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85|回复: 0

三千年中国家族生息记录者—家谱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8
  • 签到天数: 298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9-16 15: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千年中国家族生息记录者—家谱
    2014-09-16 09:16   来源: 华夏谱志联盟

      手工裁切、一针一线地装订,在稍显简陋的工作室里,在已近“知天命”年纪的安徽肥东县石塘镇家谱师张德文手下,一本古色古香的线装家谱诞生了。从清朝光绪年间开始,这便是张家代代相传的手艺,为许多家族默默记录着中国人传统的血缘情结和生息繁衍。

      家谱作为中国人记录家族历史、寻根问祖的重要文献,已经有约3000年的历史。与记录国家大事的历史文献不同,家谱是中国民间最平民的文献,也是后世一窥时代风俗的珍贵人文资料。

      在中国,修家谱被人们认为是维持家族凝聚力的一种方式,也是满足中国人“寻根”传统情结的方式,家谱师便是凭着丰富的经验和耐心而生的职业。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家谱的记载方式渐渐沉寂,家谱师这一延续了上千年的群体数量更是越来越少。

      张德文是如今较少的还能够利用传统工艺整理并制作家谱的手工艺人,他从上个世纪80年代跟随父亲学习制谱至今,一生都在为记录最原貌的家谱而坚守,他所制作的裴氏家谱被故宫博物院收为馆藏。

      对于张德文来说,最为艰难的总是创稿阶段。当家族资料收集齐全后,解读和厘清人员关系就成了重中之重。传统家谱一般由人物关系、名人事件、家族大事等内容组成,而要将很多古文资料精确解读并创作初稿,对于只有高中文化的张德文来说实属不易。

      “文言文我是跟随父亲学习的,父亲喜欢在校对的时候大声读稿,从小一直听着学着,也就学会了断句和解释。”张德文说,对于他来说,文言文是家族里必须掌握的另一种语言。

      被故宫博物院馆藏的《裴氏家训》的创稿阶段是张德文经手过的最为繁杂的一次修谱。“内容包括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裴姓宗亲家训和家规,需要整理的文言文材料太多,我和委托人裴老先生一起请来一位精通古文的退休教师。光是添注标点和注释的创稿就前后忙了两个月时间。”张德文说。

      一套最普通的家谱要经历资料整理、排版、制版、印刷,装线等多个步骤,大概要三四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我们家制作的家谱,全部由宣纸印刷,竖排线装。”张德文说。

      虽然传统技法远不如机器印制的快捷高效,且温度、湿度方面,全靠自己摸索,但由于使用宣纸印刷的线装家谱字体清晰、保存的时间也更久远,张德文始终坚持着几代以来一直保持的手工水性油墨印刷。

      从最初跟随父亲帮工,到今天办起自己的工作室。张德文在妻子的支持下,现在一年能够修订4至5个姓氏的家谱,大约有十多万元的收入。但更让张德文高兴的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多的人也开始了解传统家谱文化。

      对于将来的发展,张德文希望还在念书的两个孩子在毕业后能够继承自己的手艺,让这项传统技艺可以后继有人。“我还是想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他说。

      像张德文一样的传统修谱师如今散落在民间,无法统计数量,然而他们作为记录者,为中国民间无数家族保存了对祖先的怀念与信仰。自己根源何处,将家族谱系流传千百年,这其中又牵动着无数中国人“血浓于水,叶落归根”的情结,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改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6-17 12:43 , Processed in 0.1002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