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波 发表于 2014-8-11 15:21:52

合肥姚公庙 一缕难忘的情思

合肥姚公庙 一缕难忘的情思
时间:2011-08-12 10:36来源:江淮晨报 作者:李云胜

金寨路高架桥跨过南二环不远,有个公交站名叫姚公庙。十几年前,那里还是合肥的南郊。如今再去游玩,街头巷尾已经和市区没有两样,尤其是夏天的夜晚,天空中弥漫着烧烤、龙虾的混合味道,简直热闹极了。曾经是一个小镇合肥的城市建设步伐的确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上世纪70年代初,张建国先生下放在常青乡姚公村,后来返程回到了家乡。从1985年开始,他所在的工厂在合肥设立了办事处,作为主管销售的副厂长,每年都要往返合肥好几次。巧的是办事处就在他以前下放的姚公村附近,那里的田地早已变成了城中村,农民也成了市民。张建国先生说,前几年他退休了,但每年至少还要到合肥来住上一段时间,一来这里有许多好朋友,二来他在姚公庙附近的小区置办了房产,还是觉得呆在这里比较踏实。“姚公庙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他指着从东风机械总厂小区的六十四中里走出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厂驻合肥办事处许多同事的孩子都是在这里上的学,他们就像土生土长的当地学生一样,哼着时尚的小调,每天上学、散学,俨然就是姚公庙的“侠们”。听以前的老乡们说,姚公庙以前是个小镇,当时距离合肥市区是13华里。管辖着9个村委会,109个村民小组,全镇有2万多人。记得刚到姚公村那会儿,姚公镇还是曙光人民公社。公社“知青办”的同志骄傲地对他们一班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下放知青说,这里是合肥的南郊,不是江南赛过江南。全乡1400多亩耕地,既有水稻,也有蔬菜,常青乡的名称就是蔬菜四季常青之意,乡里还有集体企业,是个富裕的乡镇。起初,张建国先生以为姚公庙的人一定大多姓姚,事实上却并不是这样,他所了解到的是那里以张、李为大姓。姚公庙的一位老住户李先生点头肯定了他的说法,并介绍说,张建国先生下放的姚公村委会成立于1961年,当时有15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2000多人。那里也是姚公镇政府的驻地,距离合肥又近,能够下放在这里是福气。现在的姚公庙早在2002年合肥市规划调整的时候,就划归包河区常青街道,姚公村也变成了姚公社区居委会。槐树下的记忆长虹一样的金寨路高架桥把姚公庙装点得璀璨、奔放,似乎已经难觅乡村的踪影。但曾经在这里读书的王淼,却时时被记忆里的姚公庙槐花打动着。王淼是在那里的一所影视学院读的编导专业,闲暇时喜欢一个人徘徊在姚公庙附近的十五里河。那时,河水清澈见底,岸边杨柳依依。往回走,金寨路旁有许多槐树,一到夏天,上面开满了白色的槐花,风一吹,飘飘扬扬,落英缤纷。姚公庙的乡亲善于用槐花做菜,其中槐花蒸虾米特别下饭。至今,王淼还记得当地人打槐花的情景。漂亮的村姑和嫂子一起在地上铺上一床被单,优雅地挥舞着手中细细的竹竿,轻轻地拍打着槐树,旁边是兴奋玩耍的孩童,他们一边来回奔跑,一边哼唱着童谣:“笨槐槐,笨槐槐,大家不挣自己来。蒸虾米,炒鸡蛋,一顿能吃两大碗……”那时还不流行QQ和E-mail,他每次写信都要跑到槐树下的邮筒前,把贴了八分钱邮票的信封连同寄托了无限思恋的话语,一起寄往老家。因为在老家,他的初中同桌还在当地的护校读书。再回姚公庙的时候,这里已经旧貌换新颜。他在微博上写道:“操场没有了,教学楼空了,连曾经住过的寝室楼都消失了。当年依偎在寝室窗前,不远处是一片荒凉的坟地,当时还惴惴不安,不知那里掩埋了多少岁月的沧桑!”他说十分怀念姚公庙的槐树,还有阜阳人卖的“枕头馍”。在祁门路和三河路交口附近,姚公社区的张先生介绍说,以前这里是有一座庙,里面供奉着姚兴父子的神像。据老人们回忆,当年是两进房屋,中间有一个院子。1938年日军侵占合肥的时候,姚公庙已经破败不堪。一些逃荒要饭的住在里面,到处都是稻草和垃圾。姚公庙里面还有一口钟和一面鼓,老人们说鼓是红色的,上面红漆脱落了不少,斑斑点点的,要饭的经常击鼓取乐。解放后,被一个名叫张本山的风水先生拿回了家,从此下落不明;而那口大钟是铁铸的,上圆,口面呈八卦形。当年日本人侵略合肥时就是经过这里进攻德胜门的,这口钟也在那次战斗中被子弹崩掉一块,后来被送到合肥西门的十字庙里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合肥姚公庙 一缕难忘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