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签到天数: 32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旧历丁卯年(1807年)冬,姚莹经贵池渡江回乡。船至枞阳,但见“粮艘皆泊江口,满河桐艚鳞次云集”,家乡这派丰熟景象,顿让姚莹“心极喜之”。归家途中,他“以小舟逶迤其间”,由菜子湖而上,品赏着“四周围屏障,一镜涵天”,以及“烟日明蒙,荡漾红碧;渔人缯网,历历如画。” ――这便是姚莹《枞阳谣》中的叙述,也是他《识小录》中最具情感的一篇文字。而这一年,恰是姚莹高中进士的前一年。热血的年龄,横溢的才华,但经历如此情景,姚莹当时的笔下,却并无宏制华章。他所吟唱的,不过是明人张煌言的两首同题《枞阳谣》: “八尺风帆百丈牵,枞阳湖里去如烟。江南米价秋来长,喜杀桐艚卖稻船。” “沿湖下网荡湖船,网内纤鳞锦样鲜。灯火湖光儿女笑,鱼秧种得不须田。” 张煌言的这两首《枞阳谣》,均收录于《明诗综》中。张煌言对“枞阳湖(菜子湖)”情景的描述,虽不能与崔颢之于“黄鹤楼”相比,但姚莹对张《枞阳谣》的推崇感,似乎近于李白之于崔公。 姚莹生当鸦片战争前后,诸多仁人志士,凛于民族危亡亟谋挽救,举国学术风气为之一变。先生与林则徐、龚自珍、魏源、张穆等开风气之先。魏、龚讲“公羊学”,以微言大意,变烦琐考证而归之于经世;张穆等出于时势之需,研究西方地理;先生与林公力主抗战,声应气求,以言论、功业尤为人望所归。姚莹一生,先后任平和、龙溪、台湾、武进等县知县,后由林则徐等推荐任台湾兵备道,加按察使。他曾与总兵达洪阿一道,屡次击败英军,但终为投降派中伤,被贬官入蜀。 姚莹遭贬居康定时,其读书随笔便是《识小录》。当时,他还写有《康车酋纪行》等书,以及《葛玛兰厅志》、《英俄构兵记》、《岛夷图志》、《海运纪略后编》、《俄罗斯方域》等。姚莹博洽多闻,《识小录》博而不杂,旁及经、史、子、集,言旗制,言形势,言通商,言兵额,言财赋,言漕运,皆兵农之要务,亦时势之使然。 纵观姚莹的一生,远非“坎坷”二字了得。在国难日重的时代,姚莹最为弥足珍贵的,便是他对国是的不遗余力,对人民幸福美好的关注倾心。其心胸开阔,识见高远,至今依旧令人感慨。远离故土的任所,《枞阳谣》中人民的“喜杀”与“儿女”的笑容,始终让他念念不忘。他在《识小录·枞阳谣》中写道:“读此诗,恍见故乡风景,而辗转不归,为之怅然” …… 从两首《枞阳谣》,到一篇《枞阳谣》,已经足显姚莹的精神伟岸--青史之中,即便是仁人志士,究竟有几人胸存情愫庄严的乡景,几时怀揣永远不变的人民?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查看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2 12:30 , Processed in 0.09829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