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老砖中的城墙永固梦2014年5月1日18:36济源晨报
寻找老城记忆第六期 一场大雪飘然而至,市博物馆的院子里,除了偶尔两声鸟叫,只听得簌簌落雪声。后院的仓库里静静地躺着许多蒙了尘的石碑,就像那些曾经地动山摇的故事被尘封在了历史中。时间滚滚向前,人们无暇顾及那些陈年往事,甚至,二十多年前的景象都已经被人们淡忘了。
在这些石碑中,曾有一块刻着“金汤巩固”四个大字。它本来埋在北街居委会孙卫东家的老宅里,是从老城墙的墙根处挖出来的。现在,这里还散落着一地碎砖,只有当地上了年纪的人还记得,这里,曾经矗立着高高的城墙。 “金汤巩固”碑后的悲壮故事 “济源老城是个战城,一圈城墙五里二百五十步,城墙上过得去大解放车,当年我还见过大汽车在上面跑过。城墙在城里看有两屋半的楼房那么高,从城外看,比三层楼还要高些……”孙卫东的叔叔孙王庆已经82岁了,但依然头脑清楚,声音洪亮。 城墙应该很坚固,在城墙遗址附近,散落着的墙砖依然坚硬无比,有许多人家就地取材,用这些砖垒起了小灶房和围墙。 “一块砖重25斤,生产队盖粉房的时候,我们挑着这些砖盖粉房呢!”刘喜才说。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除了记得城墙没毁之前上面开过汽车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玩耍时在城墙里捡到日本人留下的手榴弹。 此去向西南不太远,就是曾经的老城西门口。西关的老人们还记得儿时玩耍时,常常在城壕里翻出许多人头骨来。没有人说得清这些遗骸是哪年哪月的,更没有人知道,他们曾经有过怎样的爱恨情仇,曾经如何在战乱中葬身于此。但毋庸置疑的是,济源城,真的曾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战城。 “秦下轵道则南阳动”,在有史记载当中,这可能是对济源战略地位最早的描述。当然,那时,还没有这座城池。记者在清代乾隆年间和嘉庆年间的《济源县志》《续济源县志》及一些当代文史资料中获悉,济源古城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隋开皇二年,隋文帝颁诏在济水源头修建济渎庙,为了方便和配合朝廷对济渎庙的祭祀,修筑济源县城。 在史料记载中,济源城墙“周长五里二百五十步,墙高二丈五尺,宽二丈,池深一丈,阔二丈五尺”,自建成以来历代均有修建,一直是堆土成墙,明崇祯十一年知县卢时升瓮以砖石,清代时有修葺,“民国”四年再次得以补修。在清代的县志中,多有历史文人登城远眺时的吟咏之作,让人意料不到的是,近年来,济源老城多次成为网络写手的新宠,在《七国争霸》《明末1625》《倾国倾城之特工丑妃》等网络小说中,济源成为改朝换代地盘争夺战或农民起义战争中绕不过去的一个地方。 “紫金梁王自用受不了朝廷的威压,带着三十六营中的大部分向南逃窜,跑到山西南边时,王自用突发奇想——干嘛非要跑进四川,于是他向着东南方略微一转,穿过太行山,突然进攻河南济源。此时的三十六营除了闯王高迎祥、西营八大王张献忠、老回回马守应和曹操罗汝才,别的都跟在他军中,因此总兵力高达十万,声势震天,所向无不披靡。也是王自用倒霉,济源本来没什么兵力,哪抵得住他十万大军?但他刚好碰上平贼将军左良玉带着七千官兵从河南向山西移动,正好驻扎在济源城。这一下济源就不好打了,七千官兵守城,挡着他十万农民军两天两夜,济源城还没拿下……”这是《明末1625》中写的片段。这时,距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还有十多年,如果此役的描写有依据的话,说明两点:一、此城墙是土墙之时已经比较高大雄伟;二、此役让当地执政者认识到了城墙的重要性,并下决心劳师动众修建砖墙。要知道,在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而且战争频仍的年代,修一座城墙烧这么多砖有多么不容易。“知道城墙为什么那么结实?里面捣有糯米!这工程在古代是很了不起的。”西街居委会的姚天立老人说。 先不说这建城的艰难,且说200多年后,清同治六年,西捻军张宗禹部自山西经王屋山围攻济源县城一战。这场战役究竟有多残酷,记者查了许多历史资料,均找不到详细的记载,倒是在采访西街古槐的内容时,无意中从姚氏一族的族谱中了解到了这一事件的一点信息。据姚天立说,捻军围困济源县城,与守城的清军激战七天七夜。官民被围困在城中,吃喝都成了问题,清军就以补充军需为由多次向姚家摊派粮食。七天七夜——由此可以想见这场硬仗打得有多么艰难。而且,姚天立还回忆说,他的父亲曾在城墙上放哨——当时城内的壮劳力都得轮流值班,而且值班的人还可以领到来复枪。应该距他父亲值守的年代不太远,日本侵略军就打进了济源城。其中有一位抗日战争中的亲历者,记下了发生在城墙内外的惨痛回忆。 在这篇题为《在济源抗击日寇片段》的回忆文章中,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李文定写道:日本侵略军于1938年春侵占济源后,烧杀奸掳,无所不为,激起中国军民的共愤。驻防黄河南岸的国民党91军166师全体官兵,闻听日寇在豫北的暴行,纷纷要求渡河抗日。4月初,他和战友按照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的命令开往济源。侵占济源县城的日军是号称日本“铁军”的14师团的一个联队,兵力3000余人,配有大炮15门,且有坦克。而抗日官兵只有3000人,每个战士配备步枪1支,大砍刀1把,手榴弹4枚和3天食用的干馍。4月10日,刘法舜和李文定带领战士从南面进攻,曹玉衍带领战士从城东南角进攻。部队进抵济源城下时,已是凌晨3点左右。由于惊动了老百姓家的狗,满城的狗叫声引起了日军的警惕,行动被城墙上站岗的敌人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全体爱国官兵仍然按照原定计划开始攻城,一面用机枪的密集火力对准城墙上的日寇集中扫射,以掩护部队爬梯登城,一面由登城部队迅速靠近城下,通过云梯,登上城墙,陆续攻入城内。为了扩大战果,师部工兵连长吕舜民率领两个工兵班,携带炸药包,分别奔向南门和东门。可是,吕舜民带领的工兵班向南门前进时,遭到敌人密集火力攻击,全部牺牲。另一班负责爆炸东门的工兵,将炸药包运到了城门下,但因炸药失效,未能如愿引爆。同时,登城部队的云梯一个个被炸断,部队已无法登城。从云梯攻入城内的400多名官兵,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孤军作战的情况下,毫无惧色,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白刃战。每发射出一颗子弹就要消灭一个敌人,每砍出一刀,就要杀死杀伤一个敌人。战斗一直延续到第三天,进城的战士全部遇难。春末夏初,日军放弃济源县城向沁阳方向撤离。李文定进入济源城后,首先在洪福寺(即现在的望春剧场)大院内发现了两个“慰灵祭”木桩,两个大木桩的正面都用毛笔写着碗大的黑体字:“中国军队无名英雄之墓”。木桩背面还有说明:中国军队991团二营中士班长朱金山攻入城内后,在白刃战中手持大刀砍死日军营长及鬼子13名,最后负伤多处而牺牲。另一个木桩背面略云:中国军队992团上等兵张鸿歧,在白刃战中砍死日军七人,最后牺牲。文中说明,朱金山及张鸿歧的尸体和武器均埋葬于此。此外,木桩上还有“封为军神”、享受“慰灵祭”等字样,系日军所立。 西街居委会秦全盛老人的故宅距朱金山殉难处不远,大木桩原来就立在朱金山殉难处,后来被搬到了洪福寺①。老人已故前曾对记者讲,那一仗之后,他经常看到日本人在吃饭前,在大木桩前对“中国无名勇士”进行祭奠,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慰灵祭”吧!应该是中国英雄的忠勇卫国精神和宁死不屈气概慑服了日军,从而被日军“封为军神”的。 而东街居委会的张同道老人却记得有一位烈士牺牲的地点距洪福寺不远,如果这样话,张鸿岐烈士有可能是在东街牺牲的。日本人投降以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济源城打了几年拉锯战,城墙在战火中两度被炮火击毁,“金汤巩固”至此彻底成了梦想。这座历年历代沾染了数不清战士鲜血的城墙,从此逐渐告别历史,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线。 沧海桑田难掩老城春秋 康熙年间,县令尤应运刚进济源城的第一印象是“斗大山城”。但是,记者在采访老城墙过程中,却在这“斗大山城”中转得十分辛苦:车水马龙的道路上找不到停车位,而随着市区的扩建,老人们已经居住得十分分散,不少老人已经搬出了老城区,一天探访两三家已经是上限。“一条街,俩岗楼,公园里面只有猴”,老济源人在总结济源城时还会加上一句:“西边跺脚,东边地震”,如今,这些都成了历史,老城印象在人们的脑中变得有些模糊了。意气风发的济源新城,把往事的印迹逼进了市区的死角和故纸堆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