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波 发表于 2024-1-16 13:10:10

姚氏兄弟在旧上海

姚氏兄弟在旧上海
姚氏兄弟的家世
姚文栋(字子梁)和姚文楠(字子让)兄弟俩,现在提起来,大概知道的人已不多。但这两兄弟对上海城市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历史文脉贡献之大,恐怕一言难尽。
姚氏兄弟出生在上海嘉定,早年曾刻苦攻读。这里有姚文楠的孙子、民国著名大律师及教育家姚兆里录自姚文栋的《春晖长映楼集著跋语》,从中可见:“乙亥(1875年)后,居嘉定,僦宅于练祁江上四年。临江高楼数楹,余与子让读书其中。昼常谢客闭门,夜则灯火荧然,更深不辍。隔江行人指以相语曰:‘此姚家兄弟读书灯也。’”(见图3扇面《恭靖公年谱》)







图1 姚文楠先生像







图2 姚文栋先生像






图3 折扇上留下的后人记录和怀念姚氏兄弟发愤读书和姚润生任职富阳县令的文字。


另外在姚文楠的年谱里也可以窥见其祖上是如何严格教训子女的:“暑夜竟命堂伯父与先考登屋顶观之,冬夜则先祖考口说方位,命堂伯父与先考竞报星名,或至联床,深夜相问答……”(见图3扇面《恭靖公年谱》)
姚文栋十五岁中秀才,后多次应试未成,乃纳资捐官,他是晚清著名的边疆学家、地理学家、外交家、教育家和藏书家;姚文楠早年考中举人,是上海地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史志学家、教育家和公益慈善事业家。姚氏兄弟和张焕纶、沈恩孚、李平书、叶醴文、袁希涛等人一起就读于上海龙门书院,该书院刚创办时,由上海道台应宝时亲自出题,从苏州、松江、太仓三府来应试的举人、童生、贡生近三百人中,遴选出三十名,作为书院的第一期学生。可见当时入选之难,学生素质之高。后来,龙门书院的那些早期毕业生,均是日后上海滩名扬一时,学业、事业双有成就的佼佼者。
姚氏兄弟的祖父姚春舲世居老城厢西门一带,早年因科举考试失第而去经商,曾在上海大东门外咸瓜街太平弄弄口开设过“恒源海味行”,他曾著有《自怡轩诗集》(载《上海县志》)。1842年,鸦片战争上海战役爆发之后,姚春舲偕全家迁居嘉定南翔,曾先后租赁居住在南翔镇的泰康桥东大天窗周爱莲堂、缔七庆堂和南大街唐家弄口。
姚春舲生子姚润生,天资聪悟,好学不倦。后考中举人,同治十年(1871)姚润生奉委署理富阳,任富阳县知县,终因积劳成疾,在光绪五年(1879)卒于任上。因其政绩煊赫,受民爱戴,在《杭州府志》和《富阳县志》的《名宦传》上都有记载。
由于姚文楠的曾孙姚今士与作者曾一度同事(图8),得以了解姚家的渊源和变化。草成此文,以飨读者。
姚文楠参与议政,投资公益事业
姚文楠(1857—1934),精于算学。光绪壬午(1882)举优贡,朝考一等,奉旨以知县用。后又在江南考试中式第六名举人。他曾经编纂过《上海县志》《上海县续志》,审定过《川沙县志》。姚文楠“历董上海城邑各项公事,阅二十年” 。姚曾任江苏咨议局议员、财政审查长、国会总议员等职务。卒后邑人私谥恭靖。
1895年,上海道台刘麒祥开办上海市南市马路工程局。为修筑黄浦江的里外马路,1905年苏松太道袁树勋照会诸绅商,组成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这是中国早期较具完备意义的地方自治团体。李平书为领袖总董,莫锡纶、郁忻智为办事总董,姚文楠等三十二人为议事经董。局址设在沪南毛家弄,设有参事室和议事室,分别为市政的执行机关和议决机关。成员由地方各业人士推举呈报给地方官择定,任期四年。姚文楠曾任议事会议长,1910年改名为上海自治公所。辛亥革命以后改为上海市政厅议事会,姚仍担任议长。1923年上海恢复自治选举,产生议事会再选举董事会,姚文楠被改选为总董。
               

图4姚兆里的至交会计师钱乾抄录的姚文楠的诗句。

图5 姚文楠当年读书时候的论文
姚文楠与张謇、沈恩孚一起组织过江苏学务总会,并任常务董事,1906年,任劝学所总董,主持创设东区学堂,还与人合办烟膏实业学校。后来因为反对袁世凯称帝,参与“二次革命”,反对曹锟贿选,遭受迫害,逃到天津和北京隐居多年。他曾经以农庵的化名自题一首诗,以明心迹,其诗曰:“五凤楼西,花圃盘桓。常抱乐观,独立不惧。”此诗写于北京宣武门外,当时姚文楠已经六十六岁了。据他的后人姚今士说,此诗由他当时的至友黄炎培(姚曾经救过黄炎培的性命)手书,还画了一幅姚文楠穿着长衫站在花圃的国画,一直挂在他们家的厅堂里,逢年过节全家都要向此画祭祀。可惜此画在“文革”之中被抄走,不知下落。现在保存的是姚文楠的孙子姚兆里的至友及同学钱乾,看了此画以后,重新抄录的诗词原文(图4)。钱乾又名宗陶,他曾经保存了姚文楠的一张照片,后归还给了姚家,成了姚家仅存的一幅,恐怕也是上海目前唯一的姚文楠的遗像(见图1)。姚文楠后来返回上海,卒于1934年。
姚文楠对上海的教育事业贡献巨大。姚文楠与张焕纶、李平书等人早年一起就读于龙门书院,龙门书院最早没有学舍,是借蕊珠书院的湛华堂进行教学的,这里有沈恩孚整理的姚文楠早年的八股策论为证(图5)。1905年,龙门书院改为龙门师范学堂,聘请李平书,姚文楠为校董,当年就在李、姚两位校董的监督下,增建楼房三十一栋,扩大和改善了龙门师范学生的就读条件,后龙门师范学堂改为上海道立师范学校、江苏第二师范学校,1927年改为上海中学。这其中均有姚文楠先生殚精竭虑的筹划和运作。
1902年,上海县知县汪懋,下令将坐落在文庙附近的敬业书院改为新式学堂,以姚文楠、叶醴文、刘汝曾等为董事,张焕纶为总教习,1927年该校改为市立敬业中学。
1903年,姚文楠和李曾珂在南市半段泾捐资创办廿二铺小学,并出任校董,学校后来改为龙门师范学校附小,后再改为上海实验小学。这座小学当年享誉江浙一带,老百姓中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要进交大,先进上中;欲入上中,先入上小。”



图6 姚文楠在上海蕊珠书院会课获奖证明


姚文楠还支持杨斯盛创办浦东中学,1908年曾出任过浦东中学的校董。
姚文楠还与沈恩孚、袁观澜、黄炎培一起创办过中华职业教育社。
江阴的南菁学院始建于光绪八年(1882),是江南著名的书院,著名的学者唐文治、丁福宝、孙毓修都毕业于此校。姚文楠曾将他在光绪七年(1881)花费一万二千两白银购置的横沙岛上的四万亩沙地,无偿捐献给了南菁书院。上海的横沙岛是清道光年间出现在江心上的沙洲,是一片长满芦苇、杂草丛生的盐碱地。南菁书院收到姚文楠的献地之后,仍旧委托姚文楠负责开发,进行垦殖,最后获得耕地二万余亩,成为南菁书院的恒产。后来南菁书院从高等学堂嬗变为甲种农村学校——江苏省立南菁中学。但横沙岛上的校产始终没有易主,每年总能从中收取多寡不等的田租。抗战爆发,江阴沦陷,南菁中学迁入上海威海路续办,学校的经费极度困难,但尚能从横沙岛的沙地之中收到一些补贴,维持了学校的开支。喝水不忘掘井人,解放前从南菁中学毕业的学生,都很感激姚公的恩德。
姚文栋对近代外交、边疆地理及公益事业的贡献
姚文栋(1853—1929)(图2),早年就读于龙门书院、求是书院、诂经精舍,十五岁中秀才,后五次应乡试未中,捐纳通判官至二品衔直隶候补道。他自幼怀有经天纬地忧国忧民的大志,曾赋诗寄志曰:“书生心事不如此,愿为苍生作牛马。”
1882年,姚文栋随清使黎庶昌出使日本。在日本期间,他致力研究日本的历史和现状,计划著书二十二种(后为三十种),称之为《东槎三十种》。为了帮助留日的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日文,他曾在使馆内主掌东文学堂,是我国近代留学活动的最早组织者。光绪八年(1882)当他获悉日本谋袭朝鲜的情报以后,当即电告朝廷,使我抢占先机,屯兵要津,致使日本未敢蠢动。姚文栋久居日本,深知日本的野心,于是多方收集情报资料著有《日本地理兵要》《日本国地志》,呈报朝廷以供参考决策。有的专家曾指出,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他是最早的报警人。
1888年,姚随同洪钧出使俄德奥等国,对俄国虎视眈眈地想并吞我国北方领土,深怀忧虑。他是我国近代外交的拓荒者之一,作为著名的地理学家,他有一套完整的御侮固边的理论,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一、唤起国人对边疆危机的警惕;二、重视来自沙俄的威胁和危机;三、海防陆防不可偏废,海防尤以增加兵舰实力为要;四、重视西南边陲,防止英法等国蚕食鲸吞;五、加强储备培养边疆外交地理人才。他的《筹边九议》,立论精辟,预见卓识,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后来姚又奉薛福成之命考察滇缅边界,著有《云南勘界筹边记》等著作。当年的腾越边境曾树立有铭刻纪念他的石碑,其文曰:“贤者姚君,虑我边陲:防山固圉,民实赖之……”
1896年以后,姚文栋在京城数次谒见军机大臣翁同龢,深得器重,戊戌变法时,姚被光绪皇帝选为“懋勤殿十友”之一,北方的学者都尊其为姚黄浦先生。甲午战争爆发之际,他曾被清廷派赴台湾襄理军务。甲午战败之后,姚痛苦不堪,哀叹:“一生之忠未尽,终天之恨不捐。”庚子事变发生时,慈禧近臣荣禄多次向姚文栋垂询解决之道,后因上谕与各国开战,京城乱极,急调两广总督李鸿章赴京处理。荣禄密委姚文栋南下迎李,并详禀京中密情,姚发现李鸿章重用山东巡抚袁世凯,因而借口称病,回归故里,不问政事。
不久,姚文栋又应山西巡抚岑春煊的邀请,督办山西学务,担任过山西农林学堂总办、山西大学堂总办,亲手制定山西学务总纲十六条。他还筹办过体育蚕桑学堂、云南大学堂。“职业教育”一词最早就出现在他写的《添聘普通练习文》一书中。他还督办过江苏优级师范学堂,创立过尊孔会和世界宗教会,在上海创立了江苏第一图书馆(又称上海图书馆,设在当时的上海关帝庙里),并和他的儿子姚明辉一起主持过上海正风文学院。
1905年,上海各寺庙主持发起在大佛厂召开佛教公会,各寺僧均出席,由静安寺寺僧正生为会长,选举姚文栋为会董。1919年静安寺填浜扩路,筑成通衢大道,命名为静安寺路。因而使得沪西一带日见繁华,寺庙香火鼎盛,游览者络绎不绝。但却造成寺宇不敷使用。1920年,寺僧常贵会同姚文栋等人斥资在大殿的东面,兴建了三圣殿,基本形成了后来静安寺寺院的主体格局。
姚文栋曾出任过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师议董、江苏学务公所议绅、上海城内地方公益研究会会长。平日手不释卷,挥笔不辍,著作等身。著有《七庆堂全书》一百二十种,光是详细目录、序跋和提要,就厚达八册,后来由其子姚明辉抄录了两份,在1958年分别捐献给了上海历史博物馆和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姚文栋还襄校过《古逸丛书》。他在出使日本期间,大量购藏流入东邦的中国古籍和汉文图书,不少均是早已轶失的孤本和善本。后来他的藏书竟达十六万册之巨。尤其是收罗上海地方文献,乡贤著述,极为丰富。可惜,他晚年寓居南翔寓所的昌明文社书库藏书,均毁于“八·一三”日寇的侵略炮火之中。至今上海图书馆所藏的部分姚文栋著作抄本,就是由其后人捐赠的。
姚氏兄弟间的分歧和贡献
姚文楠曾极力主张拆除城墙。自从上海开埠以后,上海的城墙已经成为人造的屏障,不但阻害了交通,而且影响了经济的发展。1906年姚文楠上书上海道袁树勋建议“拆去城垣,环筑马路”,并且拿出了详细的方案。然而,拆城的倡议刚刚提出不久,就遭到了他的兄长姚文栋及保守派的反对。他们组织了一个“城垣保存会”团体,反对拆城,还多次致电两江总督反对拆除城墙。第二年拆城和保城的两派互相攻击,并散发传单,在街市通衢上游行示威,两派不断发生冲突,甚至爆发群殴、械斗。为此上海道蔡乃煌和自治公所会董在文庙明伦堂召开代表会议讨论,结果不了了之。
直到1909年,才决定增开城门。1911年,上海光复,李平书、姚文楠等人借助革命声势,再次提出拆城,终于在南市救火联合会大楼召开的绅商代表会议上表决通过。
姚文楠还主持过当时上海最大的慈善机构同仁辅元堂。实行抚幼赡老,恤嫠养孤,济贫救难,施棺赊棺,赊葬义冢,收埋路毙尸体和露尸入棺等多项义务。还做过施衣施米、施医给药、施粥救生等善事,对清道点灯、筑路造桥、修建寺庙、举办团防等,均有贡献。
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姚氏兄弟在思想倾向上分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长兄姚文栋矢志效忠清皇室,并以甲子纪年,不去发辫。而且因为国难当头,将孙子辈排字的庆,改为保,长孙就取名为姚天保。1914年,还遍邀江浙人士,诣青浦北乡小阙里的孔子衣冠墓祭圣。得十六省七百九十首颂诗汇编成《孔宅诗》四集,付梓印行。后来又成立了尊仓(传说中造字的仓颉)会,并在上海百学弄建造仓圣宫。以周秦两汉著名的字学名臣配享,袝祀历代小学专家。
上海光复以后,姚文楠仍积极参与市政和公益建设,由原来的工程局议长改为担任上海县劝学长,成就更为突出,在他的主持下,制定了学务事宜五项办法:重划学区;调查学龄儿童;每学区设立公立小学一所;设立宣讲所;设立工商业生徒夜读课堂。还筹集资金规划整顿派遣留学生等。
1928年,姚文栋七十七岁,与兄弟姚文楠同去浙江富阳,当时的富阳士绅在城外春江楼祭祀他俩的先父姚润生的神位。1929年8月11日姚文栋自杭州返归南翔,于当月26日去世,与夫人合葬在嘉定安亭车站东北菖蒲溇。


姚氏的后人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姚明辉,是姚文栋的儿子,早年求学于龙门书院、广方言馆,曾任澄衷学堂、龙门师范学校教师,担任过中国图书公司地理编审、上海教育会第一副会长、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后改名武汉大学)国文史地部主任、代理校长,抗战胜利后,在上海暨南大学、持志大学、女子大学、国学专修馆等各大学任教,著有《上海乡土地理》《蒙古志》《中国近三百年国界图志》《中国民族志》。解放后,曾被聘为上海文史馆员。姚明辉除了开创中国地理教育先河之外,还创办了西城小学,后改为蓬莱路第二小学。他与黄炎培等人一起创立过上海教育学会。
姚文楠的孙子大律师姚兆里,早年曾创建参加过田汉组织的南国社。唐槐秋在回忆录中曾提及,南国电影剧社刚成立的时候,就是由姚兆里负责与房东交涉,先不交房租入住,结果凭着姚大律师的手腕,一切安排妥当,房外贴上了“南国电影剧社筹备处”的招牌,才得以开展活动。所以,姚兆里是最早参加南国剧社的八个发起人之一。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应该留存他一笔。


图7 姚兆里与李平书孙女李迪君的合影



图8 作者与姚文楠曾孙姚今士(右)合影。


姚氏的后人,都和上海滩的名门望族结亲。姚兆里娶妻李迪君,是辛亥革命后上海民政厅长李平书的孙女。这里有一张姚兆里和李迪君的结婚合影(图7)。李平书的儿子李祖芳娶妻叶醴文的次女叶常桂,姚文楠和叶醴文(曾经出任敬业学堂校长和上海教育学会会长)是儿女亲家,姚文楠之子姚明涛娶妻叶醴文的三女叶常桂,生有一子姚兆里,后来不幸病逝,由她的妹妹四女叶鸿桢续弦。姚文楠的儿子姚明涛也是一位地理学家,可惜在新疆进行测绘地理形势图时,不幸被兵匪杀害。
清华大学教授叶企孙是叶鸿桢的弟弟,在兄弟之间排行第三,原名叶鸿眷,是姚今士的舅公公。叶企孙是我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者,一代宗师,也是航天航空事业,以及国防科学的开创者,他长期任职清华大学,桃李满天下。今天中国“两弹一星”的专家,基本上都是他的学生和再传子弟。姚家还和上海著名实业家郁家结过亲。
姚明辉之子姚肇均在大同中学和市三女中执教过,女儿姚兆如曾任上海宝山中学校长。姚肇均的儿子姚天保在上海建材学院任教,女儿姚云保是松江二中高级教师。姚兆里儿子姚今高是市八中学的高级教师。我的同事姚今士曾经在杨浦区二十五中学和杨浦实验学校执教。姚氏家族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源远流长,泽被后代。真可谓“绛帐高悬黄浦滨,桃李春风满天下”。


OLD PHOTOS

|
以上图文选自《老照片》第129辑
姚氏兄弟在旧上海
文图 | 周允中


姚波 发表于 2024-1-16 13:17:5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姚氏兄弟在旧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