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27|回复: 2

我的文学情怀---- 姚拓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0 21:31
  • 签到天数: 779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4-11-20 14: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學的馬前小卒


           爱好文学,也许是我的天性使然。我虽是在乡下长大的孩子,我的父兄都是种田的农人,我小时候的老师也没有教我如何欣赏文学,可是自从我认识了方块字,我就想尽方法去找寻我喜欢读的书,而这些书籍又多与文学有关。一般通俗的旧小说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榜》、《七侠五义》、《施公案》、《绿牡丹》等


    等,在我十岁左右时都已读了好多遍。后来兴趣慢慢提高,《红楼梦》、《聊斋志异》和《战国策》等一类书,成了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良伴。其实《聊斋志异》和《战国策》,都是上等的短篇小说,我当时受了它们的影响我自己不知道而已。我第一次接触到新文学,是我小学四年级时读的《最后一课》,这是胡适先生从法文译成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对我这个乡下孩子来说,等于在我心中放了一颗炸弹,从此打开了我对新文学的爱好之门。原来新的而且是从外国译过来的小说,竟有如此崭新的技巧,却又有如此感人心弦的力量。我常常自我假设:如果我生在太平盛世,而我的家境又差不多的话,我非常可能在我的少年时期便已进入我的文学之路。可是,无情的战火降临到我们那一代人的头上,我和我年龄相若的无数青年们都像疯了一样,披上军衣,上了战场,而且这场战争连连续续打了十年。
           1950年,我已28岁,我像大海中的一片落叶,胡里胡涂地被吹到了香港。想不到到了香港之后,我没有了以往思想和行动上的约束,再加上生活的潦倒,穷途末路中反而激发出原藏在内心深处的文学之火。古人说:文穷而后工。工,对我来说当然谈不到;不过,穷困的环境确实可以发人深思,尤其是有满腹牢骚而无处发泄时,无形地你就会把你的心中话形诸在文字上了。1950年,我真是初生之犊不怕虎,什么文章都敢写,散文、小说、杂感,写得最多的是诗。说良心话,那时候的文章幼稚得很,不敢拿出来献丑。
           1953年,我很幸运地到了《中国学生周报》工作。实际上这分以中学生为对象的刊物,其中的文章绝大部分与文学有关。我以后能把文学当成我的终身事业,香港的《中国学生周报》、马来西亚的《学生周报》和《蕉风》这几分刊物,对我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蕉风》,等于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在《蕉风》中学到了许多新的写作技巧,找到了文学的真正价值,也在文学中发现了人生的真谛。
           时代不停地在进步,文学不停地也在进步。我愿意终生做一个文学的马前小卒,随着文学的浪潮,为马华文学尽一分棉薄。
       
    姚拓

    姚拓,本名姚天平,又名姚匡,1922年出生于中国河南省巩义市鲁庄。1950年移居香港,曾任《中国学生周报》主编,《大学生活》主编、社长等职。1957年移居马来西亚,历任《学生周报》《蕉风月刊》主编及社长三十余年,曾任马来西亚友联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及马来西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总编辑二十余年。马来西亚中学及小学华文教科书,多由其公司编纂出版,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贡献颇多。从1950年开始,姚拓先生即从事小说、散文和剧本创作。

    【得獎年表】
           1992年获得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第一届“文化奖”(文学);1994年,获得马来西亚“第三届马华文学奖”;1994年,获得台湾中国文艺协会“第三十五届文艺奖”;1995年,获得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资深作家-峥嵘岁月”表扬奖;1996年,获得亚洲华文协会文艺基金会“文艺奖金及纪念牌”表扬奖;1997年,获得台湾教育部“教育文化奖章”。

    【著作年表】
    1. 小说《二表哥》1956年香港中国学生周报
    2. 小说《弯弯的岸壁》1958年香港友联出版社
    3. 小说《四个结婚的故事》1961年蕉风出版社
    4. 散文《美丽的童年》1962年香港国际图书公司
    5. 小说《五里凹之花》1965年香港正文出版社
    6. 小说《姚拓小说选》1981年蕉风出版社
    7. 戏剧《姚拓戏剧集一》1993年蕉风出版社
    8. 戏剧《姚拓戏剧集二》1993年蕉风出版社
    9. 散文《蛙鸣》1997年辽宁教育出版社
    10.散文《墙头上的小红花》,1992年蕉风出版社
    11.散文《雪泥红爪》,2005年红蜻蜓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0 21:31
  • 签到天数: 779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0 14: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拓童年时曾写过剧本给童友演出,还曾经在桌底下玩木偶戏时自编、自导、自演,吸引了同学们围观,可见他童年时期就展露了说故事的天赋与欲望。

    1940-1941年的军事训练中,姚拓无意间担任了野外军事演习课,整理临时笔记者。凡是名人演讲、每周训话、指导员的精神讲话等,都由他执笔。他凭著自己的想像,套几句训话,将原本不知所云的上头训话编写成文章,文字能力也无形中加强。

    1950年,姚拓在荃湾当铁工闲余时,尽量争取时间读书,最喜欢的书报包括《人生》、《人文学刊》、《民主评论》及星岛晚报的副刊等;晚上喜欢伏在煤油灯下,先在笔记本上写新诗以自娱,然后写杂文发泄满肚子的闷气。之后他开始自亲身经验提炼出短篇小说,投去报刊杂志。其中一篇短篇小说〈鸿沟〉曾在台湾两个刊物转载,对他起了「颇大的鼓励」。

    1952年姚拓进入《中国学生周报》后,陆续发表作品。1956年8月,姚拓将周报〈新苗〉版的七篇短篇小说结集成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二表哥》,由友联出版。1958年6月出版了第二本小说集《弯弯的岸壁》(1992年马来西亚蕉风出版社再版)。接着在1959年7月,转由吉隆坡的蕉风出版中篇小说集《黑而亮的眼睛》、接着有《五里凹之花》(1960)、短篇小说集《四个结婚的故事》(1961年初版,1992年再版)、中篇小说《职业病》(1962)、《奇迹》(署名鲁文,1962)。1963年,香港国际出版社为姚拓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美丽的童年》。1965年,香港正文出版社为姚拓出版了《五里凹之花》中篇小说集,收录的包括〈职业病〉与〈奇迹〉(1992年马来西亚蕉风出版社二版)。1981年,姚拓将六七十年代有关马来西亚题材的短篇小说,结集成《姚拓小说选》(1992年再版)。从1963年至1981年期间,以姚拓创作小说的出版成果来观察,姚拓似乎放缓了创作小说的速度,将大部分创作的时间放在剧本与杂文专栏。

    马来西亚电视台在1963内成立后,姚拓开始为华语片集《三个王老五》、《小夫妻》、《两家亲》和《四喜临门》等写了30多个电视剧。这展现了姚拓对戏剧创作的浓郁兴趣与天赋,因为自小他就深受二哥、三哥喜爱京剧的影响,少年时代已阅读了不少京戏唱本。因此,他在1967年改编了巴金长篇小说《憩园》,为同名四幕剧本(1969年由吉隆坡的剧艺研究会出版)。1970年由马大出版了改编的《荆轲刺秦王》五幕剧。1984年改编《儿女英雄传》成为六幕剧本。1990年,身为基督教徒的姚拓,胸襟袒荡的为佛学会改编自星云上人的小说《玉琳国师》和张绍铎的《万金和尚》剧本,成为五幕剧的《万金和尚》。 (注14)1991年,姚拓为国庆创作的一出三幕舞台剧《还阳》,是一出喜剧,讽刺社会人生百态为题材的佳作,戏剧效果浓厚。黎南在〈奉献与执著〉中形容此戏刻划出人世件的丑陋和荒唐百态,是一出讽刺好戏。

    1959年至1960年期间,姚拓每日以张兆的笔名发表杂文,刊登於彭子敦编的吉隆坡《虎报》综合性副刊〈万象〉版。他先后在《学生周报》写专栏〈学坛〉和〈蛙鸣集〉。前者严肃,后者轻松。他也在周报主持过〈大孩子〉、〈土地公〉、〈鲁阎王〉等专栏,并且编过这家周报的文艺与艺术版位。除此之外,姚拓亦写过书评、画评,也为香港的《儿童乐园》写过儿童故事等,可谓多样化。杨松年担任第三届马华文学节的评审时曾提及,姚拓在后期更注意文学史料的整理,所整理过去的新马戏剧资料,虽欠完整,但亦具相当的规模。

    姚拓在1998年8月已完成了《雪泥鸿爪》的四个部分。自1999年退休至今,他继续埋头书写这本书的第五个部分,希望可以交托许友彬的红蜻蜓出版社正式出版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b670bd0100a8ip.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0 21:31
  • 签到天数: 779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0 14: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姚拓祝寿

    本帖最后由 安徽宿松姚氏 于 2014-11-20 15:02 编辑

    ――为姚拓祝寿


    何伟之
    那个原来不是下雨的季节,忽晴忽雨的使人摸不清下一个时刻的天气。
    20061228日,正是圣诞与元旦新年之间的星期四,110位来自各地的老友冒着连绵淫雨赶到苏邦再也湖畔俱乐部餐厅,赴一个非比寻常的生日晚宴。除了吉隆坡和雪州的老友记之外,老远在怡保的符标国等一群人到了,新加坡的蔡良乾、柔佛的马汉和马六甲的李成宗一班人也在南马肆逆的水灾中涉水而来。那晚,寿星公是马华知名文化宿将姚拓。
        发起和筹办姚拓84岁寿宴聚会的,是一群看着姚拓从36岁青壮年逐渐变老的当年年轻人。实际上,姚拓也看着这群不知愁滋味的青涩少年步向老迈。姚老是赶上马来亚独立的那年,也就是1957年从香港南渡新加坡,然后到吉隆坡的,就这样与这群小伙子结下了49年的忘年之缘。
       湖畔餐厅外淅沥细雨,餐厅里闹哄哄的一片。许多朋友老早就到了,多少带点办喜事的激动。姚老的心情看来也异常高兴,他的孙子福伟说,“爷爷一天里就念着今晚的寿筵,像是等候一件大事的来临。”见到姚老步入餐厅的那一刻,可以感觉到他的喜悦。大家都围拢上来,嘘寒问暖,真情毕露,让人看了好不窝心。自从姚夫人甘姐去世之后,好像没有看过姚老这么开怀。
        爱妻去年的逝世对姚老是个不轻的打击,朋友们都不愿在他面前提及这件伤心事。我也与其他认识姚老的朋友一样,劝他不要闲着下来,保持忙碌。目前几乎每天到他手创的集珍庄画廊,会见到访的远近文人雅士,茗茶聊天、评书论画,午后小睡片刻,好不惬意。
       寿筵的进行随意而有序,自由餐提供了各取所需、自由交流的特色。不能免俗的是唱生日歌、吹蜡烛和切蛋糕。姚老缓缓切了蛋糕,见者有份,每人一块。姚老充满真情的简单谈话,又掀起热烈的、激赏的掌声。
        姚老30岁前颠沛坎坷,出身河南农家,一穷二白,少小进入军校从此入伍,时正中国内忧外患的动荡时代,二战后只身辗转南下香港,栖居九龙调景岭难民区的小板屋,当过小工和打石工人等粗活,31岁时的一段机缘,使他正式转入出版界,3年后再南进吉隆坡,写下改变命运的一页。
        餐厅里的气氛越来越暖,原来的寒气都给逼走了。朋友们捧着姚老的新作《雪泥鸿爪》列队等候签名,姚老很耐心的埋头挥写,一一满足大家的要求。姚老从作客到入籍马来西亚,毕生献身华文出版事业,编撰华文课本、著作等身,堪称马华文化界的瑰宝。他热衷文化工作与活动,数十年如一日,完全仗着一片赤子之心。
    夜已央,雨也歇了。大家送走姚老之后,心底泛起深深的不舍,久久不能忘记这个温馨的夜晚。(本文同时刊载于南洋商报副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2-23 06:05 , Processed in 0.10812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