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人将业余时间用在了上网游戏聊天,港闸区民间艺人姚建强却一头扎进了风筝制作、哨口雕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一晃就是30多年。 最近,因搬迁住进集中安置区的姚建强,依然坚守着这门手艺,17日,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制作的风筝。他说,“不能让这门手艺轻易丢失了”。他把车库辟为工作室,并将风筝陈列在车库内,供居民们参观。他说:“要让更多的人和下一代感受到家乡风筝的艺术魅力。” 今年48岁的姚建强自幼在农村长大,并与风筝结缘,他的祖父、父亲是当地出了名的风筝艺人,既是扎制板鹞的好手,也是放飞风筝的能手。姚建强自幼受到影响和熏陶,上学时就深深喜欢上了风筝,常跟着父亲扎七星、六角板鹞。18岁那年,他从邻居家弄来200多个小葫芦,尝试着哨口的雕刻,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找到了灵感,从此痴迷,一发而不可收。他雕刻制作的哨口板鹞,外形古朴,绘画精细,板鹞正面装着数十乃至数百只大小不一的哨口,放飞时,发出不同凡响的“乐曲”。 在时光的流逝中,他也成了风筝竞技场上一员宿将,2001年,他参加南通风筝比赛荣获一等奖、最佳制作奖,被聘为南通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哨口风筝特约研究员,在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期间,为参会嘉宾做过现场表演,新西兰前总理希里普观看他制作的大型风筝后,跷起大拇指,连说:“OK、OK”。2005年风筝艺术历程入编中国民间艺术家卷,江苏省中小学课本《江海文化》收进他的风筝制作技艺。2009年,他的风筝参加了建国以来60年一次的中国风筝精品展,几十家媒体对此作了报道。 姚建强的风筝在多次放飞比赛中的出色表演,使他声名远扬,上门求购风筝者络绎不绝。他的风筝和哨口销往北京、天津、广东等20多个省市,还有10多只风筝走出国门,出口法国和东南亚地区。 记者 管惟三 通讯员 周锋 朱进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