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返回姚墟避难 舜遭后父母的打骂岁月约发生在他13岁至16岁,邻里和族民对他十分同情,给他一些衣食,有时让他借宿,加以保护。他也十分勤快,族人很喜欢他。父母有病或需要他干活时,都忍辱负重,及时赶回家中。能独立生活后,便离家南下,返回生地姚墟去避难和谋生。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冀州之人(此是据瞽叟生长、居住的地方而言的,非舜生于冀州)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德。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此冀州,一说指妫州(今河北怀来县),一说指蒲州(今山西永济市),应以妫州为确。《墨子·尚贤中》云:“古者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括地志》云:“濮州雷泽县有历山有舜井,二所又有姚墟,云生舜处也。”“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山海经》云雷泽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也。”《大清一统志》卷一四四《曹州府》云:“历山,在濮州东南七十里,接菏泽县界。《水经注》:雷泽西南十里许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山北有小阜,南属池,泽之东北有陶墟,郭缘生言,舜耕陶所在,墟埠连属,滨带瓠河也。”《辞海》释:雷泽与雷夏是古代一个“泽”的两个名称,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隋开皇十六年在此设立雷泽县,金代贞元二年(1154)废而归入鄄城县。瓠河,又称瓠子河,从今河南省濮阳市南分黄河水东西出,流经山东鄄城、郓城县南,折向北阳谷县东南,至阿城镇再折回向东流,经茌平县南,东注入济水。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云:“姚墟和历山在今山东省鄄城县境。雷泽在今山东省菏泽县东北和鄄城县东南地区。负夏在今河南省濮阳地区。这样看来舜的主要活动地区也在河南省和山东省交界地区。”(88页) 《孟子》说:舜“迁于负夏”。《尚书大传》说“贩于顿丘(今河南濮阳),就时负夏”。负夏又称负泽、负黍、培夏,在今河南濮阳市东南。合而言之,被迫离家的舜流落民间后,生活、居住、劳动在今河南濮阳的华夏族与山东鄄城以东,曲阜以西的东夷族中,得到了两大族民的爱戴和保护。从而也增加了舜的社会阅历、生产技能,磨炼了意志和独立生活、处事的能力,还增加了他和华夏、东夷两族人民的情感和友谊,以及他对民间疾苦和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在此期间,他还不断回家看望父母和弟妹,但仍得不到家人的宽容和善待,常遭虐待和杖打而不得不再离家躲避。由此观之,舜生于姚墟,从母居于妫州,耕渔于历山雷泽,制陶于曹州,贩运陶器于濮州,重返回父母家于妫州,青少年时代的经历是非常坎坷和备受磨难的。 5舜返回妫州城 舜约十八九岁时返回妫州家中,孝敬父母,爱护弟、妹,无一点怨恨,但仍得不到宽容,时欲寻机会害死他。舜无奈,只好又到附近的地方去搭建简易房屋居住和耕种。《隋书·地理志》云:“怀戎县(今河北怀来)有历阳山。”之后,他又到有虞氏族兴起的夷舆去垦耕。夷舆县为汉朝置,在今北京延庆县东北。《大清一统志》卷三四《宣化府》云:“今延庆州西北二十里有历山。”两地的山名,均由舜从濮州之地带入。舜的勤劳吃苦、宽宏大度在有虞氏部落内逐渐著名。虞舜是一个中等身材、体格健壮的人。额宽方脸,双瞳仁,目光敏锐,嗓音洪亮。思维清晰,办事成法,出口成章。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孝敬父母,爱护弟妹,在有虞氏部落中享有较高的威望。 约在舜二十四五岁时,瞽叟年迈力衰,部落长老不举象而举舜为部落长,迁部落邑地于怀戎(今河北怀来县)。《读史方舆纪要》云:“天宝初(742),改妫州为妫州郡,废潘县。”何光岳《东夷源流史》说:“汉置潘县,北魏属广宁郡,太和十六年,祀舜于广宁,以舜都潘也。北周改为怀戎县。城东南有妫川,今叫妫河、妫川河、妫水。汉又置舆夷县,在今北京延庆县东北。潘县在今河北涿鹿县保岱乡。是自古以来,皆承认舜最早的都城是潘。怀来、涿鹿、延庆三地相连,据此看来,则有虞氏发源于延庆之舆夷。舆夷即虞夷的同音字。有虞氏分布于妫水而建根据地于潘。”(145页)《魏土地记》载:“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舜庙。”《太平寰宇记》卷七一《妫州怀戎县》载:“历山,后魏《舆地图》和《风土记》载:‘潘城西北三十里有历山,形如釜(倒扣的锅之义),故从名之,其下有舜祠,瞽叟祠存。’”不言而喻,这些祠庙是后人修建的。这就是说,有虞氏部落从雷泽复迁至妫州后,一直定居于潘城(今河北涿鹿县保岱乡)。舜无论避难于何处,或是到他地去谋生,父母和弟妹都一直住在这里。潘城西北三十里的历山,也系舜将濮州的历山名带入。后因舜为古帝,故有的文献就说:“舜都潘。”之后,舜和父母、弟妹又迁于怀戎县。 从河北龙山文化遗址说,“冀西北龙山文化遗址以蔚县境内的庄窠、筛子绫罗和三关等为代表,宣化贾家营、怀来小古城、崇礼石嘴子等遗址也都发现了龙山文化遗存。文化遗物包括石器、骨蚌和陶器。石器分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三种。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的灰陶为主,颜色一般较浅,其次是褐陶。器表以篮纹和绳纹为主,次为素面和堆纹等,方格纹较少。主要器形有鬲、罐、瓮、盆和豆等,以鬲、瓮最具特色的陶器,与河北平原上龙山文化的陶器群有较大差异。燕山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以唐山大城山遗址为代表,另外丰润韩家街等遗址也发现了龙山文化遗存。大城山遗址出土遗物有石器、骨蚌器和陶器。石器除磨制石器外,还存在大量的打制精细的细石器。陶器以夹砂泥质的灰陶为主,其次是泥质黑陶。器表以素面和磨光为主,纹饰主要是绳纹和篮纹。器形以平底器占多数,主要是各种类型的罐和瓮,流行子口和横耳。陶器群特征兼具河北平原龙山遗存和山东龙山文化的因素,同时更具有自身的特色”(《新中国考古五十年》第44~45页)。舜的有虞氏部落源于东夷,有山东夷族的遗俗,与河北西北部的华夏部落交错相居。河北平原亦是如此。考古文化的既有河北龙山文化因素,又有山东龙山文化因素,且还有地方特征,正与舜、炎黄裔族交错相居的史实相吻合。 6帝尧嫁女于舜 舜何时被帝尧选为继位人?《史记·五帝本纪》云:“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集解》引徐广语曰:“皇甫谧云‘舜以尧之二十一年甲子生,三十一年甲午征用’。”《尚书·尧典》云:尧在位七十年,召集议事会议举荐继位人。我们赞同司马迁的舜三十岁被荐为继承人之说。因按皇甫谧所说,虞舜被举为继位人时才10岁,显然是不可能的;若按《尚书》所说,尧在位70年才选举继位人(他20岁即位,已90岁),则舜已50岁。按尧116岁(另一说是118岁,比较准确)病逝之说,舜50岁被选为继位人比较可信。 (1)舜被确定为继位人的经过 《尚书译注·尧典》记载:“尧说:‘唉!四方的诸侯之长啊!我在位七十年,你们之中有谁能顺应上帝的命令,代替我登上天子大位的吗?’四方诸侯之长回答说:‘我们的德行鄙陋,不配登上天子的大位。’尧说:‘应该考察贵戚中的贤人,或是隐伏在下面,地位虽然低贱,实际上却是贤能的人,还是使贤德之人登上帝位吧!’大家告诉尧说:‘在民间有一个处境困苦的人,名字叫做虞舜。’尧说:‘是啊!我也听说过这个人。但他的德行到底怎样呢?’四方诸侯长回答说:‘他是乐官瞽叟的儿子。其父心术不正,其母善于说谎,其弟象十分傲慢,对虞的态度很不友好。而舜和他们却能和睦相处。以自己孝行美德感化他们,家务处理得十分妥善。家人也都改恶从善,使自己的行为不至流于奸邪。’尧说:‘让我考验考验吧!’于是决定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他的德行。尧命令在妫河的隈曲处举行婚礼,让两个女儿做了虞舜的妻子。尧说:‘恭谨地处理政务吧’!”《新论》云:尧之知舜,不违桑阴。《吕氏春秋》云:“尧传天下于舜,妻以二女,臣以十子,身请北面朝之。”《淮南子》云:“尧妻以二女,以观其内;任以百官,以观其外,乃属以九子,赠以昭华之玉。”舜成家于什么地方呢?在不同的认识中,我们赞成同尧都平阳之说。山西运城古代已修舜陵,自然也修二妃坛予以纪念。 (2)妫河的隈曲地望 《尚书·尧典》云:“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尚书译注》释云:“厘(离)饬,命令,妫汭,妫河的弯曲处,汭河的弯曲处称汭。”《水经注》说:“河东郡南有历山,舜所耕也,有舜井,妫汭(读龟瑞)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汭水,西经历山下。”把妫汭分作两条河,恐不妥。汉儒马融、皇甫谧等也都说是一条河,清代学者如王夫之、胡渭均力主汭非水名,妫水在现在山西永济县南六十里,源出历山。嫔于虞:“嫔,嫁人为妇叫嫔。虞,舜的姓氏。”《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云:“蒲州河东县(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本属冀州。《宋永初山川记》云:‘蒲坂(今永济市)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括地志》云:‘妫州有妫水,源出城中。《耆旧传》云即厘降二女妫汭之所。外城中有舜井,城北有历山,山上有舜庙,未详。’”案“妫州亦冀州城也”。《括地志》又云:“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亦名首阳山,亦名蒲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枣山,亦名猪山,亦名狗头山,亦名薄山,亦名吴山。此山西起雷首山,东至吴坂,凡十一名,随州县分之。历山南有舜井。”还云:“陶城在蒲州河东县北三十里,即舜所都也。南去历山不远。或耕或陶,所在则可,何必定陶(今属山东)方得为陶也?舜之陶也,斯或一焉。”这些记载均说明帝尧接受四岳的建议,确定舜为继位人后,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市)都城的西南河东县(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修了宫城,使两个女儿在这里与虞舜成家。舜在城外耕种、捕鱼、烧制陶器等,接受尧之二女的考察。蒲州河东地区的历山,源于雷泽历山之名,陶城亦然。妫水,则为潘地的妫水之名带入。往昔史学家未细理时序,将蒲州之历山、陶城、妫水等判定为最早之名,是不妥当的。近年,晋地有的学者将这些地点都考证在今山西运城市所辖之地内,显然是有些偏颇。2005年9月的山西运城会议,对舜的活动地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晋南、豫东鲁西、湖南零陵、浙江会稽、陕西汉中等5种说法。我们认为:舜的主要活动地区是在今山东西南与河南东北地区,晋西南是其以后的活动地区。全国舜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曰:不论对于东夷的确切地望有何种说法,但“这些学者都认定虞舜属东夷族是没有分歧的”(《先秦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2期44页)。有的学者认为山西永济张营乡为舜故里,可备一说。 (3)舜的婚姻遭到家人反对 李宗侗《古代社会》引林洁明语曰:“《说文》:‘妫,虞舜居妫汭,因以为氏,以女为声。’金文字或不从女。段注:‘虞舜既姓姚,则妫当为舜后之氏,姓统于上,氏别于下。’按古代社会,姓为同一图腾者所共有,氏则为其中分支。舜后居妫汭,因以为氏,此即图腾地域化之结果。”何光岳《东夷源流史》考证:“他们把妫当成舜居妫汭之姓,或舜之后的姓,都弄错了。虞乃有虞氏部落图腾之姓。妫乃瞽叟之氏,传到瞽叟之子舜、象,则以妫为姓。舜则以姚为氏了。”(143页)这些均说明瞽叟认为舜随己姓妫,应成家于潘城(今河北怀来),而舜却成家于河东县,是入姬(或祁)尧家当了女婿,心中大为不满。另一方面也阐述了文献所说有虞氏舜,“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的原因和由来。何光岳《东夷源流史》说:“舜帝正因入赘于黄帝、颛顼族的尧,为尧的女婿,所以舜的子孙便把尧、颛顼、黄帝当作祖先来祭祀。所以说,舜是由东夷族融入炎黄族的。”(133页)赘婿(今俗语称的上门女婿)是时人和后人最瞧不起的人,也落在了舜的身上,不能不使人想到这又是文人的有意安排,以为舜之后在瞽叟家遭遇作合理解释。 7舜治东夷有功 《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尧“使九男与(舜)处,以观其外”,“尧九男皆益笃(尧的九个儿子事舜皆惇厚谨敬之义)”。“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读夷)。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正义》引《韩非子》云“历山之农相侵畔,舜往耕,期年,耕者让畔”也。以往有的学者认为此考验舜的地方是在蒲州河东县,实为不确。河东是尧都平阳的近郊,也是姬姓部落的基地,不可能发生“侵畔”之事。因此奉尧令去安抚部落的地方仍是舜有威望的濮州。舜在尧的九个儿子跟随下到濮州(今山东鄄城县故城)后,至历山劝东夷之民和睦相处,勤恳务农,受到欢迎,东夷之民互相谦让,不再互争土地。他到雷泽劝民不要争抢水域,渔民听从,互相谦让,各自安心在其湖面捕鱼。他到瓠河流域教民烧制陶器,技艺大为提高,所造陶器的质量变得优良。舜与从人还到他地劝民农耕和制陶。《水经注·济水》云:“泺水出历城县故意城西南,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曰舜井。”《尸子》载:“舜爱百姓,务利天下,其田历山也。荷彼耒耜,耕彼南亩,与四海俱有其利;其渔雷泽也,旱则耕者凿渎,险则猎者表虎。故有若日月,天下归之若父母。”刘勰(读协)《文心雕龙》云:“舜之祠田云,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利民之志,颇形于矣。”均是称颂舜之德的。《韩非子·难一》云:“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圳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舜治东夷取得了成功。 舜的言行不仅得到东夷族民的称赞,而且也得到西邻地区的华夏之民称赞,冀州西北的有虞氏之民、夷人和华人,都纷纷投靠于他,不到一年便形成氏族聚落(成聚),二年形成占据四井之地的邑落,三年形成占据四县地域的“都”,约有今山东菏泽市西南的地域,威望大增。《大清一统志》卷一四四《曹州府》云:“罗泌《历山考》曰历山有四,雷泽不闻有二。今曹、濮间的豢龙井、定陶城皆其踪也。旧志:历山之东有再熟、成都二乡,‘取一种再熟,三年成都’之义。”明代曾在濮州(今鄄城县)东北50里历山上修建舜帝庙,每年春、秋上戊日祭祀。舜在濮州的三年,还与华夏的部落长或贤人结下了友谊。《尸子》载:“舜事亲养兄(弟之误),为天下法,其游也,得六人,曰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识、秦不空,皆一国之贤也。”《鲁连子》载:“舜耕于历山而友益(即伯益),陶于河滨而友禹(即大禹)。”鲁西南大汶口晚期和龙山文化也反映出这一带的原始农业、手工业是比较进步的。 8三次生死考验 “九子”向帝尧禀报了舜治理东夷的政绩,尧十分满意,令他带二妃回家探望父母,并予以赏赐。 (1)父母仍不宽容舜 舜治东夷成功后,奉帝尧命二妃回妫州潘城看望父母和弟妹,不料却仍遭到父母的仇视。《列女传·有虞二妃》云:“有虞二妃,帝尧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史记·五帝本纪》云:“尧二女不敢以骄贵事舜亲戚,甚有妇道。”《正义》云:“二女不敢以帝女娇慢舜之亲戚。亲戚,谓父瞽叟,后母,弟象,妹颗手等也。”《五帝本纪》又云:“尧乃赐舜衣(即细葛布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上册)释曰:“舜亲自带着新媳妇去看望他父母和弟妹,送给他们礼物,同他们和好如初。他对他们,还是和从前一样的孝顺友爱,并不因富贵就骄傲起来;他的两个妻子也丝毫没有一点贵族姑娘的架子,操持家务,侍奉公婆,全是一个好媳妇的风范。”但瞽叟“一家人看见他们素来讨厌的舜忽然平地升天,又富又贵,一个个嫉妒得咬牙切齿,万分难受”。“尤其是舜的两个美丽的妻子被舜的弟弟垂涎万分,时常想夺过来据为己有。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弟兄死了,各人都可以占有对方的老婆,在这样一种社会风习的诱惑和鼓舞之下,阴险恶毒的象,就总想设下一个什么圈套把哥哥害死,来名正言顺地达到自己的心愿。象的母亲当然没话可说,完全同情儿子的打算;干掉那个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讨厌的舜,本来也是自己老早就有的愿望。糊涂的瞽叟呢?对于舜素来没有好感,又羡慕舜的财产,也同意设法干掉他,并吞他的家产。几个人像地洞里的老鼠一样,唧唧哝哝地在家里商量了个通宵,暗害舜的阴谋的圈套就这么定了下来。小妹妹颗手在这场血腥的阴谋里可能并没有直接参加,是一个局外的旁观者,但因为嫉妒嫂嫂们的家庭幸福,多少还是抱着一些幸灾乐祸的心情的。”(261~262页) (2)设计谋欲烧死舜 《中国神话传说》(上册)曰:舜和二妃住在父母家隔壁的新房内,一天舜正在大门外干活,象走过来说:“哥,快收庄稼了,爹叫你明天帮他修理谷仓,早点过来!”舜说:“好,我明天一早就去。”象走后,舜向二妃告诉了这件事,二妃说:“千万不能去,他们是要害死你。”舜说:“父母之命,不能不听。”二妃想了一会儿说:“去时一定换身新衣服。”次日,舜穿了一身有飞鸟图案的花衣服去为父亲修理谷仓,父母态度热情,弟象还扛来梯子,拿来工具,扶好梯子让舜爬上去修理,再用泥巴涂抹仓缝。舜上去后,入仓内干活,象偷偷扛走了梯子,父母抱来早已准备好的柴草,点燃起火。舜十分惶恐,急攀上仓顶,见大火已烧着了仓,父母和弟象在下边得意地哈哈大笑说:“上天去见你亲娘吧!”舜哭求,不理,只得张开双臂奋力向下跳,忽然奇事发生了,却像一只大鸟一样飞向了天空,又从天空飞回二妃处(实是舜双手举斗笠而跳,风力护他不死,回到家中),安然无事,象等的密谋失败了。这就是《史记·五帝本纪》所说:“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捍而下,去,不得死。”《正义》引《通史》云:“瞽叟使舜涤廪,舜告尧二女,女曰:‘时其焚汝,鹊汝衣裳,鸟工往。’舜既登廪,得免去也。”叟等做了这件伤天害理之事,毫不羞愧,恨未能烧死舜;舜和二妃也不记恨这件事,仍如往日一样,尽心照顾、伺候父母,爱护弟妹。 (3)欲填井压死舜 《中国神话传说》(上册)据《史记·五帝本纪》曰:过了一段日子,瞽叟又向舜说:“前些日子爹糊涂,对不起你,爹想再让你帮助我打一口井使用。”舜说:“爹放心,我明天一定过去为你打井!”舜又将此事告诉了二妃,她们说:“上次大火没烧死你,这是又要将你压死在井中。”舜说:“该怎么办?”二妃说:“还是得去,我们给你穿身有龙图案的衣服,套在旧衣里边,遇紧急情况,脱去旧衣就可以了。”次日,舜到父母家时,已准备好了打井工具,瞽叟、象帮助往上吊土筐,后母还准备了食物和开水。打了一天,井深二丈余,已见水,舜正欲喘口气时,不料泥土从井上突然而下,舜急忙脱去旧衣,顿时变成了一条黄龙,潜水而行至附近的另一孔井内(实际上是舜挖了通入另一井的洞)。瞽叟、后母及象高兴极了,一齐到隔壁舜家分财产,妹也跟着去看热闹。象说:“房屋、财产、土地、牛羊等都归父母,我只要琴和两个嫂嫂。”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象不顾嫂嫂们的哭泣,弹琴进行挑戏。妹妹此时看父母、兄象太残忍,害死长兄,又瓜分其家产,霸占嫂嫂,便上去安慰和护卫二妃。正在这时,舜却安然无事地回来了,瞽叟夫妇一时惊呆,象只好厚着脸皮没趣地说:“我正弹琴思念哥哥呢!”舜若无其事地说:“我知道你和爹娘正在想念我啊!”他们没说什么,灰溜溜地离开了舜家。 (4)欲用酒灌醉舜而杀之 舜的庶妹叫颗手,又传说叫系或婐手。《路史》注曰:“世传瞽叟与象每欲杀舜,其妹婐手每为之解。”实为经历涂仓廪、穿井两件事后,婐手才站到了哥嫂一边。《说文》十三云:“婐,研制也,从攴,果声;舜女弟名婐首。”一说是舜妹善于绘画而称为婐首。 瞽叟和象两次设计害死舜的阴谋失败后,更加凶相毕露,便又设计欲以酒将其灌醉,一刀杀死。婐手得知后,立即悄悄告诉了两位嫂嫂。未几,象果然来到哥嫂家说:“弟不懂事,发生的两回事情很对不起哥哥,爹娘准备了些酒菜,为哥压惊,请哥哥明天一定赏脸。”象走后,二妃从箱子里取出一包药给舜说:“一会儿我们去烧热水,你去用狗屎把药和好,放入水中洗个澡,就会化险为夷。”舜照办。次日,舜按时赴宴,酒肉丰满,磨快的板斧也已藏好。象不住地用大碗敬酒,舜皆一饮而尽,从早上喝到中午,几罐酒都已喝光,菜肉也已吃完,瞽叟和象已喝得迷迷糊糊,而舜却毫无醉意,端坐不动,精神焕发,若无喝酒一般,便说声谢谢,遂起身回家。《列女传·有虞二妃》载:“瞽叟又速舜饮酒,醉,将杀之。二女乃与舜药浴豕(矢),往,舜终日饮酒不醉。舜之女弟系怜之,与二嫂谐。”以此载,“豕”是今日说的猪,应是以猪屎和药,非用狗屎和药洗浴。舜三次死里逃生,不记仇,仍孝敬父母,爱护弟妹,善待村人,威望更加提高。这三次生死考验的地方,说法不一,应仍是在怀戎家中。《括地志》载:“舜井在妫州怀戎县(今河北怀来县旧怀来城)西外城中。其西又有一井,《耆旧传》云并舜井也,舜自井出。”瞽叟的祠庙也在此。 瞽叟、象三次加害舜的原因除上述者外,还有一定的政治背景,即华夏与东夷的民族斗争之内因。何光岳《东夷源流史》说:“瞽叟夫妇和次子象千方百计欲除掉舜,大概因他们是东夷族(指其族源)。舜与黄帝尧的二女通婚,触犯了东夷族的族规,遭全家甚至全氏族的反对和毒害,象也是维护族规的。”他们更担心舜为尧的女婿后,会出卖本部落的利益,故将其视为政敌,欲置其于死地而后快。 全面观察、分析以上舜的出生和苦难遭遇,以及对其的不一记载,我们可知一个出身微贱的平民,在成为天下共主中的艰难。尤其是一个外姓的舜,要成为华夏集团的“帝”,则更为艰难。他之所以会经历人生的几大磨难,我们一直认为是文人们的杜撰,实际情况可能不是这样。正如《孟子·告子下》所说:“舜发于畎亩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能。”这也就是平常所说:“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9试舜五典百官 帝尧从两个女儿、九个儿子的禀告中,知虞舜确如四岳所说是个有贤德的人,便任命舜为司徒,主理五典,制定度量衡,规范礼仪,划天下为十二州,立刑法,加强部落联盟机构对各地部落的管理。《尸子》云:“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尧闻其贤,征之草茅之中,与之语礼,乐而不逆;与之语政,至简而行;与之语道,广大而不穷。于是妻之以女,媵之以娥,九子事之,而托天下焉。”其说虞舜的贤德是正确的,但在时序上却有错乱或颠倒,考察舜的作为是尧二女与九子所进行的。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1册130页)云:“部落联盟的首领一般是两位,传说尧是继续他哥哥挚的地位,原来当是兄弟两人担任联盟的首领。尧年老时,在联盟议事会上提出了继任的问题,大家都推荐舜,说他是一个很能干的人物。舜所在的有虞氏,曾出过不少有贡献的首领,舜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业绩。”所谓舜五典百官,就是尧考验他的从政能力,为让其担任部落联盟副首领做准备;舜则以此天赐良机,顺应尧帝好恶笼络亲己者,打击反对者,以培植自己的核心和势力,为取代尧的天下做准备。 (1)舜重用八恺和八元 《史记·五帝本纪》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集解》引贾逵语曰:“恺,和也。”《索隐》引《左传》史克对鲁宣公曰:“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仓舒、、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又云:“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有才子”,是指帝颛顼、帝喾的各八个后裔部落长(一说均分别为他们之子),尧帝均未予以任用。《五帝本纪》又载:“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索隐》谓“元、恺各有亲族,故称族也。济,成也,言后代成前代也”;“主土。禹为司空,司空主土,则禹在八恺之中”;“契为司徒,司徒敷五教,则契在八元之数”。禹为颛项后裔,契为帝喾之子。《正义》引《春秋正义》云:“后,君也。天曰皇天,地曰后土”;“禹度九土之宜,无不以时得其序也”;“杜预云:‘内诸夏,外夷狄也。’案:契作五常之数,诸夏太平,夷狄向化也。”概而言之,舜任用华夏族的这16个部落长后,生产发展,社会风气大变,人民安居乐业,四方的夷族也友好相处,天下安宁,尧、舜的威望随之大为提高。不言而喻,这16个部落长对舜更加感恩戴德。 (2)处罚不称职的部落长 帝尧时,华夏部落联盟中有四个较为强盛的部落,首领们互相支持,关系密切,在联盟机构中形成一股势力。尧在议事上征询选治理洪水的官员时,他们互相举荐,皆不贤。议事会荐舜为继位人时,他们又表示反对。舜任司徒后,以他们荐任之官不贤为由,进行了处分。《史记·五帝本纪》曰:“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阳奉阴违之义)。四岳举鲧治鸿水,尧曰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今河南南部、湖北北部、江西与湖南北部)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今北京城西南),以变北狄;放兜于崇山(今河南嵩县嵩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今甘肃敦煌),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今江苏赣榆县),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三位华夏部落长被流放后,部落依然留在故地,又推选出了新的部落长,和留居的三苗归服于尧。司徒舜在帝尧支持下,流放了势力较大的三位部落首领,又迁作乱的三苗于西方,震慑了不轨的部落,稳定了社会秩序,威望大为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