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2014年最后一个月,钱江晚报记者接二连三采访浙大医学院附属妇女保健医院(下简称省妇保)的产科医生,报道那些分娩中发生意外的产妇,如何最终脱险,平安生下宝宝的。
采访省妇保医院产科主任贺晶时,钱报记者意外遇上了前来探望贺主任的一对母女。母亲叫姚彤华,当年就是在贺晶所在的病房分娩的。女孩今年22岁,在美国念书,圣诞节放假回家来了。因为贺晶经常在抢救病人,姚彤华母女没能见上贺主任,于是就约定元旦放假这几天找机会见个面。
一个产科医生和一个产妇的20多年情缘,有哪些故事?新年,钱报记者好奇地赶去探个究竟。
每逢女儿生日
母女同去探望产科医生
昨日,如约见到贺晶,生性热情的姚彤华立马迎了上去,递上女儿在美国挑选的礼物—一支护手霜和一盒椰子味的巧克力。
“贺医生的双手很宝贵的,一定要好好保护。”姚彤华注意到,贺晶每次洗完手都会擦护手霜,她默默记下了老朋友这个细节。对一个用双手迎接新生命的产科医生而言,这不仅是女人的爱美之心,也是对职业的一份尊重。
1992年8月6日,姚彤华在省妇保生下女儿,并结识了当时还是主治医生的贺晶。此后的20多年,姚彤华经常在女儿小畅生日的时候带她看望她的“贺阿姨”。
姚彤华英语专业毕业,是一名英语老师。聊天过程中,她思维发散,想到什么说什么,经常“跑偏”;贺晶则是条分缕析,甚至在纸条上记下回答记者问题的要点。
贺晶“吐槽”姚彤华的文科生思维,没逻辑,太随意。姚彤华则辩护说,自己是一个浪漫的文艺女。就是这样两个貌似性格迥异的女人,维系了20多年的友谊。
当年产房记日记
女老师直叹女医生真美啊
“气质美女”是姚彤华对贺晶的第一印象。和贺晶现在标志性的白发不同,那时33岁的她,还是一头黑色直短发。
姚彤华回忆,每一次贺晶走进病房,她总是拿一本又大又厚的《产妇科学》。越仔细打量,越觉得贺晶是一位气质美女。“她真的很美,是那种端庄文雅的美。我丈夫后来总结,贺医生是一个有事业心的知性美女。”
打动姚彤华的,不仅是贺晶的外貌,还有她渊博的知识和强大的气场。
贺晶到病房查房时,身后总跟着一群更年轻的医生和实习生。她手捧病历,给学生们介绍产妇的情况,讲解产科知识。姚彤华心想,这个女医生年纪轻轻的,就那么厉害了。
“我记得有一次她和年轻医生讲解剖宫产后的缝合,有一种叫‘美容缝合法’,她说用这种缝合法,以后穿比基尼都看不出伤疤。我当时心里就盘算,我要是剖宫产,一定要让她给我剖。”
可惜的是,姚彤华需要进行剖宫产手术的时候,贺晶身体不适,不能亲自为她做手术。这成为姚彤华心里的一大憾事。
姚彤华在产区病房一共住了21天,和贺晶也慢慢熟络起来。她当时住在十三病房一号床,贺晶就喊她“十三一床”。
姚彤华出院后,有一回带宝宝回医院洗澡,碰上了贺晶。贺晶看她抱着的女儿面色红润,白白胖胖,脱口而出:“十三一床,孩子照顾得很好嘛。”这句“十三一床”,让姚彤华深感亲切。
贺晶很惊讶,这些事情,过了20多年了,姚彤华怎么还记得那么清楚?自己可是完全没有印象了。其实,那是因为姚彤华当年住院时,每天写日记,上面记录了她住院期间的所见所感。现在这本日记姚彤华依然珍藏着。
“哎,你们文科生啊。”贺晶不禁也佩服姚彤华的这份坚持。
如今女医生鼓励女老师
“你要当浙江的六六”
文科生姚彤华原本对医学知识一窍不通。此前,她与医学唯一的接触,是小时候住在上海,她伯父常常带着她去一位医生家中做客。
与贺晶的交往,让她耳濡目染了不少妇产科、乳腺外科方面的知识。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可是贺晶的头号粉丝,贺晶的讲座、孕妇课,她都尽量抽出时间去参加。
有一回,她和一名全科医生聊天,一个个专业术语从她口中蹦出来,医生惊讶不已,“这些你是怎么知道的?”有时候,连贺晶都夸她,“妇产科知识已经很熟悉了嘛。”
和很多文科生一样,姚彤华多多少少有点儿文学梦。在掌握了不少医学知识后,她开始为几家医院写一些文章。
但仅仅靠关起门来看看医学书籍,听听讲座,得到的素材还太少,于是她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深入了解中国当下的医疗环境。
她加了许多医学院学生的微信,从他们的朋友圈窥探医学生的学习状态,看看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被培养成一名医生的。这其中,也包括很多贺晶带的研究生。
她主动到省妇保和其他医院报名做志愿者,帮助前来看病的人指路,为外国病人翻译。从中,她观察病人的看病过程,医生的工作常态。
2013年11月,常山县人民医院正式成为省妇保的紧密型协作医院。她跟随谢臻蔚医生来到常山县,希望掌握优质医疗资源到基层的第一手资料。
但在贺晶看来,做做志愿者,写写通讯稿,对这个“才女”来说都还只是“小打小闹”,她常督促姚彤华,“大作一定要有”。
而姚彤华确实也有个小野心,那就是写一本医疗小说或者医疗剧本。作家六六在母亲生病后,写作了《心术》,最后被拍成了热播电视剧。贺晶告诉姚彤华,“你呀,要争取当浙江的六六”。
两母亲相互分享育儿经
懂得母爱需要适时放手
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不管思维方式多么不同,但姚彤华和贺晶有一个共同特点,她们都是各自女儿的妈妈。
20多年来,姚彤华和女儿小畅一直与贺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小畅考上心仪的大学了,申请上美国的高校了,她们都会第一时间告诉贺晶。
这次见面时,贺晶还关心起了小畅的感情大事。“有没有对象?该谈恋爱了啊,给自己增加点经历。”
姚彤华说,与贺晶二十多年的交往,不仅让她收获了很多育龄期的保健知识,也学到不少教育孩子的好办法。“贺医生自己的女儿非常优秀,是杭州外国语学校毕业的。所以我常常向她取经。”
女儿学习生涯的几个关键时刻,都有贺晶的参与。
2001年,姚彤华一家搬到城西后,她面临女儿转学的选择:是去离家远的求是小学浙大路校区,还是家门口的竞舟路校区?
贺晶现身说法,她自己女儿当年在择校时,选择的是离家最近的学校。她的理由是,孩子在小学阶段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而且,姚彤华当时才三十出头,正处在事业的上升阶段,舍近求远,只会让自己无法兼顾家庭和事业。
这个理科女的分析有理有据,姚彤华又怎么会不被说服呢?
去年8月12日,女儿小畅离开杭州,飞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求学。初次和女儿分隔那么远,心思敏感、细腻的姚彤华缓不过劲儿。女儿前脚刚走,她就已经开始想念了。
贺晶很了解她这个老朋友,“她们俩母女感情很好的,所以一开始她情绪就有点低落。”为了宽慰姚彤华,贺晶转发了一段话给她—
我们要成为这样一种母亲,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母爱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
姚彤华看到这段话后,知道贺晶是劝她,是时候放手,让女儿展翅高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