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波 发表于 2022-12-3 09:59:04

姚士谋:顶层设计、中国城市自我革命代言人

姚士谋:顶层设计、中国城市自我革命代言人【在诒德楼里诉说革命情怀(二)】
2022-01-29 下午 03:16   作者:叶俊新   

http://www.infonht.cn/images/footer-split.png
http://www.infonht.cn/IMS/UploadPhoto/20220129/20220129023544666.png2008年全国政协陈副主席给姚士谋等回信关于领导批示事宜http://www.infonht.cn/IMS/UploadPhoto/20220129/20220129023553849.png  “社”,土之神祀,后指集体劳动,协作,共享;“城”,土之墙垣,可开可闭,发展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与“社”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织中发育壮大、湮灭或延续,有德者主之。所谓:有德斯有人,有人斯有土,有土斯有财,有财斯有用。城市群在以人为核心的内外推动中持续不断地自我革命。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伟大的社会革命,这个革命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到乡村,新时代中国以城市化、城市群及新型城镇化为全球瞩目。在诒德楼里,继前文缅怀辛亥革命先烈姚万瑜,本文介绍曾与习近平同志在厦门一起奋斗过的、中国科学院双文明标兵、中国城市自我革命代言人姚士谋教授。  城市自我革命代言人  姚士谋,男,1940年6月生于广东平远,196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原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城市与区域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现为该所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浙江大学客座教授。先后主持参加过国家、省部级及地方重大项目、重大课题等16项,公开发表论文280多篇,出版专著共17部。代表作《中国城市群》《区域与城市发展论》《城市用地与城市生长》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与虞孝感、陆大道等合作《长三角地区国土规划理论与实践》(专著)、《我国沿海地区国土规划(发展战略)》分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去出访并讲学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退休后留所工作十多年间,先后在国内180多所大学院校做报告和学术交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姚士谋及其团队相关城市群与城镇化研究上升为国家战略和规划,与陆大道院士、许学强、周一星、崔功豪教授等人多次向国家领导人、国务院总理写报告,并得以专门批示及表扬。2014年,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向中科院领导和建委推荐,成为向中央领导人讲课的候选人之一。姚士谋教授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新时代城市自我革命代言人。http://www.infonht.cn/IMS/UploadPhoto/20220129/20220129023649862.png  十九大报告(2017.10)明确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此前2016年,姚士谋等发表《新常态下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文(《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年第2期),特别强调:中国许多省会城市和中央直辖市,如广州、重庆、天津、沈阳、南京、郑州、西安、长沙等,“由于多种城市职能过度集中、人口流动性大、农民工暂住人口集聚,用地与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不断扩张,造成这些城市产生诸多负面影响”。“用水用地越来越紧张,交通阻塞,环境质量下降,这又违背了城市适度扩展的规律。”应当尊重城市发展与城镇化客观发展规律,健康发展,“沿着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迹前进。”有序推进,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适度发展,提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低碳城市和海绵城市。按照资源节约型的城乡一体化的新思路,用系统的方法、大数据分析、区域综合发展的观点探索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模式。防止大中城市的盲目蔓延,在随后各高等院校(曲阜师范大学等)所作“新常态下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几个关键问题”的学术报告中,姚教授结合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城镇化发展的特点,进一步强调“节水、节地、节能、实行低碳经济”,逐步使我国城镇化走上以质量效益型为主的健康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9年10月11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邀中国科学院姚士谋教授作《新常态下国外城市发展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创新思维》主题演讲,在演讲中,姚教授肯定广东城市发展为“双走廊”,比喻为协调的“左右腿”,左腿是经济发展走廊,右腿是绿色发展走廊。他特别强调,“城乡一体化并不等同于城乡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应当还原城市、乡村各自的功能”。学院向姚士谋教授颁发了“求是”学术讲座证书并合影留念。  2021年6月,80多岁的姚士谋教授在《百年建党条件下探索我国城镇化的特征与道路》演讲中明确指出中国城市化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健康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新时代中国国情指导下的我国城镇化有三大特征:历史基础差,生态环境脆弱,道路曲折;解放后三十年年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超常规。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以工业化为主动力的城镇化呈现三个“两条腿”发展趋势: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相协调;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城镇集聚和扩散的合理性。第三产业、信息产业体现城镇化水平,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与保护体现城镇生活质量。也就是中国系统论之“太极两仪”、“天人合一”。 http://www.infonht.cn/IMS/UploadPhoto/20220129/20220129023701585.png  客家之子 建设之英  姚士谋长得像阿公姚海珊,看讲台上的姚教授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诒德楼主人姚海珊是辛亥革命北伐军军需部长,诒德楼二楼曾挂有于右任题匾“建国之英”,是送给姚海珊祝寿匾。姚海珊之子姚万瑜“沉毅富建设才”,可惜为革命早逝。姚海珊之孙姚士谋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的充分肯定。  客家习惯上都会讲点“风水”,诒德楼人出国者多,应是姚海珊志成高远,训导有方。姚士谋是文化部副部长吕志先(姚琬卿)之侄,生于1940年。姚海珊到过马来西亚、新加坡,吕志先先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驻4个国家担任特命全权大使。  姚士谋于1959年平远中学毕业,时兴平合县,7月,步行 120 多里路去兴宁县参加全国统考,被中山大学经济地理专业(5年制)录取。姚士谋在1962 年中大学习笔记中写道:“美好幸福的前程不能光靠等待、盼望、甚至幻想,必须要我们在生活的实践中去建造、去谋求,而这唯一的手段就是忠诚而又勤恳地劳动。”1964年6月中大毕业后,分配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工作。1966年3月在江宁铜山农村社教中入党。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回顾自己的奋斗历程,姚教授言:山区农村生活条件艰苦,抗战时期(1942年),姚士谋的阿公姚海珊去世,随后姚士谋的父母离家出走,留下仅两岁的姚士谋与阿婆朱维坤在诒德楼里相依为命,在诒德楼里长大,“在阿婆家中长大,小时候很脆弱,好多亲戚朋友帮助我成长,以我为中心,在小农经济家庭中成长,比较自私,私有观念比较重。但上了大学,工作之后,对故乡人,对社会产生了很多同情心,或在某些条件下产生了爱心”。平远中学百年校庆后,姚士谋将自己近 20 年来在全国各地讲学的部分酬劳设奖学金,奖励了家乡(平远中学、嘉应大学)两百多名学生,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努力工作,报答人民。1980年4月16日广州,姚士谋终于见到了失散38年的,从香港回来的母亲。   难忘与习近平在厦门的日子  对自己的成就和经历,姚士谋教授最自豪、最值得怀念的不是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章,也不是公开出版的著作,不是中科院科技进步奖项,而是曾经跟习近平同志共事的日子。习近平一直保留着中国人民节俭的传统,尤其印象深刻。  1984 年底,姚士谋从太平洋彼岸回国后马上参加深圳特区的规划工作,随后是厦门、漳州、泉州等城市规划。据他回忆,“1984年 9 月回国后,中科院地理所胡序威教授、经济地理部主任要我参加深圳市科学工业园区规划工作,经过半年时间,业务上得到了锻炼、提高,特别是作为地理工作者参加城市规划工作一个新的尝试。”  1988年,姚士谋团队的课题《厦门特区综合开发研究》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据曾是习近平同志同事的李秀记回忆:1986年8月开始,历时一年半,习近平作为分管计划工作的副市长,主持编制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之前编制规划不同,近平同志站得高、看得远。”据1986年8月兼任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办公室主任郑金沐回忆,《厦门市城镇体系与生态环境问题》,是近平同志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专章研究的,很有远见。现在他老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实在厦门的时候就已经有这方面的深入思考了(《习近平在厦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年版第9、62页)。  据姚士谋回忆:市政府计委主任郑金沐、副主任徐广模、规划处的朱处长、康涛、小周等同志负责接待我们,安排车辆进行调研,习近平副市长也常常关照我们。  1987年1月上旬,在听起一个小时的汇报后,习副市长对姚士谋等提出了宝贵意见:一是在闽南地区厦门是居中的地理位置,应以厦门为核心,发展两翼;二是厦门特区今后的发展方向,城市功能性质如何深入论证。“规划建设的关键点是要从长远的发展潜力、条件与制约因素去深入分析城市发展现状。”这两条意见高瞻远瞩,实事求是,极为重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当时我们得益匪浅、颇受启发,对我们的课题深入研究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引导我们从多层次、多元化的综合分析角度去思考问题。之后,我们作了深入的修改补充,终于在1987 年 4 月份完成了这个项目”。习副市长的工作作风很踏实,注重调查研究,追根问底寻找科学数据,看问题十分准确沉稳,尊重专家的意见,很年青的一个县委书记(当时在厦门工作时仅33 岁)来到厦门特区工作,担任了市委常委和副市长,接近地气,与科技人员很和谐可亲,没有一点儿“厅级干部”的架子,平易近人,给姚士谋等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后习近平任宁德地委书记,姚士谋等与习书记在宁德共进晚餐,“感到习近平同志保持着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勤俭持家,调查研究的作风,工作作风优秀,敢于担当,平易近人,处理问题全面、沉着稳重,是我们青年干部和知识分子学习的榜样。”  当年场景,姚士谋至今记忆犹新,习近平有静气、定力。“1989 年 8 月 16 日下午,五点半,我们坐在地委招待所的餐厅里,等待习书记的到来,这里的餐厅很平常,不奢华,连餐桌都是旧式的,没有桌布与花瓶的摆设。吃饭桌椅与餐具也是传统的,好像用过了十多年的桌椅,对于我们来说更感到亲切,我们知识分子与工农干部一样,根本就没有奢侈浪费的习惯,只有革命传统的节俭作风。”此后1992年,习近平在福州担任市委书记时,曾向南京大学林教授打听姚士谋近期情况。  姚士谋著:《丰富人生 自强不息——八十年往事回首》,第31-33页。)  为表达对领袖的崇敬之意,姚士谋在其处女著作《跨越五大洲》再版中引用习近平于2014年2月7日讲过的一句话:“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的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http://www.infonht.cn/IMS/UploadPhoto/20220129/20220129023717788.png
中国城市群与城市自我革命  南粤古驿道“三师”志愿者之一阿瑞在其著作《城市纹章·欧洲城市历史文化密码》(2020.5)导言中说,“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人类具有城市特征和功能的聚居地的“城”,定义各自表述,人口规模相差甚远,称谓可能难以统一,但“城”这一称谓基本一致。”“欧洲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欧洲的城市史。”“目前欧洲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80%,城市演变的痕迹留存在欧洲大大小小的市政广场内,印刻在宽窄不一的街道中,展示在众多《世界遗产名录》的残垣断壁上,沉淀在绘画领域的多彩图像世界里,尘封在各城市档案馆的文档中。”  我们从欧洲城市文化密码中领悟到在城市化过程中坚守和保护固有文化的重要性。城市化和城市认知及其相关概念的形成,是经过对城市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自我革命的过程。  (一)《中国城市群》一书横空出世与城市群概念的形成。  改革开放伴随着继承与发展问题,西学中用和真理本土化问题,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共性和个性问题,现代化接轨和文化坚守问题。“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理本土化的着力点。岳麓书院一向反对空谈,倡导务实和经世致用。2020年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冒雨去岳麓书院,望着檐上“实事求是”匾额凝思良久,说:“毛主席当年就是在这里熏陶出来的,实事求是就来源于这里。”“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  如何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是顶层设计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喜人,国际地位提高。城市化发展飞速,但城市与城市重复建设多,生态自然环境及人文历史遗产破坏严重,可以说是城与城、及各部门壁垒“私心”所为。  笔者初步搜集,以“城市群”相关的报纸杂志,1992年前的有12篇。而《中国城市群》一书出版后,以“城市群”为主题词的研究文章如雨后春笋,共有2523篇。  《Chinese Ask Hand In All City Groups》,《The China Press》(《大陆报》),1931年4月15日。City Groups,可翻译“城市组团”或“城市群”。  《T]Joy and satisfaction characterized theentire city group of Shanghai yesterday》,《The ShanghaiTimes》(《上海泰晤士报》),1928年7月26日。  徐惠蓉:《发挥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科技中心作用》,《辽宁经济(沈阳)》 , 1984 年第3 期,66页。  俞国荣 :《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发展城市群和城市带-关于沈阳经济如何发展的几点想法》,《沈阳日报(沈阳)》,1984 年,1.28 卷 ,第4页 。  林源:《略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发展》,《辽宁日报(沈阳)》,1985 年, 8.1卷,第4页。  刘启明:《试论中心城市群在城市经济区中的若干问题》,《经济科学(北京)》,1986 年 ,2 期,第23页。  陈铎:《催育长江下游沿江城市群带的成长》,《江海学刊:经济社会版(南京)》 1986 年2 期,第13页。  冯宗宪:《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布局战略模式与对策》,《陕西财经学院学报(西安)》 1986 年3期第78页。  森川详:《城市群的结构与动态》 ,《世界科学(上海)》 1987 年3 期第44页。  天河:《 中心城市群略论》,《城市规划汇刊(杭州)》 1987 年1 期第43页。  郑天祥:《以港穗为轴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结构剖析》,《港澳研究(广州)》1987 年 3/4 期,73页] 。  谈天:《创建浙江沿海港口城市群的设想-兼论浙江省的城市布局》,《浙江经济(杭州)》, 1987 年 2 期29页。  何堤:《辽宁中部“新月形”城市群的发展及其对人口生态环境的影响》,《人口学刊(长春)》 ,1987 年3 期5页。  豫郑:《谈城市群防卫战役布势的类型》,《军事学术(北京)》1990 年3 期第50页。  曾邦哲:1991年10月《自然信息》杂志发表曾邦哲(曾杰)专论“科学的结构与中国的未来”,论述了城市群(大河流域和海岸线)与地缘文化学分析等,提出乡镇城市化道路与太阳能、电子、生物技术产业化,以避免城市过大集中型发展导致人口、交通等都市问题,应该以城市群(大河流域与海岸线)、城镇网络化为城市化策略;1992年,在南开,论述“科学与社会的互动演变”和城市群、全球区域化政府管理和组织机构国际化等。  1980 年,姚士谋和吴楚材研究员在地理学报发表了一篇有影响力的论文:《我国农村人口城镇化的特殊形式(论我国亦工亦农人口的转化)》,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2018年2 月 1 日,姚士谋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的采访,说:“我对城市与区域的发展研究始于1973 年,在参与国内城镇规划工作和探访调研国外城市群后,我从 1988 年开始构思中国城市群书作框架,书作于1992 年先后上架,希望能就中国城市群研究作更深层次探讨。”  1992年是改革开放的又一个春天,《中国城市群》一书横空出世,这部科技著作印数罕见地达1.2万册。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对该书评价很高,充分肯定其著者姚士谋等在中国的开拓性贡献,“填补了国内这方面领域研究的空白”。姚士谋及其团队是中国城市群概念及其理论的原创者、新时代顶层设计的智囊之一。  城市群(Urhan Agglomerations)概念可概括为: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姚士谋等,1992;姚士谋等,2008)。  中国自从有了“城市群”专业性的成熟概念后,城市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市政建设与人文生态环境之间,开始探索和规划建设成为中心带动、功能互补适合吞吐的巨大活力系统,新型城镇化理念深入人心,“都市圈”“大湾区”等相继涌现,新时代中国正经历一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市自我革命。城市革命见证文明的形成、变化,城市自我革命是文明的不断自我完善与高度发展。姚士谋于196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经济地理系,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许学强自豪地推介:“系统论述城市群的概念、探索城市群发展规律、空间形态及发展趋势的,应首推姚士谋教授。”  现代化城市仿效西方,而姚士谋“城市群”这个概念根植于本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讲志同道合之人往往常在一起,典出《易经·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战国策·齐策三》:“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据姚士谋回忆,他在美国访学时看了很多参考书,最初并没有发现城市群这个概念,在美国是以城市连绵区概念出现的。“因为我是搞地理的,思考了很长时间,还联想植物群落,借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于是有了城市群这个想法。”   (二)城市群的新认识与国家规划。  1998年,姚士谋等发表了论文《关于城市群基本概念的新认识》,文中说,虽然中国城市群的基本概念早在1992年就提出来了,但当时研究不够深入,缺少定量分析研究,城市化水平较低,各省区经济不发达,城乡之间差别较大。最初提出的城市群区内城镇化水平大于35%,仍很不理想,此时中国沿海三大城市群区的城镇化水平均达到了60%以上。另外,城市群区内当初还没有规划建设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整体交通网络体系不完善,大中小城市之间运力不足,交通还不方便,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密切,更谈不上城市群区内的信息网络体系和地理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此后10多年来,无论在沿海地区的城市群内各大中小城市的高速公路网络体系已经建成,城际铁路、高速铁路也已建成。文中对城市群概念作了新解释,特别强调“现代化的交通工具”。  城市群(UrbanAg-glomerations)的基本概念,可以概括为:“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包括小集镇),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人口密度较大,生产高度技术化,土地利用集约化,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外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群区。”  1.姚士谋:《中国城市群迅速成长给人们的思考》 ,《城市经济研究(上海)》,1994 年,2 期,第7-11页。  2.姚士谋:《试析我国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区域演进》,《城市经济研究(上海)》,1995年,8 期,第1-6页。  3.姚士谋、陈爽、陈振光:《关于城市群基本概念的新认识》,《城市研究(南京)》1998年6期,第15-17页。  兰海强等撰《姚士谋关于城市群基本概念的新认识》一文前言中指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自纳入我国“十五”规划(2001-2005年)以来,已成为国家一项基本发展战略。因此,准确地刻画城市群内部经济关系,明确城市群发展状态,对中国各个城市群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  此后,国家十一、十二、十三、十四五规划均提到城镇化、城市群问题。如十一五规划(2006年)二章二节: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以沿海及京广京哈线为纵轴,长江及陇海线为横轴,若干城市群为主体,其他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永久耕地和生态功能区相间隔,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http://www.infonht.cn/IMS/UploadPhoto/20220129/20220129023733716.png 图为姚士谋夫妇   (三)城市群的再认识,城镇化是新时代城市群形成的动力。  2010年,姚士谋等又发表论文《中国城市群基本概念的再认知》,提出城市群形成的动力问题,明确城市群是“有机体”:中国城市群是由城镇化高度发育而形成的,即城镇化是城市群形成的动力。  “从地域空间考虑,城市群是一个特定区域内相对独立的有机体,也是一个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开放性有机系统,其生产联系生物巨大流动性,社会生活的稳定性与综合性又表明它是一个充满着不断变化的有生命的物质世界和文化精神活跃的世界。”“社会生活的稳定性与结合性又表现在一个充满着不断变化的物质客体与文化艺术客体。”  城市群并不是孤立封闭的体系,它是与邻近区域内、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城镇密集区的特定区域范围内不同规模的城市(镇)有着密切联系,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基础和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以及信息网络形成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有机整体。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新形势下,城市群区内每一个城市均发挥着区域经济增长点和城市功能的特殊作用,并依托城乡一体化区域发挥着强大的辐射作用(包括集聚与疏散作用)。  1.姚士谋、李青、武清华:《我国城市群总体发展趋势与方向初探》,《地理研究(北京)》 ,2010 年,29 卷 8 期,1345-1354页。  2.姚士谋、陈振光、 叶高斌:《中国城市群基本概念的再认知》,《城市观察(广州)》,2015 年1 期第73-82页。  3. 姚士谋、 周春山、 张童 :《21世纪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新特征、新理念》,《城市观察(广州)》,2017 年 2 期,第26-31页。  姚教授在城镇化和城市群研究一系列文章中,还特别关注“农民工城市化问题http://www.infonht.cn/IMS/UploadPhoto/20220129/20220129023747297.png      广东平远丰光村诒德楼   行远自迩爱国敬业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姚士谋热爱生之祖国、培之研究所、养之乡土,忠于党和人民。  (一)忠于祖国 赤子情怀  1978年10月,姚士谋成为新中国最早到太平洋彼岸国家访问学习的中科院10人代表团成员之一(最年轻的一位,37岁)。1983年,姚士媒申请到该国大学优厚的奖学金并深造,在密歇根州立大学与威廉斯(JackWilliams)教授合作研究,与其合作的第一个课题是中国南京与中国台北建设的对比。“我们两人合作的一篇关于南京与台北比较研究的论文推迟了两年才完成,最终发表于美国的一个刊物上。”台北的现代化及城市化程度肯定远超改革开放初南京。1984年冬,在姚士谋学成准备回国之际,拒绝了美国芝加哥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想留下他深造优厚待遇之邀。“在巨大的诱惑下,我考虑了很长时间,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继续工作。当时我想的是,作为一个中共党员,我不能仅考虑私人利益,还应当考虑国家利益,祖国当时虽然贫穷落后,但‘子不嫌母丑’,喝了几年洋墨水的我赤子之心依旧不变,学了一身本领的我应当回所工作、报效祖国。”以后又多次放弃德国科隆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的高薪聘请。  “我们生活的地球,多么缤纷多彩!”姚士谋教授在演讲中常引述其著作《跨越五大洲》中描述的亲身经历,纽约、东京、伦敦、巴黎、莫斯科、香港、柏林、悉尼、里约热内卢、多伦多、华盛顿、旧金山、西雅图、圣彼得堡、爱丁堡、罗马、新加坡、曼谷、科隆、京都、 首尔、布宜诺斯艾利斯、堪培拉、墨尔本、奥克兰、檀香山、开普敦、阿姆斯特丹等20 个各具特色的大都市娓娓道来。姚士谋在描述其繁华和美丽时,夹叙夹议,融入自己的感悟、评论自己在考察城市的过程中所遇见的各种有趣的小故事,也不时地从历史视角揭露殖民主义财富高度集聚,实力雄厚的来历,繁华与美丽掩盖下的罪恶,“认识到只有自己国家强大了才不会被侵略、被欺侮的道理”。深刻反映西方社会的暗流、种族歧视与底层民众生活的困境,同时又用比较方法展示祖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增强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       文化部原副部长吕志先为《跨越五大洲》一书作序时赞其侄姚士谋:“虽然作者多次受聘出国访问,但还是热爱自己的国家,热心在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其精神难能可贵。祖国是伟大的,故土是要深深去厚爱的,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   (二)忠于研究所事业  1985年9月,姚士谋教授拒绝了深圳市政府要求他到深圳发展的邀请,“不舍得离开培育我的南京地理所”。1988年,姚士谋出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研究中心(厦门)总经理,“厦门市政府给予莫大的支持,资助我们购买进口设备”。姚士谋对时任厦门市政府财政局长的何立峰也印象深刻。厦门市政府及规划局要求姚士谋把户口迁到那里,“很诱人的”建议,“但是考虑到所里的工作以及与研究所同事们的深厚感情”,姚士谋还是于1992年回到南京地理研究所。1997年,姚士谋再次推掉去广州大学地理学院担任副院长的聘请,三倍的工资和二百平米的房子。爱所敬业,只有“感恩”一个理由:一个深秋的夜晚,皓月当空,群星闪烁,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党组织决定,我所唯一一位城市地理学工作者参加中国科学院地理代表团出国访问。“当时我得到通知后心花怒放,万千高兴,做梦也没有想到我这个从农村成长起来的大学毕业生,能在中科院得到培养关怀。”   (三)为梅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做点什么。  姚教授电话里说,新年后春夏交他将再回广东梅州平远看看。广东是经济大省,粤东西北是其软肋。2021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指出广东省应立足基本省情,顺应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特征,适应外部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准确适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推动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优化“一群五圈”城镇空间格局,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及资源优化配置等核心功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加快形成中心城市辐射都市圈、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增长动力新机制。在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时,推动梅州、韶关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平台,推动梅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笔者也有个城市群梦,粤赣闽客家城市群(梅州、赣州、龙岩及河源等),这里是共和国的根和红军的魂。正如清代岑士龙诗言:“相传程水上,有屋近梅花。”古梅州程乡程源区划,亦有所期待。   姚士谋主要学术著作(包括编著):  1.姚士谋,黄锡畴,唐邦兴:《美国地理见闻》,1982 年,商务印书馆(北京)。  2.姚士谋:《美国风光》,198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  3.姚士谋,许学强等:《中国城市群》,1992年,中国科大出版社(合肥)。  4.姚士谋,刘塔,帅江平:《城市用地与城市生长》,1994 年,中国科大出版社(合肥)。  5.姚士谋,徐模等:《厦门市国土规划纲要》,1996年,中国科大出版社(合肥)。  6.黄梦平,姚士谋:《东亚城市行》,1998 年,厦门大学出版社。  7.姚士谋,王兴中,周复多,张立生,陈浩光等:《中国大都市的空间扩展》,1998 年,中国科大出版社(合肥)。  8.虞孝感,朱季文,吴楚材,姚士谋等:《长江三角洲国土综合开发理论与实践》,1998 年,科学出版社(北京)。  9.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等:《中国城市群》(二版),2001 年,中国科大出版社(合肥)。  10.陆大道,姚士谋等:《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城镇化问题)》,2007年,商务印书馆(北京)  11.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等:《中国城市群》(国家重点基金),2008年,中国科大出版社(合肥)  12.姚士谋,冯长春,王成新,管驰明,年福华等:《中国城镇化及资源环境基础》(国家重点基金),2010年,科学出版社(北京)。  13.姚士谋,陈爽,汤茂林,陈雯等《区域与城市发展论》,2002年,中国科大出版社(多次被高教部评为优秀出版物,指定为研究生教材)。  14.姚士谋,杨永涛,崔功豪,王红扬等:《城乡统筹、和谐江宁》(中国城乡一体化问题探索),2012 年 6 月,中国科大出版社(合肥)。  15.方创琳,姚士谋等:《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3 年,科学出版社(北京)。  16.姚士谋,周春山,王德,修春亮,王成新等:《中国城市群新论》,2016 年,科学出版社(北京)。  17.姚士谋《跨越五大洲》(各国各地异彩缤纷),2013 年,科学出版社(北京)(2016 年、2018 年再版)。  18.张源泉,姚士谋,吴权,许刚等:《江苏省城镇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999年 6月,国家统计出版社(北京)。  19.姚士谋,杨桂山,陆大道等:《中美学术交流 30 周年纪念册》,2007年,中国科学院南京湖泊所(内部)。  20.姚士谋,卞怡,顾维纬等:《天地之间——我所研究生社会实践纪实》(所庆 70 周年),2010 年,中国科学院南京湖泊所(内部)。  21.《地理学城市地理词典》(中国大学百科全书)九十年代修订本,曾参加编写词条等。     主要参考资料:  姚士谋著:《丰富人生 自强不息——八十年往事回首》,2019年6月。  姚士谋:《不忘初心,爱所敬业,一生无悔——回忆在所55年中的几件大事》,2020年8月。  沈春蕾:《姚士谋:中国城市群理论的原创者》,《中国科学报》,2018年2月5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姚士谋:顶层设计、中国城市自我革命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