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21|回复: 2

彭水姚光友:“鼓王”纯手工传统制鼓享誉渝东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1
  • 签到天数: 299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9-26 1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彭水:“鼓王”纯手工传统制鼓享誉渝东南

    2014年09月26日 12:47:11  来源: 新华网重庆频道


        新华网重庆频道9月26日电(周青松)“咚咚咚”,刚进入保家镇老街口,便传来一阵洪亮的鼓声。

        随行的保家镇文化站站长彭春燕告诉记者,这是姚光友老人在家制作苗鼓,因为纯手工制作,他的鼓特受市民喜爱,销售覆盖了整个渝东南片区,供不应求,根本没有存货,他被当地人尊称为“鼓王”。



        继承

        从小跟在父亲身边学艺

        在保家镇找姚光友不难,他的工作室就在老街的一个偏隅处,乡亲们都知道里面有个做鼓的,循着鼓声去就是了。来到姚光友的制鼓作坊,只见老人正在试敲刚制好的一面苗鼓。

        据今年72岁的姚光友介绍,他是家传的第三代制鼓人,“我祖辈师从当地的胡师傅处学得了制鼓手艺,后传给我父亲,父亲传给了我。”

        姚光友告诉记者,他父亲虽然是手艺人,但因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制约,靠制鼓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收入并不现实,主要还是以种植庄稼来养家糊口。

        尽管如此,姚光友的父亲在农闲之时,还是教姚光友手工制鼓,“因为当时的条件制约,在兄弟姐妹中,父亲只要求我一个人从小跟随他学制鼓这门手艺。”

        “父亲对我学艺要求是非常严厉的!”姚光友说,“因为那时小不懂事,喜欢玩。有一次,父亲安排我取木质材料,因父亲外出后,我和兄弟们去玩而忘记了。父亲回家后,狠狠地把我揍了顿并罚我处理完所有的木材。”

        “父亲在教我手艺时,说的少,主要是看,靠自己悟。”姚光友说,学这个还真是要悟性好。



        发展

        传统制作手艺远近闻名

        据了解,由于姚光友心灵手巧,并虚心好学,很快就娴熟地掌握了不同鼓的制作要领,验鼓的各种方法等。如今,他成了闻名的制鼓艺人,他制作的鼓美观大方,手工精细,既耐用且音质又好。

        “这项传统手艺看上去挺复杂的,但只要掌握了要领,制作起来还是简单的。”姚光友说,制鼓在工序时间和细节处理上把握要严。

        据姚光友老人介绍,制鼓包括选材、刨板、铆接、箍紧、蒙牛皮、钉竹钉、打底、上漆等十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

        制鼓的材料十分讲究,鼓身要选用坚硬的白香、岩桑等树木,每年春天,姚光友都会到各地购买质量上乘的材质回来,解成板后先晾晒、再烘干。鼓面必须是本地老黄牛的鲜牛皮,皮子的韧性、厚度要适中,并要经过严格的除臭处理,否则制作好的鼓会有异味。鼓皮蒙好之后要用手锤反复地锤,目的是让皮子绷紧,保证鼓的音质。经过一道道缜密复杂的工序,做好的鼓敲起来声音浑厚、纯正,堪称一绝。

        “姚光友现在除制作传统的苗鼓外,还能制作高山鼓、队鼓、腰鼓等多种鼓。除渝东南片区的批发商在他这里定货外,像重庆主城、贵州、湖南等不少外地的客户都慕名前来购买他的鼓。”彭春燕说。



        传承

        从闭塞乡村到集镇发展

        “为了让家族这项传统手艺得以传承和发展,我随儿子由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搬到了集镇居住。”姚光友告诉记者,希望这个手艺得到更多的关注。

        据了解,姚光友一家原居住在保家镇木楠的龙河村,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极差。为了帮助父亲发展传统手艺,其儿子在保家集镇边上买了一块地修了一幢房。

        “为了让父亲安心,我特地在房顶为父亲建了一个制鼓作坊。”姚光友的儿子姚远周说。

        年过7旬的姚光友三世同堂,衣食无忧,但他仍没有停下制鼓的打算。“一天听不到鼓声,我心里就不舒服。”姚光友说。

        据姚光友妻子介绍,姚光友每天早上7点起床,除吃饭和午休,整天都待在作坊里,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尽管年事已高,但姚光友手脚仍十分灵活,从制作鼓框、蒙上鼓面到为鼓框染色、做装饰,一整套工作都是他一人独立完成。

        为了使这项民间艺术代代相传,姚光友把制鼓的手艺传给了儿子姚远周,“姚家的传统制鼓已传承了100多年,我希望能把它发扬光大。”姚光友说,“自从来到集镇上后,接触的人也越来越多,来我这里的外地客人也逐渐增多,只要他们问到技术上的东西,我会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1
  • 签到天数: 299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9-26 13: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9-26 13:13 编辑

    第三代传统鼓制作人姚光友
    纯手工制鼓享誉渝东南
    来源:彭水日报 第 669 期|发布时间: 2014-09-26 11:28:23 责任编辑:廖望光|编辑:张茂玉



        中国彭水网(记者 周青松 文/图)“咚咚咚”,刚进入保家镇老街口,便传来一阵洪亮的鼓声。
        随行的保家镇文化站站长彭春燕告诉记者,这是姚光友老人在家制作苗鼓,因为纯手工制作,他的鼓特受市民喜爱,销售覆盖了整个渝东南片区,供不应求,根本没有存货,他被当地人尊称为“鼓王”。

        继承
        从小跟在父亲身边学艺

        在保家镇找姚光友不难,他的工作室就在老街的一个偏隅处,乡亲们都知道里面有个做鼓的,循着鼓声去就是了。来到姚光友的制鼓作坊,只见老人正在试敲刚制好的一面苗鼓。
        据今年72岁的姚光友介绍,他是家传的第三代制鼓人,“我祖辈师从当地的胡师傅处学得了制鼓手艺,后传给我父亲,父亲传给了我。”

        姚光友告诉记者,他父亲虽然是手艺人,但因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制约,靠制鼓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收入并不现实,主要还是以种植庄稼来养家糊口。
        尽管如此,姚光友的父亲在农闲之时,还是教姚光友手工制鼓,“因为当时的条件制约,在兄弟姐妹中,父亲只要求我一个人从小跟随他学制鼓这门手艺。”
        “父亲对我学艺要求是非常严厉的!”姚光友说,“因为那时小不懂事,喜欢玩。有一次,父亲安排我取木质材料,因父亲外出后,我和兄弟们去玩而忘记了。父亲回家后,狠狠地把我揍了顿并罚我处理完所有的木材。”
        “父亲在教我手艺时,说的少,主要是看,靠自己悟。”姚光友说,学这个还真是要悟性好。




        发展
        传统制作手艺远近闻名

        据了解,由于姚光友心灵手巧,并虚心好学,很快就娴熟地掌握了不同鼓的制作要领,验鼓的各种方法等。如今,他成了闻名的制鼓艺人,他制作的鼓美观大方,手工精细,既耐用且音质又好。
        “这项传统手艺看上去挺复杂的,但只要掌握了要领,制作起来还是简单的。”姚光友说,制鼓在工序时间和细节处理上把握要严。
        据姚光友老人介绍,制鼓包括选材、刨板、铆接、箍紧、蒙牛皮、钉竹钉、打底、上漆等十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
        制鼓的材料十分讲究,鼓身要选用坚硬的白香、岩桑等树木,每年春天,姚光友都会到各地购买质量上乘的材质回来,解成板后先晾晒、再烘干。鼓面必须是本地老黄牛的鲜牛皮,皮子的韧性、厚度要适中,并要经过严格的除臭处理,否则制作好的鼓会有异味。鼓皮蒙好之后要用手锤反复地锤,目的是让皮子绷紧,保证鼓的音质。经过一道道缜密复杂的工序,做好的鼓敲起来声音浑厚、纯正,堪称一绝。
        “姚光友现在除制作传统的苗鼓外,还能制作高山鼓、队鼓、腰鼓等多种鼓。除渝东南片区的批发商在他这里定货外,像重庆主城、贵州、湖南等不少外地的客户都慕名前来购买他的鼓。”彭春燕说。
        传承
        从闭塞乡村到集镇发展

        “为了让家族这项传统的手艺得以传承和发展,我随儿子由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搬到了集镇居住。”姚光友告诉记者,希望这个手艺得到更多的关注。
        据了解,姚光友一家原居住在保家镇木楠的龙河村,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极差。为了帮助父亲发展传统手艺,其儿子在保家集镇边上买了一块地修了一幢房。
        “为了让父亲安心,我特地在房顶为父亲建了一个制鼓作坊。”姚光友的儿子姚远周说。
        年过7旬的姚光友三世同堂,衣食无忧,但他仍没有停下制鼓的打算。“一天听不到鼓声,我心里就不舒服。”姚光友说。
        据姚光友妻子介绍,姚光友每天早上7点起床,除吃饭和午休,整天都待在作坊里,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尽管年事已高,但姚光友手脚仍十分灵活,从制作鼓框、蒙上鼓面到为鼓框染色、做装饰,一整套工作都是他一人独立完成。
        为了使这项民间艺术代代相传,姚光友把制鼓的手艺传给了儿子姚远周,“姚家的传统制鼓已传承了100多年,我希望能把它发扬光大。”姚光友说,“自从来到集镇上后,接触的人也越来越多,来我这里的外地客人也逐渐增多,只要他们问到技术上的东西,我会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11-14 22: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年我联系上他,他说也有:“一个盘子分作三块,三兄弟一人一块”,这样的一个传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6-29 04:13 , Processed in 0.10166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