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云飞:“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老院长
(2014-12-10 10:11:40)
一顶朴素的遮阳帽,一双破旧的运动鞋,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于两校区之间。面对采访,他说的最多的不是自己的成绩,而是学生的成绩。他是姚云飞,原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 姚云飞将自己的心血无私地奉献给了自己忠爱的教育事业,家与学校是他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学校的工作占据了他大量的精力,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他的日历中从来没有“节假日”、“双休日”……他家里的一切家务都由妻子一人包揽,而他,将所有时间都留给了他的学生。为了学校的发展,他亏欠家人太多太多,有时孩子生病了,他没有时间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总是妻子一人照料孩子,而他仍在单位里忙碌着。考取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的程潘红同学在一封信中这样说:“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姚老师生病了,在医院打完点滴,没有顾得吃饭就赶到南平教室给我们上课。您只是想让您的学生能多学一点,再多学一点,我们都能感受到您的良苦用心,对您的感激也是多一些,再多一些。” 多年来,姚云飞教授在指导学生考研的道路上,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汗水。他提出并创建的“链式反应”学风建设模式,成效显著,很受学生欢迎,吸引了温州大学等兄弟院校专程来学习经验。 姚云飞总是广开渠道义务帮助学生考研,除了给学生免费补课,他还主动承担了信息员的工作,积极帮助学生邮寄试卷、搜集和传递考研动态、分类整理各种考研资料。即使工作再忙,他也会定期给考研的学生们提供力所及的指导,帮助他们选择院校专业,制定考研计划。 数学与统计学院优良学风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考研工作抓得实。学院考研成绩年年喜人,呈明显的递增趋势。1999年至2014年,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应届毕业生考取国内外硕士研究生人数累计超千人,每年的考研人数和考研率在全校都名列前茅。 谈及自己的学生,姚云飞拿出一大摞信件,全是学生写来的。信中有介绍学习情况的,也有谈论人生的,还有给数学与统计学院学子传授学习经验的。他满脸笑容、满心幸福地介绍着他的学生,他说,他的学生遍及新闻、法律、自动化、经济等领域,有曾经学习很差但经过努力最终考研成功的。他感叹道:“其实根本没有所谓的‘差’学生,每个人都是可塑之才。教学中关键是摸准学生个性,发现其成才的潜力,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的坐标。”有人说要“爱生如子”,姚云飞却说既要“爱生如子”,更应”与生为友”。老师应该和学生是朋友,以平等的地位让双方以诚相待、互相促进、互为益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姚云飞的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多年来,他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先后获得全国高师优秀教师三等奖(曾宪梓基金会),安徽省模范教师、安徽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面对荣誉,姚云飞多次微微摇头,他表示:“成就已成为历史,学习才是第一要务。”无论工作再忙,再累,他总是要挤出时间加强学习。他说:“我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至少得有一桶水。”在实际教学和考研指导中,他确立了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为模式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他在教学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简单的结论或是反复机械地模仿例题,而是注重学法指导,重视解题思路分析,积极创设问题的情景,进行探究性教学,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他一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分类推进、逐层提高,有效的教学方法,既让优等生“吃得饱”,又使学困生“消得了”。 考取兰州大学硕博连读的研究生王兴同学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您的讲课由浅入深、幽默诙谐,我体会颇深。比如:小学算术的乘法就是Hilbert空间中的内积,绝对值就是范数,一元一次方程(包括解法)就是线性方程组(特例),二次型就是配方法等等,这些‘源头活水’的思想,深深地扎根在我的脑海里。我更为庆幸的是,在您的课堂上我学到了实变、泛函这两门课够用的知识。” 在学生参军入伍、考编、考公务员等问题上,姚云飞也付出很多。他经常教育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环境、从零开始、不断进取。2006级学生张超杰大学毕业以后,成为黑龙江省海林市横道河子镇杜草驻警一中队优秀的一员,2010年5月15日,他给姚老师写了一封长达8页的信,他说:“姚老师,是您的教育使我懂得了我不仅是一名大学生,在部队还要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士兵,从零开始,因为学历的高低与能力的强弱不成正相关。” 他就像他脚下那辆不停转动的自行车,每天奔波在为学生服务的路途中。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他无悔付出且甘之如饴。“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姚云飞对待学生一片赤诚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