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姓名:姚启华 专业类别:传统音乐吕家河民歌 个人简介:现年72岁的丹江口市官山镇人姚启华,自7岁开始跟长辈学唱民歌,65载歌声不断,目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日前,被市文体局命名表彰为十堰市民间艺术大师。其代表性演唱作品有《对战歌》、《黑暗传》、《拜年》等。几十年来,他先后参加各类民歌演出活动800余场,传授弟子3人,每年义务培训年轻歌手60多人,荣获各种表彰20多项。 ■记者 方元 特约记者 袁昌 通讯员 肖勇 7岁开始学唱 能唱近2000首民歌 “妹妹相中哥一人,雷劈地裂不变心,盼就盼哥吱一声,妹妹就做你的人……”这是一曲在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广为流传的洞房歌。在吕家河村近200户能歌善唱的人家里,有一位老者唱起民歌来,十分动情且曲调独特,他就是被人称为“歌布袋”的民歌王姚启华。 今年72岁的姚启华,身板硬朗,看上去好像才六十出头。他能唱各类民歌近2000首,会79种曲调。曾有日本、德国、加拿大、秘鲁等1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专程来听他演唱,专家评价他的曲调风格独特,将阳刚和阴柔之美巧妙地糅合在一起。 姚启华是如何练就成“歌布袋”的?他告诉记者,从7岁起,他就跟着爷爷、奶奶和其他长辈学唱歌。目不识丁的他,却有着超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许多歌他只听一两遍就能一字不落地唱下来,他9岁时就能唱30多首民歌。歌多、曲调也多,1999年吕家河村整理出的79种曲调,他全都会唱。他唱的曲调囊括苏浙吴调、陕甘秦腔、黑吉辽曲;既有江南小调的缠绵,又有东北民歌的豪放;既有陕西民歌的粗犷,也有河南曲调的圆润;还兼有戏曲的腔调,并配以锣鼓等“火炮”。 红白喜事上他大显身手 民歌用7种语言文字播出 自吕家河民歌被外界发掘后,这里成了旅游景点,在旅游旺季,姚启华给游人演唱民歌,闲时他组建民间鼓乐队,专门为农村办红白喜事服务。他在当地有很好的人缘,不论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会请他去唱歌。他也特别热心,逢请必到。有一次,姚启华竟然连唱12夜没有重复一首歌。 “白事儿唱两夜,平均一周唱两场,一年唱百把场。我们常到附近的丁家营、六里坪等乡镇唱,还去房县唱过。”姚启华说。 姚启华唱的民歌主要分3类:第一类是阳歌,这类歌通常在欢快喜庆时唱,婚嫁时唱“迎亲歌”,过年时唱“闹年歌”,搬新房时唱“暖房歌”,喝酒时唱“劝酒歌”,娶亲时唱“洞房歌”等;第二类是阴歌,这类歌主要是在人过世后,祭祀、悼念、悲伤时唱的一种“辛酸歌”,这类歌大多是劝善歌;第三类是长篇叙事诗,这类歌风格古老,有很强的兼容性。 姚启华不仅长期传唱民歌,还自编200余首民歌,先后在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及西安等多地大学演出、授课,深受师生喜爱。他的3名弟子都能唱千首以上民歌,他每年开展培训传承活动6次,每次近百人参加。1999年至今,他义务参加各项文艺活动760多场次,先后被国内75家新闻媒体及韩国、加拿大、法国多家新闻媒体报道。2009年,姚启华唱的民歌被美国好莱坞影视城拍成专题片《圣山下的民歌》,用7种语言文字播出,被专家称为“民歌活化石”。 一家老小都善唱 幸福生活唱出来 姚启华一家六口,种有4亩地。多年来,姚启华无时不在唱歌,无论下地干活,还是茶余饭后,一直在唱。在他的熏陶下,姚家老小都善唱。他的独生子姚忠有能唱近千首民歌,被称为 “小歌王”。 姚忠有高中毕业,主动承担起整理记录父亲唱词的任务,目前已整理记录民歌近2000首,同时录制有光碟。姚启华的儿媳洪昌菊嫁进姚家10年,也能学唱近百首民歌,就连姚启华的两个孙子也学会多首民歌。 姚启华用他那洪亮的歌声唱出邻里和睦,唱出家庭幸福。这些年,姚启华家里盖起5间大瓦房,用上沼气和自来水,装了电话,买了大彩电。他笑着说:“是民歌让我乐观生活,过得充实!” 曾3次到吕家河村采访姚启华的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博士生臧艺兵说,姚启华已把唱歌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在音乐中生活,在生活中歌唱,这是一名“歌者”的完美状态。 2009年,姚启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姚启华为此非常骄傲。“我会努力将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如今,被评为十堰市首届民间艺术大师的他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