毕业,次年就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1918年转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学士(1920)、硕士(1921)学位。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1921年起先后执教于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1925年出任清华学校研究院主任,1941年当选教育部部聘教授。1950年起任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1950-1954)、历史系(1955-1957)、汉语言文学系(1958-1977)教授、院务委员、重庆市文联常务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等职。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反右和“文革”中受到严酷迫害,1978年病逝于陕西老家。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杨景苏,生卒不详。名志洵,字景苏,江苏金匮人(今无锡),1897年入南洋公学,光绪经济特科,留学日本,著名翻译家。曾与孟森合作翻译《日本军队给与法》。后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从乌德瑞(Frederick.J.Woodbridge)修“历史哲学”,注重“实证”,他把“考据”翻译为“有证据的探讨”。是杨绛先生的五叔公,曾长期在商务印书馆任职,兼中国公学教授,是胡适在中国公学时的老师。 三月五日,致信蹇季常丈:“季丈来书具悉。……君韠逝世以得报。去年一晤,即惊其销铄过甚,恐于生命有妨。然不料如是之速也。其子回否?何日开吊?柩眷又将何归?华应致奠仪,惟不得期。拟请吾丈就近送十元,一则免汇兑之烦;二则致唁不得其主,汇亦不便;三则二十以前无款可寄;故由公代送,后到京时再为呈缴,如何?念根已有书来,急欲南归。其弟已于昨日行矣。铁母寿文既不得节略,铺叙既难,不便作四六文,惟有勉强敷衍,似散文尚较有想头也。此事何人主之?尚有应商之事,祁公告我。君韠书画除京师外,再无销场。公可携来,自有法可设。惟不能亟亟,或可得善价(一时卖却则不在此例。)但其品如何,又非阅过不能定也。近来市面窘缩,一切受其影响,书画求者减少于前,而北京好货亦甚缺乏,此时正是机会。四月以后,南下诸商捆载而来,或有拥滞之虞矣。丙午社事,据群益开账所賸残书无几。而本社负该店至七八百圆之谱。此事如何了解,随后得其意旨,乃允以纸型及版权转租与该店,五年为期,酬我二百部之刷印物,所有残书即以抵账,如此了解甚为省事。二百部之外,另索得二十部,此二十部为代其卖豫约而生者。昨已擅以代表人之名义与之结约,兹特寄上约稿,祈敬孟诸公追认,作一承诺书来,则华不至为无效之无权代理矣。清算之事,目前急切不能行,又无清算人之必要。前函亦未宣布也。此二百部以六元之价格八折出售,外加六角之邮费,则每部得五元四角,可值千八十元。以外他处尚有残余之书(如河南、奉天、江苏),以之为万一之弥补,不为无益。约虽五年,逆料此书再印亦不过一千部之销场,故为索二百部之报酬,似觉过少,然亦大费唇舌矣。外加之廿部,既为卖豫约而生,故不算入将来之财产。惟约上不能叙明耳。股东名簿尚未寻得,其已提书者,骤难分别。然揣想外募之股,总足抵价。惟发起人不免终归损失。而编辑团又不能瞒过,稍为不平耳。势已至此,奈何奈何。此二部书卖出之后,拟将所收银圆投之生产事业,再为翻动,或可增益。惟此是后话,今且不必说耳。每周任清华学堂国文十二钟,分三日值课。奔驰返往,六七十里,甚苦,甚苦。明日又值课,今夜须早歇,不及详尽。专颂大安。华顿首,三月五日夕。”这通长信,除开头一段讲述邮寄包裹事未录,余信仍有七百余言。所言三事,一是乞季丈代送十元奠仪吊唁逝者君韠;二是关于丙午社清算资产事;三是讲到在清华学堂每周分三次任课十二学时,往返城郊甚苦。从中可见姚华待友之诚,处事之决断与担当。(此信署期三月五日,阳历在4月2日,据此可知最晚到阳历3月底,清华学堂已经开学授课。这与目前通行的4月底开学的说法似有出入,有待翔考。)(据据姚华先生嫡孙姚遂手录、姚鋻点定《先父致蹇季常乡前辈信札》册) 四月,知友刘念根殁于开封,撰挽联,对仗工稳,感情忱挚,极哀悼之情。上联:“庄子寓言,君习其义,尽万五千场阅历,睥睨乾坤,都成逝水,问方车圆盖,何处招天外游魂,怀旧赋独步徘徊,有知无知,长恨摇风匿白日。”下联:“伯伦颂酒,世称斯人,记一十六年交游,纵横议论,化作轻尘,只文胆诗心,磨没了行间豪气,点鬼簿为编著述,生别死别,徒挥清泪望黄河。” 刘念根(?,1911),自号梦周,生平不详。 五月三日,清晨自城里往清华园授课,有诗记清华园道中:芳原初过雨,麦气漾晨烟。野水随萍绿,村曦出树圆。名山思蜡屐,令节忆龙船。买夏能充隐,新荷已渐钱。(见《姚华诗选》第28页)五月廿四日,傍晚授课后返城,有诗记清华园道中:雨后清溪曲曲通,斜阳散彩乍空濛。初添秧水新生鲫,已过村桥断饮虹。野老几回槐里梦,葛衣一响柳枝风。心情懒尽成尘俗,觉近名山便不同。(见《姚华诗选》第29页) 夏,与杨景苏同游圆明园,有诗《游圆明园遇雨》记事:“长夏溪山静,故宫禾黍新。鸣蛙争道出,异石貌云皴。湖岛经年绿,楼台旧日春。此来花上雨,长渍扇头尘。”(见《姚华诗选》第30页) 六月,任邮传部邮政司建核科科长,辞清华学堂教职。 六月十七日,以颖拓法为蓝云屏作墨池堂覆刻本定武《兰亭》十字及索靖《出师颂》十八字。款识:“辛亥润月立秋后二日灯下作,云屏太史正,榘弟姚华颖拓,小玄海竹窗附记。”钤印:茫父(朱) 蓝文锦(1875-?),卒年不详,字云屏,号耘瓶、云道人、鲁山,室名求放心斋,以字行,陜西西乡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二甲八十八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云南候补知府。1917年任安徽省至德县知事,1940年出任汪伪立法院立法委员。工书法。 秋,作七绝咏莲花寺小玄海书斋所见秋月,题为《小玄海》:“小斋日下凉生夕,良夜客来月满天,窗外疏帘帘外竹,清光知是几层圆。” 八月十九日(公历10月10日),武昌起义,革命军势如破竹,旋即席卷全国,清王朝被推翻。 初闻鄂变,心生悲凉,在《王瑶卿墨菊,为同翰卿题二首》中表露无遗。其一:“霜风冻坼词人笔,落落寒花熟主张。输与王郎好风致,歌余弄墨对斜阳。”其二:“白日寂寥征士酒,晚风憔悴楚人骚。怜君为写平生感,篱菊丛丛带泪看。”(按,邓见宽编《姚华诗选》中“输与”作“翰与”应为误释,姚鋻《莲花盫年谱》作“输以”,综合看“输与”为确。) 王瑶卿(1881-1954),原名瑞臻,字稚庭,号菊痴,晚号瑶青,斋名“古瑁轩”,祖籍江苏清江(今江苏淮安)。其父为晚清著名昆曲演员王绚云。王瑶卿精通戏曲,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从而创造了花衫,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锁麟囊》中的薛湘灵等。 同翰卿,生卒不详。名林,字翰卿。旗人。清末官邮传部司长,能歌,喜戏曲。 作秋草六首(并序)讽谏誓死效忠清王朝的遗老们,一时唱和者数十人。民初任职于教育部的桂诗成(百铸)回忆道:“当年辛亥之际,海内外争传秋草诗人茫父先生。读其诗者,欲识一面而不可得,以为伥,世方为声名鼎盛”。“秋草诗人”之誉遂不胫而走。其一:“寒烟送雨出谯门,终古何人此敛魂。莽莽平原随弥迤,荒荒尘梦易黄昏。只寻去马霜前迹,恐误归鸦劫后村。寄语樵苏休纵火,东风不忘旧烧痕。”其二:“一夜新霜肃禁门,摇摇陵谷慑诗魂。征尘动地青蟒合,野色黏天白日昏。游骑几回思往事,残云依旧恋空村。愁多已似千堆乱,没入烟丛未有痕。”其三:“风劲霜枯雁过门,虫僵豸伏万千魂。芳洲鹦鹉波生厄,赤壁江山晚更昏。碧血路旁浇故垒,斜阳烟外似边村。汉南摇赘今如此,几见桓公有泪痕。”其四:“芳菲空自望春门,已矣池塘旧梦魂。老去王孙怨憔悴,闲来牧竖话朝昏。寒林古井寻遗宅,绿野东都问隐村。记取明年深浅处,苍生省识屐边痕。”其五:“黯然烽火动吴门,寂寞荒陵帝子魂。芳意已怜金粉尽,香尘犹护土花昏。相看瘦影前朝柳,几处寒芜落叶村。为问前生多少恨,江南江北总烧痕。”其六:“承明金马固闲门,落日燕南正断魂。山鬼踏歌天欲裂,城狐坐啸月初昏。成阳猎火连三月,紫阁盘飧又一村。付与西风收拾去,不教沙际认馀痕。” 九月至十二月,手抄批校《西厢记》五册(按,今仅余三册)。是书用墨、朱、蓝、绿行楷抄写,工整隽秀,三册封面均有题跋,首册题:“辛亥九月下澣,茫父假得暖红室彙刻传奇第二重刻即空观主人本抄,即空观原(本)实用周宪王本,毫厘未改,由今言之可谓西厢最早之佳本也。九月二十五日以后中间搁置者半月余,始赓续写之,十二、一月初竣此册,略识简……予求古本不得,曾手辑数折,未竟获此,遂不辞笔墨为抄此本……茫道人再记,十一月九日夜窗。”二册题:“辛亥十一月十二日第二本写竟。时大风如潮来,阳历今日岁除矣。茫父记。”三册题:“辛亥十一月二十又六日第四本写竟,是日南北议和第三期将满矣。十二月九日第五本写竟,南北议和第四期以再明日早八点钟满。”(尺寸29.6×20.1公分)

十月,撰上海万国红十字会驻京分会会章。 十二月,著《驿站沿革考》。 作论曲绝句三首。 廿五日,清宣统皇帝下退位诏书,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有感作《辛亥十有二月二十五日诏书谢政,明日为中华民国赋纪》七律:“丹书叶叶下天阍,万户新桃更纪元。雷雨何曾惊匕鬯,山河依旧识中原。杏坛春始新周笔,梅里香生故国魂。信是不关兴灭例,几人襟袖见啼痕。”(按,《姚华诗选》诗题误作十月二十五日。)同日,作“共和元年”颖拓。款识:“辛亥十二月二十有五日,皇帝退政於民,明日属共和制,是为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十三日,历用阳。茫生颖拓纪兹大事。” (见甲子颖拓集扇条) 廿六日,邮传部同事苏厚盫辞职,感赋《逊政之明日,苏厚盫同年员外舆挂冠去,书此奉别》:“瞬息风云变古今,悠悠天意最难谌。已翻揖攘征殊局,犹见芬芳悱恻心。集外来鸿遗老笔,秋前华发故人簪。怜君此去添憔悴,寂寞荃荪揽涕吟。” 除夕,苏厚盫作《除夕次姚一鄂华主政同年见赠诗韵》:“嵇懒浮湛直到今,白登诗意愧卢谌。真龙杜宇千年恨,去燕来鸿万里心。敢说泉明耽采菊,已迟胡瑗赋投簪。(谓漱堂侍御。)巢痕天上堪回首,赢得残宵溅泪吟。(予有《溅泪集》。)” (按,茫父诗及厚盫答诗均见《苏舆集》,胡如虹编,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苏厚盫 (1874-1914),名舆,字嘉瑞,号厚庵,湘人。幼年随父苏渊泉读书,补县学生员,稍长,入长沙湘水校经堂肄习,又从王先谦受学,为王氏得意门生。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选拔贡,三十年(1904)进士,入翰林。后出游日本东京,参观学校,询访日本邮政、电信行政实况,停留数月而归。三十二年(1906),纳资为分省补用道,经邮传部尚书陈壁奏请内用,补邮传部郎中。保守顽固,清帝逊政后去职归里,抑郁而终。著有《春秋繁露义证》《校定晏子春秋》等。能诗,集有《自怡室诗存》。 是年选为尚志学会评议员。纂《中国文学要义》。日记载:“近悟写树亦同写竹,当用隶法。不惟作干、出枝、写叶用笔相似,即姿势结构亦可相互为用。书与画通,其旨尤近。惟不悉心求之,故不之觉耳。凡事皆然,其惟作画哉。”又有:“近来作书以《爨龙颜碑》作结构,参以《麻姑仙坛》笔意,颇欲混南北自成一体。”说明此时姚华已自觉用心于书法与绘画理法的体悟,于书法已有独创一体之志。(见姚鋻手订《莲花盫年谱》抄稿本第17页)。1912年民国元年 壬子三十七岁正月,与周印昆谈学,谓:“以忠恕为入手,以仁圣为结宿”,又谓:“革命以前颇病于礼盛,礼盛则离;革命以后颇病乐盛,乐盛则流。”,提出:“以后教育务要从礼乐着眼。” 二月,选为临时参议院贵州参议员。同时当选贵州参议员者还有:熊铁岩、刘如唐、陈敬民、陈幼苏。据湘籍参议员周大烈回忆:在议会“无一不与人相忤,所谓议会政治,竟未尝参与焉,乃愤然尽弃”。(见周大烈撰《姚茫父墓志铭》) 于寺居培植花木,栽鱼儿牡丹,购西府海棠一本、南樱桃六盆,并移植丁香、珍珠梅。海棠为五六十年本,樱桃高四尺许,花木之盛,可见一斑。(见,姚鋻手订《莲花盫年谱》第21页)。 印行《秋草诗册》,撰《莲花烟云记》。(按,此《莲花盫年谱》所载,均不见他处著录,待考)北京文艺界以“秋草诗人”见呼,唱和之作累累。陈师曾为作《秋草图》并题诗:“汉阙秦关夕照余,当年曾此认模糊。风霜猎猎飞萤散,野烧荒荒落罹孤。瘦影未同前殿柳,艳情空比上山芜。秋灯梦断芳菲晚,留补诗人感旧图。”林宰平亦有题诗。 作《秋草图》并自题《秋草诗》六首于后,未竟,后流入门人王伯群手。时隔三十一年后,伯群嘱茫父子姚鋆补题:“秋草图。先君子遗稿。癸未冬伯群世兄先生属为补题。图作于辛亥、壬子间,时先君子居旧京,距今已三十稔矣,追思前尘能不怃然。姚鋆于贵阳之小莲花盦。”钤印:小莲华盦(朱)。又在茫父所书《秋草诗》后补题长跋:“辛亥起义之初,先君子适有《秋草图》之作,赋诗寄慨,和者甚众。虽酬唱传都下,然图稿则数数更易,未有定本。此图尾已题诗而尚未竟,要为当时手泽,不知何时流出,为伯群世兄先生所得,藏于双雨轩中,数历寒暑。抗战后,伯群先生自首都归里,余亦自汴梁()旋,以时奉诣,获观此图,嘱补题识。持归展对数月,谨为补题並述其略。秋草诗更有书后一首、壬子国庆用门字韵一首,並移录于后。(诗略)癸未冬,姚鋆苍均甫。”钤印:姚鋆(白),茫父中子(朱)。 三月六日,交通部总长施肇基到任,翌日发布谕堂司仪文四则,合全署旧事分为三股:一总务,二路政,三电邮航。分到电邮航股任职。(见,姚鋻手订《莲花盫年谱》第22页。按,原谱作“到邮传部邮航股任职”不确,邮传部已更名交通部。) 陈敬民推荐入国民协进会,被推为交际员。 四月辞交通部职。开始专治辞章、六书旧义,治经兼训诂大义,并攻研书画、诗词、金石。 四月二日,手录吴寿卿遗诗《渑池观秦赵会宴纪念碑有感》:“秦並六国启雄图,虎视关中何逐逐。兵如刺蜚言循环,诸侯无敢不宾服。秦赵争冲酣战久,忽报渑池会杯酒。大开函谷置高宴,鞏固邦交是耶否。呜呼秦人虎狼谁不知?会中衷甲将何为?怀王入关不得归,遗民三户楚人悲。相如会上佩长剑,受辱恐为君国玷。忽闻赵王为鼓瑟,怒发冲冠赤浮面。坐上瑟声尚未已,相如进缶秦王耻。请为吾君鼓一曲,两国原来称敌体。呜呼赵夺秦缶今何在?土台石碑留故址。爱国须如蔺相如,恨未躬逢拔剑起。”并长题:“此诗由传抄而来,讹误屡见,俟徐校之。寿卿诗力不深于此道,未窥堂奥。特其气概伟岸,胸次慷慨,行间字里时时流露,以其人存之,俾后之论者有所取焉。元年壬子四月二日,茫父识。”钤印:小事糊涂(白)、国庆纪念(白)、茫僧(朱)。 吴寿卿(1880-1911)名禄贞,字寿卿,亦作绶卿,湖北省云梦县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与云南的蔡锷齐名,时称北吴南蔡。自幼随父读书,聪明好学,八九岁即能文,兼习武术。17岁从军,入湖北新军工程营,18岁考入湖北武备学堂,1898年被推荐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陆军,在校结识了张绍曾、蓝天蔚,三人学习成绩突出,志趣不凡,被称为“士官三杰”。他决心以革命排满为己任,走上革命道路。发起组织励志会,又毅然加入兴中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赴滦州约张绍曾等举兵反清,又赴石家庄与山西革命党联系,拟联合北方新军直捣北京。11月7日凌晨,被袁世凯秘密买凶杀害,年仅31岁。民国成立后,追谥为大将军,墓在石家庄长安公园内西北小山上,1982年成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廿六日,三十七岁初度,陈幼苏以旧瓷盆八只、梅道人山水立轴一帧为寿。 五月十三日,五子鐜生(-1929),字灵鐜。(按,茫父在诗画等多处称其为五子,查姚鋻手定《莲花盫年谱》,1900年庚子有“三子闰元殇”、1902年壬寅有“四兄升庸不数日殇”两条,应为茫父三子、四子,皆早夭,则鐜为五子。) 七月下澣,与蹇季常、方立之、周印昆、陈幼苏、江叔海同游颐和园,有游记。(见《弗堂类稿》卷四)。 方立之(1886-1961),安徽定远人。1904年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法科,1909年毕业。旋归国在奉天省署办理法律编纂事宜。辛亥革命后,历任北洋政府政事堂参议、法制局局长、国务院秘书长等职。1927年起即赋闲。1953年被聘任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60年4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61年1月9日病故。 江瀚(1853-1935),字叔海,别号石翁山民,室名慎所立斋,福建长汀人,是近现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诗人。先后出任重庆东川书院山长、江苏高等学堂监督兼总教习、代理两级师范学堂监督、学部总务司行走,署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监督兼教务提调、学部参事官、京师大学分科经学教授兼女子师范学堂总理。宣统三年官至河南布政使。民国元年出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手订《京师图书馆暂定阅览章程十八条》,是我国首份由中央政府部门正式批准颁布的图书馆法规。民国十一年(1922),阎锡山礼聘为山西大学毛诗教授。十五年(1926),故宫博物院维持会推举为会长。十七年(1928),就任京师大学校文科学长,旋代校长职。工诗古文,著有《慎立斋稿》《北游》《东游》《片玉碎金》等传于世。 八月初,与陈幼苏、周印昆、桂百铸等游圆明园。亦有游记。(见《弗堂类稿》卷四)。 桂百铸(1878-1968),名诗成,字百铸,又字伯助,贵州贵阳人。生于诗书之家。幼即禀赋既高,承以家学,蜚声艺苑,精山水等传统国画,为时所称。光绪二十九(1903)年中癸卯科乡试亚元,光绪三十二(1906)年,保送廷试,分任学部主事。民国后,改学部为教育部,任普通教育司佥事,与社会教育司科长周树人(鲁迅)交厚,《鲁迅日记》中有载。1914 年应云南巡按使任可澄之约,供职于巡按使署,旋参加护国运动,任宣威县知事兼护国军第二兵站站长。1917 年回黔,历任贵州省长公署教育科长,省议会选举筹备处处长,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独山、息烽、定番 ( 今惠水县 ) 等县县长。 1934 年任省政府顾问,其后历任贵州省文献征辑馆及通志局采访、编审、副馆长,文献委员会副主任,参加 ( 民国 ) 《贵州通志》、《贵州文献季刊》《黔南丛书》的编纂刊行。  解放后,历任贵州省贵阳市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市文物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贵州分会主席,中国古琴协会会员,贵州文琴梆子戏研究会主任。 1953 年 4 月任贵州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68年2月23日病逝。遗著有《百惠堂诗集》《百惠堂词典散编》《下惠堂题画诗词集》《百铸回忆录》等。 撰《曲海一勺》。《中国古代戏典文学辞典》《曲海一勺》目云:“曲论专著。清姚华撰。本书分为‘述旨’、‘原乐’、‘明诗’、‘骈史’4章。作者以‘乐与政通’的理论,倡导昌明曲学,以为戏曲体格并不卑于诗文,不应厚古薄今,并论述曲的种种功益,誉为‘骈史’。主张以昆曲为国乐,以正民俗。书中对戏曲的源流,也有所考论。作者力主提高曲学地位,有其进步意义,而立论基点,乃受民初复古主义思潮影响。全书用骈体文写成,初连载于《庸言》杂志第五、八、十五期,任二北把它收入《新曲苑》。”(见:邓绍基主编,《中国古代戏典文学辞典》,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第574页) 著名戏曲学家卢前在为《菉猗曲定》所写序言中盛赞:“《曲海一勺》一书,持论尤超卓,声家所不能废。”(见卢前校点《菉猗曲定》,文通书局,1942;参见《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1986,第53页) 卢前(1905-1951),原名正绅,字冀野,自号饮虹、小疏,江苏南京人。戏曲史研究专家、散曲作家、剧作家、诗人,词曲大师吴梅的高足。自幼聪颖,“十岁能文章”,“年十二三始好韵语”。1921年投考国立东南大学国文系,虽中文成绩优异却因数学零分而未被录取,翌年以“特别生”名义被录取入国文系,师从吴梅、王伯沆、柳诒徵、李审言、陈中凡等人。毕业后曾受聘在金陵大学、河南大学、暨南大学、光华大学、四川大学、中央大学等大学讲授文学、戏剧。曾任《中央日报•泱泱》主编、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四届参议员、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校长、南京市文献委员会主任、南京通志馆馆长等。1951年4月17日因病逝世。 十月八日(11月16日),辑《元百名家曲》,并作序云:“自己酉以来三四年间,不佞每冬余治曲,秘之未敢以闻于人。然广坐剧谈辄不自觉往往流露一二,亲故穷究不止,乃稍稍吐其实。非笑之声亦以时作,欲辨不得,自尤而已。虽然文章者天下之至公,苟能言之,而使论文者终抵曲于执范之外,罪又滋甚。固益发愤,一意将博极寻言而择其至精者,着之为书,以闢当世悠谬之见。顾仓促不能竟,笺录条记,久遂盈箧,始以类厘之,于是有元曲家之名者,得若干篇,裒为二帙,小令、套数不相杂也。然元百名家曲乌戏,一代之文章,作者千万,所遗仅此,又不获尽。录以存古人而议之犹谓不肩,岂不大可悲乎。壬子太阳十一之十六,贵筑姚华序。”(见姚鋻手订《莲花盫年谱》第19页) 与鲁迅等学者二十余人共研文字、音韵大事。 11月,为北京西北协进会创办的《西北杂志》月刊创刊号题词。同期题词者有贡桑诺尔布、范源濂等官员。是刊宗旨为“谋合全国国力,巩固蒙、回、藏地位,以植民国基础”。前后共出5期。(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第609页) 12月,教育部依此前通过《采用切音字母案》议决案,并根据《官制》第八条第七项“筹议国语统一之进行方法”,特制定公布《读音统一会章程》八条;设筹备处于部中,聘吴敬恒为主任,姚华为贵州省代表。 梁启超在天津创办《庸言》杂志,又称《庸言》报。在《庸言》第一卷24 期中,发文较多的依次为吴贯因、梁启超、罗惇融、陈衍、张东荪、易顺鼎、何藻翔、姚华、林纾、陈三立、梁启勋、梁鼎芬、廖旭人、王运、魏易、黄睿。刊登文章最多的栏目为《建言》,表明该杂志的政论特色非常突出。1913年民国二年 癸丑三十八岁正月,题北魏《鞠彦云墓志》云:“予观魏石,皆以汉印求之,妙在以拙取妍,于敛为肆,其平重沉着,则刀法为之也。近代喜法魏书,然以毫当铁,岂能有合?隋唐以来,刻工渐进,乃与书家相得,其尤精者且能不失豪发,是亦时代使然,无足异者。独怪世人不明乎此,尤沾沾求肖于点划之间,自矜笔法,抑亦不思之甚矣。予谓书、刻分合,隋唐一门限也。故评魏书,当知只结构可为临池之资,其点划别入刻品,不可混而为一。此论前人未发,偶于鞠彦云墓志有所悟,因记。癸丑正月。”明确表达了应从魏书取法其结构,而不宜追其点画,这与后人“透过刀锋看笔锋”的观点是一致的。初十(阳历2月15日),作为贵州省唯一代表参加教育部读音统一会,到会者44人,吴敬恒当选会长,王照当选副会长。读音统一会召集各省代表共谋国语统一事项,聘员及各省代表先后到会者80余人,计开会历三月余,延至5月22日闭会。公制国音母韵暨介音共三十有九,有《国音汇编草》一本,《会员意见书》一本,《比较表》一本,《备审字类》一本,送到教育部在案。(参见: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第368页。此外,黎锦熙著《国语运动史纲》亦有详细记录。)著《翻切今纽六论》,从六个方面阐明读音、命名、声母、四声等一系列音韵学观点,又为注音字母拟定一篆一草一正三体书式。其序言云:“癸丑春,读音统一会集议京师,公定字母以表国音。复逐字审正都为一集,曰《国音汇编》。于参差庞杂之音较有归于一致之势,绩甚良也。惟三月之中会长数易,议论既多,案牍或略。故必整齐其行列而贯通其意义,有不能不亟事于理者,荏苒至今,始克就绪。凡所误正亦务彻于原定之义,与求合于推行之宜,使温故者不生坠地之虞,知新者不发炀灶之叹。夫古今之变,未可强为,惟因时以制宜,始循序而渐进,权衡至平,岂能轻重欤。”其观点于今观之,仍颇具意义。 三月三日上巳,应梁任公之召,集于京西万牲园,纪念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癸丑修禊事。作五言古诗《上巳日任公召集三贝子园,分得带字二十四韵》。参与者还有顾印愚、易顺鼎、严几道、顾瑗、郑沅、徐仁镜、梁鸿志、王式通、李盛铎、陈士廉、郭则沄、杨度、姜筠、罗惇曧、夏寿田、黄濬、关赓麟、袁思亮、杨增荦、朱联沅、唐恩溥、陈庆佑、姜诰、林志钧、袁励凖、饶孟任、陈懋鼎等40余人,可谓老宿咸集。众人诗以《癸丑禊集诗》为题刊载于《庸言》杂志第一卷第10号(见《庸言》1913 第1卷 第10号,第99-113页)。画家姜筠绘图纪之。严几道年谱记其事。
三月,读明人卓人月选辑《古今词统》,考证“翻词入曲”诗史及元明杂剧传奇,撰《菉猗室曲话》,分刊于《庸言报》各期。该作中姚华在总结宋元明清几代喜剧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古代以来的滑稽、谐隐之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喜剧不仅是艺术的一种类型,而且是文学的一种类型,就是“滑稽文学”。他所概括的“滑稽文学”的要义,对于人们认识喜剧的精神是有启发作用的,他的喜剧论与王国维的悲剧论相互辉映,成为民国戏曲美学研究的良好开端。(见:汤溢泽,廖广莉,《民国文学史研究1912-1949》,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第54页)(祥见《庸言报》1913年 第1卷第5号 ,第77-81页;第6号,第55-61页;第7号,第73-81页;第8号,第63-69页;第9号,第53-61页;第10号,第71-80页;第11号,第67-74页;第12号,第91-99页;第14号,第97-113页;第21号,第73-80页;第22号,第87-97页;第23期,第105-141页;第24号,第119-160页,等等。)
开始考证、校勘、注释汲古阁毛晋刻本《六十种曲》。以百元购明代沈泰编撰《盛明杂剧》,是书收录明嘉靖到崇祯初年杂剧60种。 四月,同年好友黄远庸创《论衡》(周刊),受邀编“文苑”栏,共出五期,撰《艺林虎贲》专论辨析书画、书籍、金石真伪,次第发表于《论衡》。四月八日,撰《艺林虎贲》开篇云:“余以丁未自日本归朝,遂留京师。京师故有琉璃厂,即海王村旧地,二、三百年积为市廛。文人玩好,咸萃于此,而书籍、书画、碑帖、拓本,尤投众好。故其业特盛。余本窭人,屡耐饥馋,猥以性近,暇辄入肆,意在访书,益治所学。然与书画、碑帖最易牵连,每缘类及,不忍谢绝。书画为供妆点,当世士夫,人人求之,远近嘱托,常为张目。因是,肆人日以名迹求鉴,其中赝品,十常七、八,余者二、三,殆真鼎矣。”又云:“近年以来,所见较多,与肆人日习,颇察其情伪,乃至若辈之所恃以自存,不在真迹之多少,甚切于其有无直不相关,惟视求者鉴别之高下而已。”再云“夫真伪之实,不可不判,既辨真伪,更语得失:岂必真者独优而伪者尽劣?何况真迹日亡日少,幸好事者多,犹得以伪笔流传,存古万一。必斥而绝之,未免过情。”、“昔人好思误书,以为一适。余于伪迹,不厌披览,以学术求,益我而已。”由此可见姚华对待书画真伪的辩证态度,从而窥其撰文意图。(见《论衡》,1913年第一期,第1-4页) 五月十九日,病后作《东篱秋色》册页八开,水墨纸本。款识一:“庭中萟五月菊,花作深紫色,又野生一种,花亦似菊,更以渴笔貌之。茫父”;二:“儿辈得倭种,莳之已花,京师土语呼之曰高丽菊。莲花庽斋作,茫父”;三:“影随桐帽韈鞵瘦,气染书签药里香。边颐公有此本,其甥廉溪居士更师之,题曰冷香,合写为此。茫父小玄海记”;四:“想是美人还未起,故教水养待梳头。罗两峰以此句写兰,更师其意变而为此。癸丑夏月。老茫”;五:“疏林犹剩,叶不多秋。癸丑夏,茫公写意”;六:“破篱秋色。不必有篱,而所设尽作寒色相。此中有人呼之欲出,得一文沽酒,何识归去渊明。癸丑夏五十九,连日阴凉如秋,病后以画自遣,竞十数纸,砚有余墨,更写此叶。茫父并记”。印鉴:姚华(白)、姚华之印(白)、老芒(朱)。
五月廿三日,六子鋻生于北京(-1979),字太坚。 七月,长子鋈赴日本留学。(按,姚鋈整理的家书册中,所收最早一通茫父书信写于1913年阳历12月17日,中有“得前月廿五日书”句,据此推测,姚鋈到日本时间或在当年11月。待考。) 九月,与陈幼苏论剧,谓:“《金孟关》剧本关目、文心组织颇有可味,灵活变化巧于《双沙河》。然《双沙河》之丑与副净为生旦穿插,化死为生。正如作时艺之前两大比为纽,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亦未可多议。大凡皮黄,关目多出崑弋,极有斟酌。旧本往往如此,今剧则每多生疏杂沓之病矣。” 廿一日,作行书颖拓。款识:“癸丑太阳十之一,于太阴为重阳后二日,是民国第二庆节,项城袁世凯既被选大总统,于是日就任,礼成,日本以下十四国亦先三日论交。及今年庆节倍盛,都人士女纷至沓来,观礼于太和殿者,不绝于道,洵钜典也。以诗纪事,节其腹语,颖拓为者,越十日,钩深堂夜窗记。茫父。”(可参考1924年甲子颖拓集扇条) 廿四日(霜降前一日),为内侄罗半山(则逖)作《秋霁图》,设色纸本,(尺寸:纵140公分,横34公分)。款识:“秋霁,仿陈祼意。半山贤阮佥事雅鉴。贵筑姚华茫父小玄海作,癸丑九月霜降前一日。”钤印:姚华(白)。次日补题:“人生能几莺花节,一度莺花一黯然。忽忽秋霜吹上髩,诗情画意与缠绵。昨夜梦中得起二句,因足成之,遂题于此。小玄海再书,茫父。”钤印:华(朱)。(见《姚茫父书画集》第5页,作品现藏贵州省博物馆) 陈祼(1563-约1639),吴(今苏州)人,一作云间(今属上海市)人。初名瓒,字叔祼,后去“叔”宇,以字行,更字诚将,号白室、道樗。明代书画家。善画山水,规摹宋元,宗赵千里、赵孟頫及文征明,为明代吴门画派画家。 罗半山,生卒不详,名则逖,字半山,贵州安顺人。姚华内侄,毕业于北京筹边高等学校。民国三年夏至民国九年十二月任隆化县第七任县知事六年之久。任上“精勤求治,奋勉有为”、“禁绝烟毒,倡导水利,推广印花,修理路梁,发展农业,劝兴矿业,惠及工商,妥协外交,筹设乡警……”,大力兴办教育,以提高县民素质,组织编修第一部《隆化县志》,给后人留下珍贵史料。因政绩斐然,地方贤达人士为其树德政碑一幢,以彰颂记。   仲冬,清华学堂时期同事杨志洵(景修)书赠书法条幅,以楷书节录《考工记·冬官第六》款识:“一鹗先生法正。癸丑仲冬,弟杨志洵塗。” 腊月十六日,闻蹇季常丈有丧子之痛,致长函慰问:“季常七丈:幼苏自津来述吾丈病况,已日有起色,不胜欣慰。旋又云丈近有西河之痛,又相与惊诧叹息。……达人之见,更与俗殊。固不能忘情,然又不泥于情,此非素养深醇,不能旷视脱然而无所役也。……近日以来,愈觉人生溷浊,至不可耐,假饶吾寿,讵非大戚,令我身如公子,能洒然以去,正是快事。而生不欲生,死又不能死,牛马生涯,不知何日方休。然儒家言有所谓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者,则又不待鞭策而贴身服劳。我之与丈,大约所犯同科,特较重少别,皆足令公子见笑于九原者也。曾记前年范孙先生之犹子,壮年夭折,挽以一联云:‘释云解脱,玄谓栖真,莾莾人寰应怜后死;颜嗟丧子,贾伤无命,悠悠天道夫复何言。’当时颇寻常视之,及今细绎,此虽极常语,然出世入世,古今多少豪杰大招不能解决之题,何能别有余地耶。……嘱作之画,请少假岁月,俟功少深,即当具稿请定。……不一一,手颂摄安。华顿首,十一日晨”(按,此为公历1月11日晨,民国后改用公历,常有公历农历无法分辨者。)此信甚长,中间谈及长女姚銮与文宗沛婚事,亦提到文史馆聘为名誉纂修等事,兹略去。从所摘录内容,可以看出姚华对待死生之旷达出世态度,同时受儒家修齐治平之陶冶,终其一生坚守“一息尚存,奋斗不止”的精神。信中言及作画事,亦足见先生对待书画之慎重态度。(据据姚华先生嫡孙姚遂手录、姚鋻点定《先父致蹇季常乡前辈信札》册) 是年,清史馆聘为名誉纂修。任民国大学国文教席。 为宛平王璞(君仪)著《国音检字》一书作序,记共同创建注音字母事,论古今音韵学。(见《弗堂类稿》序跋甲《序国音检字》) 陈师曾到京,供职教育部。1914年民国三年 甲寅三十九岁正月,撰《书适》正篇六,续篇一,阐述文字的渊源、我国上古社会发展概况、六书本源、以及由字观世、观书如读诗、画等观点,兼释会意字若干以为例,并阐述书写工具之发展。上元日作自序,云:“……予治许君(许慎《说文解字》)之学二十余年,瀛海归来,益启新知。每闲居独作,则往复思虑,如是数年,不止一得,都未遑著录。今欲条理,姑记而存之,既以自适,且欲为论者之所取资。命曰《书适》。……”发表于《庸言》 1914 第2卷 第6期 第86-175页。(见姚华:《书适》,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第1页) 撰《曲海一勺(续)》,发表于《庸言》 1914 第2卷 第1-2号,第193-33页9;第3号,第151-156页。) 2月,(需要和日记核对,应该是阳历2月)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并兼课,此间日记写道:“每周廿三小时,改文评字,纂造讲义,应酬诗文、书画,至为忙迫。”、“女师校事心极烦,促归,以《太平乐府》药之,朗读数套,始为畅然,告妻说:‘此吾蜜也’”。长校期间,注重完善学制,设立讲习科、师范本科;增设博物科,适应女性的家政学科,规划北京女师办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并亲自管理体、音、美学科。开设家政课,延聘日籍教师内岛,教授缝纫、劳作等技能,开我国劳动教育之先河;重视遴选学有专长的学者任教,从全国各地甚至国外聘教师。如聘陈师曾教博物;聘北京高师校长陈筱庄讲授保姆学等。为女师谱写《于懿乐》《惜芳菲》两首校歌,并为各项活动谱写多首歌曲,如《“伊予小于”二首为女子师范生毕业作歌》《游艺会歌》《“四序成平”为女师运动会歌》《伐木歌》等。歌词悉用古代歌谣体,立意于教育,寓教于劳、寓教于乐。(见:王淑芳,麻星甫主编,《师范群英光耀中华》(第十五卷),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二月廿四日(3月20日),自天津归京,致信蹇季常丈申谢。 三月,湘绮老人王闿运应总统袁世凯之招,北上来京就职国史馆长。廿九日,托方丈释道阶约请名流百余人聚法源寺赏丁香,开留春宴,人各赋诗,集为一册。王闿运首唱五律二首,并有序:“法源寺者,故唐悯忠寺也。余以己未(1859)赁庑过夏,居及二年。其时夷患初兴,朝议和战,尹杏农主战,郭筠仙主和,而俱为清流。肃裕庭依违和战之间,兼善尹郭,而号为权臣。余为裕庭知赏,亦兼善尹郭,而号为肃党。然清议权谋皆必有集,则多以法源为归。长夏宴游,悲歌薄醉。虽不同荆卿之饮燕市,更不同魏其之睨两宫。盖其时湘军方盛,曾胡犄角,天子忧勤,大臣补苴,犹喜金鸥之无缺也。俄而大沽失杌,苏杭并陷,余同郭还湘,肃从西幸,京师被寇,龙髯莫攀。顾命八臣,俱从诛贬,自此东南渐定,号为中兴。余则息影山阿,不闻治乱;中间虽两至辇下,率无久留。垂暮之年,忽有游兴,越以甲寅(1914)三月,重谒金台。京国同人,既皆失职。其有事者,又异昔时。怀剌不知所投,认启不知所问。乃访旧迹,犹识寺门。遂请导师,代通鄙志。约以春尽之日,会于寺寮。丁香盛开,净筵斯启。群英跫至,喜不遐遗。感往欣今,斐然有作。列其佳什,庶继兰亭。亦示所怀,以和友声云尔。”诗曰:“京国多良会,泰游及盛时。宁知垂老日,重作五噫诗。尊酒人心醉,繁花乌语悲。且留残照影,莫叹鬓毛衰。”又:“古寺称资福,唐宗为悯忠。于今忧国少,真觉世缘空。天地悲歌里,兴亡大梦中。杜鹃知客恨,不肯怨东风。”姚华作《罗掞东、易实父为释道阶约集悯忠寺饯春》七律二首,并绘《留春图》。其一:“频年懒尽由春去,此日从君亦饯春。秉烛早知春是梦,披襟又见酒成尘。枉担花事兼愁病,只剩钟声隔暮晨。惆怅天涯萍与水,东风犹许一相亲。(是日与会者百有余人,湘潭王闿运年最尊。)”其二:“春到人间已可怜,匆匆枉费买春钱。流光泼水过蠹尾,到地落花惜马前。生意短长三月草,愁痕新旧六朝烟。无情欲洁还停柳,绿尽风丝渐早蝉。”参加这次留春宴写诗的还有赵惟熙、宋伯鲁、周嵩荛、杨宗稷、陈衍、余葆桢、高步瀛、光云锦、刘瑞潞(通叔)、刘瑞浺(伯远)、袁嘉穀、侯毅、陈师曾等百余人,一时盛况空前。 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出生于湖南长沙,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著有《湘绮楼诗集》《湘绮楼文集》《湘绮楼日记》等。 罗掞东(1872-1924),名敦曧,字掞东,号瘿公。祖籍广东顺德。其父供职于翰林院,23岁中副贡,官至邮传部郎中。民国后,先后任总统府秘书、国务院参议、礼制馆编纂等职。后愤于袁世凯复辟帝制而弃政攻文。诗人,京剧剧作家。 易实父(1858-1920),名顺鼎,字实甫,仲实、一字中硕。号哭庵、一厂居士等,室名琴志楼。湖南龙阳(今汉寿)人。尝问业于王闿运。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人,纳赀为江苏候补道,旋师事张之洞。马关条约签定后,上书请罢和议。反对割让辽东与台湾。曾二次去台湾,入刘坤一军,后赴台湾协助刘永福筹划防务。后入张之洞幕,曾主讲两湖书院。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袁世凯称帝,出任代理印铸局局长。 春,写佛造像图,绢本,尺寸:纵98公分,横22公分。款识:“甲寅春,寒琼来京畿屡聚我陋室,为请写佛一尊以寿母难日,见促数四,勉成一稿呈正,姚华茫父于莲花寺庽舍之钩深堂。”钤印:姚华私印(白)、老茫(朱)。(见上海工美拍卖有限公司2015年春拍)。 蔡哲夫(1879-1941),原名守,一作有守,字成城,号寒琼、寒翁、寒道人、茶丘残客、折芙。斋堂为茶丘、寒庐、有奇堂、味雪庵、砖镜斋、二条一廛、寒琼水榭、茶四妙亭。广东顺德龙江乡人。早年加入南社,襄助黄节和邓实主办《国粹学报》,刊辑《风雨楼丛书》,与潘达微合编《天荒画报》。工诗词书画及文物鉴赏,富收藏。治印不专一家,因广究金石,印作每得佳趣。著有《寒琼碑目》、《寒琼金石跋续》、《说文古籀补》、《漆人传》、《瓷人传》、《画玺录》、《印雅》等。 长子姚鋈游学日本,家书往来频繁,多涉及写字作文之法,反映了姚华的基本书学思想。三月三日信中言:“作书务要笔笔中锋,力注毫颠,如以锥画石。锋不可侧,亦不可露。着力须在空际,着纸时以气机运力,则轻重疾徐之间,自然姿态出矣。”又说:“结构务要横平竖直,局紧而画舒。”   四月十四日,再函鋈儿,谈习篆隶:“须求圆浑,力厚笔沉,务取方势,不徒求工于间架。每作一字,先有全体,运腕行成如不着意,此求浑之法也。”又言用力之法:“最要者,用力须在空际盘旋,笔画虽断,而气力不可使断也。必于篆书植骨、于草书行机,而楷方妙。草之与楷,不过姿势少殊,用笔则一耳”。 夏至,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甲寅同学录作序,阐述设置女学之意义,在于培养“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为孺子室师之选。” 润五月廿八日(7月20日),致函蹇季常丈:“季丈:得书为慰。师曾所作《对酒图》寄上,夏假少暇,然积半年笔墨旧债,正未易还也。人事冗烦,直无宁日。据案终日,犹苦不给,奈何。顷礼制馆延聘为编纂,华任吉礼,盖缘礼制会即任此耳。祭天祭孔祝文皆华所拟,官样文章亦只好官样应之,不足语于著作。中有一联云:‘天下为公,中国一人之量;生民未有,六经千载之心’。自谓确是民国祭祀与孔子确应崇祀于民国之意,皆于此见之。不自觉其妄,以为民国尚未见如此大文也。以外所著甚多,然不足为贤者述。再得闲一一录稿祈正。三月晦日饯春二诗,别纸奉教。教育部又函托撰《切韵今纽纲要》并著《切韵谱正》,具草未就,而朋辈索画求书者纷纷不绝,一人之身如何能给。然少迟则纷纷责备,亦只好听之而已。《庸言报》四五两月报费已成空文,六七两月不敢交稿。藻孙云,恐交去仍无钱耳。民国大学七八两月薪俸减半致送,因之每月减薪七十。士行将归,又还出三百圆交汇至黔。计前七百,可千元。宝钟赙金又归士行交代矣。此三百圆绝泽而渔,因之目前万窘。尚有一旧友,上月曾接济五十元去,此月尚要我再接再厉。铁岩之姊夫罗沛生来京,寓在敝居厅事之东南一室。妻兄罗相臣偕其甥李某继至,食用加增。相臣来无以处之,安置于罗半山家中。半山近署热河隆化县,将挈其眷去,相臣仍将归于我。正愁无地下榻,而半山一妹一女侄一儿子又欲以委之于我。此等皆无法办理之事,将来必为此而增烦恼也。相臣有所为而来,无力能几,而人不相原,奈何。公旧居一室,宁使其空,否则得于此,必失于彼。然如有万不得已之时,仍望公恕我耳。孟刚不知以何事怒我,前属代拓三希堂帖,至今二月不偿。问则漫应之,或云俟湖南钱至始给。如此情形,是故意为难。拓工逼我甚苦,窘迫之中,七十元实为巨款,无法垫付,奈何。孟刚前属作颖拓,以考试纷忙,稍迟,或以此故聊以相报,此外则别无开罪之处矣。孟刚福大,生成安逸,岂知劳人之苦,此等处不能相量,难乎其为友矣。印昆上月有一诗属和,无暇应之,亦来书相责,云我孳孳为利。嗟乎,谋生不足,安得不为利,抑亦何足为利哉?人皆以安闲之境揣我,我安得不受诃责?人人责我,而人人悦之,我安得不困惫?既不善求人,而以力自食,相爱不相怜,必欲分我自食之力,以供其所指,稍缓便责,不责便以他事报我。我生不辰,偶有一长,为世所希,便为之累。岂我独胜?世之不进也。世之不进,利为之诱也。言至于此,正师曾题《对酒图》所谓万感动、独孤泪者。鄙意万千不能竟,亦不欲竟矣。久不相见,言之不觉其冗长,公得勿厌之欤。尊恙于性命无虞,行动少迟,何必亟亟。然以华慢性,终日伏处,故可耐此。公素常变动不居,岂堪长此,无怪其亟亟也。《切韵今纽》脱稿后,如有余暇,尚拟至津奉访。开学日期相距又止(只)三十日矣。日月不居,光阴可惜,此暑假中欲成者种种,而实际不能相应。此又何怪公之亟亟,即我至濡滞案头自课,亦觉不能不亟亟也。今年舍间人口多以血热至病,五月以内,内子又致小产,皆以乡人与药素不相习,故少耐亦即过去。可少减开支,亦贫贱家风之好处。因此益欲宝而存之。李、唐婚事已成(子卫之子,*石之女),属华为媒,藻孙为大小女择婿,意谓高可亭,公如详知,即为作合。其许我乎?此节盼覆。余不尽。此请摄安。华顿首。闰月廿八,午窗书。”(据姚华先生嫡孙姚遂手录、姚鋻点定《先父致蹇季常乡前辈信札》册) (按,此函长逾千言,茫父于信中向既是长辈又是同龄好友的蹇七丈大倒苦水,发肺腑之言,多处感叹奈何,读来如见其人。信中可知茫父于《礼》深有研究,出任礼制馆编纂。又可知此时茫父书画名声已盛,朋辈相求者众,已深受其累。茫父此时尚不以书画为生,教书著文所得常不符使用,经济上之窘困亦是常态。然而他仗义疏财,重义轻利,在自己万窘的情况下,仍然接济旧友,茫父寓居之莲花寺,不断接纳贵州来京的亲朋故交,一时有“小贵州会馆”之称。其性情于此亦可见一斑。) 李藻孙,生卒不详,也作藻荪。贵州人。与蹇季常、姚茫父、梁启超等交游,与梁思成、徐志摩等亦友善,《梁任公年谱长编》《爱眉小札》等书中多有提及,惜事迹不彰。与宋子文有旧,曾任湖南岳阳统税查验所所长,北伐成功后到北平主理河北省财政。1931年尚在。胞弟李云伯,研究人类学。(按,根据零散资料整理,待考。) 又另纸抄录饯春七律二首(诗见是年三月条),并附言:“近见元刊本《太平乐府》,已酬三百圆,不允归我。竭十日之力,为钞得一副本,亦极可意事也,并闻。”从中可见茫父对稀见版本之癖好,在如此困顿境况下,肯付三百圆巨款只为一元刊本,而不可得时,竟以十日之力抄录之,其书癖之重可知矣。(据云,类似之手抄古籍善本数量还多。) 罗沛生,不详生平。李端棨,字子卫,李朝仪子,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李端桑、李端榘之弟。光绪二十四年,登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九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后出任广东廉州府知府。 闰五月,内务部编订礼制会聘为会员。(按,原谱作七月不确,从致蹇季常信可知是闰五月,阳历7月间) 八月,清史馆聘为纂修。长女銮嫁文宗沛。(参见《弗堂类稿》第720页《归文氏伯女銮墓志铭》)中秋,作《中秋送任志清巡按云南,即席赋诗》:“使君仗节西南去,复见官仪望若梅。万里风烟秋共迥,十年灯火梦初回。文章滇海新朝气,经济成山老辈才。为访吴王寻拜殿,金台残沈待诗材。” 任志清(1878-1945),名可澄,字志清,贵州安顺人。清光绪举人。先从事教育工作,后为贵州宪政预备会首领。1912年任贵州军政府参赞、审计处处长。1913年为衷世凯约法会议议议员。1914年出任云南巡按使。在云南参与策划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1916年任云南省长,1921年调任贵州省长。后又任善后会议议员、临时参议员、教育总长等职。1937-1940年任国民党监察院云贵监察使。曾主持编辑《贵州通志》《黔南丛书》等。 九月,作行楷书七言对联,释文:“兴公自有游山赋,郑老宁无过海图。”尺寸:纵128公分,横32公分。款识:“甲寅秋九,贵筑姚华。” 钤印:姚华私印(白)、重光(朱)。(见于2015年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春拍)。 九月六日,晚清弼德院顾问大臣林绍年逝。林曾任云南布政使兼署云贵总督,治内重视教育,支持青年才俊出国游学,为云贵发展做出贡献。姚华与贵州在京参、众两院议员陈光焘、黄元操、牟琳、夏同和、刘显治、陈国祥等联名书挽联:“遗爱在西南,富水贵山思节钺; 大猷垂竹帛,房谋杜断惜丝纶。”以表缅怀。联中将林绍年在黔治绩誉为“遗爱在西南”,将其治政才干比之唐代名臣房玄龄、杜若晦。 林绍年(1845-1916),字赞虞,福建闽县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任御史,以极谏慈禧动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名噪四海。二十六年(1900年)迁云南布政使,就擢巡抚,兼署云贵总督,有政声。三十年上奏朝廷,呼吁实行立宪改革。三十一年(1905年)移广西。三十二年(1906年)内召,以侍郎充军机大臣,兼署邮传部尚书,授度支部侍郎。支持改革。三十三年(1907年)因御史赵启霖劾段芝贵案,林绍年替言官赵启霖报不平,跟庆亲王奕劻闹翻,称病退出军机,外出任河南巡抚。1910年调回中央任学部侍郎,后改任弼德院顾问大臣,随即告病回乡,1916年病逝于福州故里。
十月,为杨铭修同年作《凉飔图》,款识:“凉飔西来,天地变色,不知深山大泽作何景象,拟此状之。荔萝迷离,仿佛闻山鬼语也。铭修老同年将复补官之杭,奉呈一教。甲寅十月小玄海作,姚华。”(现藏贵州省博物馆。见《姚茫父书画集》第6页) 杨铭修(1872-1959),名德懋,字铭修,贵州贵阳人。清贵阳府学优廪生,1887年丁酉科乡举人,1907年丁未科考中一等知县,签分浙江省补用,署临安县知县,调鄞县知县。1914年代理贵州平越县知事、永从县知事。1924年起留寓北京,任平绥铁路局秘书,补一等课员,兼任铁路医院医务主任。1934年后以中医为业。1945年兼任北京国医学院教授。1951年1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54年9月将历年珍藏的古泉一千余品无偿捐献给国家文物部门,受到褒奖。1959年10月10日病逝,终年87岁。著有《中医医药学易简初编》二卷、《历代古泉聚珍图注全编》三卷。均为博雅翔实之作。十一月十六日,与鋈儿书,详解作书用笔之法:“力聚笔颠四字之妙,当用硬毫习之方知其意。凡用笔,须将管执定,使力由管送到笔颠,再由笔颠送到纸上。当笔颠送到纸上之时,须要将笔颠欲提先顿、将顿便提,此八字又是讲求力聚笔颠之下手处也。”又言:“欲行此八字,又要留意笔锋不可偏侧,要中要正,然后笔锋能全铺纸上,不可用到笔腰,自腰下为根,自腰上为颠” 。又细说具体运笔指法:“以指握管当用大二中三指,平头相聚,四指由内抵出向外,五指在四指之下以助四指。盖二三两指用力向内,大指用力向外拒之。然一指拒二指,力总少逊,迎送之间小有不敌,则管便滑而脱逸,故以四指略助拒力。如此,则大中三指执定有力,然后于三指中各因其便而加以转动,则管常常圆活,于转处自然轻捷而笔锋反正变换可以自如。”信中又详解平时应如何练习指法,并指出这是近年所悟笔决。由此可见茫父先生于书法之用心。
十一月晦,源清父寿辰,与陈师曾合写《古欢图》为家大人七十三岁寿,款识:“甲寅十有一月晦日,恭届家大人中宪公七十有三岁寿辰,图此纪庆。男华敬记,第二孙鋆侍。”钤印:姚华私印(白)、壹鄂(朱)。是年,《京师教育报》第11期发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第六次教授法研究会记录》,详细记录了初等科第三学年第三学期第九周土曜日第六时学生任馥坤试讲书法教授案的点评情况,保留了当年示范学校对于教师能力的重视和培养。对时任校长姚华先生的点评详细记录,令后人得以窥见姚华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记录如下:教授体段已具,惟有应注意之点:(一)学生研墨配水最费时间,此须教者于预备之时,先考究若干水需墨几转,几许时间方可研成,以此方法指导学生时至止研,然后执笔方能整齐,然不如令学生先备墨上教室,既省时间又免参差纷纭之苦,任生试教未注意此点,是第一缺点也。(二)学生未执笔之先,当一一审其姿势,整其文具之位置,如研必置于石案上,不可杂他物。既执笔,则审其执法如何,身体之姿势与手腕之姿势皆不可不为之矫正。任生又未注意及此,是第二缺点也。(三)至范字“耕”“耘”左旁相同,不如易一不同之字,且上一字为两合,下一字当易为独体或三合或两截三截,俾学生一书法上多知一字之变化,即用“耕”“耘”二字,然左旁当先二后木,不可云先三后丨后丿后丶。此处当予预备时考究“耒”字之所由来,如篆文“耒”,《说文》云“从木推丯。丯,古拜切”。《说文》云“草,蔡也”。字体当从丯从木隶。即今楷变作丯,省丯之末撇。依此说明,则学生于一字之中能识数字,亦可助其变化。预备材料丰富与否,即由此分别,所以同一教案而运用不同,全系乎人耳。任生现在试教,即不能如此预备,亦何可苛求?惟以后为师教案中于此等处是亟应注意之点,不可忽略,一面为师一面即可以自益,《记》云“教学相长”,此之谓也。(四)近来学校教授,一切模范日本,然非吾国旧有之科目,纯然取之,自无不可,若习字与国文在历史上已有若干之习惯,不明此习惯则教授必不能满志。习惯如何?换言之即沿革变迁之迹也,日本学校亦教汉文,亦教习字,若径取彼模范以为我教案,则必为明眼人所指摘,然习字当如何教法,此亦与国文同一困苦,最好教育部能授指针,为教师者方有边际,然教育指针一日不出,吾辈亦不可坐视,正当亟起而谋之。此非一学校一教师之责,正国家之责,亦吾辈之责也。诸生人在本校修学二年,于习字上不能受如何之教诲,是本学之歉。即令有之,亦不过略示其途,非自己加功考究,不能有得,诸生毕业以后于吾国旧有科目,更当另外设法讲明,好在此等科目,并非毫无眉目者,今日姑示其端,使诸生知有所注意,固不仅为今日之批评已也。(原载于《京师教育报》1914年第11期。见邓菊英、李诚编,《北京近代小学教育史料》(上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第288页) 是年,作《周印昆同梁壁园长沙观女剧诗后》七律:“丝竹中年易断肠,《后庭花》曲感凄凉。迷楼何处歌杨柳,旧姓于今问脱娘。未许湘裙要汉珮,共怜燕草怨秦桑。周郎记否当时秀,一顾能赢几泪行。”(按,周印昆在长沙观女剧后有诗寄姚华,此为姚华感赋应答之诗。) 是年,摹金文款识都为一册,又屡经题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贵筑姚茫父先生编年事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