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姚锡娟与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将于2月底由太平洋影音公司发行一套10张CD组成的个人朗诵专辑。这套专辑历时半年精心制作,汇集了姚锡娟大部分语言艺术的精华作品,并进行了全新演绎、全新录制。这套专辑的10张CD一起推出,在国内同行中也开创了先河。专辑由省委副书记陈绍基担任总策划,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作序。 姚锡娟说,这套CD不仅是对自己在语言艺术方面的总结和回顾,同时也寄托了她对艺术界后辈的鼓励和期待。在接受采访时,身兼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戏剧家协会主席的姚锡娟,在猴年伊始对广东戏剧界的未来提出了殷切期望。 长期没好戏演人才也会退化 “广东戏剧界做出过不少成绩,粤剧、潮剧、汉剧、山歌剧、话剧等剧种近年都拿过一些有分量的奖项。但是如果要在全国戏剧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使我省的戏剧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还需要走一段路。”姚锡娟说,“应该首先审视我们的体制是不是真正能够‘出人、出戏、出作品’。过去我们凭借相对优越的经济条件吸引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苦恼于缺少拔尖的艺术人才。症结就在于我们还没有真正为人才提供适宜生长的沃土。人才发现了、引进了,但是没有一个好的土壤让其生根发芽,最终也只能凋谢或是流失。我们现在并不是完全没有人才,但是有些优秀演员因为长期没有好戏演,他们的锐气和才气会慢慢地消退。” 姚锡娟认为,广东戏剧界的未来要靠人才,这包括优秀的艺术行政领导人才、编导、舞美人才和出类拔萃的表演人才。但是对待人才的态度要摆正,要创造一个有利于艺术人才成长的环境。姚锡娟认为北京人艺在这方面就起了示范作用。她说,北京人艺人才辈出,就是因为拥有一片诞生、养育顶尖戏剧人才的沃土。它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艺术家群体,他们能够聚集在一批非常有权威的领导和编导周围,体现了个人的艺术个性和整体共性的默契,从而也造就了北京人艺“亚洲第一团”的金字招牌。 要推新创剧目更应重视经典 时下文艺体制改革步伐刚刚迈出,政府开始给文艺院团“减粮”、“断奶”,把文艺院团推向了市场。姚锡娟认为,文艺院团不能乱了阵脚,还是应该把立足点放在对艺术本身的扎实锻造上。 “时下不少艺术院团屡屡推出新创剧目,这当然是件可喜的事,但是也应该重视给经典剧目留出一定比例。”她说,年轻演员如果没有经典作品的锻炼,其艺术才华很难有飞跃;一个艺术院团缺乏经典剧目的演绎,其艺术建设也是不健全的;对于观众的需求,剧团更要有清醒的把握,一个不太成熟的本子远远不如经典名剧拥有的吸引力大。“广州交响乐团市场化道路的成功经验值得参考,通过推出一批经典剧目,在市民中营造出交响乐是一种高雅艺术享受的共识,于是市场培育起来,人们的欣赏水平也提高了。” 找出存在问题胜过自我欣赏 姚锡娟回顾道:“1988年我去日本,看到日本的戏剧除了歌舞伎,其他基本上发自民间。戏剧在日本民间有十分雄厚的群众基础,有一大批百姓喜爱的演员、剧目和剧场。而中国内地则刚刚处于文艺体制改革的起步阶段,国外的先例都是值得借鉴和思考的。” “从外部环境讲,对于戏剧艺术的宣传也应该端正态度:少一点自我欣赏,多找存在的问题。”她提出,“应该多开展一些真正的高水平的研讨和文艺批评活动,实实在在地探讨问题、找出差距,这对提高戏剧演出水平大有益处。” 表演艺术家姚锡娟 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戏剧家协会主席,广东话剧院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员。 1962年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从艺30余年,曾主演《第十二夜》、《家》、《三代人》、《年青的一代》、《广州惊雷》、《泪血樱花》、《游园惊梦》、《急流》、《哦,女人们……》等数十部话剧。1987年、1989年获广东省艺术节表演一等奖,1991年获中国话剧研究会颁发的金狮奖,1996年获广东戏剧家协会颁发的首届广东戏剧家突出贡献奖。 1981年涉足影视译配工作,以《排球女将》、《海蒂》、《血疑》等为代表作,1985年因译配《血疑》中大岛幸子一角获飞天奖优秀女配音演员奖和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音演员奖。 1985年首次播讲古典长篇名著《红楼梦》,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优秀文艺节目奖。此后还录制了《红楼梦精选》、《屈原》、《桃花扇》、《项链》、《白雪公主》和《杨开慧》等许多广播剧,出版了多张盒式录音带和C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