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波 发表于 2014-8-20 13:37:29

姚念媛

郑念的遗产
毛向辉 今天 12:05








请先原谅我的无知。第一次听说郑念已经是2010年,从一个电子书论坛中,有人分享了她的《上海生死劫》的英文版(Shanghai, Life and Death)给大家阅读,此时她刚刚去世一年。下载到Kindle 后读了几页就被吸引了,于是去亚马逊购买了正版电子书从头读到尾。

她的英文很质朴,却又很有扑面的女性秀气。她的个人故事传奇但是没有离奇,和中国的现代史息息相关。从留洋学习,到结婚生女,跟随丈夫出使澳洲,然后又留滞在内战后的中国大陆,成为唯一的外资石油企业的中国代表,在中国全面闭关和社会主义化的环境中,竟然保持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达17年之久(有私人司机和管家佣人)。之后终于没有逃过“文革”一劫,女儿自杀,自己在上海市第一看守所被关押7年之久,其间没有任何审判,也无法定罪。最后侥幸存活获释,于是下定决心彻底与这个国度绝别,从此踏上美国土地。

她在那里没有任何不适应,年近九旬还独自驾车。虽然不是专业作家,却和《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哈泼·李一样,只一生一部作品就让全世界知道了她。

历史的角度,郑念女士未必占有一席之地,从文学角度,她的作品也未必能够成为所谓名著。但是就是那种真实的记录和细节刻画,恰好可以给后人更多启发。很多文革回忆录,要么怨念,要么造作,要么漂白。郑念就是用普通人(当然她的身份并不普通)的角度看待中国的一种形态,她面对的是庞大的怪物,但是她不会勾兑,也不甘被左右。身边的人,包括她的女儿,有的把自己折腾到运动中,有的屈辱活过,有的刚烈自绝,很少有人能够如一地活着。很多曾经的共产运动狂热参与者,一旦被贴上“反革命”的标签,不用说洗脱,连解释和记录的能力都会丧失,他们无法留下任何遗产,只能成为一粒悲惨的灰烬,消失在历史洪流中。

郑念留下的是自己的勇气、原则和智慧。她虽然被指控为“间谍”,在看守所的几年中屡经生死考验,却也庆幸没有受到外部政治运动的直接影响。她透过细读报纸的只言片语分析政治,与看守人员周旋。基于自己的冷静,她可以感知外面世界的各种变迁,更重要的是看到了政治漩涡下的不变道理:你进入漩涡,就会更悲惨。所以虽然她也常常因为拒绝认罪而受苦,却始终守护自己的女性尊严。她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对手的自身矛盾来防护自己,终于在乱局中找到可以生存下去的狭窄地带。没有良好的教育和自我意识,这些都做不到,也根本坚持不下去。对真相的追求和对家人的责任让郑念一直追索迫害女儿的凶手,直到去世也没有原谅导致“文革”乱象的那些政治寡头。

与同时代的女性(如关露、陈链等)不同,郑念很早就主动远离政治纷争,当然肯定也无法幸免。在被迫卷入政治之前,她也从未想过要留下什么精神遗产。离开上海去国时,她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所有的外物。她没有再索要自己的房产,临行前捐赠了所有的古董收藏给上海博物馆。后来我有一次去上海博物馆专门打听郑念,也不知是什么原因,似乎没有人知道她,也无法肯定哪些是她捐赠的文物。她献出了自己珍藏的瓷器,却可能成为了无名的敏感词。

但她的精神光亮依旧,无法隐藏。今天,在日渐全球化的中国,郑念仍然有很多可以参考的意义。可惜的是,她的书在90年代之后,再也没有再版过,想她在天国也会叹息一声吧。

如何能够像她一样,独自尊严地活过一个是非颠倒的浑浊时代?这是很多人无法摆脱的情结。到94岁,老太太依然保持独立的风姿,也保持了自己一贯的态度。她能够幸运地离开那片纷扰,得以留给我们一整本可以回溯的鲜活记忆,让后人深省如何独立思考。这才是无比贵重的遗产,应当有更多的含义让后世去探索。她的物质遗产眼下是否留名并不重要,因为一定在那里,与其他失忆的文化一样等待未来者的发掘了。

1990年,加拿大歌手Corey Hart在专辑Bang!中,专门写了一首钢琴曲《Ballade for Nien Cheng》向郑念致敬。写这篇小文时,音乐就在流淌中。


http://t1.qpic.cn/mblogpic/e2e65b77c65804560d46/2000

(郑念,原名姚念媛,1915年1月28日-2009年11月2日,以撰写《上海生与死》(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一书著名的女作家。)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姚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