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波 发表于 2014-8-10 16:01:37

读一分区抗战老兵姚雪森《狼牙山》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4-2 20:53 编辑

读一分区抗战老兵姚雪森《狼牙山》

作为一个现代战争史的独立研究人,是没有很多机会去查阅国家历史档案和军内历史档案的,也没有很多机会与战争年代的过来人交谈的,所以我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块战争史拼图,有许多是不准确的和缺损的,出现错误也是难免的。好在我能知错必改,及时用新发现的史料进行更正修补就是了。 那些战争亲历者自己讲述的战争故事,就是我补充自己新发现史料的一个重要来源。 2014年6月17日,有一则不经意的新闻:中国青年出版社在京召开“姚雪森长篇小说《征程四部曲》新书发布会暨赠书仪式”。原海航政委单大德海军中将、原某军军长房扬达等特邀嘉宾共50余人,以及首都多家新闻媒体出席了发布会。《征程四部曲》的作者姚雪森系原海航副司令员,抗战年间的一分区老兵。虽然他写的是“长篇小说”而不是“历史”,但他的小说是在他本人亲身经历过的真实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所以这又是一部自传体的长篇小说,从中发现哪些是真实的历史场景,哪些又是虚构的历史情节并不是难事。







作为一个十分熟悉并一直研究一分区历史的人,我感觉到姚雪森的这部书对研究一分区史的含金量很高,高到其价值难以估量的地步。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或者以前历史拼图的关键地方,都被姚雪森的这本书所补充、所证实。我在后面会仔细谈到。 先看姚雪森的简历,我再沿着这个简历的线索一点点往真实处分析讲解。

姚雪森,河北易县人,1924年出生,1938年参军,1939年入党,战争年代曾任干事、指导员、教导员、营长、科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平津、辽沈、太原、兰州等战役。1950年被选为飞行学员,进入海军航空学校第一期学习飞行。1952年毕业后,担任海军第一支轰炸机部队——航一师一团第一任团长,1954年驾机率部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战役,参加了接收旅顺苏军装备移交,完成了喷气式轰炸机改装,成为四种气象飞行员和指挥员。1955年驾机率部参加了辽东半岛大演习,因飞行成绩优异受到彭德怀、贺龙、聂荣臻、叶剑英四位元帅接见。一直在海军航空兵飞行和工作,曾任飞行团长、师长、东航参谋长、二航校校长、海航副司令兼参谋长(副兵团级),并在海军、海航党委领导下创办了中国海洋直升机公司和中国海洋航空公司,担任首任董事长。1985年离休。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我从姚雪森的简历并结合姚雪森的“个人传记体长篇小说”来做个评注。姚雪森这部《征程四部曲》一共四本,第一部《易水河》,第二部《狼牙山》,第三部《铁血情》,第四部《海空恋》。其中,第一部谈的是易县抗战初期的事,第四部谈的是解放后在海军航空兵那点事,与我们的研究主题不符,姑且舍去。我们在这里,只谈有关一分区抗战往事的第二部《狼牙山》,以及有关一分区组建的部队、即四旅在解放战争的往事,这就是第三部《铁血情》。 首先从姚雪森的籍贯和出生地讲起。姚学森是河北易县高陌村人。高陌村,今天是高陌乡,在易县县城东南方向,距县城3.5千米,为平原乡。这对大部分村落在山区的易县来说,高陌村应该是一个比较富裕的村子。这个村子的姚姓人家很多(今天依然很多),是个大姓。

看看易县地图就知道,高陌村在易县东南,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高陌村的所在位置,是在易县当地土著军队赵玉昆的地盘上,赵玉昆是东邵村人,在这些地盘上参加的军队,只能是赵玉昆的十路军。 在1939年1月杨成武率一分区八路军进驻易县狼牙山地区之前,易县是三分天下:易县东南连接定兴、徐水地区的是赵玉昆的部队,狼牙山南即易县西南地区是孟阁臣的军队,这两支军队挑头的都是原东北军的游兵散勇,一个号称七路军、另一个号称十路军,但都被晋察冀军区八路军收服。赵玉昆军队归冀中军区八路军领导,给了一个“游击军三总队”的番号;孟阁臣军队归晋察冀军区八路军领导,给了一个“晋察冀军区六分区”的番号。除此以外,狼牙山北从易县县城的易涞公路一线,因交通便利,易于调兵,是日伪军的实际控制区。在此之前,杨成武的一分区八路军活动的地域是涞源县以西的贫瘠山区。 事实上的确如此。高陌村小青年姚雪森,1938年参加抗日军队时,参加的是赵玉昆军队的宣传队,对外号称“曙光剧社”。当年姚雪森十四岁,小学文化。当年赵玉昆军队中,大都是“易定徐”这三县的青年人。这没有什么奇怪的,赵玉昆是易县东南的东邵村人,赵玉昆的参谋长宋学飞是东霍村人,在高陌村与东邵村之间。所以,本地人招本地兵,招的就是个“乡党”,这些人的父老乡亲,不是紧邻就是乡邻。同样,当年,1938年的狼牙山南的易县西南地区,那些当地青年大批参加抗日军队,参加的也是孟阁臣的军队。许多有文化的进步青年被分配到孟阁臣的六分区宣传队,对外号称“先锋剧社”。当时就是这么个历史状况,你躲避不开,不承认也不行。 但不管当初参加的是谁的军队,以后写个人履历,这些人几乎都将自己参加的军队写成“八路军”。这原因很简单,因为只有参加八路军才算是“参加了革命”。 杨成武的一分区八路军1939年1月开进易县狼牙山地区,消灭了孟阁臣军队的七千人,却保留了赵玉昆军队的五千人。赵玉昆军队的隶属关系从冀中军区转到了一分区,成为一分区的所属部队。考虑到赵玉昆军队的特殊性,一分区开始在赵玉昆军队中秘密发展党员,建立不公开的党组织。十五岁的姚雪森,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吸收加入共产党的。当年赵玉昆军队中的宣传队的副队长,即曙光剧社的负责人,名叫许大一。在姚雪森的书中许大一被化名“徐大一”。 许大一在一分区干部中小有名气,曾和王栋一起在一分区政治部青年股当干事。抗战后期,改任地方干部,曾任徐水县委副书记。1945年9月张家口解放后,任张家口市一个区的区长。解放后,许大一改名叫“田夫”,曾任北京市科技局副局长、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前年去世。 1940年初赵玉昆叛变。有关赵玉昆叛变的准确时间,我一直找不到。杨成武记得是春节前,我也一直以此时间为准。在姚雪森的书中,给出了准确时间,是在1940年的3月2日,阴历的1月24日。那一年的春节是在阳历2月8日。 赵玉昆叛变时,正逢一分区陈正湘、袁升平离开不久,杨上堃事件发生之前。说赵玉昆的叛变与这前后两件事没有关联,鬼都不信,只是从没有人做过深入研究罢了。赵玉昆军队的原驻地在易县东南,他叛变之前,杨成武根据聂老总的指示,将赵玉昆支队的两个主力团,二十五团、二十六团都往西调,远离开原驻地。姚雪森的书中写,二十五团调到良岗一带,二十六团往西更远。赵玉昆叛变后,二十五团经过审查清洗,留在了一分区,成为主力团;二十六团被调到郭天民的二分区,一去就被解散,不复存在。 赵玉昆叛变投敌,究竟带走了多少人?以前的书中、包括《杨成武回忆录》都记载不详,这回姚雪森给了个数字,一起带走的五百多人,加上以后找他的,有八百多人。这都是“前八路军”。 1945年鬼子投降,一分区主力三团奉命从涞源县东进,准备参加解放北平的战斗。三团先解放了日伪力量相对薄弱的涞水县城,然后回头,攻打易县县城。在易县城外围有一个日伪据点,只有一个炮楼,守炮楼的82个人,清一色从一分区跑过去的前八路军。其中有两个还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清楚知道,如果被八路军俘虏,他们的命运不会像日本人和伪军一样,受到宽待。作为八路军的逃兵,他们知道被抓回去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只能拼死抵抗。打这个孤立的炮楼非常艰难,八路军死伤六十多,担任进攻的半个连没有了。战斗的结局,炮楼中的82个人,只留下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其余人无一能活命,即使举着手出来也被当即一枪毙命。 仗是三团的部队打的,姚雪森当时的身份是三团锄奸特派员,所以紧接在这后面发生的一件事,与姚雪森和三团团政委郑秀煜有关。我暂且先不讲,按时间顺序放到后面再讲。 当初赵玉昆叛变,将身边部队中身份公开的党员干部一律抓走,对姚雪森这些家在附近的半大孩子一律从宽,放他们回家。姚雪森他们跑回来,又回到一分区参加了八路军。当然,这中间也会有反复,一些人回来参加了八路军,以后又再次跑到敌人那边。战争年代,没有什么“怜悯”一说,叛变被抓住,下场只能有一个,就是活埋。 回来后的姚雪森,因为是党员,又有点文化,留在原赵玉昆的老部队二十五团里当干事。在二十五团,他经历了百团大战中的东团堡战斗,那一仗二十五团没有参战,所以姚雪森没有写出个什么来。在这一点上他是实事求是的。接着是第二年,著名的1941年夏秋季反扫荡,一分区出现狼牙山五壮士的那次反扫荡。狼牙山顶被困的四万军民在邱蔚带领下突围的碾子台,二十五团也在碾子台几进几出。我在姚雪森书中的收获,是鬼子将碾子台周围的村子都烧毁了,唯独留下了碾子台没烧。这说明什么:说明小鬼子的扫荡计划中将会反复利用碾子台,给自己预先留下一个能供部队宿营的地方。 以后的姚雪森,又被调到了易涞支队,由干事改变为副指导员。以后再到保满支队,此时,已经是1942年,两位红军干部张行忠、郑秀煜主管保满支队的历史时期。姚雪森的书,使我明白了一个以前不知道的事情。当时一分区所有的主力部队和地方支队,都直接由分区司令部领导。唯独保满支队不同,由三团代为管理和领导。所以保满支队的人员配置,任务下达,均来自驻扎在满城县岭西村的三团团部来领导。在姚雪森的书中,记述的是三团肖团长、龙政委、赖副团长,都没有错。他没有明确点名,但三团当时确实是团长肖应棠、团政委龙道权、副团长赖庆尧。 由于姚雪森有言在先,他写的是长篇小说,不是历史,所以可以将一分区在保定的所有作战、侦察行动都归结到保满支队的身上,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我以前分析过,八路军在保定的地下组织,有晋察冀军区和社会部情报站系统、有冀中军区及几个下属军分区情报系统、还有冀西紧靠着保定的一分区和三分区。仅一分区,就有敌工科、锄奸科、三团侦察连、保满支队几个部门分别对保定作战,各干各的。比如炸电影院,是锄奸科派侦察员搞的;偷袭保定特务机关,是三团侦察连搞的;化装成娶媳妇的迎亲队伍偷袭据点,是三团长郑三生上任后亲自指挥的战斗。将各部门的战斗成果都归结于保满支队一家,这就是长篇小说所允许的。 与此相适应,姚雪森还讲了保定的汉奸特务队。就像在保定的八路军是多条系统一样,保定的汉奸特务队隶属三个不同的系统,相互并不通气,也不熟悉,这就给了八路军可以装扮成特务队,大摇大摆混进保定的机会。 姚雪森在保满支队从副指导员,升为指导员,这中间还发生过一次艳遇。他本有个很漂亮的女朋友,他的同村人,1939年参加的八路军,当时在一分区卫生部当护士。保满支队的驻地,有个房东姑娘,当时村里的三大美人之一。美人的头一号是个妇救会干部,看中了八路军的一个连长,红军干部,她大胆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心。这是真实的故事,在《杨成武回忆录》中有文字记载,杨成武也当众表示了支持。这个军队干部南方人,人长得很秀气,1945年在保满支队改编的新二团当副团长,解放战争初期牺牲了。据说在满城建有他的墓地。          一分区新二团副团长黄甫俊

不亚于那位美人的房东女儿,时常主动向主人公接近以示好。一次,拉主人公下地道,在地道里两个人偷吃禁果。姚雪森能大胆坦率的讲出这件并不算“崇高”的事情,我认为此事是真的发生过。姚雪森说,由于连年战争,易县农村的小伙子都当兵去了,农村的青壮年男青年很少,大姑娘到了岁数没有婆家,惦记和亲近八路军干部战士也是正常的。 在书中,主人公是有女朋友的,跟他是同村的,小几岁,1939年参加八路军,当时在一分区卫生部医院工作。书中主人公的女朋友叫柳雪梅。姚雪森将自己名字中的一个字给了书中的人物。作为易县人,姚雪森和他的女朋友也会与其他在一分区八路军的易县人交往,最接近人物原型的,就是被称作“大胡和小胡”的“二胡”。书中调侃说,让大胡找个红军干部,小胡找个“三八式”。这两个原型人物,就是一分区的胡雪琛和胡敏英姐妹。姐姐找了一分区组织科长黄连秋,妹妹找的是一分区组织科干事宫呈祥。
发生地道这件事不久,姚雪森离开了保满支队,调到主力三团。最初在三团的副官处任指导员。这是我研究一分区多年,至今刚知道三团里有这么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实际上管理的是三团团部的“几大员”,管理员、炊事员、理发员等等。职位最高的是个邱管理员,陕西人——暂且打住,讲到这里我就认为是可信的。三团长肖应棠是陕西人,他喜欢在身边安插陕西老乡是有名的。但“邱”姓湖南人多,陕西人姓邱的极少。
这本书还解了我的一个困惑。一分区司令部曾有一个在全分区都有名的刺杀教官段廷起,在《杨成武回忆录》中也被提起。这个人来自旧军队,刺杀技术很好,学的是“东洋刺”,即跟日本军人一样的刺杀技术。这个教官一度在一分区很受信任,是李青川训练科的下属,杨浩的同事。也是那位从一分区司令部叛变的参谋李铁石的好友。但以后,这个人下落不明,就像曾经的一分区司令部警卫连连长吴炎一样。看姚雪森的书才知道,在形势最紧张的反扫荡年代,这个教官被下放到三团,就留在团部副官处。以后不知道结局如何。 不久后,姚雪森下到连队,在二连任连指导员。此时,营一级机构已被撤销,有些营长、副营长都到连里任职,姚雪森能继续任连指导员,可见上级对他的信任。 姚雪森没有讲他调动的时间,这其实是很关键的问题。我的分析,姚雪森调动的时间,是在1944年的9月,杨成武上任冀中军区司令员,临走时推荐三团长肖应棠接任一分区司令员,团政委龙道权接任一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肖、龙走,接替三团长、团政委的是两位江西人“二郑”,郑三生和郑秀煜。郑三生是原三团参谋长,越过副团长黎光直接被提拔为团长;郑秀煜以前是保满支队副政委、政委,从那里被提拔到三团任团政委。 郑秀煜从保满支队到三团的时候,临走时带了几个保满支队的干部充实到三团,姚雪森是其中之一。 但姚雪森终究是在写小说,不是写历史。为了故事叙述的简单方便,三团换领导这一节他始终没提,也就是说,直到抗战胜利,解放战争开始,三团领导一直是团长肖应棠、政委龙道权。为什么就不写三团换领导呢? 1944年的9-11月份,是一分区主力部队的大练兵时期。12月,“根据形势发展,分区党委决定,抽出训练成绩较好,战斗力较强的三团,与涞源县、广灵县支队一起,组成北进支队”,由一分区副司令马辉、副政委龙道权带领,深入到广灵县、蔚县、阳原县、怀安县活动,歼灭分散的敌人,扩大解放区。当时姚雪森在三团二连任指导员。一连、二连都是三团的主力连,每个连队就配有两挺重机枪,当年的主力八路军也很少见。这次北征的经历姚雪森写进了他的书中,解开了许多我曾经的不解之谜。 1948年,华北步兵学校成立,在组建政治部班子的时候,抗战干部张迺更被任命为政治部主任,红军干部郑旭煜被任命为副主任。军队干部,讲究个资历,要论资排辈的。郑旭煜是44年团政委,张廼更是46年团政委,资历上差了两年。你再有政委张明河的撑腰,也不能骑在红军干部的头上。郑旭煜是一分区干部,那时的山头主义严重,一分区干部们聚在一起,难免会为郑旭煜打抱不平。后来打听到,郑旭煜有一个“鸦片问题”,压在他的头上没有解决,直到解放初期才算解决。 查《马辉回忆录》,三团北进到蔚县的时候,有一次一股敌人,押送十多缸大烟到阳原县城去。马辉“当即找来郑旭煜政委,让他带领一个连,抄近路去消灭这股伪军,把这批大烟全部截回。”以后还有几次战斗,郑旭煜单独带部队完成的,但那都是粮食什么的,与大烟无关。 据说,这批大烟后来跟俘虏一起押运赶到后方,大烟少了很多。在那个年月,大烟不仅是抽的,还作为硬通货流通在市面上,与黄金一样好使。你大烟土少了许多,怀疑你弄到哪里去了?贪污了?换成钱了?当时不少人问郑旭煜,可他自己也是一脑子糨糊,说不清楚。 在当年北征亲历者姚雪森的书中,我知道了事情的始末。 蔚县属察南地区,长期是日伪占领区。由于日伪的腐蚀政策,鼓励当地种植大烟,使得许多当地人都普遍吸食大烟。三团开进蔚县,这是1937年底抗战初期杨成武独立团打下的地盘,那时还并没有多少人吸食鸦片。但1945年初的情况就不同了。当地抗日政府将自愿报名参加八路军的几十名青年送到三团,结果发现这些当地青年都是大烟鬼。这使三团领导很是为难。退回去,打击人家的抗日热情,不大合适;让他们戒烟,鸦片烟又不是说戒就能戒的。无奈之下,只好将缴获的鸦片烟让他们吸点。三团将在蔚县缴获的大烟、银元、钱财和俘虏,押送到冀察军区所在的涞水县李各庄。大烟和钱财都少了许多,怪罪到三团负责政治工作的最高领导(感觉不是怀疑,是怪罪)郑旭煜那里。这就是所谓的“大烟事件”。 三团完成北征任务后,部队从察南回撤,回撤路上突然紧急集合,进行清查,在问题较多的一个部队中,查出战士们身上隐藏的大烟泡三百多个,现大洋五十多个,鬼子票五百三十元,伪蒙骆驼票一千三百多元,怀表五块……三团真是丢人丢大发了。三团政委郑旭煜做了检讨,开始在全团抓政治思想工作和纪律教育。 在回撤根据地的路上,三团得到了日本投降,抗战胜利的消息。日本人投降,三团接到了参加解放北平的命令,于是急速向东面走。与此同时,在察南战斗中负伤的二连指导员姚雪森,被提拔为团锄奸特派员,营级干部。这可是专门为处置自己人犯错误、包括整顿军纪设立的一个职务。姚雪森从保满支队到三团,是跟着郑旭煜一起走的,现在被提拔为三团特派员,毫无疑问也是出自团政委郑旭煜的提名。经过易县县城,先围住不打,打下涞水县城后,回过头来再打易县县城。 打易县县城之前,先要攻克角山据点,这就是我前面讲过的那个故事。守角山据点的,是赵玉昆手下的最得力的两个亲信,李善祥和乔黑子,这两个人都在一分区部队任过职。角山据点所有八十二个人(其中有两个十三四岁的孩子)都是从一分区部队出来的,所以拼死也不投降。在现实中,角山据点实际上是易县后山奶奶庙,位于易县城北15公里的洪崖山上。山上有年代久远的古庙群,主庙为“后土皇帝庙”,俗称“后山庙”或“后山奶奶庙”。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到三月十五都会人山人海。当初一座三层高的炮楼就设在奶奶庙的后院,地势最高的地方。 打下据点后,全部八十二个守据点人只活了一个,就是一个孩子,其余人全被打死。在外号李老二的身上,姚雪森缴获了一支德国造原装驳壳枪,双保险、单连发、快慢机,20发子弹的大弹夹,瓦蓝还没有褪掉。另外还缴获了几十发闪亮的原装驳壳枪子弹。这支枪团长和团政委都拿在手里赞不绝口,最后归了团政委。 因为团政委(当然是郑秀煜了,不能是龙道权)说:“军队有纪律,没有请示,没有批准,随意参战是错误的,也要受处分。”可团长悄悄对姚雪森说:“政委得了这么支好枪,不会处分你了。打死了赵玉昆的副司令李善祥,就是我们团的极大胜利。” 根据延安的安排,晋察冀军区的部署,接受郭天民的调遣,向北平进军,一分区几个团全部出动,但集结地点是不一样的。姚雪森只谈了他被任命为三团锄奸特派员后,要先向一分区锄奸科报到。锄奸科当时在易县与涞水县之间的位置,而三团已经进入到涿县。一分区另一主力二十五团在房山,冀察军区司令员郭天民、政委刘道生的身边。做这一点背景介绍很有必要,因为随即向张家口开拔后,是二十五团比三团先到的张家口。 北平接收无望,郭天民指挥冀察部队,从房山、涿县,途经怀来、宣化,调头转向西北,向已经被冀察的另一些部队占领的张家口进发。出发的时间是第二天早上六点。此时的姚雪森,正在一分区锄奸科,同锄奸科侯科长和几个干事,还有来自二十五团的张特派员开会。当年晚上侯科长吩咐,从食堂打饭回锄奸科,再从锄奸科自己的小金库拿点钱出来,炒几个鸡蛋,炒一个大白菜,又打了二斤酒,一来庆祝进军张家口,二来欢迎姚雪森。 有关一分区的人事资料,我在1944年秋季教导大队到冀察军区后,对一分区的人事安排基本不知。所以接替了原来杨德才担任锄奸科长的侯科长是谁?几个干事都是谁?我一无所知。但景山兄弟说过的“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特派员找谈话”,看来是一句老话,我在姚雪森书中的这里也看到了。 抗战胜利以后,对有叛逃、投敌、贪污行为的干部战士的处死,比以前“人道”了许多。不活埋了,改为枪决。对不知情或涉案不深的同案犯,从革命队伍中开除,释放回家。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很宽大的做法了。 关于一分区部队向张家口的急行军,其实是在大雨滂沱的状态下进行的。姚雪森的书中没有写天气状况,我在此补充一句。早上六点出发,“当天下午三点,部队到达了下花园,一个有电灯电话的小城。”在下花园,一分区部队看到了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富裕。在下花园小小的百货店里,牙粉、肥皂、鞋袜、油黄的饼干……应有尽有,都是以前没见过的。 在沿途的一口水井中,打捞上来了日军经过这里时丢在井里的十几箱子弹。把流着水的子弹压进枪膛打出去,竟然没有一发哑火的。在下花园乘坐火车经宣化(两天后宣化才被李光辉、杨森指挥的四十四团和四十团解放)到达的张家口。部队都乘坐敞篷车厢,只有三团的团部乘坐唯一的一节客运车厢。看到油亮的木条座椅,宽大的玻璃窗,连厕所都是白瓷的,让这些山里出来的土包子一个个目瞪口呆。雨儿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xyyanxin

姚波 发表于 2022-4-2 20:51:33

读一分区抗战老兵姚雪森《狼牙山》



本部分写于八年前的2014年的7月,比《高粮回忆录评注》正好早了一年。全文十三万字,本文八千多字,将姚雪森的长篇传记体小说当成史料来看,可以发现很多难得的晋察冀八路军的战争史料。作为一个现代战争史的独立研究人,是没有很多机会去查阅国家历史档案和军内历史档案的,也没有很多机会与战争年代的过来人交谈的,所以我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块战争史拼图,有许多是不准确的和缺损的,出现错误也是难免的。好在我能知错必改,及时用新发现的史料进行更正修补就是了。那些战争亲历者自己讲述的战争故事,就是我补充自己新发现史料的一个重要来源。2014年6月17日,有一则不经意的新闻:中国青年出版社在京召开“姚雪森长篇小说《征程四部曲》新书发布会暨赠书仪式”。原海航政委单大德海军中将、原某军军长房扬达等特邀嘉宾共50余人,以及首都多家新闻媒体出席了发布会。https://pic4.zhimg.com/80/v2-963e171341d19d5d611db36049e41cb3_720w.jpg90高龄“三八式”老八路 40年笔耕166万字皇皇巨著
《征程四部曲》的作者姚雪森系原海航副司令员,抗战年间的一分区老兵。虽然他写的是“长篇小说”而不是“历史”,但他的小说是在他本人亲身经历过的真实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所以这又是一部自传体的长篇小说,从中发现哪些是真实的历史场景,哪些又是虚构的历史情节并不是难事。作为一个十分熟悉并一直研究一分区历史的人,我感觉到姚雪森的这部书对研究一分区史的含金量很高,高到其价值难以估量的地步。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或者以前历史拼图的关键地方,都被姚雪森的这本书所补充、所证实。我在后面会仔细谈到。先看姚雪森的简历,我再沿着这个简历的线索一点点往真实处分析讲解。姚雪森,河北易县人,1924年出生,1938年参军,1939年入党,战争年代曾任干事、指导员、教导员、营长、科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平津、辽沈、太原、兰州等战役。1950年被选为飞行学员,进入海军航空学校第一期学习飞行。1952年毕业后,担任海军第一支轰炸机部队——航一师一团第一任团长,1954年驾机率部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战役,参加了接收旅顺苏军装备移交,完成了喷气式轰炸机改装,成为四种气象飞行员和指挥员。1955年驾机率部参加了辽东半岛大演习,因飞行成绩优异受到彭德怀、贺龙、聂荣臻、叶剑英四位元帅接见。一直在海军航空兵飞行和工作,曾任飞行团长、师长、东航参谋长、二航校校长、海航副司令兼参谋长(副兵团级),并在海军、海航党委领导下创办了中国海洋直升机公司和中国海洋航空公司,担任首任董事长。1985年离休。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https://pic2.zhimg.com/80/v2-e56bb299ef5a6dc13f1e3281e406e9d9_720w.jpg姚雪森 海航一师航一团团长https://pic4.zhimg.com/80/v2-1ab43e9dca5c203bc1777b9e4b55e5ef_720w.jpg前排右三 海航姚雪森校长
我从姚雪森的简历并结合姚雪森的“个人传记体长篇小说”来做个评注。姚雪森这部《征程四部曲》一共四本,第一部《易水河》,第二部《狼牙山》,第三部《铁血情》,第四部《海空恋》。其中,第一部谈的是易县抗战初期的事,第四部谈的是解放后在海军航空兵那点事,与我们的研究主题不符,姑且舍去。我们在这里,只谈有关一分区抗战往事的第二部《狼牙山》,以及有关一分区组建的部队、即四旅在解放战争的往事,这就是第三部《铁血情》。https://pic2.zhimg.com/80/v2-724283ddb4fc159fe56e3b24832847b9_720w.jpg
首先从姚雪森的籍贯和出生地讲起。姚学森是河北易县高陌村人。高陌村,今天是高陌乡,在易县县城东南方向,距县城3.5千米,为平原乡。这对大部分村落在山区的易县来说,高陌村应该是一个比较富裕的村子。这个村子的姚姓人家很多(今天依然很多),是个大姓。看看易县地图就知道,高陌村在易县东南,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高陌村的所在位置,是在易县当地土著军队赵玉昆的地盘上,在这些地盘上参加的军队,只能是赵玉昆的十路军。https://pic3.zhimg.com/80/v2-2ec56d37e552eb99d7c073e92e01af36_720w.jpg我很早就去过高陌村
在1939年1月杨成武率一分区八路军进驻易县狼牙山地区之前,易县是三分天下:易县东南连接定兴、徐水地区的是赵玉昆的部队,狼牙山南即易县西南地区是孟阁臣的军队,这两支军队挑头的都是原东北军的游兵散勇,一个号称七路军、另一个号称十路军,但都被晋察冀军区八路军收服。赵玉昆军队归冀中军区八路军领导,给了一个“游击军三支队”的番号;孟阁臣军队归晋察冀军区八路军领导,给了一个“晋察冀军区六分区”的番号。除此以外,狼牙山北从易县县城的易涞公路一线,因交通便利,易于调兵,是日伪军的实际控制区。在此之前,杨成武的一分区八路军活动的地域是涞源县以西的贫瘠山区。事实上的确如此。高陌村小青年姚雪森,1938年参加抗日军队时,参加的是赵玉昆军队的宣传队,对外号称“曙光剧社”。当年姚雪森十四岁,小学文化。当年赵玉昆军队中,大都是“易定徐”这三县的青年人。这没有什么奇怪的,赵玉昆是易县东南的东邵村人,赵玉昆的参谋长宋学飞是东霍村人,在高陌村与东邵村之间。所以,本地人招本地兵,招的就是个“乡党”,这些人的父老乡亲,不是紧邻就是乡邻。同样,当年,1938年的狼牙山南的易县西南地区,那些当地青年大批参加抗日军队,参加的也是孟阁臣的军队。许多有文化的进步青年被分配到孟阁臣的六分区宣传队,对外号称“先锋剧社”。当时就是这么个历史状况,你躲避不开,不承认也不行。但不管当初参加的是谁的军队,以后写个人履历,这些人几乎都将自己参加的军队写成“八路军”。这原因很简单,因为只有参加八路军才算是“参加了革命”。杨成武的一分区八路军1939年1月开进易县狼牙山地区,消灭了孟阁臣军队的七千人,却保留了赵玉昆军队的五千人。赵玉昆军队的隶属关系从冀中军区转到了一分区,成为一分区的所属部队。考虑到赵玉昆军队的特殊性,一分区开始在赵玉昆军队中秘密发展党员,建立不公开的党组织。十五岁的姚雪森,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吸收加入共产党的。当年赵玉昆军队中的宣传队的副队长,即曙光剧社的负责人,名叫许大一。在姚雪森的书中许大一被化名“徐大一”。许大一在一分区干部中小有名气,曾和王栋一起在一分区政治部青年股当干事。抗战后期,改任地方干部,曾任徐水县委副书记。1945年9月张家口解放后,任张家口市一个区的区长。解放后,许大一改名叫“田夫”,曾任北京市科技局副局长、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前几年刚去世。1940年初赵玉昆叛变。有关赵玉昆叛变的准确时间,我一直找不到。杨成武记得是春节前,我也一直以此时间为准。在姚雪森的书中,给出了准确时间,是在1940年的3月2日,阴历的1月24日。那一年的春节是在阳历2月8日。赵玉昆叛变时,正逢一分区陈正湘、袁升平离开不久,杨上堃事件发生前后。说赵玉昆的叛变与这前后两件事没有关联,鬼都不信,只是从没有人做过深入研究罢了。赵玉昆军队的原驻地在易县东南,他叛变之前,杨成武根据聂老总的指示,将赵玉昆支队的两个主力团,二十五团、二十六团都往西调,远离开原驻地。姚雪森的书中写,二十五团调到良岗一带,二十六团往西更远,在墨斗店、乔家河一带。赵玉昆叛变后,二十五团经过审查清洗,留在了一分区,成为主力团。二十六团因为团长韩宝书叛变,赵玉昆的叔叔任副团长,所以被调到郭天民的二分区。可能由于跑的人太多,二十六团最后被彻底解散,不复存在。赵玉昆叛变投敌,究竟带走了多少人?以前的书中、包括《杨成武回忆录》都记载不详,这回姚雪森给了个数字,一起带走的五百多人,加上以后找他的,有八百多人,总计约一千三百多人。这都是“前八路军”组建的伪军及特务队,与一分区八路军作战最顽固的核心力量。杨成武对这些人也毫不手软,派人暗地里制作炸弹炸死这些特务。1945年鬼子投降,一分区主力三团奉命从涞源县东进,准备参加解放北平的战斗。三团先解放了日伪力量相对薄弱的涞水县城,然后回头,攻打易县县城。在易县城外围有一个日伪据点,只有一个炮楼,守炮楼的82个人,清一色从一分区跑过去的前八路军。其中有两个还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清楚知道,如果被八路军俘虏,他们的命运不会像日本人和伪军一样,受到宽待。作为八路军的逃兵,他们知道被抓回去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只能拼死抵抗。打这个孤立的炮楼非常艰难,八路军死伤六十多,担任进攻的半个连没有了。战斗的结局,炮楼中的82个人,只留下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其余人无一能活命,即使举着手出来也被当即一枪毙命。仗是三团的部队打的,姚雪森当时的身份是三团锄奸特派员,握有生杀大权,所以紧接在这后面发生的一件事,与姚雪森和三团团政委郑秀煜有关。我暂且先不讲,按时间顺序放到后面再讲。当初赵玉昆叛变,将身边部队中身份公开的党员干部一律抓走,但是对姚雪森这些家在附近的半大孩子一律从宽,放他们回家(1940年赵玉昆叛变时,姚雪森十六岁)。姚雪森他们被叛变的赵玉昆抓走后,又跑了(被放了)回来,回到一分区继续当八路军。当然,这中间也会有反复,一些人回来参加了八路军,以后又再次跑到敌人那边。战争年代,没有什么“怜悯”一说,叛变被抓住,下场只能有一个,就是处死。回来后的姚雪森,因为是党员,又有点文化,留在原赵玉昆的老部队二十五团里当干事。在二十五团,他经历了百团大战中的东团堡战斗,那一仗二十五团没有参战,担任警戒任务,所以姚雪森没有写出个什么来。在这一点上他是实事求是的。接着是第二年,著名的1941年夏秋季反扫荡,一分区出现狼牙山五壮士的那次反扫荡。狼牙山顶被困的四万军民在邱蔚带领下突围的碾子台,二十五团也在碾子台几进几出。我在姚雪森书中的收获,是鬼子将碾子台周围的村子都烧毁了,唯独留下了碾子台没烧。这说明什么:说明小鬼子的扫荡计划中将会反复利用碾子台,给自己预先留下一个能供部队宿营的地方。以后的姚雪森,由于1942年二十五团第一个被改制,大团改为小团,他被调出二十五团,到了易涞支队,由干事改变为副指导员。以后再到保满支队——易涞支队因马虎大意,被日伪军偷袭,全军覆没,残部被合并到保满支队。此时,已经是1942年,两位红军干部张行忠、郑秀煜主管保满支队的历史时期。姚雪森的书,使我明白了一个以前不知道的事情。当时一分区所有的主力部队和地方支队,都直接由分区司令部领导。唯独保满支队不同,由三团代为管理和领导。所以保满支队的人员配置,任务下达,均来自驻扎在满城县岭西村的三团团部来领导。在姚雪森的书中,记述的是三团肖团长、龙政委、赖副团长,都没有错(只是龙政委的上任早了一些)。他没有明确点名,只说姓,但三团当时确实是团长肖应棠、团政委王平民,后来是龙道权、副团长赖庆尧。由于姚雪森有言在先,他写的是长篇小说,不是历史,所以可以将一分区在保定的所有作战、侦察行动都归结到保满支队的身上,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我以前分析过,八路军在保定的地下组织,有晋察冀军区和社会部情报站系统、有冀中军区及几个下属军分区情报系统、还有冀西紧靠着保定的一分区和三分区。仅一分区,就有敌工科、锄奸科、三团侦察连、保满支队几个部门分别对保定作战,各干各的。比如炸电影院,是锄奸科派侦察员搞的;偷袭保定特务机关,是三团侦察连搞的;化装成娶媳妇的迎亲队伍偷袭据点,是三团长郑三生上任后亲自指挥的战斗。将各部门的战斗成果都归结于保满支队一家,这就是长篇小说所允许的。与此相适应,姚雪森还讲了保定的汉奸特务队。就像在保定的八路军是多条系统一样,保定的汉奸特务队隶属几个不同的系统,相互并不通气,也不熟悉,这就给了八路军可以装扮成特务队,大摇大摆混进保定的机会。姚雪森在保满支队从副指导员,升为指导员,这中间还发生过一次艳遇。他本有个很漂亮的女朋友,他的同村人,1939年参加的八路军,当时在一分区卫生部当护士。保满支队的驻地,有个房东姑娘,当时村里的三大美人之一。美人的头一号是个妇救会干部,看中了八路军的一个连长,红军干部,她大胆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心。这是真实的故事,可以看我写的黄甫俊的故事,在《杨成武回忆录》中有文字记载,杨成武也当众表示了支持。黄甫俊是江西人,长征过来的红军干部,人长得很秀气,1945年在保满支队改编的新二团当副团长,解放战争中打香河牺牲了。因为黄甫俊在满城县战斗过多年,所以在满城县抱阳山建有他的墓地。姚雪森的这位“相好”是房东的女儿,时常主动向十八九岁的姚雪森接近以示好。一次,拉主人公下地道,在地道里两个人偷吃禁果。姚雪森能大胆坦率的讲出这件并不算“崇高”的事情,我认为此事是真的发生过。姚雪森说,由于连年战争,易县农村的小伙子都当兵去了,农村的青壮年男青年很少,大姑娘到了岁数没有婆家,惦记和亲近八路军干部战士也是正常的——总比找伪军、汉奸、特务要好得多。在书中,主人公是有女朋友的,跟他是同村的,小几岁,1939年参加八路军,当时在一分区卫生部医院工作。书中主人公的女朋友叫柳雪梅。姚雪森将自己名字中的一个字给了书中的人物。作为易县人,姚雪森和他的女朋友也会与其他在一分区八路军的易县人交往,最接近人物原型的,就是被称作“大胡和小胡”的“二胡”。书中调侃说,让大胡找个红军干部,小胡找个“三八式”,事实上果真如此。这两个原型人物,就是一分区的胡雪琛和胡敏英姐妹。姐姐找了一分区组织科长黄连秋,红军干部,1955年少将;妹妹找的是一分区组织科干事宫呈祥,抗战干部,1955年大校。https://pic2.zhimg.com/80/v2-1fa46ca72726d8641ebd85e3c5b00849_720w.jpghttps://pic2.zhimg.com/80/v2-1028b5f473f22a9cc3ce57a4ec466c35_720w.jpg
发生地道这件事不久,姚雪森离开了保满支队,调到主力三团。最初在三团的副官处任指导员。这是我研究一分区多年,至今刚知道三团里有这么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实际上管理的是三团团部的“几大员”,管理员、炊事员、理发员等等。职位最高的是个邱管理员,陕西人——暂且打住,讲到这里我就认为是可信的。三团长肖应棠是陕西人,他喜欢在身边安插陕西老乡是有名的。但“邱”姓湖南人多,陕西人姓邱的极少。这本书还解了我的一个困惑。一分区司令部曾有一个在全分区都有名的刺杀教官段廷起,在《杨成武回忆录》中也被提起。这个人来自旧军队,刺杀技术很好,学的是“东洋刺”,即跟日本军人一样的刺杀技术。这个教官一度在一分区很受信任,是李清川训练科的下属,杨浩的同事。也是那位从一分区司令部叛变的参谋李铁石的好友。但以后,这个人下落不明,就像曾经的一分区司令部警卫连连长吴炎一样。看姚雪森的书才知道,在形势最紧张的反扫荡年代,这个教官被下放到三团,就留在团部副官处当参谋,以后不知道结局如何。不久后,姚雪森下到连队,在二连任连指导员。此时,营一级机构已被撤销,有些营长、副营长都到连里任职,姚雪森能继续任连指导员,可见上级对他的信任。姚雪森没有讲他调动的时间,这其实是很关键的问题。我的分析,姚雪森调动的时间,是在1944年的9月,杨成武上任冀中军区司令员,临走时推荐三团长肖应棠接任一分区司令员,团政委龙道权接任一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肖、龙走,接替三团长、团政委的是两位江西人“二郑”,郑三生和郑秀煜。郑三生是原三团参谋长,越过副团长黎光直接被提拔为团长;郑秀煜以前是保满支队副政委,从那里被提拔到三团任团政委。郑秀煜从保满支队到三团的时候,临走时带了几个保满支队的干部充实到三团,姚雪森是其中之一。但姚雪森终究是在写小说,不是写历史。为了故事叙述的简单方便,三团换领导这一节他始终没提,也就是说,直到抗战胜利,解放战争开始,三团领导一直是团长肖应棠、政委龙道权。为什么就不写三团换领导呢?1944年的9-11月份,是一分区主力部队的大练兵时期。12月,“根据形势发展,分区党委决定,抽出训练成绩较好,战斗力较强的三团,与涞源县、广灵县支队一起,组成北进支队”,由一分区副司令马辉、副政委龙道权带领,深入到广灵县、蔚县、阳原县、怀安县活动,歼灭分散的敌人,扩大解放区。当时姚雪森在三团二连任指导员。一连、二连都是三团的主力连,每个连队就配有两挺重机枪,当年的主力八路军也很少见。这次北征的经历姚雪森写进了他的书中,解开了许多我曾经的不解之谜。1948年,华北步兵学校成立,在组建政治部班子的时候,抗战干部张迺更被任命为政治部主任,红军干部郑旭煜被任命为副主任。军队干部,讲究个资历,要论资排辈的。郑旭煜是44年团政委,张廼更是46年团政委,资历上差了两年。你再有政委张明河的撑腰,也不能骑在红军干部的头上。郑旭煜是一分区干部,那时的山头主义严重,一分区干部们聚在一起,难免会为郑旭煜打抱不平。后来打听到,郑旭煜有一个“鸦片问题”,压在他的头上没有解决,直到解放初期才算解决。查《马辉回忆录》,三团北进到蔚县的时候,有一次一股敌人,押送十多缸大烟到阳原县城去。马辉“当即找来郑旭煜政委,让他带领一个连,抄近路去消灭这股伪军,把这批大烟全部截回。”以后还有几次战斗,郑旭煜单独带部队完成的,但那都是粮食什么的,与大烟无关。据说,这批大烟后来跟俘虏一起押运赶到后方,大烟少了很多。在那个年月,大烟不仅是抽的,还作为硬通货流通在市面上,与黄金一样好使。你大烟土少了许多,怀疑你弄到哪里去了?贪污了?换成钱了?当时不少人问郑旭煜,可他自己也是一脑子糨糊,说不清楚。在当年北征亲历者姚雪森的书中,我知道了事情的始末。蔚县属察南地区,长期是日伪占领区。由于日伪的腐蚀政策,鼓励当地种植大烟,使得许多当地人都普遍吸食大烟。三团开进蔚县,这是1937年底抗战初期杨成武独立团打下的地盘,那时还并没有多少人吸食鸦片。但1945年初的情况就不同了。当地抗日政府将自愿报名参加八路军的几十名青年送到三团,结果发现这些当地青年都是大烟鬼。这使三团领导很是为难。退回去,打击人家的抗日热情,不大合适;让他们戒烟,鸦片烟又不是说戒就能戒的。无奈之下,只好将缴获的鸦片烟让他们吸点。三团将在蔚县打仗缴获的大烟、银元、钱财和俘虏,押送到冀察军区所在的涞水县李各庄。大烟和钱财都少了许多,怪罪到三团负责政治工作的最高领导(感觉不是怀疑,是怪罪)郑旭煜那里。这就是所谓的“大烟事件”——当年的规矩,谁负责此事,谁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三团完成北征任务后,部队从察南回撤,回撤路上突然紧急集合,团政委亲自带人进行清查。清查的结果,在问题较多的一个部队中,查出战士们身上隐藏的大烟泡三百多个,现大洋五十多个,鬼子票五百三十元,伪蒙骆驼票一千三百多元,怀表五块……三团真是丢人丢大发了。三团政委郑旭煜做了检讨,开始在全团抓政治思想工作和纪律教育。在回撤根据地的路上,三团得到了日本投降,抗战胜利的消息。日本人投降,三团接到了参加解放北平的命令,于是急速向东面走。与此同时,在察南战斗中负伤的二连指导员姚雪森,被提拔为团锄奸特派员,营级干部。这可是专门为处置自己人犯错误、包括整顿军纪设立的一个职务。姚雪森从保满支队到三团,是跟着郑旭煜一起走的,现在被提拔为三团特派员,毫无疑问也是出自团政委郑旭煜的提名。经过易县县城,先围住不打,因为易县和涞水县的两座县城紧紧挨着,等打下涞水县城后,没有了后顾之忧,回过头来再打易县县城。打易县县城之前,先要攻克角山据点,这就是我前面讲过的那个故事。守角山据点的,是赵玉昆手下的最得力的两个亲信,李善祥和乔黑子,这两个人都在一分区部队任过职。角山据点所有八十二个人(其中有两个十三四岁的孩子)都是从一分区部队出来的,所以拼死也不投降。在现实中,角山据点实际上是易县后山奶奶庙,位于易县城北15公里的洪崖山上。山上有年代久远的古庙群,主庙为“后土皇帝庙”,俗称“后山庙”或“后山奶奶庙”。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到三月十五都会人山人海。当初一座三层高的炮楼就设在奶奶庙的后院,地势最高的地方,称作后山据点。打下据点后,全部八十二个守据点人只活了一个,就是一个孩子,其余人全被打死。在外号李老二的李善祥身上,姚雪森缴获了一支德国造原装驳壳枪,双保险、单连发、快慢机,20发子弹的大弹夹,瓦蓝还没有褪掉。另外还缴获了几十发闪亮的原装驳壳枪子弹。回到三团后,这支枪被团长和团政委都拿在手里赞不绝口,最后归了团政委。因为团政委(当然是郑秀煜了,不能是龙道权)说:“军队有纪律,没有请示,没有批准,随意参战是错误的,也要受处分。”可团长悄悄对姚雪森说:“政委得了这么支好枪,不会处分你了。打死了赵玉昆的副司令李善祥,就是我们团的极大胜利。”根据延安的安排,晋察冀军区的部署,接受郭天民的调遣,向北平进军,一分区几个团全部出动,但集结地点是不一样的。姚雪森只谈了他被任命为三团锄奸特派员后,要先向一分区锄奸科报到。锄奸科当时在易县与涞水县之间的位置,而三团已经进入到涿县。一分区另一主力二十五团在房山,冀察军区司令员郭天民、政委刘道生的身边。做这一点背景介绍很有必要,因为随即向张家口开拔后,是二十五团比三团先到的张家口。北平接收无望,郭天民指挥冀察部队,从房山、涿县,途经怀来、宣化,调头转向西北,向已经被冀察的另一些部队占领的张家口进发。出发的时间是第二天早上六点。此时的姚雪森正在一分区锄奸科,同锄奸科侯科长和几个干事,还有来自二十五团的张特派员开会。当年晚上侯科长吩咐,从食堂打饭回锄奸科,再从锄奸科自己的小金库拿点钱出来,炒几个鸡蛋,炒一个大白菜,又打了二斤酒,一来庆祝进军张家口,二来欢迎姚雪森。有关一分区的人事资料,我在1944年秋季教导大队到冀察军区后,对一分区的人事安排基本不知。所以接替了原来杨德才担任锄奸科长的侯科长是谁?几个干事都是谁?派到各团的特派员都是谁?我一无所知。抗战胜利以后,对有叛逃、投敌、贪污行为的干部战士的处死,比以前“人道”了许多。不活埋了,改为枪决。对不知情或涉案不深的同案犯,从革命队伍中开除,释放回家。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很宽大的做法了。关于一分区部队向张家口的急行军,其实是在大雨滂沱的状态下进行的。姚雪森的书中没有写天气状况,我在此补充一句。早上六点出发,途中的凄惨景象,我就不细说了。“当天下午三点,部队到达了下花园,一个有电灯电话的小城。”在下花园,一分区部队看到了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富裕。在下花园小小的百货店里,牙粉、肥皂、鞋袜、油黄的饼干……应有尽有,都是以前没见过的。在沿途的一口水井中,打捞上来了日军经过这里时丢在井里的十几箱子弹。把流着水的子弹压进枪膛打出去,竟然没有一发哑火的。在下花园乘坐火车经宣化(两天后宣化才被李光辉、杨森指挥的四十四团和四十团解放)到达的张家口。部队都乘坐敞篷车厢,只有三团的团部乘坐唯一的一节客运车厢。看到油亮的木条座椅,宽大的玻璃窗,连厕所都是白瓷的,让这些山里出来的土包子一个个目瞪口呆。2014-7-26 晨


发布于 2022-03-17 07:1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一分区抗战老兵姚雪森《狼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