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波 发表于 2021-3-23 07:47:11

晚唐“诗宗”姚合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3-23 07:49 编辑

晚唐“诗宗”姚合
秦豫客6677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进入到了黄金时期。传统上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各个时期的诗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代表人物,姚合便是晚唐诗坛的代表性人物,并有不少追随者,经唐末、五代、两宋,元代辛文房编撰的《唐才子传》“(姚合)时称诗穎,士多归重”的说法印证了这一点。
    姚合祖籍是唐朝陕州硖石县,在今三门峡市陕州区张茅镇治西边不远处。姚合约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姚合曾祖为唐名相姚崇同母弟姚元景,其祖姚算为汝州别驾,其父姚閛为唐相州临河(治今河南省浚县东北境)令。可以说,姚合生于一个尊崇儒家的官宦世家,又生活在一个社会异常混乱、充满矛盾斗争的时代:安史之乱(755—763)使社会生产力和物质积累遭受到一次空前浩劫、导致藩镇割据严重而中央权威降落、人民遭受的剥削加重、边疆不稳;宦官势力坐大争权而经甘露之变掌握了国家军政大权;朝廷官僚阶层中的牛李党争异常激烈。
    姚合青年时数次参加进士考试均不中,直到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四十岁时才进士及第。进士及第后即在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幕府先后任节度巡官、节度参谋、協律、观察支使等职,期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十四年(819)姚合被授武功县(治今陕西省武功县境)主簿,大约在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姚合辞官闲居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区),长庆三年(823)开始,姚合历任万年县(治今陕西省西安市区)尉、富平县尉(富平县治在今陕西省富平县境)、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户部员外郎、金州刺史(金州治在今陕西省安康市境)、刑部郎中、杭州刺史(杭州治今浙江省杭州市区境)、谏议大夫、户部郎中、给事中、陕虢观察使兼御史中丞(治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区境),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五月终秘书省监,当年十二月因病去世,归葬祖茔(在今河南省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享年六十有六,死后获赠“礼部尚书”。
    由此可知,姚合参政与诗歌创作的盛期大约相当于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的晚唐时期。
    姚合进士及第时正值唐宪宗意欲中兴之时,因而他也有着建功立业的用世之心。姚合为政勤奋正直,多有盛誉。但是又因为他处在社会极度混乱之时,也或许因为他性格上的弱点,在仕途上他力求平稳渐进,思想上既有儒家的入世态度,又有佛教的出世归隐,还有道教的长生乞求,所以认同留恋流行于当时官场的“以吏为隐”的生活理想。因此其生活的局限以及其才情之限,他的诗歌后世既有“晚唐诗姚秘监为最清妙”、“律体典润,故得名重当时”、“五言律朴茂新奇”、等好评,也有“体似尖小,味亦微醨”、“刻画太甚,流于纤仄”等批评。但是,我们从后人“唐诗前以李(白)、杜(甫),后以韩(愈)、柳(宗元)为最。姚合而下,均于不取焉”的评说中,可知后世认为姚合诗是有一定的成就的。以至于到宋明时代,姚合也影响着如南宋四灵诗派、江湖诗人、明末竟陵派等几个诗派。今人也多评价姚合是晚唐诗坛“苦吟”诗派的代表人物。
    我们可以说姚合一生因诗而名。他初入仕途时,因“多历下邑”,因而“官况萧条,山县荒凉”导致他“风景凋敝之间,最工模写”,尤其是他的《武功县中作》三十首组诗等为代表的诗被推崇,奠定了他在晚唐诗坛的地位,出现了“武功体”的诗式,而本人也常被称“姚武功”。这些诗描写了他的县居生活和寥落官况,流露出他的孤独心情和苍凉沉思,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间疾苦;艺术上重在摹景写意、多用白描,表现为雅正平和、气格柔弱的特色。如“马随山鹿放,鸡杂野禽栖”、“移山入县宅,种竹上城墙”、“听琴知道性,寻药得诗题”、“小市柴薪贵,贫家砧杵闲”等句。其诗歌也有关怀国事、体恤民生、赞颂靖边、豪放明快、积极浪漫的,如“汉有冯唐唐有我,老爲郎吏更何人”、“防秋嫌垒近,入塞必身先”、“少在兵马间,长还系戎职。鸡飞不得远,岂要生羽翼……主人树勋名,欲灭天下贼。愚虽乏智谋,愿陈一夫力。人生须气健,饥冻缚不得。睡当一席宽,觉乃千里窄。古人不惧死,所惧死无益……”、“自知爲政拙,众亦觉心公。亲事星河在,忧人骨肉同”、“阁下群公尽高思,谁能携酒访贫居”等诗句。
    自姚合任万年、富平尉起,宦途发展比较平稳,阅历愈加丰富,但是他的生活形态、人格精神以及创作态度、整体诗风却一仍其先,仍以摹写自然景物、寺观亭台及吏事官况、与各种人物应酬作为主要题材。
    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应该是多角度、广范围的,不应局限于某一领域。姚合诗所呈现的多是隐逸趣尚、闲适之境、消散达观诸内容,中华书局《全唐诗》所收姚合诗七卷500馀首,内容多为送别、寄赠、闲适、题咏、游览、宴集、和答、酬谢,还是构成了极为独特的表现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侧面。姚合尤其善于摹写自然景物和萧条官况,标举“清峭”的诗风。如“东门送客道,春色如死灰。一客失意行,十客颜色低”,“移花兼蝶至,买石得云饶”,“马嘶山稍暖,人语店初明”等自成一格。他尤善于表现不得志的小官的闲情野趣,如“朝朝眉不展,多病怕逢迎。引水远通涧,垒山高过城。秋灯照树色,寒雨落池声。好是吟诗夜,披衣坐到明”。
    姚合通过苦吟,唱出了衰微时代的悲歌、失意人生的咏叹、真挚友情的倾诉、诗心禅思的感悟,也时而流露出勤政爱民的循吏精神,表达了他的孤独心情和苍凉沉思。可以说,姚合独善其身、留恋风物的闲适情怀诗对晚唐文士的心态与困境,作了深刻的展现。
    姚合诗形式上五言(多为五律)占全部诗作近百分之八十。闻一多《唐诗杂论》说“五律与五言八韵的试帖最近,做五律即等于做功课。” 这也为求仕文人提供了科考作诗的范例。与此相关,姚合编选王维及大历时期21人诗100首(今存99首)所成《极玄集》“序”说:“此皆诗家射雕手也”,“于众集中更选其极玄者,庶免后来之非”,通过对名家诗作的精选,给后来作诗者提供学习的典范,并希冀以此矫治当时诗坛流弊。当然也有为求仕的青年人才提供作诗范例的作用。所以唐时诗僧贯休《览姚合(〈极玄集〉)》诗称“至览如日月,今时即古时”,另一诗僧齐己也将《极玄集》与中唐诗论皎然(法号清昼)的《诗评》并提,说“昼公评众制,姚览选诸文”(《寄南徐刘员外》)。
    姚合诗寄寓雕琢闲淡的作法,在艺术上表现出的雅正平和、气格柔弱的特色,对于众多求仕文人具有极大吸引力,姚合诗也就成为写作典范,在晚唐苦吟诗人中流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创作取向。
    因此,我们说,姚合的诗从内容、形式、艺术上都应了当时官场混乱、科场黑暗中精神失落的寒士的境遇、心情和追求,广为士人传诵,并成为学习的楷模。
    姚合与当时著名诗人韩愈、王建、张籍、刘禹锡、白居易、李绅等经常交往酬唱,并受到影响;姚合与贾岛更是关系密切,有时还以俸禄之半接济生活潦倒的贾岛,诗风也与贾岛较接近,世称“姚贾”。姚合还与马戴、费冠卿、方干、顾非熊、刘得仁、许浑、朱庆余、雍陶、喻鳧、韩湘、周贺、项斯等青年诗人有密切交往,对青年诗人倍加关爱。例如姚合将任陕虢观察使时,正适弘农(治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境)尉李商隐触怒前任观察使孙简欲罢其官,是姚合保住了李商隐的官职,使得李商隐有了稳定的生活。
    明代著名的学者、诗人、诗论家、文艺批评家,被誉为明中后期“(明末)五子”之一的胡应麟评价晚唐诗时说“姚合《早朝》……尚有全盛风流”(见胡应麟的《诗薮·内编》卷四)。尽管后人对姚合诗有所批评,但由于他诗歌创作的成就和诗歌理论的影响,以及其爱才、惜才、护才、推才的仁德,在当时士林中享有崇高的声望和地位,被士人称为“诗颖”、“诗宗”、“文星”,成为当时诗界领袖式人物。姚合死后唐著名诗人方干作诗伤悼:“寒空此夜落文星,星落文留万古名。入室几人成弟子,为儒是处哭先生。家无谏草逢明代,国有遗篇续正声。晓向平原陈葬礼,悲风吹雨湿铭旌。”以姚合与贾岛为代表形成了晚唐苦吟诗人流派。至南宋“江湖派”、明末“竟陵派”也师法姚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晚唐“诗宗”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