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波 发表于 2014-3-3 19:43:27

姚公庙,一缕难忘的情思


姚公庙,一缕难忘的情思


www.hfnews.gov.cn 2011-08-16 来源:合肥晚报

http://www.ah.xinhuanet.com/hfnews/2011-08/16/xin_00308081611112502340011.jpg姚兴大战金兵    http://www.ah.xinhuanet.com/hfnews/2011-08/16/xin_01308081611111091938212.jpg金寨路高架穿境而过http://www.ah.xinhuanet.com/hfnews/2011-08/16/xin_02308081611113903034413.jpg那里的站牌仍然叫姚公庙    金寨路高架桥跨过南二环不远,有个公交站名叫姚公庙。十几年前,那里还是合肥的南郊。如今再去游玩,街头巷尾已经和市区没有两样,尤其是夏天的夜晚,天空中弥漫着烧烤、龙虾的混合味道,简直热闹极了。
  曾经是一个小镇
    合肥的城市建设步伐的确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上世纪70年代初,张建国先生下放在常青乡姚公村,后来返程回到了家乡。
    从1985年开始,他所在的工厂在合肥设立了办事处,作为主管销售的副厂长,每年都要往返合肥好几次。巧的是办事处就在他以前下放的姚公村附近,那里的田地早已变成了城中村,农民也成了市民。
    张建国先生说,前几年他退休了,但每年至少还要到合肥来住上一段时间,一来这里有许多好朋友,二来他在姚公庙附近的小区置办了房产,还是觉得呆在这里比较踏实。“姚公庙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他指着从东风机械总厂小区的六十四中里走出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厂驻合肥办事处许多同事的孩子都是在这里上的学,他们就像土生土长的当地学生一样,哼着时尚的小调,每天上学、散学,俨然就是姚公庙的“侠们”。
    听以前的老乡们说,姚公庙以前是个小镇,当时距离合肥市区是13华里。管辖着9个村委会,109个村民小组,全镇有2万多人。记得刚到姚公村那会儿,姚公镇还是曙光人民公社。公社“知青办”的同志骄傲地对他们一班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下放知青说,这里是合肥的南郊,不是江南赛过江南。全乡1400多亩耕地,既有水稻,也有蔬菜,常青乡的名称就是蔬菜四季常青之意,乡里还有集体企业,是个富裕的乡镇。
    起初,张建国先生以为姚公庙的人一定大多姓姚,事实上却并不是这样,他所了解到的是那里以张、李为大姓。
    姚公庙的一位老住户李先生点头肯定了他的说法,并介绍说,张建国先生下放的姚公村委会成立于1961年,当时有15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2000多人。那里也是姚公镇政府的驻地,距离合肥又近,能够下放在这里是福气。
    现在的姚公庙早在2002年合肥市规划调整的时候,就划归包河区常青街道,姚公村也变成了姚公社区居委会。
    槐树下的记忆
    长虹一样的金寨路高架桥把姚公庙装点得璀璨、奔放,似乎已经难觅乡村的踪影。但曾经在这里读书的王淼,却时时被记忆里的姚公庙槐花打动着。
    王淼是在那里的一所影视学院读的编导专业,闲暇时喜欢一个人徘徊在姚公庙附近的十五里河。那时,河水清澈见底,岸边杨柳依依。往回走,金寨路旁有许多槐树,一到夏天,上面开满了白色的槐花,风一吹,飘飘扬扬,落英缤纷。
    姚公庙的乡亲善于用槐花做菜,其中槐花蒸虾米特别下饭。至今,王淼还记得当地人打槐花的情景。漂亮的村姑和嫂子一起在地上铺上一床被单,优雅地挥舞着手中细细的竹竿,轻轻地拍打着槐树,旁边是兴奋玩耍的孩童,他们一边来回奔跑,一边哼唱着童谣:“笨槐槐,笨槐槐,大家不挣自己来。蒸虾米,炒鸡蛋,一顿能吃两大碗……”
    那时还不流行QQ和E-mail,他每次写信都要跑到槐树下的邮筒前,把贴了八分钱邮票的信封连同寄托了无限思恋的话语,一起寄往老家。因为在老家,他的初中同桌还在当地的护校读书。
    再回姚公庙的时候,这里已经旧貌换新颜。他在微博上写道:“操场没有了,教学楼空了,连曾经住过的寝室楼都消失了。当年依偎在寝室窗前,不远处是一片荒凉的坟地,当时还惴惴不安,不知那里掩埋了多少岁月的沧桑!”他说十分怀念姚公庙的槐树,还有阜阳人卖的“枕头馍”。
    在祁门路和三河路交口附近,姚公社区的张先生介绍说,以前这里是有一座庙,里面供奉着姚兴父子的神像。据老人们回忆,当年是两进房屋,中间有一个院子。1938年日军侵占合肥的时候,姚公庙已经破败不堪。一些逃荒要饭的住在里面,到处都是稻草和垃圾。
    姚公庙里面还有一口钟和一面鼓,老人们说鼓是红色的,上面红漆脱落了不少,斑斑点点的,要饭的经常击鼓取乐。解放后,被一个名叫张本山的风水先生拿回了家,从此下落不明;而那口大钟是铁铸的,上圆,口面呈八卦形。当年日本人侵略合肥时就是经过这里进攻德胜门的,这口钟也在那次战斗中被子弹崩掉一块,后来被送到合肥西门的十字庙里了。
    庐州有三个姚公庙
    姚公庙原先叫姚李二公庙,祭祀的都是合肥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将。我在《嘉庆·合肥县志》找到了相关记载:“姚李二公庙,在德胜门外十三里,祀宋统制姚兴、招抚使李显忠。”那后来为什么改名叫姚公庙呢?
    庐州历史上其实有三座姚公庙,除了这里以外,“又南乡亦有姚公庙”。同时,据《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北乡定林铺还有一座旌公庙,也是祭祀姚兴父子的。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铁骑直抵江淮流域,攻陷军事重镇寿春。兵马副都监姚兴率部飞速向庐州挺进,在北乡定林铺遇敌先头部队五百骑,大败金兵。后来,金兵大批部队强渡淮河,姚兴带着自己17岁的儿子与金兵相遇于和州尉子桥(今属巢湖市居巢区),在号称十万金兵的金戈铁马面前,姚兴所部的三千将士毫无惧色,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姚兴父子和手下的兵士一起壮烈牺牲。
    对手完颜亮闻报后也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写了一首《吊姚兴》:“独领孤军将姓姚,一心忠孝为南朝,元戎若假征兵檄,未必将军死尉桥。”
    庐州的老百姓自发地集资修建了姚李二公庙,并得到了官府的资助,历史上多次翻修。1854年,太平军占据合肥,姚李二公庙和南乡姚公庙、北乡定林铺旌公庙一起被焚毁。一直到光绪初年,庐州老百姓又在离城十六里远处重新为姚兴立庙,是个两进三间平房,里面供奉着姚兴父子的戎装塑像。
    姚公社区的张先生说,这座庙一直保留到解放以后。1958年的时候,已经部分倒塌的姚公庙被彻底拆除了。
    庙宇是从庐州大地上消失了,但姚兴父子英勇不屈的事迹随同姚公庙的地名一起千古流芳。
  手记
    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其实说的就是那个时候的事情。1126年,金兵攻破了开封,徽钦二帝做了俘虏,宋高宗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称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
    当时金兵经常南犯,一度跨过淮河,紧逼庐州,姚兴就是在那时逐渐成长为一员猛将的。
    《咸淳临安志·姚兴传》云:“姚兴,旧名叔兴,新城姚村人。有勇力、善武艺。为统制官,隶王权。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入,寇兵至和州尉子桥,兴以一军三千人力战,权置酒仙宗山上,拥群刀斧自卫,殊不援兴,兴刹虏数百,以援不至而没。朝廷为之立祠,以表其忠。”
    我在《合肥地名谭》上也看到了“姚公庙”的章节,里面说姚兴父子率400余骑,不知两者哪个更准确,列此待考。
    同时,姚公庙还有几个关于地名来历的传说,一是说几百年前,姚公庙有一位姓姚的先人,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去世之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由当地的“八大户”出钱,为其修建了一座庙宇。
    还有一种传说是,几百年前,一位姓姚的大官抗命朝廷,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从京城逃亡到庐州,在城南一片偏僻的地方住了下来,后人为了祭奠先人,建庙祭之。
    这当然都是故事,我们不妨姑妄听之。(李云胜 文/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姚公庙,一缕难忘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