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29|回复: 0

姚 杰——解放后一位仍穿着草鞋的将军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10-17 14: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10-17 14:58 编辑

    转帖:姚 杰——解放后一位仍穿着草鞋的将军         

    (2014-10-17 14:28:45)


    姚杰 ,1923年4月出生于陕西渭南县良田乡姚家西村。1938年6月毕业于38军教导队第一期  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38军的班、排、连长和情报参谋,新35师的中共党支部书记 。解放后历任宝鸡、咸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1980年离休。著有《抗日战争中的十七路军》一书。
          姚杰在战争时期唯一的留影 

         姚杰 ,1923年4月出生于陕西渭南县良田乡姚家西村。1938年6月毕业于38军教导队第一期。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38军的班、排、连长和情报参谋,新35师的中共党支部书记 。解放后历任宝鸡、咸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1980年离休。著有《抗日战争中的十七路军》一书。

    姚杰撰写的《抗日战争中的十七路军》的书 



    姚 杰——解放后一位仍穿着草鞋的将军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将军,有一部分被人们所熟知,但还有很多大家不太熟悉的。无论是我们熟悉的还是我们不熟悉的,他们都为祖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就要给大家讲一位人们不太熟悉的将军——姚杰将军。
    他生长于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国破家亡,生灵涂炭,千千万万同胞惨死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情景,是他刻骨铭心的记忆。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战斗成了他坚定不移的远大志向。他背着母亲卖掉了自己所有的行囊,放弃了师范学校的学业,毫不犹豫的投身到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殊死战斗中去,那年他刚满14岁。党组织把姚杰派到杨虎城将军的西北军(38军)。
    在这支抗日战争中被称为中条山“铁柱子”的军队中成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也正是这支伟大的军队造就了他不怕牺牲、不惧艰难险阻的独立人格!他对这支部队深厚的感情也是难于用语言表达的。
    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无数并肩战斗的战友、无数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在的他身边倒下,给了他终生抹不掉的烙印。正是这种烙印造就了他的无私无畏。
    姚杰将军的大女儿姚波铭叙述:我很少听他讲自己的战斗故事,经常挂在父亲嘴边的话就是:中华民族的解放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的命也是用战友的命换来的,我是战争的幸存者,国家给我的工资有为革命牺牲的战友的一部分,我没有理由不为国家和人民付出。
    姚波铭说:父亲在战争中的故事她没有印象,但几个与他生命相关的故事,她终生难忘:
    “那是1940年10月,第四集团军第十一次打退日寇进攻之后,38军军部移防平陆东部的马家沟。时值盛夏,有一天我执勤劳累,渴极无奈,在山沟里舀了一瓢水喝下肚里,当即上吐下泻,拉了一夜血便,第二天就昏迷过去了。那时缺医少药,大家还以为我没救了,将我抬到一空破窑洞里,正准备封了窑洞的口将我埋葬了,一个叫闫保民的老兵看我还有一口气,随即将全班20瓶十滴水全部收集起来,烧了一瓦罐开水,连水带药一起给我灌进肚里。下午我苏醒过来看到他坐在我旁边擦眼泪。不是战友救我,我17岁就不在人世了。”
    还有,“1945年春季,38军在洛宁、卢氏之间的崤山内驻扎。那时我在新35师二连当副连长。在一次军部掩护战中,日本鬼子的一颗手榴弹刚好落在了我的右脚边,被班长戴青海发现了,大吼一声‘看脚下’,我一低头,看见手榴弹正在呼呼冒火,那时躲是来不急了,就顺势卧倒在身边的交通壕里,身子还没落地,手榴弹“咚”就炸了,没有他的那声吼,我也就完了。”
    还有一次,“也是在那次军部掩护战中和日本人交战,我没有带枪,一手举着指挥刀,一手攥这个手榴弹,一个日本小队长在离我大概3米的地方正准备向我开枪,被站在我身后的机枪手葛金华发现了,端起机枪一下子扫过去,那小鬼子枪还没端平就倒下了。不是葛金华,那小鬼子扳机一扣我也就完了。我得救了,可葛金华却在那次战斗中为了掩护部队撤退牺牲了。”“后来我们找到他的尸体,用木板抬着把他葬在一个山洞里,用石头封死洞口。葬他的那个地方,我永远也忘不了!”
    解放战争期间,在上党战役中姚杰将军头部负伤,是女民兵把他从战场上抬下了下来,挽救了他的生命。他经常说:“我之所以能活到这么大年龄,是烈士、战友用生命和鲜血掩护过来的,不是他们在战火中救了我哪有我的现在。”这些故事,他每每讲来,都是紧锁眉头,脸望着天,眼含着热泪,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姚波铭说,小孩子不懂事,反感父亲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战争年代的往事。每当父亲讲起战争年代的那些往事,我们都会不耐烦的说:“又是你那五马长枪!” 可是当初的孩子们哪懂得这正是父亲的刻骨铭心。正是这“五马长枪”造就了他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忠心;正是这“五马长枪”培育了他无私无畏、大爱无疆;也正是这“五马长枪”造就了他刚直不阿,不惧艰险的独立人格。
    姚波铭说,太小的时候的事已经模糊不清了。记得较清楚的一件事是我在安康上小学,那时父亲在安康军分区任职,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有一天爸爸从外边回来,脸都是浮肿的。很气愤的对母亲说:安康地区灾慌很严重,老百姓吃不上粮食,就拿观音土充饥,吃了观音土大便又下不来,好多人被活活的憋死。有些群众好不容易等到了国家的救济粮,分到手的救济粮还没背回家,半路上就被饿死了。而我们有些干部根本不实事求是,搞浮夸,虚报产量导致公粮增加,结果是天灾人祸,百姓遭殃。”父亲是一个正直的人,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深入陕南山区半年之久,组织灾民抗灾自救。一个高级干部,他没有用吹嘘自己的政绩来换取官帽,而是和灾民一起挨饿,一起抗灾自救,经常是一天都吃不上一顿饭,全身因饥饿而浮肿。后来他说:半年多他只吃过一顿饱饭。那是一个队干部看他饿的实在没法工作,给他拔了两个萝卜,他抓了把苞谷珍和萝卜煮在一起,饱饱的吃了一顿。
    他对劳动人民的那份爱,那份责任已渗入到了他的骨髓。
    一九七一年他被调去修建阳安铁路,任一一0一修建指挥部副总指挥。阳安铁路(阳平关--安康站电气化铁路,全长357千米,1969年1月开工,1972年建成通车,1977年6月交付使用,是中国第一条一次建成的电气化铁路;是陕南的交通大动脉。始于宁强阳平关,经勉县汉中、城固、洋县、西乡、石泉、汉阴到达安康。在阳平关与宝成铁路交接,在安康与襄渝铁路相接。  那是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的特殊年代,“左”的思潮还没有完全退却,加之技术设备落后,修建工作困难重重。但他用他的人格、智慧、勤奋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带领地方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恰当处理革命与生产的关系。他深入施工现场,深入群众,坚持调查研究,现场解决了大量施工难题,化解了不少影响施工的矛盾。为阳安铁路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姚波铭说,1973年弟弟从部队回家探亲,当时父亲正在阳安铁路施工现场,抽不出时间回家看望弟弟,弟弟就赶往阳安铁路施工现场看望父亲。当时的景象让他惊呆了,父亲身背军用挎包,穿着双自编的草鞋,带领着工程技术人员,将全长357公里的施工现场一步一步地走了好几遍。几十米高的水泥桥墩,他一次又一次的抓着铁把手一步步登上顶端,现场解决施工难题。他把自己的全部热情都投入了到了国家建设之中。父亲身边的一位技术人员对弟弟说:这么高的职位,这么大的年纪,这样的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风实在让人感叹!让人折服!
    父亲离休的前一年,我回家探亲,父亲对我说:“现在的分区机关光副职就有十几个,一盆子水半盆子鱼,谁也没法翻身,怎么为人民做事,拿着国家的钱不为人民做事,良心过不去啊!我的有生之年还是想为党和人民做点事的。”总之,他是一个历史责任感很强的人,是一个一生都有追求理想的人,他的慷慨早已是路人皆知,离休后救助了许多贫困学生。
    姚波铭说,从我记事时起,家里总有陌生人来,伸手就向父亲要钱,父亲从来没有让这些人空手而归。
    家里的物品好像每一件都贴上了“公”字的标签,小到一支笔、一双鞋、一件衣服,大到成百上千,谁都可以拿,谁都可以用。凡是他认为有困难的人:战士、干部、战友、亲友、农民、工人、学生、孩子 …… 谁不接济?而他自己呢?经常是咸菜、青菜下面条,咸菜、青菜就馍。搞得全家都跟他“忆苦思甜”。
    解放后,父亲仍保持着战争年代的习惯,一年四季除了冬天,除了他进京开会,他仍穿着草鞋,而那一双双草鞋都是他自己亲手打出来的。小时候,我们姊妹几个很少有新衣服穿。一件衣服,大的穿了二的穿,二的穿了小的穿,像接力棒一样往下传,传到最后是补丁摞补丁。小的时候衣服破了都是自己缝补。床底下一箩筐一箩筐的旧鞋,鞋面补了又补,鞋底钉了又钉,小孩子好动,有的鞋穿在脚上,鞋底钉的又厚又重迈不开脚步。
    家里的家具都是部队配发的,几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改变过。他离休后,有一年,老伴儿花了一百多元买了一对座椅。事后,他在日记里写道:太奢侈、太浪费、不该买。那时,老伴儿身体不好经常住医院,有时连住院押金都交不起,还要常常向干休所借钱。
    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用,却从一九九二年开始历时十二年,先后资助了彬县北部贫困山区的7名失学儿童。媒体上公布的资助费用总计是3万多元。其实何止这些?
    姚波铭回忆,父亲刚离休后每月的离休工资2000多元。写书、资助、捐赠,母亲身体不好又常常住院,家里哪还有钱?母亲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一九九四年我回家看望父母,见父母的钱非常紧张,生活困难,真的是非常难受。就对父亲说:“爸爸,把你资助的贫困学生给我一个,我帮你资助,全当我孝敬您老人家。”父亲把他资助的一个叫刘海军的学生交给我资助,并告诉我:“助学加扶贫”,交代我每年分春秋两次给孩子寄学费,每次寄250元,一直寄到孩子初中毕业。我照着父亲的话去做了。可没那么简单,春秋两季买种子、买化肥找你,看病找你,揭不开锅了也找你 …… 总之没完没了。我知道父亲的为人,像这样的要求,父亲一定是有求必应。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家里的钱原来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流入了贫困山区,流进了贫困山区农民的家!
    父亲希望他的子女都能做个无私无畏的人。他多次号召大家:全家集资在彬县建一所希望小学,或者集资建一所图书馆 ……
    父亲的一生做过无数好事,他对战友的那片情更是令人难忘。刀下救出抗日名将郑培元;接济烈士刘克勤之母直到去世;帮助救济精神失常的战友徐元凯;抓一把马勤动烈士牺牲地的土,洒在烈士之父马吉甫的坟头上,了却老人家临终遗愿 ……
    2002年初,父亲给干休所党委的一封公开信中写道:“我只所以能活到这么大年龄,在抗日战争时期,是烈士、战友用生命和鲜血掩护过来的;解放战争时期,是女民兵把我从战场上抬下来的,同时也是党和人民关怀哺育过来的,因而,我的工资待遇是党和人民给予的,其中必定含有烈士的份额,所以想在年届八旬之际,以微薄之力,营造一片‘八一林’,作为对烈士的怀念,对党的十六大的献礼。”
    父亲为了建造这片“八一林”,拿出了他当时仅有的一万元钱,亲自到杨凌农科城选择了100棵优质的银杏树苗,在咸阳古渡公园建造了 “八一林”,以此纪念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牺牲的战友。“八一林”落成后,我和父亲一起去看过他的“八一林”,郁郁葱葱,小有规模,好不气派。
    “八一林” 寄托了他老人家对在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中牺牲战友的无限哀思。在他生命垂危之际,还不忘“八一林”的管护工作,又拿出1000元捐给古渡公园,这是他能为他的战友尽的最后一点微薄之力。
    我们相信,中华民族的后来者不会忘记国耻!更不会忘记那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的人!
    姚杰将军在他的遗嘱里嘱咐他的孩子们:国家记账待发的住房款和住房公积金捐出一至两万给社会公益事业。在他去世一年后由干休所代办了。
    今天,我们在这里怀念姚杰将军,因为他是一位值得怀念的伟大军人。他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物质财富,可他的勇敢,他的正直,他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他充满爱心的伟大人格,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为共和国的建立而努力奋斗过的英雄,让我们怀念那些我们也许已经记不清楚的感人的故事和故事当中的人物,向姚杰将军学习,致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3 19:01 , Processed in 0.1075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