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昨天 07:35 |
---|
签到天数: 33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麻汕地区壮丁暴动事件始末 | | 2014-09-14 13:03 来源:阳江日报 |
|  | 上图: 麻汕圩娘嫲庙原址。 |
|  | 上图: 麻汕圩大广场在解放后建为农贸市场。 |
| 2000年版《阳江县志》第59页的“大事记”中载:“1940年2月(农历正月十六日),国民党在麻汕地区拉壮丁,引起壮丁暴动,刘英鉴等数百人放火烧毁四区区署,区长周陔逃跑。” 【楔子】
最近,85岁的阳江老文史工作者曾超群对笔者谈起了“麻汕地区壮丁暴动事件”。曾老是阳东县红丰镇塘角村人,塘角离麻汕圩只有5公里远,他小时候经常到麻汕圩趁圩,当时麻汕圩的繁盛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曾超群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参加了2000年版《阳江县志》的编写工作,由于当时未能了解上述事件的全部内容,《阳江县志》编写组只将该事件列入了“大事记”,甚是遗憾。
多年以前,笔者在采写《麻汕圩史话》一文时,曾采访过当地多名老人,听他们绘声绘色讲述了“麻汕地区壮丁暴动”和“火烧区署”的前因后果。现将了解的情况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麻汕圩,位于漠阳江下游东岸,上世纪20~50年代,凭借着便捷的水上交通优势、发达的工商业和区乡两级政权中心地位,麻汕圩在阳江地区盛极一时。麻汕圩南边临漠阳江,建有简易码头,上码头后便是一个大广场,是当地人墟日节日集会的地方。广场的东北面有一个不知何年建造的辉煌无比,里面有很多神像的娘嫲庙。娘嫲庙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被官府用作区置(府)的办公用房。娘嫲庙旁边有几间教室,1937年以前是麻汕小学校址。麻汕小学搬迁后作为三麻(麻汕、麻桥、麻地美)乡政府办公用房。
每逢“一、六”圩期,麻汕圩的大广场上摆满了摊档,人山人海,买卖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1940年以前的近40年时间里,每逢圩期的前一天下午,在阳江城“番鬼楼”(福民医院)当医生的美国人都信德都会驾着电船溯江而上来到麻汕圩,并于当晚在大广场为民众放电影,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和信息。第二天圩日,都信德又在大广场为民众看病施药。
1939年冬,国民政府下达征兵命令,分有征兵名额到阳江县第四区。征兵原本是例行公事,但以第四区区长周陔(茂名人)为首的一些官员却打起了“小九九”。他们借征兵之机,大肆虚增壮丁名额,在四区采取“三丁抽一”的“土政策”,向各村强派虚增的壮丁名额。被抽中的壮丁只要肯出钱,便可不用当兵。如此倒行逆施引起了四区特别是三麻乡数十条村村民的极大不满。没多久,周陔一伙的秘密,被当地知名人士刘英鉴探知,刘英鉴是麻汕独洲坑尾村人,他当即召集附近数十条村庄的长老在岗表的长江村冯氏祠堂召开会议。会上,他将周陔一伙虚增壮丁名额意在敛财的内幕全部披露出来。顿时,会场上群情激愤,人们怒火中烧。刘英鉴劝大家冷静下来,一起商讨办法,以便有利有节地开展反对活动。
周陔一伙知道这个消息后,不但没有收敛,反而认为有人“阻其发财”,竟在春节期间将刘英鉴抓进了区署囚禁。在春节期间抓人的做法,彻底激怒了麻汕周边漠阳江两岸以朝金岗、地豆岗、长江和独洲为首的数十条村的群众,他们一致商定:1940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夜间以锣鼓一响为号,集中到四区区署“讨说法”。
今年85岁的原阳江市政协副主席谢彦溥对笔者回忆说,那晚的气氛十分紧张,谢彦溥在家里商店门口玩,商店的伙记对他说,壮丁就要来攻打区署了,你快回店内躲避。那天夜里,随着“砰、砰、砰”的锣鼓声震天响起,麻汕周边数十条村的千多名壮丁从四面八方冲来,将麻汕圩围得水泄不通。数百名壮丁在区署门口的大广场集中声言放人,刘英鉴得以解救。因事先得知消息,做了亏心事的周陔携家眷逃跑(当地另有一说,称周在慌乱中携家眷躲在离区署不远的六叔家,六叔为原阳江县长陈修爵亲戚),三麻乡负责人张朝荣慌乱之中跳入漠阳江逃遁。见区乡主要负责人相继逃跑,愤怒的壮丁便将区署一位热衷参与此事的办事员何鸿应痛打了一顿,随后还将区乡政府缉私得来的70桶桐油点燃,结果大火烧毁了娘嫲庙,并殃及旁边的三麻乡办公用房,庙内很多精美的神像和大批的办公用具、档案资料等被大火焚毁。
事后,参加举事的壮丁觉得事情闹大了,开始害怕起来,数十条村庄处于一片恐慌之中,生产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2004年7月,时年90岁的谢汝炯先生(解放前阳江师范毕业生,事发时在麻汕小学当教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时任国民党阳江县县长姚毓深为此亲自到麻汕处理此案。在查明事件真相后,姚毓深在岗表长江村的冯氏祠堂与政商各界进行了充分的协商,对该案作出了安抚性的处理,承诺政府一定彻查涉案官员,改组四区和三麻乡领导成员。同时宣布对参加闹事并已投案自首且有悔意的人一律既往不咎,但下不为例,从而较好较快地稳定了当时四区的局势。
这场风波过后,娘嫲庙再也没有重建,当时的国民政府将麻汕圩小狗岗上的镇江楼由二层加高到三层,同时绕其间建有数间瓦房,建筑面积共约600平方米,将四区区署和三麻乡政府迁往该处办公。
【相关链接】
麻汕圩曾为阳江县第八区区公所和第四区区署驻地
据2000年版《阳江县志》载:1908年,清廷颁行地方法令,对地方行政进行改革,阳江直隶州撤销了一直沿用明代的都图制,把全州划为9个区。1911年,国民政府改阳江直隶州为阳江县,行政区域设置仍如清末的9个区。1932年,阳江县增设闸坡为第十区。1908年—1936年,麻汕圩一直作为阳江第八区区公所驻地,区辖为三麻、双捷、白沙、塘围、轮水5个乡。
1937年, 阳江县政府联区并乡,将全县10个区并为5个区,阳江县第四区区置设在麻汕圩,辖区为三麻、白沙、塘围、双捷、轮水、大八、塘坪7个乡。1946年, 国民党广东省政府颁令裁撤各县区署, 阳江县恢复设置 9个区,麻汕圩再度作为阳江县第八区驻地,区别的是这时已不叫区署,改称区公所,辖区为三麻、白沙、塘围、捷轮(双捷和轮水合并)4个乡。
1949年10月起到1953年,麻汕圩作为中共阳江县第八区委员会和第八区人民政府驻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