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17|回复: 4

转载:四川省蓬安县略闻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3-11-9 15: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相如故里寻相如(一)
         邓四平/文
    在蓬安,一提到司马相如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司马相如的影响和浸润相如文化元素的地方也几乎无处不在。蓬安古称相如县,县城所在的镇名叫相如镇。一进入蓬安境内,在河舒到相如镇的交界处大老远就可以看见一道高大巍峨的青石牌坊,上面赫然写着“司马相如故里”六个醒目的大字,字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马识途先生亲笔题写。进了蓬安县城,吃饭的地方叫相如饭店,睡觉的地方叫相如公寓,玩耍的地方叫相如文化公园,公园里立有高大巍峨的司马相如青铜塑像。在当地乘车坐船叫相如客运。当地成立了司马相如研究院,当地人自编自演的一出展示司马相如辉煌一生的歌舞大剧名为《相如长歌》,当地的文化旅游丛书叫《相如故里文化旅游丛书》。当地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国家AAAA级旅游区嘉陵第一桑梓竟然也与司马相如有关,嘉陵第一桑梓中的“桑梓”本义是指桑树和梓树。《诗经·小雅》中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一定要思念敬仰。后人就用“桑梓”来比喻故乡,寓意这里是巴蜀第一文人司马相如第一故乡的意思。景区的大门名曰“钟情门”,景区内有天生夫妻树,连理枝,夫妻树旁建有情侣楼等等景点,是为了纪念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一见钟情、至情至爱35年的浪漫爱情经典而建的。
    2005年,国家旅游局规划司司长杜一力女士在南充市挂职副市长上任的第二天便莅临蓬安参观考察,杜一力女士在参观了蓬安的龙角山、嘉陵江漫滩、锦屏镇相如故宅、嘉陵江上的太阳岛、月亮岛等景点之后,激动地说:“嘉陵江蓬安段太美了,这江岸太美了,原生态的,没有水泥构铸物,是典型的自然风光,百牛渡江,太阳岛上的牛儿和白鹭在一起,太有诗意了,这是嘉陵江上唯一的。嘉陵江最美的风光在蓬安段!”后来,杜一力女士亲自为蓬安旅游景区命名为嘉陵第一桑梓。嘉陵第一桑梓旅游区面积20平方公里,处在成渝两小时经济圈、南充半小时经济圈之内,是四川省五大文化名人故里之首(五大文化名人指司马相如、李白、苏轼、郭沫渃、巴金。因为五大名人中,司马相如出生得最早,是从四川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第一个大文人)。
    2009年3月,巴蜀鬼才魏明伦在陈鹏泉、蔡良斌等同志陪同下专程到蓬安考察后,专门为蓬安作《司马相如故里赋》,盛赞“司马相如:华丽之赋圣,浪漫之文豪也!蓬州古郡:赋圣之故里,文豪之摇篮也!”
        2009年10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蒋子龙到蓬安旅游后说:“人一走进蓬安,觉得整个灵魂都干净多了!”
    司马相如在蓬安几乎可谓无处不在。那么司马相如究竟又是何许人呢?为什么他在蓬安会受到如此至高无上奉若神明一般的礼遇呢?
    首先,我们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蓬安这个地方的历史沿革:
    蓬安县地处嘉陵江中游的四川东北部,是汉代大辞赋家司马相如的故里,幅员面积1334平方公里,总人口73万。北与朱德故乡仪陇相邻,东南与邓小平的故乡广安毗连。蓬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春秋系巴国地,秦属巴郡,西汉属安汉县地,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分安汉置相如县,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省相如县入蓬州,其中叫相如县的历史前后长达865年,民国二年(1913年)撤蓬州,取“蓬州”与“安汉”首字,更名为蓬安。三国时期蜀汉大将王平、唐代诗人元稹、书法家颜真卿、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理学家周敦颐等曾到此,或寓居或游历或讲学或为官,留下了宝贵的遗迹和政绩。蓬安近现代还孕育了农学家兰梦九、哲学家伍非百、藏学家张怡荪、数学物理学家魏时珍、革命先烈王白与、共和国开国少将唐青山、中将钟声琴等多位将军,雷锋班首任班长蓬安海田人张兴吉等仁人志士亦均诞生于此。
    接下来,我们就向大家讲一讲司马相如的生平: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享年62岁,是西汉大辞赋家。原名司马长卿,因仰慕战国时的名相蔺相如而改名。据考证,司马相如出生于巴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另一说据司马迁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为蜀郡成都人也。少年时代喜欢读书练剑,二十多岁时以訾(钱财)为郎,做了汉景帝的武骑常侍,但这些并非其所好,因而有不遇知音之叹。景帝不好辞赋,待梁孝王刘武来朝时,司马相如才得以结交邹阳、枚乘、庄忌等辞赋家。后来他因病退职,前往梁地与这些志趣相投的文士共事,就在此时他为梁王写了那篇著名的《子虚赋》,并因此被汉武帝赏识。
    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是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杰出的政治家。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他被班固、刘勰称为“辞宗”,被林文轩、王应麟、王世贞等学者称为“赋圣”。《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现存《子虚赋》、《天子游猎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6篇。司马相如赋才天纵,文思萧散,控引天地,错综古今,旷世莫比。他是汉赋的奠基人,扬雄欣赏他的赋作,赞叹说:“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将司马相如和司马迁放在一起作专节介绍,并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同时,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将西南夷民族团结统一于大汉疆域,被称之为“安边功臣”,名垂青史。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不拘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婚姻的果敢行为,远在公元前就演绎了自由恋爱的爱情经典,被誉为“世界十大经典爱情之首”,被世人称作“东方的罗蜜欧与朱丽叶”,闻名中外。后人则根据他二人的爱情故事,谱得琴曲《凤求凰》流传至今。唐代诗人张祜则有《司马相如琴歌》一首,曰:“凤兮凤兮非无凰,山重水阔不可量。梧桐结阴在朝阳,濯羽弱水鸣高翔。”
    现在在国家AAAA级旅游区蓬安嘉陵第一桑梓,景区有一道大门名为钟情门,就是专门为纪念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浪漫爱情经典而修建的。钟情门一共有35根钟情柱。为什么要建这么多的柱子呢?相传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一见钟情,文君侍者以一首藏头诗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浪漫佳话。“一曲琴挑凤求凰,见君风流更惆怅,钟情自古难启齿,情到深时愁断肠。”把每句的第一个字串起来,就是“一见钟情”。在侍者的帮助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成功夜奔,从临邛连夜赶至成都。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他们相濡以沫26年,相如病逝,文君对着空床默然静坐,守持9年,有时竟然忘了睡觉的姿势……景区里还有天然的夫妻树,连理枝,树旁建有情侣楼,以此纪念这位从蓬安走出去的伟大文学家。
    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司马相如为“蜀郡成都人也”,那么司马相如究竟是成都人呢还是蓬安人呢?司马相如究竟与蓬安有什么关系?难道司马迁老先生记错司马相如的籍贯了?其实司马迁老先生没有记错,但司马相如是蓬安人的结论也没有错。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为什么这样说呢?
    清代著名学者王培荀(1783——1859年),一生博学多识,勤于著述,在其《听雨楼随笔》卷七《相如故迹》中指出:“人皆以相如为成都人,实今之蓬州人,后迁成都,又居临邛,三处皆有琴台。蓬州,隋之相如县,以相如所居之地而名。明初,乃省入蓬州。其故宅在州南,琴台在宅右,傍嘉陵江。”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过蓬安著名文史学者邓郁章、赵正铭等人多方考证和研究得知:司马相如出生地是四川蓬安县,成都是司马相如的落籍之地。 近30年来,学者们查阅大量资料,从多方面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目前学界对司马相如的出生地已经基本达成了一个广泛的共识:司马相如出生于蓬安,生长在成都。蓬安是汉朝大文学家司马相如的第一故乡。
    蓬安境内至今仍遗留有司马相如当年生活和成长时的十大故迹:一、相如故宅;二、相如坪;三、洗笔池;四、舞剑台;五、弹琴台;六、慕蔺山;七、卓剑水;八、相如里;九、文君里;十、长卿祠。
    蓬安县旧志明确记载,汉代辞宗赋圣司马相如曾“营别业于此”。在今天的蓬安县锦屏镇原蓬州州衙后面,至今仍有相如故宅、相如坪、相如琴台、洗笔池、慕蔺山。琴台,又名相如琴台,位于蓬安锦屏镇内,是后人为纪念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而修建的。台高2米左右,周围长10米,台左是玉环溪,再过去是玉环山,台前有一大池,人称洗笔池,池周古木参天,风景秀丽,每逢晴夜,皓月当空,琴台月景映入池中,格外引人入胜,人称“琴台夜月”。琴台夜月和“嘉陵晚渡,牛渚渔歌,五马排空,广慈晓钟,马鞍樵唱,石壁睛云,双蓬叠翠”,一起合称古“蓬州八景”。明朝四川学政卢雍曾在其《蓬州八景》诗中明确记录了当时的相如琴台,诗是这样写的:“县废名犹在,琴亡台未荒。临邛卖酒处,千载共清光。”
    锦屏镇西有慕蔺山,司马相如幼时小名“犬子”,就是狗娃儿的意思,相如少时读战国时蔺相如的故事,敬慕其为人,遂更名为“相如”,慕蔺山上至今仍有舞剑台等遗迹。相如里、文君里是锦屏镇嘉陵江畔两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它是后人为了纪念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婚后回故乡探视而命名的。
    司马相如与蓬安的血浓于水的历史渊源,还是又得从蓬安的历史沿革说起,蓬安春秋系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初置安汉县。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继而灭巴,设置蜀郡、巴郡之后,十分看重“天府之国”的发展,便陆续将中原人口迁徙到巴蜀。巴蜀人口稀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中原许多有眼光的人也响应号令,迁来巴蜀垦荒种地、开矿经营。就好比后来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一样,秦灭巴蜀之后,司马相如的先人们便响应当时朝廷的号召迁移到了今天的四川省蓬安县境内,公元前179年,司马相如在这里诞生,少儿时期在此度过,发蒙读书,后来又随家迁往成都。
    据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史通》记载,司马相如有《自叙》之作,而司马迁作《司马相如列传》,即本于相如《自叙》。也就是说,司马相如自记为“蜀郡成都人”,而司马迁照抄而已。对此,刘知几就提出了批评。《史通·序传》有云:“司马相如始以自叙为传,然其所叙者,但记自少及长,立身行事而已,逮于祖先所出,则蔑尔无闻。”也就是说司马相如在自叙中只记了少年以及成人后的生平,没有记录自己先世的籍贯和自己最早的出生地,故自言“蜀郡成都人”,而“祖先所出,则蔑尔无闻”了。
    司马相如出生于蓬安,蓬安是司马相如的出生地和第一故乡。这从蓬安县古时候的县名中也可以得到有效证明。蓬安在历史上曾经有865年历史被称为相如县。在封建时代,郡县的设置是朝廷的一件大事。相如县的设置,必须得经过地方官吏层层上报,最后由最高决策者审查设置理由和命名依据后方才能够获得批准。同样酷爱文学的南朝梁武帝萧衍十分仰慕“一代辞宗”司马相如,因此专门在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在司马相如的故里划安汉县地设置新县,以“相如”作为县名。县治在今蓬安县锦屏镇。北周(557年-581年)地理文献《周地图记》最早记载了设置相如县的缘由。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一六七《州郡部十三·果州》引《周地图记》云:“相如县有司马相如故宅,因以名县。”设置相如县的原由就是因为其境内保存有与司马相如有关的历史遗存。
    在司马相如的出生地蓬安县锦屏镇,至今除了仍遗留有司马相如当年生活和成长时的十大故迹外,还保留有文庙、武庙、龙神祠、玉环书院、城隍庙、真武宫等名胜古迹,众多的古街古树,不少明清民居也完好无损,古城墙、城门拆毁后原址尚在,数段残垣依稀可见,汉砖汉瓦俯拾皆是。专家学者将其称为“相如故城”。这里曾是南北朝梁代以后嘉陵江二级台地上仅存的,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州县同治的古城池。其颇具匠心的设计,形成了一座太极太玄城:从东北至西南纵贯全城的玉环溪,把古城分为鱼形的两半,犹如小太极;古城与嘉陵江之间的漫滩湿地和形如玉带绕城三面的嘉陵江,成为了天然的大太极。相如故城至今古城肌理和格局保存较为完整,古建筑群和古街区犹存,被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先生称为“巴蜀风水太玄城”、“天地自然之图上的秀珍古城”、“太极图相如故城”。千年历史的积淀,相如故城表现出明显的川东古城的特征,其中众多的历史建筑由于相如故城作为嘉陵江沿岸的州城之一,与上游的阆州和下游的果州一样,在历史上具有同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旧城古建筑群的设计和营造,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在建筑史上的技术成就,体现了地方民族审美习俗的精神追求,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相如故城已与隔江相望的周子古镇以及新县城在2007年合为一体申报成为了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画圣吴道子与蓬安龙角山(二)
      邓四平/文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有三位艺术家被称作“圣人”:一位是晋代(公元265--公元420年)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作者,被称为书圣;一位是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大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还有一位被誉为画圣,那就是唐代的吴道子。
    在千年古县司马相如故里蓬安有一座龙角山,此山在唐代就已是一座名山,唐《元和郡县志》对其有所记载:“龙角山,在县东二百步”。龙角山与周子古镇紧紧相连,总面积约650亩,最高处海拔近600米,是蓬安县城周边的制高点。龙角山名来源于山脉走势,其山犹如一条卧伏于嘉陵江边饮水的龙,山顶犹如龙角,人们因此呼为龙角山。清代安徽监生周铭的《龙角山》诗,很好地描写出了龙角山美景。其诗云:“拏云气骨势纵横,夜月如珠颔下明。词客不须攀绝顶,狂吟唯恐卧龙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龙角山山顶的红军树,1933年,红四方面军红九军副军长兼二十五师师长许世友率军强渡嘉陵江时,其麾下的红军部队曾在此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激烈地战斗。当时红四方面军红九军的一位班长,用一节树枝做扁担下山挑粮食上山,后来部队撤退时,顺手就将树枝插在地上,经过几十年风雨沧桑,原先的树枝竟然长成了枝繁叶茂、高大伟岸的参天大树。1982年,蓬安县政府专门将此树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取名红军树。
    山上现有画圣广场、画江楼、龙角长廊、吴道子天梯、画圣墨迹、诗碑林、巨型象棋园、龙角圣水、龙角寺、乡友林、半山亭、将军树等等众多的景点。尤其是龙角山腰间,矗立的一尊巨型石雕人物头像尤其引人注目。这座位石雕人物头像长约30米、高15米,红砂石材质,色泽鲜艳,神态飘逸,正凝视嘉陵江,长须飘飘,若有所思,好像在构思惊世之作,这尊巨型石雕人物头像所纪念的主人公便是唐代画圣吴道子,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纪念吴道子头像雕塑。
    为什么蓬安会有吴道子纪念雕像呢?一代画圣吴道子又与蓬安有什么历史渊源呢?
    据史载:吴道子(约680~759年 ),享年79岁,画史上将他尊称为吴生,又名道玄。阳翟(di)(今河南禹州)人。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他创造了笔间意远的山水“疏体”,使得山水成为独立的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只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吴道子尤其擅长绘画人物,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
    吴道子小时候就失去双亲,生活贫困,曾经随书法大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未能成功。后发愤改攻绘画,渐渐掌握了绘画的妙法。由于他的刻苦好学,年未弱冠之时,就已“穷丹青之妙”。什么叫弱冠呢?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指代成年。 “弱冠”即年满20岁左右的男子,现在人们常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九十岁称为耄耋之年,也就是说吴道子未满20岁的时候就已经成功地掌握了绘画的各种技巧了。
    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韦嗣立擢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逍遥公。这时吴道子在其属下任小吏。他“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后来,又任瑕丘(今山东兖州)县尉。县尉位于县令或县长之下,主管治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一职。约在开元初年,吴道子不再做官,开始浪迹东都洛阳。由于他能“穷丹青之妙”,在画坛上有些名气,不久即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长安,入内供奉,充任内教博士,并命他“非有诏不得画”,也就是说没有皇帝的诏令不得擅自作画。
    吴道子入内供奉之后,多在宫中作画,有时也随从玄宗巡游各地。一次,他随驾去东都洛阳,会见了将军裴旻(min)和书法家张旭,三人各自表演了自己的绝技:裴旻善于舞剑,当即舞剑一曲;张旭长于草书,挥毫泼墨,作书壁;吴道子也奋笔作画,“俄顷而就,有若神助”。洛阳士庶,一时大饱眼福,人们都高兴地说:“一日之中,获睹三绝”。后来,裴旻将军居母丧,请吴道子于东都天宫寺画神鬼像数壁,“以资冥助”。吴道子回答说:“废画已久,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励,获通幽灵。”裴旻听了,遂脱去缞(cui)服(丧服),如平时装束,走马如飞,剑在手中“左旋右抽”,忽地将剑抛向高空,距地面有数十丈,落地如电光下射。裴旻举起剑鞘,不左不右,正好插入鞘内。观者数千人,齐声喝彩。吴道子看了裴旻的舞剑英姿,一时灵感大兴,遂挥毫作画,“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这是吴道子一生的杰作,“得意无出于此”。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东封泰山,吴道子陪同前往。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大意是说,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报地之功。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但以泰山的次数多且影响大而出名,自秦皇开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禅泰山,较为著名的封禅有:
    1、秦始皇封禅泰山,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2、汉武帝封禅泰山,武帝雄才大略,扫除边患;
    3、唐高宗率文武百官云集泰山下,举行封禅大典;
    4、武则天封禅泰山,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云集泰山下,举行封禅大典,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5、唐玄宗封禅泰山,开元盛世,国力昌盛,且一改封禅诰文秘而不传的规则;
    6、宋真宗封禅泰山,导演了一幕“天书从天而降”的闹剧。从明朝开始,朱元璋取消了泰山的封号,此后,明清两朝将原来的封禅改为了祭祀。
    唐玄宗东封泰山后还至潞州(今山西长治)车驾过金桥,御路“曲折萦转”。玄宗见数千里间“旗鲜洁,羽卫整肃”,心中非常兴奋,对左右侍从说:“张说言‘勒兵三十万,旌旗千里间,陕右上党,至于太原’。真才子也。”左右皆呼万岁。于是召来吴道子、韦无忝、陈闳等,命他们三人共同绘制《金桥图》。陈闳主画玄宗真容及所乘照夜白马,韦无忝主画狗马、骡驴、牛羊等动物之类,而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树、雁鸟、器仗、帷幕等主题部分则由吴道子主画。《金桥图》绘成后,“时谓三绝”。
    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
    也许大家会问,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一代画圣怎么会和川北相如古县今天的蓬安扯上联系呢?这还要从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说起,安史之乱中的唐天宝年间(742—755年),唐玄宗避难逃入蜀中,一天唐玄宗忽然想起蜀中嘉陵江山清水秀,妙趣横生,遂命吴道子和李思训二人入蜀绘画。到了嘉陵江,吴道子漫游江上,来到古相如县(今蓬安县),登临江畔龙角山,纵目远眺,只见一条美丽的嘉陵江如玉带一般蜿蜒流淌而过,与对岸的锦屏古镇形成一幅神奇的天然太极图,一座巨型睡佛横卧江畔,此地好山好水,一幕一景地掠过,当时的体会与感受,便深深铭记在心上。当吴道子游览了嘉陵江的山山水水之后回到长安,玄宗问他绘画的情况时,他回答说:“臣无粉本,并记在心。”玄宗命他在大同殿壁上绘画。吴道子不是将嘉陵江山水表面罗列一番,而是把握住嘉陵江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引人入胜的境界,即把这一带的山川壮丽优美与自然特色作了高度的概括,凝神挥笔一日而成,嘉陵江三百里的旖旎风光跃然纸上,玄宗看了啧啧称赞。在此之前,大画家李思训擅长山水画,也曾在大同殿壁上画嘉陵江山水,虽然画得也十分奇妙,但却“数月方毕”,不如吴道子画得又快又好。因此,玄宗颇为感慨地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可见吴道子画技高超,笔法娴熟。吴道子不仅善于画山水画,画动物也颇能传神。他在大同殿上曾画了五条龙,“麟甲飞动,每欲大雨,即生烟雾”,真是生龙活现。吴道子长于山水画,他主画的《金桥图》令人拍手称绝。在他独自画《锦绣嘉陵三百里图》的过程中,其绘画技艺更有所创新。唐人张彦远高度评价说:“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其书迹似薛少保。”陈怀瓘也称赞“禽兽山水,台殿草木,皆神妙也,国朝第一”。
    如今,在当年画圣吴道子登临蓬安县龙角山观江作画的地方,至今依旧保留有画江楼、财神楼等名胜遗迹,相传当年吴道子临江绘画《锦绣嘉陵三百里图》“粉本便留于兹”。粉本就是画稿。吴道子当年曾经临江绘画的画江楼至今依旧尚存,飞檐翘拱,雕梁画栋,古意盎然,楼前有高大挺拔的古树参天,楼旁有龙角长廊,气势恢弘,沿山势龙奔蛇走,宛如长龙饮江。龙角山上有“画圣墨迹”等名胜,后人为纪念画圣吴道子,因此在龙角山半山腰塑有巨型石雕吴道子头像以示纪念,头像前建有大型广场,广场环境清幽宁静,鸟语花香,亦以画圣之名命名,如今,纷至沓来寻幽访古朝圣之人络绎不绝。
    在当年画圣吴道子驻足观江作《锦绣嘉陵三百里图》的蓬安,至今还依旧流传着很多当年画圣吴道子的众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
    相传,相如古县当地有个好收藏古物的人,用重金求他作画,他给那人画了一幅牛轴,上面只有一牧童一牛,旁有草庵。开初那人不以为奇,一日悬挂在壁上,夜执烛一照,见牧童卧于庵中,方觉惊异;二日天明,则牧童又立于了牛旁,当天夜晚再看,牧童又在庵内。方信此画入神,乃绝世珍宝。
    又有一次,吴道子去相如古县龙角山龙角寺里访问一僧人,欲讨杯茶喝,但此僧对他不太礼貌。他很气愤,即请来笔砚,迅即在僧房墙壁上画了一头驴,然后离去。不料一天晚上,他画的驴变成了真驴,恼怒异常,满屋地尥(liao)蹶子,把僧房的家具等物都给践踏得乱七八糟,十分狼藉。这僧人知道是吴道子所画的驴在作怪,只好去恳求他,请他把壁上画涂抹掉。以后则相安无事了。画上的驴变成了真的,固然也许只是一种神奇的传说,但传说故事也多多少少地反映了吴道子画动物具有传神之笔。
    又有传说画圣吴道子一天傍晚,从仪陇县新政离堆山观景回来,路过一座茅草房侧,里面传出纺棉花的声音,但不见屋里有灯光,感到奇怪。
    第二天一早,吴来到这茅草房前。一个白发老太婆走出来,请他进屋坐,请他喝茶。吴接过茶问:“老人家你认得我吗?”老太婆说:“认得,认得,我到街上卖线子,听人说你是吴画匠,还说你为人好,不巴结发财人和官府。”吴道子了点头,又问:“你家有几个人?”老太婆伤心地说:“丈夫死得早,前几年儿子害病死了,剩下我这孤老婆子,就靠纺棉花卖线子糊嘴巴”。吴道子叹了叹气,又问:“你晚上纺棉花,为啥不点灯?”老太婆含泪说:“先生呐,我白天夜晚不停地纺,赚的钱还供不住吃饭穿衣,哪有钱买油点灯罗!从儿子死后,已经三年没点灯了。”吴道子想了想,说:“老人家,你的日子很苦,我也帮不了你啥忙,给你画幅画吧。”老太婆很高兴。
    吴道子研磨铺纸,开始作画。先把蘸饱墨汁的笔往纸上一甩,纸上立刻出现许多亮晶晶的小点点,又用笔在小点点上轻轻涂几下,最后在空白处画了一个圆圈儿就算画成了。说完收拾画具出门走了。老太婆小心地把画帖在纺车前面的墙壁上。天黑了,老太婆发现,那幅画竟是一片蓝天,上面有数不清的星星在闪光,一个圆圆的月亮把屋里照得和白天一样亮。从那以后,一到夜晚,画上的星星和月亮就发出光来,老太婆对着星月纺线比以前方便多了。
    当然这些都是美丽的传说故事,岁月如歌,往事如烟。如今,千年时光宛如清丽的嘉陵江水一般静静地远去,画圣留给我们的也许仅仅只是一个渐行渐远早已驾鹤西去的背影,以及一些早已被风雨沧桑洗尽铅华的些许淡淡的回忆。虽然时光远去,虽然旅痕不再,然而,画圣吴道子与司马相如故里蓬安于千年之前的那一次邂逅,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间!
    书圣颜真卿与蓬安鲁公石(三)
                 邓四平/文
    中国唐朝的时候,出了一个著名的大书法家,名叫颜真卿,世人敬称之为颜鲁公。“颜筋柳骨”中著名的颜体字就为其所创,颜鲁公所作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过去中小小学校的学生练习毛笔字一般都将颜体字作为临习的范帖,颜真卿不但书法出众,与王羲之并称为书圣,同时颜真卿人品高洁,更是流芳百世的一代忠烈。
    在现在的蓬安县相如镇磨子街文化馆大院内,至今保存完好有一方形状奇特的钟乳石,人称“鲁公石”,遗留保存至今已经有1200多年历史了。据《蓬州旧志》记载:“其石高可四五尺,上削下扁”“一笏挺立,古意磅礴,望之如端人正士,相传为颜鲁公刺蓬时物。”清朝著名诗人姚莹在蓬州作官之时,也异常喜欢这一方神奇的鲁公石,在清光绪年编著的《蓬州志》下卷里就录有诗人姚莹关于描绘鲁公石的诗作,诗曰:“一峰笏立阶前石,千载人传属鲁公。夜雨半庭酸橘柚,秋声几树响梧棕。碧痕班驳无余色,古意莹崎欲扫空。终日对君欲百拜,九华何必羡壶中。”
    这一方神奇的鲁公石,清代被置于蓬州州衙后的桂花苑,80年代初,移到了现在位于相如镇磨子街的蓬安县文化馆内,露天放置在一个砖砌的花台里,整个石头呈米黄色,上削下扁,高约四五尺,看上去古意盎然而又小巧玲珑,据说这方鲁公石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它可以吸纳天地之灵气,采纳日月之精华,年年都会自然地增高长大。
    上文里所提到的颜鲁公说的就是唐朝著名的大书法家颜真卿,说到颜真卿,首先不得不说一说他卓越的书法成就。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继晋代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名家辈出,书体纷呈,而真正作为代表的毫无疑问当首推颜真卿。颜真卿早年打下了二王书风的坚实基础,并虚心学习了张旭的技法外,又认真汲取了北碑和民间书法的勃勃生气。南北兼宗,雅俗相融,一扫书坛贵族化书风。开创了更能为大众所接受和学习的工整规范书风。颜真卿不但楷书成就非凡,而且行书艺术成就更为惊人,其《祭侄文稿》便素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与东晋王羲之所书的《兰亭序》,北宋的苏轼所书的《黄州寒食帖》一起称作“天下三大行书”。同时,颜书也影响了柳公权,并在宋代直接营养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以至改变了整个中国书坛的走向,而成为书法巨人。有学者认为,对中国书法艺术最具影响的三位巨人王羲之、颜真卿、赵孟兆页 中,当数颜真卿的实际作用更为广大。宋代苏东坡有评:“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在现在的司马相如故里蓬安财神楼楼柱上有一副由南充著名赋作家、剧作家何剑青先生撰写的楹联:“楼增一湖丽气,水润三圣情思”,三圣分别就是指“出生于蓬安的赋圣司马相如、在蓬安曾任长历史达两年时间的书圣颜真卿、在蓬安龙角山观江作画的画圣吴道子”。
    说到这里,大家也许会问,那么作为一代书圣的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心爱之物鲁公石为什么会出现在如今的蓬安县呢?
    原来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据史载:颜真卿历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因为生性刚正不阿,故屡不容于奸相权臣,无数次被贬作地方官。唐肃宗上元元年,即公元760年,颜真卿任刑部侍郎期间第四次被贬出京师,这一次是被贬官蓬州,他沿着嘉陵江去蓬州上任,路过新政时,恰巧遇见了鲜于仲通的长子鲜于昱急速回京去朝见肃宗皇帝,于是挽留同游,夜宿离堆山鲜于氏之故宅,当晚感慨万千,写下了400余言的有名的《鲜于氏离堆记》:“阆州之东百余里,有县曰新政。新政之南数千步,有山曰离堆,斗入嘉陵江,直上数百尺。形胜缩矗,欹(qi)壁竣肃,上峥嵘而下洄洑(fu:水流回旋的样子),不与众山相连属,是谓之离堆。……”后来,颜氏书品被镌刻在离对靠江的正面岩壁上,字径三寸,古朴苍劲,丰腴厚润,此石刻历经千年风雨,现仅存39字。1987年,在此修建了“鲁公墨宝”摩崖古坊,在今天的仪陇新县城新政离堆附近的山上,过去营造的石刻、石堂、流杯池、古碑、松花井等名胜古迹至今犹存。
    告别鲜于氏后,颜真卿离开新政,前往蓬州。当时蓬州的州治位于今天的蓬安县茶亭乡蓬池坝,说到这个蓬池坝,这也是一个很有历史和典故的地方。蓬池坝地处流溪河中游,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蓬池坝作县城600余年、州府500余年,公元1283年,蓬池县撤销,方才结束了它作为川北名城的历史行程。在山清水秀的蓬池坝上,曾出过三位轰动一时的隐士,他们的事迹与养生之术,在当地广为流传。其中以唐玄宗天宝年间的“蓬池隐者”最为著名。据清道光《蓬州志》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蓬州有一位“蓬池隐者”,喜林泉之乐,终身不仕。诗仙李太白于金陵江上遇见蓬池隐者,李白专门为蓬池隐士写诗一首相赠,诗是这样写的:
    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
    罗浮麻姑台,此去或未返。
    遇君蓬池隐,就我石上饭。
    空言不成欢,强笑惜日晚。
    绿水向雁门,黄云蔽龙山。
    叹息两客鸟,裴回吴越间。
    共语一执手,留连夜将久。
    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
    酒来笑复歌,兴酣乐事多。
    水影弄月色,清光奈愁何。
    明晨挂帆席⑸,离恨满沧波。
    蓬池隐者为诗仙李白所欣赏如此也。
    颜真卿出任蓬州长史的州治就在蓬池坝,长史一职本是刺史的主要属官,在刺史空缺的情况下,长史实际管理本州政务。蓬州前任长史为汉中王李瑀,是当朝皇帝唐肃宗李亨的堂弟,汉中王李瑀因为不同意肃宗收群臣马匹助战而获罪贬来的。而颜真卿这次被贬,是权臣李辅国早就有意的,正好颜真卿为首与百官一起去看望了太上皇唐玄宗,被李辅国在肃宗那里怂恿了一下,就把颜真卿贬为蓬州长史,使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大忠臣、大书法家得以在蓬州这样偏远的山区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颜真卿被世代推崇的是书法,其实他在起浮的政治生涯中所作出的努力与卓越的政治成就,也是历来都被世人所称道的。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三岁时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一生历任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二十六岁时他中了进士,又擢制科,顺利踏上仕途。公元750年,颜真卿由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在御史台下属的三院之一的察院任职。在此期间,御史吉温出于私怨陷害御史中丞宋浑(宰相宋璟之子),颜真卿于是上折:“奈何以一时忿,欲危宋璟后乎?”宰相杨国忠及其党羽便把他当成异己加以排斥,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把他调离出京,降为平原太守。平原郡属安禄山辖区,安禄山谋反初露苗头时,颜真卿暗中高筑城墙,并在墙边深挖战沟,招募壮丁,积储粮草,加以防范,表面上却作出每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不问世事的假象。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谋反,河北二十四郡除了平原城守备很好外,其他城均失守。在与安禄山的斗争中,颜真卿将原来的三千兵扩充到万人,并择取统帅、良将,与堂兄常山太守(今河北正定)颜杲卿相约共同抵抗安禄山,颜杲卿在安禄山后方讨伐叛军。颜真卿被推为联军盟主,统兵20万,横扫燕赵。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又辅佐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讨伐叛军。安禄山的叛乱,使颜真卿在他的文官生涯中,演出了运筹帷幄、调兵遣将的威武一幕,其文韬武略之功得以充分展示。
    公元756年7月12日,唐肃宗李亨于灵武登位后,因颜真卿德才兼备,刚毅正直,朝廷又正值用人之际,即任命其为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不料战事平息后,颜真卿又因直言己见而开罪,第四次被贬到地方上任地方官。颜真卿在蓬州任上勤政爱民,革除时弊,体恤民情,慎用刑罚,鼓励农耕,把个蓬州治理得井井有条,一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深受蓬州州民爱戴。
    一次,颜真卿出巡中在莲池坝附近的一山谷里发现了这尊石头,他一下子就爱上这方端庄的石头,于是就从自己的俸禄中取出银钱让下人去张罗找人抬回,直让大家好生奇怪,觉得花银钱把这么笨重的石头运回来,太不值得了。他们哪里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颜真卿只要一有空,就要到此石前留连一番,如同饥餐渴饮一样去汲取生命的营养感悟人生和书法的真谛。
    后来,玄宗、肃宗相继逝世。唐代宗李豫(727-779年)即位,代宗李豫除掉了奸相李辅国,公元762年,颜真卿在蓬州长史任上干了2年之后便离开了蓬州,一路得到升迁,直到晋爵为鲁郡开国公、上柱国二品勋阶,人称颜鲁公。到了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的时候,非常不幸的是又遇上了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奸相卢杞趁机借李希烈之手陷害颜真卿,派其前往劝谕,鲁公当时年近八旬,明知有去无回,但为了国家社稷和救黎民于水火,依旧毅然前往。李希烈听到颜真卿来了,想先就给他一个下马威。在见面的时候,叫他的部将和养子一千多人都聚集在厅堂内外。颜真卿刚刚开始劝说李希烈停止叛乱,那些部将、养子就冲了上来,个个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尖刀,围住颜真卿又是谩骂,又是威胁。但颜真卿却面不改色,朝着他们冷笑。李希烈于是命令人们退下。接着,把颜真卿送到驿馆里,企图慢慢软化他。其他叛镇的头目都派使者来跟李希烈联络,劝李希烈即位称帝。李希烈大摆筵席招待他们,也请颜真卿参加。叛镇派来的使者见到颜真卿来了,都向李希烈祝贺说:“早就听到颜太师德高望重,现在元帅将要即位称帝,正好太师来到这里,不是有了现成的宰相吗?”颜真卿扬起眉毛,朝着叛镇使者骂道:“什么宰相不宰相!我年纪快八十了,要杀要剐都不怕,难道会受你们的诱惑,怕你们的威胁吗?”李希烈拿他没办法,只好把颜真卿关起来,派士兵监视着。士兵们在院子里掘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土坑,扬言要把颜真卿活埋在坑里。第二天,李希烈来看他,颜真卿对李希烈说:“我的死活已经定了,何必玩弄这些花招。你把我一刀砍了,岂不痛快!”过了一年,李希烈自称楚帝,又派部将逼颜真卿投降。士兵们在关颜真卿的院子里,堆起柴火,浇足了油,威胁颜真卿说:“再不投降,就把你放在火里烧!”颜真卿二话没说,就纵身往火里跳去,叛将们把他拦住,向李希烈汇报。785年8月23日,李希烈想尽办法,终没能使颜真卿屈服,就派人将其缢杀,终年77岁。 闻听颜真卿遇害,三军将士纷纷痛哭失声。半年后,叛将李希烈被自己手下人所杀,叛乱平定。颜真卿的灵柩才得以护送回京,厚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茔。德宗皇帝痛诏废朝八日,举国悼念。德宗亲颁诏文,追念颜真卿的一生是“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
    鲁公为国身死的噩耗传到蓬州,蓬州士民悲痛欲绝。从此就尊称颜真卿留下的这尊石头为“鲁公石”了。后来州治迁徙,州人不嫌麻烦,竟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将该石从蓬池坝运到了后来的州治相如县城(今锦屏镇),可见此石在蓬州人心中的地位。鲁公石在相如县城的州署中,又被人们称为“拜石”,官员、学子、州民多往进香礼拜。颜真卿为官为学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一代的蓬州士民,州人先后在蓬池和后来的州治相如县城修建了忠贤祠来纪念他,颜鲁公的英名早已深刻铭记在蓬安人民的心中了。
    周子古镇的前世今生(四)
                                      邓四平/文
    蓬安县的周子古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嘉陵第一桑梓的核心景区之一,被誉为四川最美古镇之一。据当地县志记载:周子镇系相如县建县即南朝梁代以来,陆续兴起的一座码头古镇,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被誉为嘉陵江上最后的码头古镇。现在周子古镇被保存完好的明清风格古建筑3000余套。这些民房沿着山坡而建,沿石梯两侧布局,建筑首尾相连,错落有致,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别具情调。保存如此完好的古街区在整个四川都是非常罕见的。整个周子古镇由下河街、新华街、红军街、顺河街、上河街等古街组成,说到这个盐店街,我们不得不多说几句,盐店街,过去这里是营、蓬、仪三县食用盐交易的地方。1933年因红四方面军红九军强渡嘉陵江和国民党军队作战时曾在此驻扎,现在改名叫了红军街,在街口至今仍完整地保存有当年刻下的“武装拥护苏联”、“中国共产党万岁”、“取消一切苛捐杂税”三幅红军石刻标语。2008年4月,周子古镇和相如故城一起,被四川省政府授予“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已成为有名的影视拍摄基地,《爱亦无声》、《水雨童话》、《少年朱德》、《女子军团》、《橙子熟了的时候》、《寻找司马相如》等等电影电视剧均在此拍摄。
    其实周子镇在历史上并不叫周子镇,而叫舟口镇,又称舟镇,取嘉陵江上往来舟船皆停泊于此之意。古镇码头虽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岁月的洗礼,至今依旧保存完好。古码头上,青铜雕塑着驮盐的船工,贩运货物的马夫,赶场的农妇,古码头石墙上还雕刻着《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凤求凰》、《嘉陵江船工》等等浮雕作品,完整而生动地再现了周子古镇码头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人文。清代诗人伍联芳有《周子镇》诗这样写道:“一条襟带隔蓬州,数里平沙接渡头。云里鱼鳞江上市,镜中蜃气水边楼。牛毛漩急滩声壮,龙角山高树影幽。遥想爱莲人已古,光风霁月至今留。”
    那么为什么原来的舟口镇后来改名成为了周子镇了呢?这还要从北宋仁宗年间一个名叫周敦颐的人说起。北宋仁宗年间,湖南道县出了一个很有名望的人,名叫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称元公,学者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其在中国儒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周敦颐的代表作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浙江绍兴籍的文学家鲁迅(周树人)、周作人是其第32世孙,伟人周恩来总理是其第33世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篇我们耳熟能详的脍炙人口的名作《爱莲说》就是周敦颐先生的作品之一。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周敦颐的身世:
    周敦颐的父亲名叫周辅成(亦名怀成)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因六举以上特奏名赐进士出身,曾为贺州桂岭县(今广西贺县桂岭镇)知县,后赠谏议大夫。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时任桂岭县令的周辅成的儿子周敦颐降生在当时的桂岭县县衙。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颐14岁,其父病逝。于是他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在衡阳的舅父郑向,当时郑向已是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
    仁宗宝元初(1038年),二十一岁的周敦颐被推荐为分宁县主簿(掌管文书、机要的州、县属官)。在任上,他明察秋毫,坚持原则、不媚权贵、明断狱案而闻名朝野。在分宁县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是不做的。”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周敦颐善于判案,在分宁县到任不久,这里发生了一件杀人案。相传,当年夏天,有一个人被杀死在路上,人们猜测是被强盗杀死的。周敦颐带了仵作去验尸,见死者身上有十余处伤痕,全是镰刀所伤。周身衣服、物品一样不少,认为这是仇杀,不是抢劫杀人案。于是叫身边的人退下,单独询问被害人的妻子说:“你丈夫平时与谁结仇最深?”。被害人的妻子说:“我丈夫忠厚老实,从没与人结仇,只是前几天有个邻居名叫牛二,来向我夫借钱,没有借给他。他很不高兴走了,并说总有一天要报复。”周敦颐立即带了捕快来到死者住的地方,派人通知附近的百姓,叫大家把家里的镰刀全交出来,谁敢隐瞒不交,就要定罪。当数百只镰刀并排在空场上时,一群苍蝇叮在一把镰刀上。经查询,这镰刀正是那个借债不成、口出恶言的牛二的。周敦颐叫捕快将他逮住,那人不服。周敦颐说:“你用镰刀杀人,血腥招来苍蝇,还敢强辩呀!”牛二只得叩头认罪。分宁县的百姓惊奇地说:“周主簿真行,老吏也不及他呀!”周敦颐的名声就传播开了。第二年,周敦颐被调任合州(今四川合川市)通判。
    那时,合州虽然已有一万多户人家,却没有一所全州学府,读书人不多。周敦颐决定把州学办起来,改变合州文化落后的状况。
    合州城外嘉陵江东岸有一座山,名叫学士山,地处嘉、涪、渠三江汇合处——合州从民国起更名为合川也据此而来。由山顶往山下望去,江水悠悠,白帆点点,风景美丽得很。周敦颐心想:这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啊,要是能把州学办在这里就好了。向人们一打听,原来这是合州大乡绅张宗范的私家花园。他决定登门拜访,与张宗范共商州学之事。张宗范十分崇敬周敦颐的学识人品,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把整座花园无偿捐献了出来。州学办起来后,周敦颐邀请张宗范主持学政,广招学生千余人,不论贫穷富贵,只要天资聪慧,都一一收录。他又遍请天下文人学士前来讲学,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等都曾应邀前来。合州学子读书蔚然成风,人才辈出,每年都要出一两个进士,合州州学名声大振。张宗范也由地方乡绅一下变成了开明士绅,成为了北宋乡绅的楷模。他感到十分自豪,请来能工巧匠,在山顶修筑了一座八角亭,本想请周敦颐题写匾额“八角亭”,周敦颐却挥毫手书了“养心亭”三字,写毕,意味深长地解释:“人,贵在养心也。”周敦颐任合州通判五年,治绩卓著。
    在生活中,周敦颐潜心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图·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当时的著名诗人黄庭坚就称赞他为“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说了这么多,那么周敦颐与蓬安的周子镇究竟有什么历史渊源呢?
    据蓬安县志记载: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夏末,周敦颐在合州当判官时,他在朝中当龙图阁学士的舅父郑向,叫他去四川南部县拜谒尚书左丞蒲宗孟。他乘船而上,经果州(今南充市)途经相如县舟口。当时,舟口对岸是相如县县城司马相如故宅所在地。舟口成为从相如县渡江从陆路往北至蓬州、南至广安、西至果州、东往达州的交通枢纽,是商业货物聚散的重镇。相如县的好学之士打听到周敦颐要途经舟口去南部,蓬州士子数十人集中在舟口岸边的码头上列队等候。周敦颐的船只刚到码头停歇,大家兴高采烈的将他接上岸来,请到下河街的水井湾为大家讲学。水井湾这个地方位于唐时就已是文化名山的龙角山怀抱之中,龙角山清泉淙淙,长年不断,当地人从山麓接引溪水造池,取名濂溪池。池内遍植荷花,水清叶茂,清香四溢;池畔环建长廊,竹柳相连,柔风送爽,迷人醉心。池下数百石级通达江岸,江边有财神楼,江中商船如梭,江烟漫山,美妙非凡。
    周敦颐对慕名而来的求学者讲道:“从前韩愈说得好: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要在学业和德行上取得进益,全靠勤奋和深思熟虑。苏秦悬发刺股,匡衡凿壁偷光,刻苦学习,终成名士。任何事物经过一动一静,都会发生变化。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源,由于它的一动一静,产生出阴阳二气,由阴阳二气产生木、火、土、金、水这五行。五行之精凝合而生人类,阴阳化合而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然而求学,为人,贵在至诚,诚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当然,一个人的爱好不尽一致,比如世上可爱的花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偏偏爱菊花,李唐以来世人又多爱牡丹。我朝诗人林逋以梅为妻,终身不仕不娶。而我最爱莲花,你看它那出于淤泥而不被污染,濯于清涟而不显妖媚。中间通达,外部秀直,没有枝蔓,亭亭玉立,香远溢清,可以远观,而不能随意把玩。这四种花,好比四种人,菊花是隐逸之士,牡丹是富贵之人,梅花是高雅纯洁之人,莲花是人中君子。然而,菊花虽好,却幽居独处,孤芳自赏;牡丹虽艳,似富贵荣华,正合世俗;梅花虽孤芳高洁,岁寒时只与松竹为友。唯有莲花,端庄正直,清高不凡,具有君子风范,生活于世俗而不为世俗所污。如今世人争名夺利、贪图荣华富贵的人多。而不求媚、不攀权、胸怀通达、思想纯正、洁身自好、美德广布的君子甚少呀。”周敦颐的这番讲演,就是后来他著《太极图说》和《爱莲说》的思想基础。蓬州听讲的学士皆受到深刻的启迪,都拜他为师。相传《爱莲说》就在这时写的。后来人们把这里叫做周了讲学处,古迹至今尚存。
    在舟口镇讲学三天后,周敦颐离开舟口,登舟去到南部,登门拜谒尚书左丞蒲宗孟。蒲公见他才华横溢,一表人才,自己与与其舅郑向交厚,格外亲热。在谈话中,知道周敦颐尚未娶妻,就把妹妹蒲小妹许配给他。周敦颐喜出望外,留居蒲家数日,然后带着蒲小妹双双回到合州。后来周敦颐任南昌知州,他的一位好友名叫程珦,在当军事通判,很敬重他的学识,就叫其子程颢、程颐向周敦颐拜师受业。周敦颐把平生把学知识和研究的理学,全部传授给他们,后来程氏兄弟都在朝为官,晚年以讲学为主。他俩继承和发扬了理学,又系统地建立了一套理学(又称道学)体系,深为朝廷重视和采纳,尊周敦颐为理学开山祖师。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
    周敦颐一生,当过桂阳、南昌县令、郴州知州和广东转运判官,为官正直,明断狱案,为世人所敬重。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四十五岁的周敦颐以患病为由,请求任南康军知县(今江西星子县),他筑室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取营道故居的濂溪之名,把这溪取名濂溪,开设濂溪书馆教学,世称濂溪先生。神宗熙宁六年(1037)卒于庐山,终年五十七岁。
    相如县人民为纪念这位北宋哲学家曾在舟口讲学,于熙宁七年(1074年)在舟口下河街的荷花池边,新修一座濂溪祠,“濂溪祠”的“濂”字其实深刻蕴涵了人民群众对品行高洁,清白做人,廉洁做官的人士的无限尊崇和景仰之寓意。相如县人民还塑周敦颐的像于祠中,四时祭祀。碑刻《爱莲说》、《太极图说》于塑像两侧的墙壁之上,祠堂前的荷花池改称爱莲池,祠旁广植竹树,清幽异常。遂把这里叫做周子讲学处,不久又将舟口改为周子镇,于古镇的濂溪祠旁立石碑刻铭诗以作永久地纪念。清代诗人周铭存诗咏赞《濂溪祠》:“潇洒风尘外,停车教可传。盘桓留胜迹,光霁忆当年。镇口楼台壮,祠旁竹树连。讲堂童子秀,群诵爱莲篇。”
    同时,相如县人民还把周敦颐游龙角山时所誉称的石蓬仙台、龙角峥嵘、苍松龙腾、太极奇观、秀阁飞云、仙洞响泉、夜月龙珠、银瀑红枫诸景,定为“龙角八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15: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镇的姚麻花
                                                                    邓四平

    金黄酥脆,蓬松芳香,购者云集,供不应求,那现炸现卖的周子古镇麻花在蓬安下河街堪称一绝。
      周子古镇的下河街有一户姓姚的人家,世代以炸麻花为业,当街门前的街沿上,摆上两根条凳,搭上一张又宽又长的案板,案旁摆一竹篾泥糊半人高的篾灶,灶上架一口两耳的铁锅,灶下零星堆满劈细的干柴。生火,洗锅,烧辣之后,便倒进大半锅菜油,让火贪婪地舔着锅底熬。
      姓姚的师傅在案板前坐下,弯腰弓背慢条斯理地揉制面团,那面团其实头天夜里就已揉制完毕,金黄光亮,蓬松酥软,仿佛鸡蛋清一般嫩滑。其实平日里,就听姓姚的师傅闲来无事的时候聊过,那面团头天夜里就得揉好,里面要加“小苏打”和老面,“小苏打”起发酵的作用,老面仿佛是起筋道的作用,这样炸出的麻花吃起来既蓬松酥脆,又不易散架,便于保存,卖好久都可以。
      接着姚师傅便将大大的面团搓成一根长长的手腕粗细的面条,一字排开长蛇一般平躺案板之上,然后用菜刀将面条切成一个个二指宽均匀的小面块,接下来,姚师傅便次第捡起小面块拿在手里,轻轻一拉,那小面块瞬间便变成了一根尺余长的细面绳了,只见他摇动手腕甩动,然后迅速地右手朝上,左手在下,将面绳对折,合成一股,在案板上搓上一搓,又提起面绳,再对折,双手将其挽成一个“8”字,最后将面绳的末端,像穿针似地穿进弯曲的面绳的空隙里,就这样一把麻花就搓好了。
      与此同时,柴灶里的菜油也已熬得翻天覆地香气扑鼻了,姚师傅起身往油锅里一把一把地丢麻花,那麻花在油锅里上下翻腾,“嘶嘶”地吐着气泡,最后几经沉浮之后,就漂浮在面上了。接着,他用一双长长的竹筷将那炸好的麻花夹出油锅,熟练地丢进案板上一个大大的竹筲箕里,那炸好的麻花比起案板上没炸的麻花,体积大了一倍,颜色变得金黄,极像一朵秋日怒放的菊,也像一个大大的“8”字,很是诱人和神奇。旁边看热闹的人不住地“啧啧”称好,早已忍耐不住,纷纷抢购,往往是一边炸,一边卖,一个早上下来,筲箕里的麻花便已被排成长龙的人们一抢而空了。
      据姚师傅介绍,蓬安特产姚麻花系清朝乾隆年间在宫廷里担任御厨的蓬安姚氏先人专办清朝皇帝秘制的御用食品,后来姚氏先人辞官回乡,其制作麻花的独门宫廷御膳的手艺也随之带回了家乡蓬安,并历代传秘至今,如今的蓬安特产姚麻花系姚氏地十五带嫡系传人姚仲秋所传承,现为国家注册商标,地方知名品牌,蓬安特产姚麻花继承和发扬了祖传手工工艺制作的传统,并与现代工艺结合,采用上等小麦精粉与嘉陵第一桑梓景区里内富含铁,硒等元素健身养生的神龙泉水精致而成,目前已开发有椒盐,肉松,芝麻,怪味,红糖,麻辣系列产品,无防腐剂,天然绿色食品,自然状态下课储藏六个月以上,独具特色的现场制作工艺和上乘的产品品质,被誉为“无法复制的巴蜀一绝”畅销川内外。同时,蓬安特产姚麻花老板姚仲秋介绍说: 30多年前,他根本不敢私自炸麻花贩卖,那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是投机倒把。加之物资供应紧张,也根本买不到面粉和菜油,偶尔只有逢年过节才能炸点麻花自家吃。
      如今,随着相如古县“嘉陵第一桑梓”国家4A级旅游区的开发,每天到景区来旅游的人们,都会买上一两斤现炸的麻花回去品尝,现炸现卖的麻花每斤16块钱,姚师傅高兴地说他家每天仅卖麻花的收入就在千多块钱左右,改革开放的政策如此之好,老百姓的日子怎能不富裕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6 20:43 , Processed in 0.12430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