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走出的驻外大使姚培生
【信息时间:2012-5-28 余非常 姚培生,1945年生,太仓浏河镇浏南村的一位农家子弟。在浏河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取北京外国语学院俄罗斯语言系。大学毕业就分配到外交部工作。1973年派往我国驻苏联大使馆任翻译。1977年提升任一等秘书。1986年任中苏边界谈判团办公室主任。1991年任外交部欧亚司司长。1994年任吉尔吉斯共和国大使。1999年任拉脱维亚共和国大使。2000年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大使。2003年任乌克兰共和国大使。2005年8月回外交部工作,10月退休。人虽退休,但仍在为外事工作操劳,笔耕不辍,正在积极撰写中苏边界谈判回忆录。他把一生献给了我国的外交事业。 在任中苏边界谈判代表团办公室主任时,六年谈判,坚持立场、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边界问题在谈判原则双方确立后,两方在地图上作业很多,但是为做到心中有数,姚培生和其他几位同志在中苏边界做了较长时间的实地勘查。中国与苏联长达七千多公里的陆上边界线上留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爬雪山、过荒漠、住草原、蹚急流……通过有证据的资料,与唇枪舌剑的谈判,胜利完成了签订中苏边界协议,缓和了紧张局势,为中苏关系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任吉尔吉斯共和国大使时,江泽民总书记于1996年访问该国,姚培生参加了江总书记、钱其琛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和吉尔杰斯总统阿卡耶夫的会谈,取得了完满成功。江总书记对姚大使的工作十分满意。 这位农家走出的驻外大使,始终保持勤劳朴素踏实的农民本色。父亲姚家贤原是上海一化工仓库保管员,1954年入党的老党员。1960年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他为国分忧,响应国家号召,主动申请回乡务农。曾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广大农民战天斗地,共度灾荒。母亲姚阿金,是位勤劳节俭、心地善良的农妇。世俗的观点总认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姚培生家人没沾上他多少好处。别的不说,就他家的住房而言,那规模、格局在全村中只能算中等偏下。姚培生每次回家,从不愿惊动当地的干部,对官场上应酬他不感兴趣。可每次回家都忘不了看望村里的父老乡亲,串个门、聊会天,他挺愿意。七十年代回家时带回只电视机,这可是稀罕物,在客厅里放好了凳子,请大家来看。热天,他父亲索性把电视机放在晒场上,大家带了凳子、携幼带小一起看,乐在其中。 前些年我有位学生王学雷,和村里几位同伴一起到北京旅游。他与姚培生是同村人,受其父母之托,到姚培生家里去了一次。王学雷讲:“有点出乎意料,我见到他家的住房还抵不上我们浏河地区一套中套商品房。屋内的装修也一般。在我去他家的当天傍晚,他骑了一辆旧自行车到我们住的招待所来看望大家。我挺惊奇地对他说‘你怎么骑车?’‘骑车好,我们的副部长有时还骑车上下班呢!’他非常坦然地回答我。” 姚培生1958年秋进浏河中学,从初一读到高中毕业,一直如饥似渴地勤奋学习,其中特别爱好俄语。他庆幸遇到了一位特别好的俄语老师,而且是从初一教到高中毕业。这位老师叫洪文炳,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毕业。教学认真负责,耐心地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发音,细心地指导他们如何学习语法、如何有毅力地积累单词。更难能可贵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得生动活泼,兴趣来了,还兴致勃勃地唱起了《红莓花儿开》、《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苏联歌曲,学生们听得入了迷。洪老师还常到学生宿舍与学生们聊天。1960、1961年困难时期,大家饿得肚子咕咕叫,他与学生们都用俄语讲“面包、奶油会有的!”于是大家开怀大笑,充满着乐观。许多学生都爱上了俄语。姚培生在作文《我的志愿》中写:“我要学好俄语,以后考大学俄语系,长大后做出色的外交官。”果然实现了他的志愿。■ (作者单位:太仓市浏河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