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波 发表于 2018-8-19 13:18:05

赵剑敏|泰极否来的政治意味

泰极否来的政治意味赵剑敏(2012-03-19 ) 暴雨连日下个不停,长安城变成了水乡泽国,城中主要道路的泥泞深达尺许,宰相姚崇已有几天未来宫内议事了。一向很有风度的唐玄宗李隆基从未如此怅然若有所失,他烦躁不安地来回踱着步,走到窗前停下脚步,凝望着打在对面琉璃瓦上的水花,半晌没有动静,突然,猛地回过头来,大声命令侍从人员用御用便轿到相府将姚崇接来。此事震动了整个朝廷,人们带着不同的心情谈论不休,君主给予宰相的殊荣真是世所罕见。   刘备曾万分感慨地说,他得诸葛亮如鱼得水,李隆基和姚崇的关系一度也是如此。   姚崇不是三顾茅庐请来的,但玄宗的恩顾使他成了三朝元老。他首次拜相,出于武则天的青睐,第二次登台,在睿宗复位之后。   他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能人。能在他有高度的政治嗅觉和因时制宜的技巧,当看清事情本质后,常常蔑视舆论,做出一些常人难以想象的举动。在凛然不可侵犯的女皇帝面前,他从匍匐的群臣中站起来,愿以一门百口的性命担保朝廷中决无谋反者,请她不要枉开杀戒。听惯顺耳话的武则天非但没有震怒,反而感谢他为自己制造了安定的局面。   他不是忠臣,却善于用忠君的形象来达到政治目的和保全自己。他深知政治赌博的原则和诀窍,在充分筹算过胜负概率后,既敢冒令人捏一把汗的风险,又出人意料地为自己安排好了退路,始终以最小的眼前损失换取最大的安全。在武则天垂暮之年,他积极参与了唐室的复辟活动,事成之后,却为武则天一掬同情之泪,并针对同谋者的指责说:   “我和你们一起诛除奸贼,是尽臣子之道,今为旧主悲泣,也是臣子终节,若因此获罪,心甘情愿。”   泪水使他失去了中枢的权位,但当武氏残余势力卷土重来时,他幸免于难了。   不过,在政治大棋盘中,他又委实可怜得很,他不是棋手而是棋子,一枚实力人物手中任意摆布的棋子,半点不能自主。在宰相生涯梅开二度时,他和宋璟为太子李隆基计,建议将太平公主和亲王们外放。不料李隆基为避免触怒太平公主,反将他们当成了牺牲品,以离间骨肉的罪名贬为地方官。   一个政治家不管有多大的才干,都需要机遇的帮助,姚崇的真正机遇是在开元初期。   拜姚崇为相,是玄宗深思熟虑的产物。这个在政治旋涡中长大的君主,清晰地认识到治理天下,尤其是治理目前一团乱麻的天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姚崇是个在官场上拾级而上的人物,在政治领域、军事系统、经济部门都曾供过职,丰富的阅历使他熟谙国情民风,具有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结下了盘根错节的政治关系。他曾有助于唐室的恢复,在功臣云集的政府中,有足够的资本站住脚跟。他人缘很好,不介入哪个政治派别,比较容易为各方所接受。他的文章也写得好,在文才比比皆是的官僚中,相当令人信服。   在一场狩猎活动中,君臣阔别多时重新相见。当晚,在烛光通明的临时营帐,风尘仆仆的姚崇跪奏了十大条陈:推行仁义德政,几十年不求边功,不许宦官干预政事,杜绝非正式的入仕途径,确立法纲纪网,严禁贿赂风气,停止建造寺观宫殿,尊重大臣人格,广开上谏之路,限制外戚参政。玄宗含笑一一点头称是,当即颁发的宰相任命书成为一张君臣同心治理天下的政治契约书。   宰相的主要职能是总理庶政,玄宗希望姚崇能领悟其中真谛。善于快刀斩乱麻的姚崇,大约对雄才大略的君主有着难以言喻的畏惧心理,办事有点瞻前顾后,缩手缩脚,在官员升迁问题上多次征询君主的意见。有一天,姚崇前去请示,玄宗仰视殿顶充耳不闻。姚崇大惑不解,忐忑不安地离去了。一旁满腹狐疑的高力士问道:   “宰相前来奏事,应当回答是否,为何陛下一言不发?”   得到的回答是:“朕委托姚崇处理庶政,大事理当共议,小事岂有必要一一来相烦。”   经高力士中转解释,姚崇才明白了君主的良苦用心,从此大刀阔斧,当断即断,出色地履行了宰相的职责。   历史上多见这样的现象,一个能干的宰相的助手往往是平庸之辈,由此构成了前者出命令,后者相协调的主从格局。在玄宗时代,这样的现象更是屡屡可见。   姚崇的副手叫卢怀慎,是个为官清廉、善识人才、做事谨慎的谦谦君子,自知才能逊于姚崇,遇事从不自作主张,完全成了陪衬角色,被时人讥为“伴食宰相”。   卢怀慎其实并不平庸,在客观条件下却显得平庸。   上得君主支持,下得副手顺从,姚崇这个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出于讲究实际的性格,他没有进行轰轰烈烈的改革,而是根据当时的基础,拿出了几幅令人喝彩的杰作。在第一幅作品中,大批冗官纷纷卷起了铺盖,政府机器高效率地转动起来。第二幅作品风格活泼:许多京官和外官接到了对调的任命书,中央的精神在各地得到深入的贯彻。第三幅作品基调明朗:在姚崇的身体力行下,言路广开,朝廷中充满着开明风气。第四幅作品场面恢宏:寺庙接二连三地关闭,僧侣们脱下袈裟拿起锄头,盖天铺地的蝗虫被一扫而空,饥寒交迫的灾民得到了赈贷,农业收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开元之治”初步形成,姚崇功不可没。   姚崇理政的特色是权变,因事而异采取相应办法,从不陈袭旧规,他的能力在朝廷中鹤立鸡群。他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多天假,卢怀慎一筹莫展。他假满后,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所有堆积的政务,由此得意洋洋地问被誉为“解事舍人”的齐澣:“我当宰相,和管仲、晏婴相比如何?”   回答是:“管晏之法,虽无法施于后世,但能用其一生。你理政的办法屡屡变更,好像不及他们,只可作为救时之相。”   姚崇大喜掷笔说:“救时之相,也算难得了!”   “救时之相”之说不胫而走,传遍全国。各地纷纷为他画像立神位,以求福佑,一时香火旺盛,荣显无双。   天有不测风云,卢怀慎患病身亡,留下遗表,希望朝廷保持尊重人才的风气。接替亡者职位的是源乾曜,政治风格基本与前任相同。对姚崇也极为谦让恭敬。上任之后,君主关照他凡事要多问姚崇。   姚崇帮助玄宗刷新了政治,获得了一个臣子所能受到的最高礼遇,每当入宫议事,君主总是起立相迎,离去时送到殿门。在群臣羡慕的眼光中,他享受了旷古少有的荣耀。陶醉在荣誉中的姚崇,此时丝毫没有想到泰极否来这句老话的意义。然而坐在宝座上的李隆基在继续给他礼敬的同时,已打算换马了。   玄宗准备换马不是心血来潮,丰富的经验告诉他,姚崇已不宜再执政。乱麻般局面的头绪已经理清,治国大纲在全国得到执行,政府工作卓有成效,一切迹象显示着好预兆,如此情况下,再让一个喜欢多变的宰相主持政局,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节外生枝,把好事弄糟。另外,对姚崇迅速上升的形象,玄宗有着一种无可名状的滋味,君主绝对高大万能的心理,使他无法容忍姚崇闪烁出更耀眼的光辉。   让姚崇下台,要有得体的方式,左思右虑,玄宗采用了迹象预示法。姚崇两个儿子受贿事原来置之不问,此时却正式立了案,姚崇的亲信赵海以接受外国使者贿赂的罪名被判处死刑。站在成就顶峰的姚崇突然面临灾难的深渊,失去了潇洒果断的常态,惶惶不知如何是好。齐淆看出了君臣间的微妙变化,及时出来打了圆场,他暗示倒霉的宰相以年老为理由,提出辞呈。开元四年(公元716年)的年底,辞呈获准。源乾曜被指责为理政不力,也解除了相职。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姚崇下台后虽然仍得到了崇高的荣誉和优厚的生活待遇,但对一个政治家失去政治生命来说,他的下场决不比文种、韩信好多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赵剑敏|泰极否来的政治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