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阳光透过稀薄的雾气照进瑶琳镇姚村村,迎面走来几位老人,打破了小山村清晨的寂静。 “空气这么新鲜,每天早起走一走,对身体好!”哈了口热气,96岁的姚关兴笑着,有神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他是姚村自然村年龄最长的老人,虽然听力不是很好,不过精神矍铄、身体健朗,整洁的藏青色外套将他高高的个子衬得更加挺拔。除了日常生活由儿子媳妇打理外,姚关兴时不时还自己做做午饭,他笑言这是他的兴趣。 “你瞧这柏油路多平,以前那可是高高低低的,我儿子哪放心我出来?”83岁的吴月彩和儿子同住,每天,散步到村老年活动中心打麻将、听课、看广场舞等早已成习惯,“吃得也好,心情也好,真是感觉越活越年轻哩!” 姚村村是我县十大养生长寿村之一,由原来的姚村、沈村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一面环山,一面临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全村60岁以上老人就有734人,其中80岁以上109人,90岁以上12人。 漫步姚村村,随处都能看到老人幸福的笑脸。刚过上午10点,79岁的高木虎便在老年活动中心的棋牌室里等着他的“老搭子”。“以前没固定的地方打麻将,我经常四处转悠。现在这里不要太热闹呢,下午每天都有100多个人。”这个时间点,高木虎打算打一会儿麻将后,直接去一旁的老年食堂吃饭。 前些年,姚村村为村里老人建起了一系列的服务机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食堂、理发室、休息室……每个月的19日,是村里老人的体检日,这一天,健康医生会来为老人们做一次较全面的身体检查,及时掌握老人们的身体状况。 “都说‘病从口入’,检查重要,预防也很重要。”村老年协会会长沈德根说,过去,村里老人对“吃”这方面的意识比较低,时常一碗干菜肉吃了蒸、蒸了吃,反反复复能吃上好几天。自老年协会组织起了老年大学,每周五都会为老人们讲授有关养生、健康类的知识。渐渐地,老人们对饮食开始讲究起来,不仅不再常吃隔夜菜,还主动远离一些腌制食品。 老年食堂对菜的要求就更严格了。“蔬菜都是自己种的,从不喷农药,年纪大更要赶‘绿色’的潮流。”沈德根笑笑,有些自豪。为了解决一些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的吃饭问题,村老年协会还专门组织了一支居家养老队,送饭菜上门。 如果说良好的环境与饮食是姚村村老人长寿的外因,那么愉快的心情便是内因。老有所乐了,老人们还图啥?自然是儿女孝顺。 走进方友莲家的院子,虚掩的门内传来一阵笑声。推开门一看,这位95岁的老人家眉眼弯弯,一边包装螺丝,一边和其他几位老人聊着天。方友莲的儿子开着一家厂,这些螺丝就是他厂里的。“其实厂里包装螺丝的人有的是,运回来就是为了让老人家开心。”方友莲的女儿向顺爱说,母亲喜欢热闹,这类简单的来料加工活她能做,而且拿回来干,就有人陪母亲聊天了。而她因为不放心母亲一个人独住,就每天陪在母亲身边,照顾生活起居。 “儿女孝顺村风好,老人们才能长寿。”这几年村风的变化,沈德根深有体会。73岁的沈德根当了18年的村老年协会会长,年轻时当过村干部。早些年,他常常要上门协调一些家庭纠纷,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因儿女不孝顺引发的。“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看见了,要是有谁家小辈不孝顺老人的,大家肯定都要去指责。” 出村时已是正午,路过村头沈村的老年食堂,门口坐着不少晒太阳的老人,他们聊着天、磕着瓜子,好不惬意,阳光洒在他们花白的头发上,一片金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