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波 发表于 2023-1-31 19:25:57

为英雄正名,让烈士安息,抗日英烈姚景瑞殉国85年终有果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3-1-31 19:36 编辑

为英雄正名,让烈士安息,抗日英烈姚景瑞殉国85年终有果

原创 张寺南村老眯张家风传承工作室 2023-01-27 21:42 发表于上海
张振军姚毅丹 整理
♥死为鬼雄 笑强虏灰飞烟灭   ♥魂掀怒浪 看大江云乱石崩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740/wps1.jpg 姚景瑞(1911.7.27--1937.12.13)1933年黄埔军校军官训练班第一期8队步兵科学习毕业照 省政府批准八十五年前南京保卫战殉国英雄姚景瑞为烈士2023年1月4日从军人事务局获悉,八十五年前南京保卫战殉国将士——我的姑父姚景瑞经河南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批准为烈士(烈士证书待发放)。至此,姚景瑞(少校)、其大哥姚升恺(中校)、二哥姚江泠(少将副军长)、三哥姚步霄(副师级),兄弟四人皆为抗日英烈。可谓满门忠烈“姚家将”。
姚景瑞牺牲前:任中央教导总队第3旅4团3营9连上尉连长。1938年12月28日《国民政府批准教导总队阵亡将士请恤指令》共391人,追认姚景瑞为烈士、晋少校。2022年10月24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姚景瑞为烈士。从2021年5月19日,张振洪、阿铎父子在上海图书馆《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士档案》(第16册)第1871页,首次查找到姚景瑞烈士档案,到今天历时一年半。而距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姚景瑞壮烈殉国却过去了整整85周年。
姚景瑞,名升献,字景瑞。1911年7月27日出生于河南省浚县淇门镇(现隶属新镇镇)淇门村。约1928—1929年在国民革命军陆军三师炮兵营(据1933年《军官训练班一至十六队通讯录》136页,见下图) ,1937年12月1日参加南京保卫战后便杳无音信。84年来姚家4代人及亲属苦苦寻找,在2021年5月19日,姚景瑞诞辰110周年之际,终于找到了姚景瑞烈士的牺牲档案。通过查找到的历史档案资料及相关人员的回忆,姚景瑞短暂而又悲壮的英雄形象展现在了我们面前。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740/wps2.jpg
26岁以身殉国姚景瑞自幼习武,擅长大洪拳,喜舞枪弄棒,使得一手好锤。他身强力壮,性格刚毅果断,做事雷厉风行,爱行侠仗义,文武双全。
姚景瑞孩童时就听村里人讲,“种地靠锄头、打架靠拳头”,要推翻旧政府、赶走帝国主义列强,不做亡国奴,可不是靠口头,空有报国之志是不行的,必须有真才实学,身怀绝技,有高超武艺才行。于是,他在读私塾之余,拜当时河南省知名武术教头--淇门镇的姚学才为师,学大洪拳。姚景瑞悟性高、能吃苦,加上起早贪黑训练,拳术进步很快,而且还使得一手好锤。民国初年,社会不稳,盗贼四起,家家不安。一夜,闻听呼喊“抓贼”,他循声而去,健步如飞追赶盗贼于村口,盗贼弃物而逃。很快,姚景瑞行侠仗义的名声被传开。此后,只要姚景瑞在家,盗贼就不敢进村。
姚景瑞和同门师兄弟许汝文相处甚好,一起切磋武艺,经常畅谈理想。姚景瑞劝许汝文去当兵,上阵杀敌,报效祖国。许汝文却因父母阻止未能入伍,在当地收徒习武,全县武术比赛中获得第一名。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740/wps3.jp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740/wps4.jpg民国25年《陆海空军军官佐任官名簿》第3511页登记有姚景瑞生日信息等
在二哥姚江泠、三哥姚步霄、大哥姚升恺抗日救国思想的影响下,姚景瑞离开当地抗日救国会组织,十七八岁加入到二哥姚江泠所在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三师炮兵营。穿上正规部队的军装,他更加英姿飒爽,尽忠报国的信念更加坚定。由于武术功底扎实,身手矫健,反应灵敏,在几次执行任务中出类拔萃,尽显风头。不久便被任命为班长。
1931年“9·18事变”日本侵占东北,抗日浪潮席卷全国。1932年12月21岁的姚景瑞被选送到黄埔军校军官训练班第一期第八队学习,隶属步兵科。1933年6月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这时,桂永清刚接任成立两年半的教导总队总队长,他对教导总队大力扩充,先是将教导总队扩编为一个团,接着又扩编为三个团,并且教导总队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中国第一支装备德式武器的样板部队,国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还有特种兵。这是一支按照中国军队典范进行建设的高标准军队,是国军王牌中的王牌,精锐中的精锐,就连每一个士兵的样貌、身高都必须符合统一标准。姚景瑞作为教导总队的一员也倍感荣幸。
1934年23岁的姚景瑞回家探亲,在父母主持下,与浚县张寺南村(现隶属浚县新镇镇)“张老希”(即张兴志、字希圣、号老希:有1女8子,13孙、15孙女)家第七个孙女21岁的张七云拜堂成亲。婚后,七云改名翠英。
新婚不足15天,姚景瑞就接到部队命令,要他迅速归队。新婚妻子送丈夫上前线,一个泪如泉涌难舍难分、一个毅然决然要执行命令,父母千叮咛万嘱咐,送行的父老乡亲站满村头。“这一走,是福是祸谁也难料”“下次相见在何日只有天知道啊”。那悲壮的场面我们可以想象。
自姚景瑞走后,留在故土的妻子张翠英,对千里之外丈夫的担心和思念与日俱增,整日默默地为丈夫祈祷平安,茶不思饭不想,“颜容憔悴人比黄花瘦”。公婆疼在心上,长吁短叹也爱莫能助。在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年代,家人对姚景瑞的书信望眼欲穿。
一年后的1935年,张翠英再也坐不住了,她决心到南京找丈夫。公婆只好将她送到汲县的柳位火车站。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为安全起见,张翠英把脸涂黑打扮成难民,冒着丢掉性命的风险,凭借“三寸金莲”独自踏上了千里寻夫之路。
经过千辛万苦,张翠英总算找到了丈夫。1937年1月16日(1936年腊月初四日),张翠英生下了他们的儿子敏中,即姚铁濮。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740/wps5.jp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740/wps6.jp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740/wps7.jpg《军政公报》第224号第51页记载姚景瑞《任职》令,第87页记录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9月14日,铨叙姚景瑞为“陆军步兵少尉”。而在部队的姚景瑞,忙于备战,不是训练就是打仗,且不断进步。1935年9月14日,在教导总队2团3连的他被军事委员会铨叙厅授予“陆军步兵少尉”。1936年1月13日,军事委员会“兹委陆军步兵少尉姚景瑞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第一团排长”。因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姚景瑞又被铨叙为“陆军步兵上尉”。可谓喜事不断。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740/wps8.jpg
然而,日本帝国主义却不会让我们高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日本侵略者又在上海发动了“八·一三事变”,抗战中最惨烈的战役—淞沪会战打响。
教导总队先后两次参加淞沪战役。1937年8月20日,教导总队第二团奉命从南京开赴上海,8月27日奉命撤出火线,调往后方时已经伤亡过半。11月3日,姚景瑞所在教导总队第一团和第三团,由总队长桂永清、参谋长邱清泉亲自率领奔赴淞沪战场,驰援苏州河畔的八字桥。11月8日,蒋介石下达撤退命令,教导总队仍奉命坚守,掩护大军西撤。至11月11日,才一路艰难,严重减员撤退到南京。
教导总队回到南京孝陵卫营房后,立即扩编为三个旅六个团的建制,姚景瑞升任第3旅4团3营9连上尉连长。第3旅旅长马威龙兼任第5团团长,第四团团长睢友蔺。
部队进入临战状态,教导总队部署军人家属尽快撤离南京。
姚景瑞也不例外。临别,姚景瑞和妻子张翠英抱着半岁的儿子特意去照相馆留影纪念,并按族中辈分由姚景瑞给儿子取名为“敏中”。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成永诀。至此,再无姚景瑞的任何音信。由于时隔84年,加之政治历史原因,“全家福”已不复存在,仅珍藏“敏中”及父亲单身照。
日军离南京越来越近,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卫战终于打响。
紫金山位于南京东郊,山势险峻,为南京城的制高点,紫金山的得失关系到战事的全局。于是守卫紫金山的任务责无旁贷地由教导总队担负。
姚景瑞所在中央教导总队步兵第3旅,担任紫金山第二峰、老虎洞至岔路口一带地区之守备。教导总队营区就在紫金山南侧的孝陵卫,官兵对紫金山及周围地形非常熟悉,而且还参与了国防工事的修筑。
1937年12月9日上午,日军16师团经过充分的准备,向紫金山发起猛烈的进攻。老虎洞阵地由于位置突出,首当其冲。日军的炮弹如狂风暴雨般地落在老虎洞阵地上。教导总队于紫金山麓“居高临下,据险固守,屡次击退日寇之冲锋”。给日军造成了重大的伤亡,阻挡了日军的前进。弹药耗尽后我将士冲出掩体与日军开展了顽强的白刃格斗,并以街巷为阵地顽强阻击,“誓与阵地共存亡”。姚景瑞依靠所学武术,左躲右闪,跳到鬼子背后匕首直割敌人咽喉,拳击鬼子眼睛等要害。怎奈日军大兵压境,南京城陷入重围。疲惫不堪的姚景瑞右臂被日本鬼子打断,流血不止,战友劝他退下包扎伤口。杀红眼睛的姚景瑞根本顾不了自己,仍顽强搏斗,坚决不下火线,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6岁,至今尸骨下落不明。他用年轻的生命实践了他“誓死不做亡国奴”的铮铮誓言。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740/wps9.jp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740/wps10.jpg紫金山失守南京沦陷,姚景瑞所在的第3旅12日夜还在紫金山上和日军拼杀。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日本鬼子在城中到处搜杀潜藏的官兵,有大量教导总队的官兵和友军被搜出,日军将他们集体押到下关用机枪杀害,并将尸体投入江中,屠杀持续多日,下关江面的江水都被染红。整个战役共有10万中国军人在战斗中英勇阵亡或城陷后惨遭屠杀。其中,教导总队29000余人参战,牺牲的人数为25000至28000人,可以说是全军覆没了。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在事后写给蒋介石的报告中给予教导总队高度评价:“守紫金山之部队,亦能沉着勇敢,迨我军退出南京之翌日,犹有一部官兵死守阵地,作壮烈之牺牲。”1938年12月28日《国民政府批准教导总队阵亡将士请恤指令》共391人,上尉连长姚景瑞被追认烈士、晋少校(见上图《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与文献》系列丛书第16册《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士档案》第1871页《死亡官兵调查表》)。
4代人84年寻亲梦终圆离开南京,张翠英带着襁褓中的儿子回到了老家--浚县淇门镇淇门村后,张翠英满脑子都是南京的战事和丈夫征战沙场的镜头。只要有机会,她就四处打听丈夫的消息。公婆理解她的苦衷,更理解她的不易,对儿子的思念公婆也不敢表现在脸上,而是用敏中的成长来宽慰她。公爹还特意将敏中的名字改为“心喜”,表示看见孙子就心生欢喜之意。上学后,取名姚铁濮。张翠英孤儿寡母,娘家的父母更是担心自己这位独生女和小外孙。不久,张翠英带着儿子回了娘家张寺南村,这一住就是6年。1942年张翠英的母亲、父亲相继去世,她只好和儿子姚铁濮回到婆家。姚铁濮一天天长大,爷爷奶奶供他上学读书。1947年10岁时他又投靠到在郑县维(现在的郑州市)税务局工作的大伯父姚升恺家,读了一年四年级。1948年张翠英的公公去世,1949年土地改革,公婆被划为地主,土地被均分,小脚的张翠英母子靠种地勉强维持生活。多亏姚铁濮的三伯父姚步霄夫妇省吃俭用,给予资助,1952年1月16岁的姚铁濮从平原省(1949.8-1952.11)浚县淇门村完全小学毕业,并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平原省银行中学,3年后分配到沈阳国营615厂(造币厂)参加工作。1957年姚铁濮又考入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沈阳铁路局沈阳干部学校任教;1961年姚铁濮结婚;1964年姚铁濮将在老家的母亲张翠英接到身边生活;1969年11月姚铁濮调到新乡铁路二中任教;1976年,他又将双目失明的继祖母和氏接到身边生活,至1984年寿终。这些年,张翠英母子虽然过着流离失所、寄人篱下的生活,特别是在“文革”十年,更是提心吊胆,但她却始终没有忘记打听寻找丈夫姚景瑞的下落。姚景瑞的父母临死也认为自己的儿子姚景瑞还在抗日,他们的儿子武艺高强、福大命大。“可为什么多年没有音信呢?”他们不敢多想,也不愿多想。他们期盼有一天儿子能突然回来床前尽孝。父母的期盼最终没有实现。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战场牺牲和被屠杀军人及无辜群众达到30多万人。这时,姚景瑞的二哥姚江泠陆军大学兵学研究院第五期刚毕业。上学期间,曾充任陆军大学教育长、著名军事理论家杨杰的战术实施助教。战事结束后,姚江泠寻找打听四弟姚景瑞的下落,还在南京紫金山、下关(江边)等尸体堆里翻找弟弟,希望“死能见尸”。最终没有任何发现。1994年8月30日,二哥姚江泠带着对弟弟的思念和愧疚在南京去世。因为四弟姚景瑞是跟他出来当兵的,战争结束了,他没有把四弟带回家。自南京一别,姚景瑞的妻子张翠英,更是坐卧不安。给她带来唯一可靠消息的人,就是姚景瑞同一连队又是同村的刘×:“我凭借一块门板渡过长江,捡了一条命。姚景瑞在战场上胳膊被日本鬼子刺伤,仍不顾战友劝阻,坚持杀敌,不下火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丈夫的消息一点都没有。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蒋介石逃到台湾,有人说姚景瑞跟蒋介石去台湾了。但张翠英却说:“这绝不可能,逃跑不是他姚景瑞的性格”。然而,在那“帽子满天飞”的年代,为了不给害人者找借口、少给自己找麻烦,张翠英忍着泪水,将丈夫的遗物、照片几乎焚烧殆尽。改革开放后,物质丰富了。为了让母亲安度晚年,减少母亲的思念之苦,姚铁濮特意给家里买了电视机。但是,每当看到日本鬼子出现在镜头时,张翠英就会迫不及待地喊“快换台、快换台”。张翠英心中对日本鬼子之憎恨可见一斑。1986年8月7日(丙寅年七月初二)张翠英带着对丈夫的期盼在新乡市撒手人寰,享年73岁。安葬于淇门村姚氏祖坟。由于姚景瑞尸骨无存,儿子只好用其照片代替与母亲合葬。姚景瑞的儿子姚铁濮,1937年夏天与父亲分别时才半岁,一直在不停地寻找自己父亲的下落。1996年腊月,姚铁濮退休了,父亲姚景瑞的消息还是没有。这一年,姚铁濮的儿子姚毅丹也30岁了,他主动承担起寻找祖父下落的责任,开始为父亲分忧。姚景瑞烈士的孙子姚毅丹,如今已五十有五,“我一定要找到爷爷!”从姚毅丹的曾祖父算起,姚毅丹已是姚家第四代寻亲者了。2012年,姚毅丹在互联网上查到了《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抗日阵亡将士录(1937年)》,找到了祖父的名字“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三旅第四团第三营第九连上尉连长姚景瑞,河南浚县人,12月,南京,晋少校”。可惜,这不是官方发布的,没有权威性。几经周折,也未能有果。2015年,姚铁濮远在信阳的堂弟姚铁璜听浚县一位同志说,在上海图书馆《国民党之案·壹号》一书中看到了姚景瑞的名字,所在部队番号等与网传《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抗日阵亡将士录》完全一致。姚铁濮之子姚毅丹即刻专程去上海查找,可是上海图书馆并无此书。他再次带着失落和遗憾无功而返。2021年5月18日,张翠英娘家的侄子张振洪、侄孙张铎,通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网站,查找到《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士档案》一书。2021年5月19日,张振洪在上海图书馆终于找到该书。该书为丛书共20册,1-10册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部分死亡群众名录,11-20册是《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士档案》按部队建制分类的影印件。在找到中央教导总队所在书目后,张振洪经过逐页逐人查找,终于在第16册第1871页找到了姚景瑞在“南京保卫”中以身殉国的档案。至此,寻找姚景瑞下落历经姚家四代人及亲属,历时84年终于真相大白。姚景瑞没有去台湾,而是为保卫南京以身殉国。84年寻找,4代人的愿望,一个家族的期盼,终于有了结果。姚景瑞为抗日而生,也是为抗日而死。6月4日,张振洪又电话联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档案查询室,提出了复制姚景瑞烈士档案资料的要求。6月9日上午就收到了档案查询室主任管辉女士寄来的快件。6月8日,姚毅丹通过网友南京保卫战将士刘国统亲属介绍,加入了“追寻1937南京之役将士后裔团”微信群。群内东莞市抗战史研究学者谭雄,又提供的民国25年《党政公报》、姚景瑞烈士1933年黄埔军校军训班一期毕业照、出生时间、任职、铨叙文件等更多的原始档案信息资料。6月16日,通过微信群,湖南籍网友曾庆文先生提供查找姚景瑞烈士履历(后于9月6日获得)的台湾联系方式及台湾圆山忠烈祠内有姚景瑞牌位的信息。18日下午,东莞抗战史研究学者谭雄又提供了“姚景瑞属于黄埔军校军官训练班第一期第八队”的信息。湖南祁阳网友毛学彦提供了他通过四川档案馆查找到《军官训练班一至十六队通讯录》的信息,他查到了祖父毛哲隶属军训班第一期三队。22日上午,张振洪通过网络、电话,从四川省档案馆查询到的《军官训练班一至十六队通讯录》136页得知,姚景瑞是由“陆军三师炮兵营”选送到黄埔军校军官训练班培训的,同时,“姚景瑞属于黄埔军校军官训练班第一期第八队”的信息也进一步得到证实(同日,北京的湖南籍网友曾庆文也得到了他父亲曾宪凯的信息“军训班第一期,隶属步科第十一队”。曾宪凯与毛哲是结拜兄弟)。巧合的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6周年--9月3日当天,姚毅丹从“黄埔永存”微信群网友荣芝影那里得知,其祖父陆军第43师第127团中校副团长荣超(河南沈丘人)也是黄埔军校军训班一期9队学员。至此,又为姚景瑞烈士找到了一位黄埔军校军训班同学。随着姚景瑞烈士档案的一一找到,烈士的形象也由模糊到清晰,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姚景瑞的孙子姚毅丹表示:“我们寻找爷爷下落,就是想告慰九泉之下的爷爷,让人们知道他是为抗日而死,他是人民的抗战英雄,死得伟大,死得其所。同时,也让奶奶的灵魂找到属于她的家”。为烈士正名,让英雄安息。如今,姚景瑞已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烈士(烈士证书等待发放)。青山埋烈骨,绿水挽忠魂。我们期待,期待早日拿到烈士证书,期待86岁的烈士之子姚铁濮在有生之年能够拿到烈士证书(按照国家规定,姚铁濮是目前唯一持证人),去姚氏祖坟前告慰父母及祖父祖母的在天之灵,让英雄的灵魂回家!让烈士安息!四兄弟皆英烈    一将军两校官
姚景瑞的父亲姚文林,字彩章,继承姚景瑞曾祖父姚国祯(清朝·翰林院太学士)的遗志,勤俭持家,且聪明好学,颇有经济头脑,亦农亦商,使家道中落的姚家再次振兴。当地人称“姚老彩”。“姚老彩”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6儿子个个能识文断字,除五子、六子英年早逝外,其他4个儿子均弃笔从戎,投身到保卫国家、民族独立的战争之中。在那个“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年代,姚老彩不仅为抗日捐款捐物,还将4个儿子送到前线当兵打仗。这也只有他“姚老彩”能做到。姚景瑞的大哥姚升恺、字虞卿,1903年生,约1924年参加国民党。1940年5—9月在军需学校计政班学习。1937年参加上海抗日战役、1938年参加鲁南及九江抗日战役、1939年参加武宁修水抗日战役、1941年参加浙东抗日战役。姚升恺脑子灵活,懂金融善理财,以其精明能干得到上司赏识,历任第三师工兵营中尉军需,第三师炮兵营上尉军需,第三师第十七团少校军需主任,第三师军处少校军需,第六十三师中校会计课长,军政部第六被服厂第二分厂中校总务股长,中央训练团十二军官总队八大队三十六中队少校队员。目睹国民党高官的腐败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姚升恺再也无心为国民党卖力,即使降为陆军少校姚升恺仍以五弟姚升恒、六弟姚升祥因病去世,父母需要照顾为由,于1946年12月31日毅然退役。1963年在郑州市税务局离休,1976年9月17日逝世。姚景瑞的二哥姚升瀛、字江泠,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炮兵科学生,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98军少将参谋长兼任第42师师长、第127军副军长等职。1945年春,率部参加湘西会战,临危受命,代理第三方面军第二十七集团军参谋长。他以“参谋长任内有功,被授予美国自由勋章”。1949年12月25日,时任国民党第127军副军长的姚江泠,协助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127军军长赵子立将军率领127军三万余人(辖四个师和2个独立旅)和国民党河南省政府随军人员在四川巴中县通电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受到贺龙、周士第、韦杰、胡耀邦等解放军首长的欢迎和款待。1994年8月30日姚江泠在南京去世,黄埔十期学生严开运送挽联“是是非非从无模棱两可态,清清白白难得一生正派人”。2005年8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浚县抗日英烈纪念碑落成之际,黎原将军为他题词:“抗战不忘姚江泠将军,黄埔精神世代相传”。姚景瑞的三哥姚步霄、字升云,是延浚汲淇四县边抗日根据地的开创者,任八路军四县边抗日办事处主任(正团级);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第二随军办事处主任、冀鲁豫军区四分区战勤指挥部副司令员(副师级);曾为豫北战役、淮海战役、东北野战军南下后勤保障以及护送党的领导人等贡献显著。1949年5月任濮阳专署革命干校校长。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后在华北行政委员会担任秘书。1955年调到河南省水利厅负责筹建水利专科学校。1965年8月1日于郑州逝世,享年57岁,安葬于郑州市烈士陵园。1998年10月12日,在延浚汲淇四县边抗日行政办事处成立55周年座谈会召开之际,原中顾委常委、北京市委第一书记段君毅为他题词“怀念步宵同志,学习他的革命精神。”目前,在浚县烈士陵园,姚景瑞的二哥姚江泠、三哥姚步霄的名字被镌刻同一抗日英烈纪念碑上,供后人瞻仰。姚景瑞在兄弟六人中排行第四。现在,我们可以欣慰地说:“老四姚景瑞也是抗日烈士。姚氏四兄弟,个个都是抗日英豪。”姚景瑞的五弟姚升恒也是一名满怀爱国热情的青年,一心参军报国,因受到家庭阻止,竟然忧郁成疾。约1938年姚升恒及六弟姚升祥因病(或是伤寒)相继去世。但姚升恒的事迹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广为赞扬。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富国强兵,没有大国崛起,何来小民尊严?何来安定生活?我们痛恨战争,我们渴望和平。但是,帝国主义如果敢来侵犯我们,我们仍然会勇敢面对,不怕牺牲,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同一切来犯之敌战斗到底,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姚景瑞和无数个有名无名的英烈一样,都是民族的英雄,他们都是国家的先锋。特别感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追寻1937南京之役将士后裔团”微信群网友曾庆文、毛学彦、东莞市抗战史研究学者谭雄、四川省档案馆、南京出版社等提供了姚景瑞烈士的档案信息资料。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新镇镇张寺南村老眯张家风传承工作室
注:1.此文已收录政协鹤壁市委员会《鹤壁文史资料》2022年第16辑。2.2022年10月24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姚景瑞为烈士,又找到姚升恺参军档案,此稿略有修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英雄正名,让烈士安息,抗日英烈姚景瑞殉国85年终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