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波 发表于 2019-1-6 20:36:18

镇江姚桥12户居民联手抢修古建筑

镇江姚桥12户居民联手抢修古建筑
扬子晚报网11月5日讯(记者张凌发 通讯员 鞠永平)近年来,许多古建筑被文管部门列入“不可移动的文物”名录,按《文物保护法》和民间习俗,其维修费用仍然是“谁的孩子谁来抱”。从2014年起,镇江新区姚桥镇政府退休干部姚剑华,多方筹集资金,陆续对自家的老宅子和镇上的“种德堂”进行维修。全部使用传统的建材和传统工艺,基本上做到了修旧如故,获得了当地民众一致好评。目前,又有12户居民与姚剑华联手,对年久失修、濒临倒塌损坏的“乐善堂”进行抢修。政府有关部门也在积极调解一些矛盾和邻里纠纷,推动抢修工程稳步进行。 http://n.sinaimg.cn/translate/250/w600h450/20181105/tQp4-hnknmqx2106627.jpg
姚桥,当地人称姚家桥。集镇上至今尚有二十余处布局各异,非常气派的明朝或清代古建筑。精美的门当、各种花式的木雕、砖雕琳琅满目,令人赞叹。尤其是一些老房子门口,专家称之为“抱门石”、“门当”的石雕有圆有方,成双结对,重门迭户,蔚为壮观。专家称,这既是一种物质文化的象征,表明屋子主人的来历不凡。同时又是一种传统精神文化的载体,其瑰丽多彩的外观,可让人们获得高尚的审美享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隐身于寻常巷陌,以祠堂为主的历代人文景观,砖木结构的亭台楼阁,难敌数百年风雨侵蚀,因常年失修,而面临倒塌。2015年初,姚剑华通过申请专项资金,募集公益金等方式,筹集了一笔善款,启动了“种德堂”的修缮工程,重建了老宅的第一进,修复了第二进。得知姚剑华身边有一支维修古建的技术力量,并旗开得胜,做出了成绩。新区主要领导非常赞赏,曾嘱托姚剑华:“能修的都修!”
http://n.sinaimg.cn/translate/600/w600h800/20181105/_EYM-hnknmqx2106739.jpg
据姚氏前辈代代相传,润东姚氏的始祖姚二公原本是徽商。十八岁时,他便带动族人,以当地的土特产易货经商。主要是就地取材,将在山上砍筏的原木扎成木排,乘春夏两季丰水时节,驾驭木排沿溪水、小河顺流而下,运来镇江等大码头销售,赚取了丰厚的利润,赢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姚氏祖先在经济上发达后,于明朝正德三年(1509)在姚桥建祠,按谱分为九房,分开居住。

“乐善堂”,坐落在姚桥古镇的水陆码头交汇处。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6),距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由于地处闹市,这里开过大药房、油坊,新中国成立之初办过文化站,20世纪60年代曾经是姚桥乡政府的驻地。12户拥有“乐善堂”产权的姚氏子孙称,为了让后世子孙永远不忘列祖列宗的恩德,他们已通过合并、收购、代建等方式理清了产权,共同委托姚剑华统一代为重修,修缮资金仍然由姚剑华自筹为主。镇上的一些老人说:“只有我们这些年龄大的人,还记得姚氏宗祠过去的模样。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修,今后的子孙再想修,恐怕也难以恢复古貌。”据他们说,前几年参加施工的老瓦匠,已经有两个人去世了。

据知情者陈先生介绍,在这12人的有识之士队伍中,既有退休干部、退休工人,也有退休的建筑工程师、退休教师等知识分子,平均年龄接近古稀。虽然他们早就另建了住房,但是对于发生在老宅里的往事,都能如数家珍,说上一段。为了协调古民居在修缮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矛盾,让老宅子的面貌尽早恢复生机,他们未雨绸缪,自愿组成“说服团”,集思广益出主意,摇旗呐喊定主张,献计献策,积极化解邻里纠纷,以保障老祠堂修缮工程顺利进行。姚剑华表示,尽管面临的困难重重,自己一定不负众望,按修旧如故的原则,恢复这些古建筑的旧貌,以利于开辟新的乡村游旅游点,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镇江姚桥12户居民联手抢修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