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09|回复: 6

走进姚广孝纪念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12-26 22: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12-26 22:11 编辑

                                                   走进姚广孝纪念馆





    人物简介

        姚广孝(公元1335-1418年),字斯道,法名道衍,祖籍长乐市文岭镇阜山姚坑村,既是元末明初的高僧,又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博学多才,精通儒、释、道诸家,善诗文书画,喜云游四方,广交名士。虽然14岁出家为僧,遁入空门,但并不安心与清灯苦瞑,不安心为方外之人,而是胸怀辅佐明君、成惊世伟业之志,并最终在“靖难之役”中运筹帷幄,辅佐朱棣成就霸业,成为朱棣登九五之首位功臣,官封荣国公。后为太子、太孙辅导讲读,并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编纂。他积极赞成郑和下西洋活动,并以自己的学术和影响促成郑和舟师累驻长乐太平港,功勋卓著,名垂青史,史称“无冕宰相”。  





    1.  一份可触摸的历史



        从历史中探寻长乐土生土长的文化,从文化中探寻长乐一脉相承的渊源,从渊源中探寻长乐创新发展的动力———我市处处可循的“半小时文化圈”已经逐渐将这道命题破解。正如一位长乐的领导人说,“山水有文化,更显其魅力光彩;文化存山水,愈显其丰厚恒久。”如今,不管你是行车还是漫步长乐,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文化已是浑然天成。一座石碑、一处公园、一段名言、一方馆楼,都能让人处处感受长乐“大爱开明、能拼会赢”精神所在。而座立于长乐市文岭镇阜山姚坑村山脚下的荣国公府(又称姚广孝纪念馆),则是2008年长乐市喜迎国庆“半小时文化圈”成功破解者之一。9月28日,座落于文岭镇阜山姚坑村姚广孝纪念馆正式开馆。

      尽管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岁月不断更迭。深铭于心灵深处的历史记忆,却历久弥坚,永不褪色。姚广孝,常被世人称为奇僧,不仅是因为他的道骨清风,还因为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丰功伟绩,引人敬重。

    笔者不喜欢太喧哗,特意选了国庆的最后一天傍晚,独自乘车再次去了这位奇僧出生的地方,拍照、游赏。这是一个安静祥和的处在山脚下的小山村,但这个乡村早因“明教堂”的破土重建,姚颖、姚勉、陈文龙这三状元的动人故事以及历史典籍中由“明教堂”培养出的先贤而闻名于世。如今,姚广孝家乡朴实的人们感动于他的浓浓的念家情怀,欣喜于他的历史成就,特为他紧挨着“明教堂”修建了一座纪念馆,使得这个山村本就厚重的文化气息又添了厚重的一笔。因为它们不仅仅是线条优美的建筑艺术作品,更是一份可以触摸的历史见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22: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2.  一幅明代的画卷



        到纪念馆时已是下午5点了。好在夏天天黑得比较晚,还赶得及让我好好拍上几张好景。夕阳下的荣国公府修建一新,古色古香的仿明代建筑风格的小楼在青山环绕下沉静安详,美得如同一幅明代的画卷,纪念馆背后的树林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旁边的明教堂庄严肃穆,整个建筑和周围的景观透出自然浓郁的乡村气息。

      踏入纪念馆的大门,只见馆内的纪念堂恢宏壮观、庄重古朴;照壁上的中华第一“福”字呼之欲出、灵气游动;静卧花丛的太湖石惟妙惟肖,与周边的景物相映成趣;环于四周的桂花、茶花等名贵树种暗香浮动,绿意流淌;别院翠竹环保,清幽雅苑。人文景观与山林景趣和谐统一,氛围宁静清心。

      此时,偌大的一个庭院已经没有几个游人了,穿行在姚广孝纪念馆清幽的长廊上,周围宁静得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偶尔飞落在墙外文竹枝头清脆的鸟叫声、徐徐吹来的山风,这样的意境,让我仿佛听到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正在离我很近的地方,娓娓地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走进纪念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栩栩如生的姚广孝铜像,尽显“奇人”气宇轩昂;纪念堂内有序陈列着与姚广孝相关的文字、文物、照片等史料书籍,以独特的创作画形式生动阐述了姚广孝传奇一生的历史史实与传说,展示着姚广孝所在的那个年代出现的一个个与他相关的事件,一件件有着时代特色的文物,比如:兵器,永乐大钟,袈裟,佛珠等。这一切都吸引着笔者,想一口气将其细细观摩品味,好好领悟这位历史人物的奇和特。它们记录着一位不凡的历史高僧的生活环境,一个朝代的变迁,这里也可以是一个朝代史的博物馆,小时候学的历史知识在这个时候一古脑的全蹦出来,现在想来当时认真点学还是有好处的,要不现在就不会心中暗喜了。



    3.  一腔深沉的感慨



        离开纪念堂,刚好碰到纪念馆的管理处的老伯,他得知笔者特意来此采风,很是热情,他跟笔者讲述了姚广孝纪念馆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故事。他说,姚广孝纪念馆于2007年7月,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倡导下,文岭镇成立了姚广孝纪念馆项目推动小组。纪念馆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3亩余),总投资150万元,与“千年学府”明教堂、姚氏祠堂呈“品”字布局,整个建筑沿用明朝建筑风格,为官员府邸,由纪念堂、书房、别院三个部分组成。整体建筑以象征意义为主,兼以居民休闲活动功能为辅。该纪念馆目前对社会实行免费开放参观。还表示欢迎广大市民来访参观,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历史伟人的点点滴滴,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让人感动的是,姚广孝纪念馆建设的每一处,老人都了如指掌。

      讲述期间,60多岁的妇女姚金钗也一直坐在广场的大树下听着这段建设的故事,她的表情极其专注。她说自己基本上天天傍晚坐在纪念馆广场外纳凉赏景,虽然自己收入不高,但这样的生活却是愉悦的,这里有听不尽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延长了她每天在此逗留的时间。

      笔者禁不住感慨,这就是文化的魅力!看来自己来对了,以后更要多出去采风走走,好好领悟长乐“半小时文化圈”的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22: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12-26 22:07 编辑

    耕历堂”长乐文岭姚坑史话
    姚氏一脉,启于三皇五帝中的舜,《尚书》中记载:舜生于姚墟,以地为姓,遂姓姚。姚之姓自此而来,至今已有4200多年。所以,长乐姚坑姚氏祠堂堂号为“耕历堂”,正是取纪念舜帝之意。
    长乐姚坑姚氏一脉是唐朝名相姚崇的后裔,自始迁祖姚能举于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迁居于此,至今整整910年了。长乐姚坑姚氏祠堂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明永乐年间,九世祖姚广孝回长乐文岭修缮祖祠、重修祖谱。明嘉靖年间,因倭寇入侵,祠堂坋毁,1944年又重修,1946年祠堂充作姚坑初级小学,1994年,在原址上重建。祠堂里的这两副对联“宋室状元府、明朝宰相家”和“七世二元十进士、三朝两侯八大夫”形象地说明了这900多年来姚氏一族的辉煌。...
    提到姚坑的科举历史,不能不提到名闻遐尔的明教堂。
    姚坑村后有块岩石,叫做狮子岩,岩上竖立有三块方型巨石,状如官印,先人就在这块岩石前的松林中建一书堂,这就是明教堂,姚坑因有明教堂而名闻遐迩。
    姚坑明教堂乃宋元佑二年(1087年)里人方子安所建,绍兴三年(1133年)又经姚能举重修,县尊吴仲举匾其堂曰:“明教堂”。庆元三年(1197年),兵部尚书刑部侍郎兼玉牒检讨官兼侍讲里人林采作《明教堂序》,堂内额其上的“读书处”三字,乃陈文龙中状元后所书,并作《明教堂赞》。
    由于明教堂师儒云集、教学有方,故而学生一心向学、有意上进,“诵经论文的风气极浓”。在不长的时间内,姚颖、姚勉、陈文龙先后都中了状元。全长乐境内,有科举以来,一共只有十名状元,明教堂独中三元,可谓一盛,而姚氏花开两枝,更是一绝。之后,兵部尚书林采之子林得中、侄林亚文,姚状元之裔姚同、姚封午,沙堤陈如晦之子陈觉伯五士同袍肄业、先后中了进士。明教堂在偏僻的山村中,培养出众多出类拔萃的人才,成为我国我省封建科举制度史上的美谈。这正如对联所言:万古纲常扶不坠,千秋教化妙无穷。
    陈文龙在明教堂读书中状元后,立“元台碑”于明教堂对面飞来石旁。碑上大字:三个圆点。碑左下小字落款刻:宋咸淳八年壬申岁桃月谷里人状元陈元龙书。这是陈文龙留下的仅有的碑刻。陈文龙写的《元台碑铭》、《明教堂赞》、《明教堂元台碑文》至今尚存。
    “荣国公”这块牌匾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追封给曾帮助他夺取帝位的太子少师、妙智僧姚广孝的。姚广孝,祖籍长乐姚坑,姚能举九世孙。姚孟屿次子。姚孟屿因夷乱华,寓居南京苏州之长洲。姚孟屿妻陈氏,长乐岭南人。生二子,长广仁、次广孝。这些在长乐姚坑的祖谱上有详细的记载。
    姚广孝与解缙等重修《永乐大典》,与郑和下过西洋。姚坑村西10里的地方有一处名胜“晦翁岩”,又称“二刘岩”。当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曾和姚广孝同去游玩,所以又称“三保岩”。山上有石像一座,日久风化,难见原貌,有人说那雕刻的是朱熹,也有人说那是郑和,还有人说那就是姚广孝。
    也在明朝,姚坑出了两个丞相:姚珏、姚玒。他们的墓葬在长乐潭头岱西村太常山下大畲路上口,当地村民历来称此大墓为姚丞相墓。
    祠堂内的这块石头是练武石,原在福州帮洲姚承恩祖屋大厅里。是科举史上姚坑最后一个进士——清朝武进士姚承恩的日常练武之物。石头重达200斤,据说武进士当年举重若轻,演练一番,神色如常。现在已无人能将它举起,甚至连提也提不起,更别说是演练了。
    祠堂前的这四块石头是旗杠碣,是用来插旗帜的。原来在科举时代,一个人如果中了进士,就要在祠堂门口竖起旗帜,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宣扬,更体现了中了进士的人的喜悦和乡亲人的自豪。望着这么牌匾,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时姚坑锣鼓喧天、旌旗漫天的辉煌景象!
    祠堂后的这座山叫做潮山,宋庆元三年春,里人时任兵部尚书的林采,曾撰文赞这里的风景:“……东有玉狗之石插入云霄,西有飞来之石凌于汉表,南则有花林五里胜似上林之境,北则有梅树十里时占百花之魁。春有玉罁之石可以酿酒,夏有莲花之石可以吐锦,秋则有金钟之声逐潮而响,冬则有渤海之水当面而潮……”这是一处尚未开发的旅游胜地。
    宋代以来,姚坑人为官者迁出较多,外省的迁到湖广、海南、江陵、江浙等地,本省的繁衍到莆田、顺昌、漳浦、泉州、福州十邑等地。在福州城区的聚居地有三保、琴亭、开元前等,现前留在姚坑居地的有150户、600多人。
    留在姚坑的姚坑人已经不舞练武石、也不再竖起科举时代的旗杠了。因为,现在的姚坑人一部分人读书,继续中“状元”、中“进士”外,还有一部分人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竖起了经济大旗,舞动了经济大潮。
    现代的姚坑人走南闯北,创造出了“明教堂”新的辉煌。这一座座屹立的新房,这一排排整齐的路灯,还有这条宽阔的环村水泥大路,无不在书写着姚坑崭新的历史篇章。
    【转载于长乐论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22: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12-26 22:12 编辑

    走进东南名村镇一一姚广孝纪念馆    


      走进东南名村镇一一文岭镇阜山姚坑村,姚广孝纪念馆,座落于文岭镇阜山姚坑村。踏入纪念馆的大门,只见馆内的纪念堂恢宏壮观、庄重古朴;照壁上的中华第一“福”字呼之欲出、灵气游动。“明教堂”的重建,姚颖、姚勉、陈文龙这三状元的动人故事以及历史典籍中由“明教堂”培养出的先贤而闻名于世。
         姚广孝(公元1335-1418年),字斯道,法名道衍,祖籍长乐市文岭镇阜山姚坑村,既是元末明初的高僧,又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博学多才,精通儒、释、道诸家,善诗文书画,喜云游四方,广交名士。虽然14岁出家为僧,遁入空门,但并不安心与清灯苦瞑,不安心为方外之人,而是胸怀辅佐明君、成惊世伟业之志,并最终在“靖难之役”中运筹帷幄,辅佐朱棣成就霸业,成为朱棣登九五之首位功臣,官封荣国公。后为太子、太孙辅导讲读,并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编纂。他积极赞成郑和下西洋活动,并以自己的学术和影响促成郑和舟师累驻长乐太平港,功勋卓著,名垂青史,史称“无冕宰相”。
         自宋而清,明教堂因为“巨卿名儒,云合响应”,培养了众多的人才。除了上述的姚颖、姚勉、陈文龙等三位状元以外,还有姚宗虞、姚子才、姚土自、姚直夫、姚同、姚简中、姚震、姚逢午、姚灼、陈觉伯、林得中、林亚文、姚承恩等有案可查的十数位进士。
    p1姚广孝塑像

    p2照壁上的中华第一“福”字

    p3姚广孝纪念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12-29 09: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波 发表于 2014-12-26 22:05
    耕历堂”长乐文岭姚坑史话
    姚氏一脉,启于三皇五帝中的舜,《尚书》中记载:舜生于姚墟,以地为姓,遂姓姚 ...

          录以备忘,加红者,以讹传讹:
          由于明教堂师儒云集、教学有方,故而学生一心向学、有意上进,“诵经论文的风气极浓”。在不长的时间内,姚颖、姚勉、陈文龙先后都中了状元。全长乐境内,有科举以来,一共只有十名状元,明教堂独中三元,可谓一盛,而姚氏花开两枝,更是一绝。之后,兵部尚书林采之子林得中、侄林亚文,姚状元之裔姚同、姚封午,沙堤陈如晦之子陈觉伯五士同袍肄业、先后中了进士。明教堂在偏僻的山村中,培养出众多出类拔萃的人才,成为我国我省封建科举制度史上的美谈。这正如对联所言:万古纲常扶不坠,千秋教化妙无穷。
          也在明朝,姚坑出了两个丞相:姚珏、姚玒。他们的墓葬在长乐潭头岱西村太常山下大畲路上口,当地村民历来称此大墓为姚丞相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6-8-7 23:01
  • 签到天数: 14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4-12-29 14: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水宝地,人杰地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10 10:29 , Processed in 0.11638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