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41|回复: 0

清末民初的潮阳教育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08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10-23 09: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末民初的潮阳教育2014-10-23 08:41:59 来源: 羊城晚报地方版(广州) 



    罗伟伟

    1860年,随着汕头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西方文化也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渗透到潮汕大地。这一时期,潮阳教育的发展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既有外来文化影响下的教会学校、女子学校,也有内部改革带来的新式学堂,这些学校的创办,对潮阳近代教育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 、第一所官立小学堂—东山高等小学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由科举教育时代进入现代教育时代的分水岭。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光绪三十年(1904)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历史上称为“癸卯学制” ,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规定了学堂课程设置,这一时期,各种官办学堂也开始出现。光绪三十年(1904),潮阳东山高等小学堂创办,是近代潮阳最早的官办小学堂,也是潮阳实行现代教育之始。该学堂的前身为东山书院,东山书院曾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聘请著名教育家丘逢甲为东山书院山长。期间,他致力于改进教学,推行新学,教育救国,介绍西方文化,使学风为之一新,此为潮阳新学之肇端。1904年改办为官办小学堂之后,正式实行新学,并聘请了广东省立优级师范学堂毕业的陈牧担任总教习,并附办“师范传习所”,为潮阳培养初等小学堂的师资。学堂的创办,对于潮阳近代教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当时也是潮阳县最高学府。辛亥革命以后,随着民国建立,学堂改称学校, 1915年官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改办为潮阳县立中学校,称东山中学

    二、第一所女子学堂—官立女子初等小学堂

    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女子小学和师范学堂章程》,制定了女子教育的课程内容、教学制度等,第一次承认了女子教育的合法性。在此影响下,潮汕各地也开始办起了女子学校。宣统元年(1909),在潮阳县学宫旁魁星祠创办的官立女子初等小学堂,潮汕地区较早出现的官立女校,课程除照初等小学堂的科目设置外,增设刺绣、尺牍等科目,宣统三年(1911)停办。

    1912年民国建立后,女子教育有了新的发展,教育部也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等教育法令,废除男女两性所受教育的差别,准许女子升读中学以上的教育级别等。民国九年(1920),在潮阳首任民选县长陈坚夫倡议复办官立女子初等小学堂,选址同样位于潮阳县学宫旁魁星祠,并于次年开学。县长陈坚夫积极投身学校建设,并为学校捐款购置设备费用,聘请揭阳女诗人陈宝莲为校长,校名也改称为县立女子小学,一开始只有4年制初级小学班,学生人数不多,后来逐年扩大办学规模,至1925年增办高级班为完全小学,但在民国30年(1941)停办。

    三、第一所幼稚园—县立幼稚园

    清朝末年,由于朝廷没有对幼儿教育做出相关规定,因此潮阳并未创办幼稚园。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也依旧没有出台幼儿教育的相关文件,幼儿教育在潮阳依旧没能得到重视,直到“五四”运动以后,方婉闺(女,原籍澄海,嫁邑人郑树雄)才于民国十三年(1924)在家自办幼稚园,之后在社会乡贤的大力倡导支持下,政府开始接手,改称县立幼稚园,园址位于学宫西面,而后迁往后池巷姚家祠,此为潮阳幼儿教育的开端。当时入园学习的幼儿人数不多,且多为富家子女,教学内容以识字为主,辅以少量唱歌游戏等,在县立幼稚园的带动下,潮阳其他乡镇也开始办起幼稚班。

    四、第一所教会学堂—潮光两等小学堂

    清朝末年,国运衰落,外国传教士纷纷涌入,在传教的过程中,他们习惯于把办学校、办医院、办福利院等作为扩张势力的重要手段。



    清同治七年(1868),当时浸信会(也称浸礼会,基督新教主要宗派之一)耶士摩到潮阳棉城传教,县内开始有了礼拜场所,光绪三十一年(1905),美国牧师陆亚当夫妇来到潮阳棉城建立传教点,基督教也从县城渐向乡村发展。宣统二年(1910),美国浸信会在潮阳县城龙井创办了近代潮阳历史上第一所教会学堂潮光两等小学堂,首任总教习是揭阳县人林奕题。潮光两等小学堂是遵照清廷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命名的,根据清末修订的学制设立小学堂,分初等和高等,合并设立者称两等小学堂。初等七岁入学,修业五年,后改四年,高等修业四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学堂改称学校,潮光两等小学堂也改称潮光小学。民国初期,潮阳的教会学校除了潮光小学外,还有谷饶的真道初级小学,金玉若瑟小学,古溪、峡山、铜盂、仙城、关埠等地也有教会小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潮阳多数教会学校停办,潮光小学则维持了下来。1925年浸信会将潮光小学扩办为私立潮光中学,其经费及人员均由岭东基督教浸信会潮阳分会管理。但是仅仅办了两年初中之后便删少了课程,改办为专科补习班(分为初中国文、英文、数学三科),1930年再次复办初中,但又仅办了三年又改办为专科,而且一直兼办小学,在办初中时校名为潮光中学,停办初中时称潮光小学。日本入侵中国后,1941年潮阳县城沦陷,学校也遭停办。

    虽然创办学校是传教士作为扩张势力的手段之一,但是客观上讲,教会学校带来了新的教育观和教学模式,传播了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对近代潮阳教育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罗伟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9-29 13:17 , Processed in 0.0999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