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波 发表于 2023-12-26 11:04:12

姚鼐墓志文初探

姚鼐墓志文初探
仲斐(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收稿日期:2016-03-23
作者简介:仲斐(1989-),女,江苏盐城人,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学。
原载:《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0一六年第九卷第四期(总第四十八期)·学术探讨·

摘要:姚鼐是桐城派散文理论集大成者,“义理、考据、辞章”的散文理论在其墓志文中也有所体现。姚鼐的墓志文大多为封建官吏所写,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封建性和保守性。同时,“求实”是姚鼐笔下褒扬官吏的准则。姚鼐的墓志文是其思想和创作的完美结合,对研究姚鼐散文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姚鼐;散文理论;封建性;求实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078(2016)04-0086-03DOI:10.3969/j.issn.1674-5078.2016.04.026

姚波收集录出,以原文为准


姚鼐是清代最后一个散文流派——桐城派的集大成者,著有《惜抱轩文集》《惜抱轩文集后集》,并编撰《古文辞类纂》一书作为桐城派散文理论观点的选本,可谓影响深远。姚鼐散文共300余篇,其中墓志文89篇,大多为封建官僚所写,也有数篇涉及官僚内室及亲人,但后世关注姚鼐山水游记较多,对其墓志文研究尚有待挖掘。本文从其散文理论在墓志文中的实践、墓志文体现出的封建性和求实性3个方面微探其墓志文的写作特色。


一、姚鼐散文理论在墓志文中的体现
“义理、考据、词章”是姚鼐古文创作的核心理论,更是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在其创作的墓志文中同样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义理”说在姚鼐墓志文中的体现
姚鼐推崇的“义理”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在其墓志文中,写母亲形象的较多,一般记述她们作为节妇在守身、持家、教子的过程中历尽艰苦、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如《婺源洪氏节母江孺人墓表》中写道:


江孺人,婺源江某之女,为洪永禧之妻。永禧家贫甚,勤耕薄田,未明而兴,逾昏而息,孺人欢然共其劳。有子三,一岁陨其二,永禧痛之甚,亦亡。孺人独扶六岁仲子立登,于田间殆无以为生矣,于是昼督拥客,夜执针黹,茹苦积瘁,以致子立登之长出贾,乃稍有赢。[1]327


从姚鼐的描写中不难看出,如果没有洪孺人的“茹苦积瘁”,抚养独子长大“出贾”,洪家不可能过上“稍有赢”的生活。程朱理学宣扬女性“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里的洪氏不仅守寡守节,而且抚养儿子振兴家室,姚鼐对江氏的赞扬,足见其中理学思想的痕迹。


(二)“考证”说在姚鼐墓志文中的体现


清朝前期的文学思想主要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但是到了中后期,宋学逐渐被汉学取代,训诂、考证之风蔚然而起。姚鼐虽力主程朱理学,但他有一段时间曾经研究汉学,后又转向程朱理学,因而,在其文章中仍留有考据之风。如《罗太孺人墓表》中:


当长沙之南,衡山之北,湘水东受洣水,溯湘则逾衡、永,西南届岭;溯洣则东南至茶陵之东。洣源虽近,而清彻侔于湘,故其旁多奇士。攸县居茶陵下流,洣至是纳攸水,受其通称,其西遂近湘、攸之会云。[1]111


姚鼐对攸县的地理位置作了极为详细的考证,可见其为文之严谨。


再如《左众郛权厝铭》:
众郛讳世经,考曰赠文林郎讳澂,母曰张孺人;祖曰赠文林郎,讳之延,祖妣曰姚孺人,孺人为鼐曾祖姑。[1]125


上述例中可见,姚鼐在墓志文中对地理位置和墓主家世进行了详细考证,这些考证文字不仅没有枯燥之感,反而增加了文章的严谨性和真实性。


(三)“词章”说在姚鼐墓志文中的体现


姚鼐对语言之美十分重视,他在《复汪进士辉祖书》一文中明确指出:“明道义,维风俗以昭世者,君子之志;而辞足以尽其志者,君子之文也。达其辞则道已明,昧于文则志以晦。”这一点在其墓志文中主要表现为语言的言简意深。如《继室张宜人权厝铭(并序)》:


宜人十七岁而归余,三十一岁而没。上事姑,中接娣姒,下扶诸子婢仆,无以异今时女子,而悖傲苟贱暴虐之事,所必无也。治家不能极于俭啬,而矜奢纵佚之事,所必不为也。尤喜称人之善,闻人不善,虽于余前亦绝不言。余迂谬违俗,仕不进而家不赢,宜人不怨,顾以为宜。然以余所遇不偶,独幸得宜人偕居室十五年,而今又死矣!……既没,所出子女各二,幼不甚知哀,而长女之恸不可闻。[1]146


张宜人是姚鼐最钟爱的一位妻室,张宜人去世,姚鼐悲痛欲绝,在这篇权厝铭中,作者的遣词造句都煞费苦心。“余迂谬违俗,仕不进而家不赢,宜人不怨,顾以为宜。然以余所遇不偶,独幸得宜人偕居室十五年,而今又死矣。”此句虽只有寥寥数语,并且用笔极其平淡,却把妻子对丈夫的体贴之心,丈夫对妻子的感激之情,刻画得细致入微。


二、姚鼐墓志文中的封建性


姚鼐属于封建文人,他的政治立场、文学主张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性和保守性。虽然部分作品带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进步性,与封建集团中一些“御用文人”的思想相左,但站在更深层次看,姚鼐的文章还是带有封建思想烙印,并未完全摆脱封建制度的禁锢。


(一)对封建官吏的歌功颂德


姚鼐为封建官吏所写的墓志文,大多表现出对封建官僚的赞扬。如《中议大夫两广盐运使司盐运使萧山陈公墓志铭(并序)》写道:


公少为萧山县学生,援例为安徽县丞,升凤阳知县,以获邻州巨盗,升府同知,借补亳州知州。……乾隆四十九年,河南拓城民王立山为乱,距亳州百余里,公闻,即募乡勇,得千余人练习之。河南官兵为立山所败,公度立山必至,设伏路左右而自待于城外;立山如亳州境,见无备,易之,趋城,忽见兵,骇而战,伏起蹙之,众遂溃,生擒立山。……纯皇帝见奏,以理势隐度,知公之贤,即令引见,加直隶州。[1]388-389


从这段文字中可知,陈三辰之所以由知县升为知州,是因为他抓捕了造反作乱的王立山,立下大功。姚鼐极力赞扬陈三辰平定叛乱的功绩,却丝毫深没有提及王立山叛乱是为封建统治者所迫,对反叛者没有丝毫的怜悯之情。


(二)对封建道德的赞赏


姚鼐墓志文中写得最多的是“孝道”,甚至到了神圣化的地步。如《蒋君墓碣》中写道:君讳知廉,字用耻,翰林院编修铅山蒋心馀先生士铨之长子也。编修以才称天下矣,君少,继有才名。能文,工作书。乾隆四十二年,为选拔贡生,从编修京师,编修大病,割臂和药,一进而愈。[1]168


这里写蒋知廉跟随父亲到京师,其父“大病”,为显示孝道,知廉“割臂和药”。姚鼐笔下这种行为成为行“孝”道的重要途径,而且达到“一进而愈”的效果。


(三)对封建迷信的宣传


封建迷信是统治者愚民的一种手段,姚鼐作为封建阶级的文人,对这种行为的荒谬性应该有所意识,但是他却在墓志文中对此表示赞同甚至大力赞扬。如《朝议大夫临安府知府江君墓志铭(并序)》中有写道:


其在临安,沣社江六蓬渡有蚂蝗之孽,时覄人舟;君为文祭神,其夜大风雷鸣,若有物陨堕,祟竟灭,人以配昌黎之告鳄云。[1]367


“蚂蝗之孽”是一种自然灾害,需要人力、物力消灭,而姚鼐却认为“祟竟灭”原因是“君为文祭神”。不仅宣传封建迷信,而且为封建官员披上一件神化外衣,使民众误将封建官员作为与“神灵”沟通的物介,误导大众在迷信“神”的同时,迷信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上述种种对封建思想的宣扬,尽管其内容和方式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利用民众的无知与愚昧达到封建统治的目的,体现其作为封建文人思想的狭隘性和局限性。


三、姚鼐墓志文中的求实性


注重写实也是桐城派文章的一大特色。姚鼐应邀为人写《墓志铭》,不但坚持“非亲懿故旧”不写,而且对所写内容“虽父君不敢有私焉”。姚鼐墓志文的求实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写实”是姚鼐墓志文的写作原则


所谓写实,就是追求文章的真实性。姚鼐认为:“古今所贵乎有文章者,在乎当理切事,而不在乎华辞”。[1]48这里的“当理切事”就是指文章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如《婺源洪氏节母江孺人墓表》中写道:


孺人亡年七十有五,其丧夫时逾三十,于例不应旌表,余常论女子夫亡守志,有未三十而守犹易,有逾三十而守倍难者,例有定而人所遭不可定也。孺人之执节,可谓难矣!因书其实,俾钧刻诸墓上云。[1]327


从“因书其实”可以看出,这篇墓志文赞扬江孺人之事均为真实之事,故而才会“刻诸墓上”、以示后人。如所记之事有所虚构,则恐怕会遭到后人的诟病。在《光禄大夫刑部尚书赠太传钱文端公墓志铭(并序)》文末,姚鼐也写道:“刻示后来,吾言不欺”,可见,“写实“在姚鼐墓志文中尤为重要。


(二)“简洁”是姚鼐墓志文的写作特色


姚鼐的墓志文坚持求实、写实,但是大多学者认为,他的墓志文太过“空”,对于一些具体事迹,多一笔带过,很少有详实的描写。其实,姚鼐在写墓志文时更注重人物的精神气质,讲究“简洁”“真实”。如《赠中宪大夫湖广道兼掌河南道监察御史加二级孟公墓表》:


公讳鸿品,字飞陆,其立身有行义,事亲尤孝谨,愉色婉容,能曲成亲心。其考邑庠优生旡旡,亦君子也,母武孺人,皆乐公有养志。公外接人无城府,奖正疾邪,而能有容。其教子孙,必为正士。谓“士品立,则可富贵,亦可贫贱;士品一隳,富贵则骄溢,贫贱则卑污,均为可耻”。[1]330-331


姚鼐说,孟公“立身有行义”,并未用具体实例说明,还说他“事亲尤孝谨”,也没有举出详细的例子,但孟公作为“正士”的人物形象依然跃然纸上。姚鼐将他写实的准则服从于桐城派简洁的文风,因而,其墓志文具有“简而贵”,又不乏“真实”的特点。


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姚鼐的文章对“实”的要求非常高。以往学者常以“空谈”来界定姚鼐的墓志文实是偏见,他只是追求简洁,选材严格,而这些要求则更加证明其文章的真实性。


姚鼐作为一个封建文人,其为封建官僚所写的墓志文,大多被学者认为不具备文学研究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但是,深入挖掘之后发现,姚鼐墓志文中所体现的桐城派的散文理论和对文章真实性的追求,都是其墓志文的闪光点。至于其文章中的封建思想,这是封建统治阶级文人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应以全面、系统的眼光看待,这对整体研究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清)姚鼐.惜抱轩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清)姚鼐.惜抱轩文集[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
[3](清)姚鼐.古文辞类纂[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
[4]周中明.姚鼐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
[5]钱仲联.姚鼐文选[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姚波 发表于 2023-12-26 11:29:4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姚鼐墓志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