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波 发表于 2014-6-9 09:09:54

吐纳珠玉卷舒风云——姚奠中的学识与书艺

吐纳珠玉卷舒风云——姚奠中的学识与书艺
作者: 解小青

  姚奠中原名豫太,字奠中,后以字行。别署丁中、丁一。山西省稷山县南阳村人。生于1913年,现在已91岁,却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每天笔耕不辍。
  在堂兄弟六人中,姚奠中是惟一能由小学、中学而大学的幸运者。在伯父慎修的督导下,私塾和小学时,他就读了《四书》、《左传句解》等书。初中时代,又读过了《史记》、《十子全书》、《通鉴辑览》、《说文解字》、《薛氏钟鼎款识》、《天演论》和鲁迅、茅盾等人的新小说、新诗以及鸳鸯蝴蝶派的作品等等,其中不少能够成诵。高中毕业时,他已能写一手先秦诸子风格的古文,能作长篇歌行体诗,能书,能画,能刻印。
  姚奠中回忆说,当时有位老师劝他走艺术的道路,认为他走这条路一定能成为大家;但另一位老师却说他读书好,文字好,走学术道路才是正经。几经犹豫,姚奠中终于决定选择学问这条路。之后,他先肄业于山西教育学院,后又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肄业,最后就学于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受教于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并考取了章太炎先生招收的惟一的一次研究生,名列七名中的第四,时年22岁,从此开始自觉地走上学术道路。
  1936年,读研究生尚未毕业,姚奠中就已经开始教书。所教科目相当宽泛,有文学史、哲学史、有通史、经、子专书,有诗、词、文选,以至文字学、文艺学等等,不下十余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战势流转,从江苏、安徽到四川、云南、贵州,先后在苏州章氏国学会预备班、安徽泗县中学、安徽临时政治学院、四川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贵阳师范学院、云南大学、贵州大学等学校任教。在泗县教书时,姚奠中还组织了一个“菿汉国学讲习班”,实践自己教育救国的理想。当时,他手拟教条十则,各系以短文阐释,其条目有:“以正已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不苛于人,不阿于党,不囿于陋,不馁于势,不淫于华”,这些思想对当时一些青年起了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1951年秋,姚奠中重回故乡,在山西大学中文系执教。
  几十年来,姚奠中终日寝馈于浩瀚的古籍之中,出版了《中国文学史》、《庄子通义》、《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家年表》、《中国史略讲义》、《姚奠中论文选集》、《姚奠中诗文辑存》等专著。发表过有关中国古代文、史、哲方面的论文百余篇,特别是《古文尚书讲疏》、《屈原的有无问题》、《书注与读书法》、《论治诸子》等文章,在当时都有其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他治学实事求是,文章字字征实,不蹈空言,语语心得,不因成说。
  姚奠中不仅于国学博综覃思,识解超迈,补前人所未逮,而且在多年的游历中,走名山大川,寻残碑断碣,于古文字学和金石学亦十分精通,从而使其书艺所取借鉴十分深广。学识和书艺相滋发,成就卓著乃其必然。姚奠中于诗、书、画、印,博综兼擅,特别于书法,真、草、隶、篆,观其会通,上溯周秦篆籀,下至六朝碑版,容纳颇丰,熔铸已意而能自成一家。虽然他从不以书法自名,但成就有目共睹,实至名归。
  姚奠中的书法,以钟鼎立体,又收小篆,分隶笔意,还显示出楷书的提按偃仰、方圆使转,无论形体、布局、行笔、用锋以至肥瘦、疾徐,无不尽善。其行草书,从楷书化出而用笔更多篆籀意趣,形成独特的风格。全文古篆,笔力沉雄。隶书则力感圆厚,端严沉雄中颇具灵动。所书小楷,亦是大字气局,与传统的小字取势灵巧,用笔轻便不同;至于大字,在谨严的结构中,更是注意用笔的凝涩与拙朴,以圆笔为主,间参方、侧,求其巧变,随机应势。所见所学,尽流于笔下。如果不是深于篆、分、真、草源泉流本末,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浑融境界的。其书法以篆意强其骨,以隶意开其势,融合颜真卿、何绍基和北朝碑志以及南朝刻石《瘗鹤铭》等,锋芒不见而愈感硬爽遒劲,结体舒散而精炼浑厚。
  姚奠中平时作书,对笔和纸并不十分挑剔,纯以中锋逆入,涩进疾行,用笔讲究涩感,特别是像出撇时,起如蚕头,蓄势沉厚,即使细如游丝,亦有力鼎万钧、空灵跌宕之感,再加上章法散落,行气圆满,更增加了其书作凝重、拙朴的意味,一方面反映出姚奠中力求高古的审美意趣,另一方面也是其气识、学问和艺术理解的融会。深厚的学问功底培养并形成了他对艺术的独特体验,他对书法的认识,不仅重在探讨其艺术性,更重在凸现其学术品格。
  姚奠中认为,汉字从造字开始,就“初文”来说,已具有具象与抽象两方面的特点,也即具有再现与表现两个方面,这已经决定了书法也具有这两方面的特质。“六书”中象形一类,基本上是以图画为基础,是具象的,再现的;另有一部分却是想画而无法画的,如刀可画而刃不可画,气可画而风不可画,云可画而天不可画,不能画的用符号表意,这些属于指事一类,是以表意为基础,可以说是抽象的、表现的。从甲骨文、钟鼎文到小篆、隶书、草书,就文字本身而言,已具有了艺术的要素,这种先天具有的艺术素质最终使书法从作为工具的文字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
  艺术的核心是形象,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但书法所具有的形象和绘画一类的形象又是不同的。姚奠中认为,绘画摹写的对象是现实存在的“物”,而书法摹写的是传统的文字,如果说文字中还存在有“物”的影子的话,那也只是间接的而非直接地去再现它,所以没有任何一个人要从自然物身上去练习牛、马、人、兽等字的写法。画家的基本功是素描、写生,而书法家的基本功是摹碑、临帖;素描、写生工夫不行而要成为有所创造的画家很难;同样,临摹和工夫不够,而要成为形神完备的书家也不可能。当然,绝不可偏废的另一方面是书家作字,尽管是再现字象,但也必然要表现他个人的思想感情以至精神面貌。
  姚奠中书作内容大都是自己做的诗,以书法言诗外之事、诗外之情。他曾写过一首诗:“居官不屑为身谋,宠辱由他无怨尤。世界通观真卓识,瀛寰一志足千秋。”行草写就,收入《姚奠中书艺》。整张字写得朴实无华,若不经意,唯求痛快,章法上自我兴致,任意调度,从笔墨之间可以感受到一种坦荡的人格。可以说这是姚奠中的书法作品,更是他的人格写照。姚奠中从不抑人,也不自炫,严以律已,激励后进,博得学界和书界同仁的一致尊重。他常说,字能移人性情,要避免俗、弱、媚、软。这是姚奠中的书作大气磅礴,给人一派刚直浑厚之感的原因,也是他的书作没有俗媚娇柔之态、没有恣肆轻佻之迹的原因,更是他一生磊落坦荡的原因。
(摘自《中国书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吐纳珠玉卷舒风云——姚奠中的学识与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