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责任与担当中尽情追逐公益梦想

姚炜耀在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 实践—— 创新律师参与公益模式 全国律协未保委对于招募的专职律师,对工作内容有着明确的要求。比如,一年至少要办理6起未成年人案件,面向未成年人开展12次以上的普法宣传,同时负责招募青年律师志愿者。 对于资历尚浅的姚炜耀,如何快速破题、进入工作状态,是摆在他面前的首要任务。思路决定出路,在实习期间,他参与办理过一些未成年人的案件,知道团省委刚刚设立了12355青少年维权服务热线,于是便以全国律协未保委专职律师的身份,主动与团省委相关负责人洽谈。 此时,团省委12355热线由于刚成立,正在为如何发动志愿律师值班接听咨询电话以及如何更好地与省律师协会建立合作互动机制而发愁,所以当姚炜耀提出他以专职未保律师的身份进驻12355热线时,当即得到了团省委的欢迎和支持。 随后,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更名为12355青少年服务台,由团省委专门划拨场地和经费用于开展青少年服务工作,倾听青少年心声、维护青少年权益、伴随青少年成长。12355热线每天来电无数,这样以来,姚炜耀的案件线索来源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如果说,面向未成年人开展普法宣传相对要简单些,那么,招募青年律师志愿者难度显然要大得多。志愿者,顾名思义,是义务的,很多年轻律师不愿意干,认为“没好处”、“耽误挣钱”。 姚炜耀决定从熟人入手,请他在实习时所在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认识的律师来当志愿者,极力说服他们,最终邀请了一部分。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鼓励大家走进热线平台接听热线,他与团省委有关负责人协商后,决定对一些热心付出、任劳任怨的律师志愿者进行表彰,授予其“安徽省优秀志愿者”称号,颁发中国志愿者注册登记证,并在定期举办的交流会上,由团省委相关领导颁发证书,这一举措极大提高了青年律师的积极性。 随着机制的不断成熟,姚炜耀感到,不能一味地从熟人中来遴选志愿者,而应该将范围扩大。由于当时其身兼省律协未保委秘书长,在每次的大小会议上,他都积极推介青年律师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来,一时间,辐射效应明显,团队人数急剧增加。 但是,这些志愿者大多分布在合肥,其他地市寥寥无几,这样不利于联动,不便于开展工作。当一些合肥以外的省内群众拨打12355热线请求提供帮助时,这总会让姚炜耀产生一种鞭长莫及的感觉。 思索之下,2008年,他主动与团省委、司法厅相关负责人协商,建议两部门联合下文、将志愿者覆盖到全省56个县,以畅通未成年人维权的通道。这一建议得到两部门的认同,很快下文招募县域律师协调人。就这样,一支覆盖全省的青年律师志愿者团队很快建立了起来,人数迅速突破400名。 一起全国性的保护未成年人案件的顺利办理,充分彰显出了志愿者团队协同联动作战的成效。 2007年5月,“山西黑砖窑事件”浮出水面,姚炜耀第一时间联合团省委开通“安徽省黑砖窑童工救助热线”,并在媒体上公布。同年6月,他接到宿州萧县受害童工邵某家长的求助电话,得知邵某被骗至山西一家黑砖窑打工,人身受到限制,被强迫劳动一年多,刚刚逃回家中。 姚炜耀及时联系萧县志愿律师刘金莲为邵某提供法律援助。在办理了相关手续后,姚炜耀与刘金莲充分沟通,向山西黑砖窑当地政府出具法律意见书,要求对安徽籍受害童工邵某予以民事赔偿。当地政府接到法律意见书后,非常重视,立即组织调查组来到邵某家中,详细核实相关情况,在明确表示道歉的同时,对受害人邵某予以当时山西当地月平均工资3倍赔偿工资,并支付了3670元的生活补助。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像“葛某复学案”、“三里庵牛肉少年维权案”等多个案例,被社会广泛关注,还被评为“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十大事件”。2009年,姚炜耀被授予“安徽省维护未成年人权益优秀律师”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