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坎坷一生 我父亲姚镜清,在世只有短暂的三十八年光阴,但他不平凡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和传奇。 一九零七年八月,他出生在安徽省绩溪县坎头乡塘边山村一个“耕读世家”。从小在苦难中生长,养成他坚韧不拔、刻苦耐劳的品格。其父姚志明是私塾先生,他也随父发奋读书。当时在石歇村(与塘边山一河之隔)小学教书的郎岫生先生曾写诗赞他:“云影全消星影疏,鸟儿栖定二更初。隔河灯耀重楼际,知是姚君夜读书。”他自己也有感怀诗云:“争妍众卉休呜盛,寂处孤芳且待时,雪耻从今无别事,三更仍下读书帷。”(P21)可见他的勤奋好学精神是很突出的。 他读了小学以后,进入休宁万安省立第二师范读书,毕业后即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绩溪、宁国两县多所小学任教员、训导主任、级任导师、校长等职。后又六次赴金陵(南京)进入新闻界,担任首都亚光各新闻社记者,《三民导报》社会教育新闻编辑、记者、发行部助理员等职。一九三五年返籍后,被推为绩溪县财务委员会委员兼出纳组主任,后调任绩溪县第二、三区署区长,岩寺区署指导员,旌德县田赋管理处科长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即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进入军界,委办皖南第三战区兵站总监部文卷工作。后又加入第三战区皖南抗敌义勇军第六总队政治部任少校秘书及抗敌忠义救国军铁血团任副团长。但因时事变迁。军内派系倾轧,他毅然脱身回到原籍。一九三八年冬,就任铜陵县政府第三科科员、第一科科长及县长助理秘书。一九四一年秋任宁国县胡乐乡乡长,直至一九四五年牺牲止。 他的足迹遍布皖南各县及南京、徐州、上海、杭州、浙江西北一带,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大部分是步行,风餐露宿,酷暑寒天,吃尽苦头,有时身无分文,只靠举债度日。并承受了各种家庭变故及社会坎坷。 尤其是一九二八年八月至一九二九年七月,不到一年时间,他先后失去了四位亲人。先是长女眉月去世,十天后,母亲许凤元逝世。第二年四月次女雪月因出天花去世,当年七月爱妻周女香坠水而亡。这一连串的打击,让他心惨肉痛,在他的诗文中声声血、字字泪,责问苍天,肝肠寸裂,呼天抢地,痛不欲生,他写道:“十月无霜地也寒,客中飘泊叹衣单。追思慈母生前事,几滴伤心泪暗弹。”(P33)“风雨连摧姐妹花,霄深心事乱如麻,天公底事无情理,忍把严霜雪上加。”(P35)“数载以来,余已受尽社会环境之刺激,尝遍世间之酸味,南北奔波之劳碌,江湖遍迹之堪怜。并感家庭之廖落,且念身后之萧条!此情此景岂能久存人世乎?每一思维,几欲追湘(香)魂于九泉,而相向同声一恸哭也,呜呼!”(P38) 他在军界时,因派系倾轧,发生“瓜州兵变”,差一点命丧黄泉。而在绩溪县从事财务工作时,又被人诬告入狱,后经审查还一身清白。一九四五年被国民党五十二师以“通匪济匪”的罪名逮捕入狱,而壮烈牺牲。 父亲坎坷的一生,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再大的严刀酷剑都不能动摇他坚定的为国为民而誓死如归的信念。
父亲的杰出才华
父亲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才华横溢,情感丰富,他刻苦、勤勉、拼搏、奋斗、求知欲强烈。他高尚的品德情操,卓越的智慧才华,严于律已,以身作则,勤于做事,为人师表,都跃然体现在他的诗文中。他兴趣广泛,聪颖睿智,文思敏捷,知识渊博,这与他博览群书,好学上进,经史子集,无不涉猎有关。 他的诗词文章非常出色,生动活泼,新颖流畅,脱俗不羁,雅俗共赏。早期,他与一批热血青年,怀着建设新国家、改良新社会的美好愿望,结诗社,出刊物。现留存的《思齐诗社》及假期研究社出版的《曙光》书刊、青年研究社出版的《朝阳》书刊、《三民导报》副刊等刊物都登载了他创作的大量诗文。还有他自己编纂的《泥爪吟》《花窗便笔》等收集了他未出版的诗文。 早期的诗词是他睹物抒情,对月吟诗,饮酒赋词,触景生情,大部分是写花、草、山、水、天上月、窗前灯等。例如:“梅花:众木正如梦,一枝方自春。逐令江水上,真见独醒人。”(P21)“书窗夜月:挑灯凭几夜更深,一卷吟成月影临,同饮三人争得句,果然诗酒有知音。”(P23)他后期的诗文逐渐发展到忧国忧民,为国家存亡、民族独立而发出的高昂呐喊,似战斗的号角,唤醒人民去冲锋陷阵。例:“焦土城市:山河破碎祸横行,叹息倭奴太不仁,昔日繁华成一梦,几城瓦砾几街蓬。”(P50)“景坞夕游:为谋杀敌事奔波,邂逅同乡乐趣多,难怪中原无净土,桃源几度敌人过。”(P50) 他的诗文意深净洁,饱含着浓郁的故园泥土芳香,且寓意深刻,韵律华美。诗词中除了运用正常的平仄韵以外,还夹杂着绩溪话韵。这是一种以绩溪土话吟诵诗词的写法。我小时候就常听胞叔正沐以绩溪话吟诗读文章,韵脚音调非常动听,像唱歌一样。例:“谒郎岫生墓:传闻噩耗悔来迟,致欲登坟路不知。还是英魂防我哭,演成隐法使人迷。”(P43)“无题:``````经济维艰学未成,送穷无计怨南征,壮士途穷遭眼白,苍天岂为不平呜。”(P44) 父亲不仅诗词文章好,而且书法功底非常扎实精湛。其楷书、行书、草书、蝇头小草,下笔如龙蛇狂舞,运用自如,他的字遒劲刚健,圆润流畅,纵逸奔放,严整秀丽。于豪放中兼婉约;于刚健中寓妩媚;于雄强中显柔情;于粗犷中见纤巧。展阅他的诗文书信,看书法就是一种享受。
父亲的大同理想
我爷爷兄弟四人,爷爷是老大。我父亲嫡亲叔伯兄弟姐妹刚好是“十兄弟,十姐妹”。十兄弟即:正清(镜清)、正澍、正沐、正楠(社金)、正璋、正路、正熙(和尚)、正贤(三耳)、正科、正助。十姐妹即:添娣、花桃、荣花、成花、春花、春兰、春女、荣仙、杏仙、六仙。在这个大家族中,当长的自然是族长,承担教育弟妹,抚助家庭的责任。我父亲就是要实现大同的和谐的大家庭,大家和睦相处,尊老爱幼,有福同享,有祸同当。他自己身先士卒,对父母、叔父母非常孝顺,对弟妹非常关心,每次写信回家,均要个个问侯请安。他要求弟弟们要读书,并在外面买好课本寄回家给他们阅读。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就多次提到:“大人乃一家之长,理则理,法则法,对三叔随时劝慰,对子侄不时训导,以期长爱少敬兄友弟恭,能得如此便是兴隆气象矣!”(P103)“日常大人应规劝大家要和气,和气若贤,所谓‘和气致祥’一家人都能了解此意,上慈下爱,家运自可转机``````。”(P89)他在给弟弟们的信中写到:“我有事干,将来做衣服,办家伙,决不分你我,有则大家有,穷则大家穷。”(P140)他在诗中写道:“妯娌融融治菜园,形同姐妹笑声喧。”(P52)这些都体现了他在大家庭中的大同理想。 尤其是在原来的旧屋容纳不下大家庭的人丁兴旺情况下,他发起做一幢“新屋”,兄弟十人共同兴造,按爷爷兄弟四人均分,我父亲也只能分十二分之一。可他对这幢“新屋”真是呕心沥血,操尽心思,倾注了他毕生的精力,这屋的一砖一瓦、一砂一石、一柱一梁、点点滴滴都考虑的万分周到。在此《文集》中,他给家中的信,多次提到此屋兴建过程。他在给沐弟的信中提到:“木匠不知动工否?如有需用经济,俟我回来结算,惟装皮门时,东西前步房,靠过厢处,毋须打槛子,用准备装玻璃方式做成六扇槛子门,暂时用板粗刨,俟玻璃买到再行掉换``````。”(P126)并专门画了平面图。“新谷尔可酌量购买,数量总要三十石,稍迟或者可行,我意请三叔父即行着手装修新屋,费用我可随时寄给``````”(P129)此新屋于一九三九年落成,而我父亲一九四五年就牺牲了,可他为家庭、为兄弟、为子孙的一片关爱之心,可昭日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