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50|回复: 1

余杭历史上的知名药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8
  • 签到天数: 33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2-22 10: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2-22 10:19 编辑

    余杭历史上的知名药店
    作者:郁震宏 发布时间:2013-6-26 17:47:28 点击率:2298次
        余杭历史上的药店众多,分布于多个乡镇。如:塘栖有两家以批发为主的药栈——市东街的天源福和市西街的润昌瑞。而致和堂、翁长春、沈万春、德生堂及松鹤堂都是颇有盛名的百年老店。致和堂的“神效痧气丸”、翁长春的“大补金鹿丸”,都是各家招牌药。其余为小药店,以配方为主,兼营参燕银耳,如同春堂、同德堂、洪泰山、夏哲记、东泰山、大生堂及陆太和等。临平的太和堂以加工精制“丸、散、膏、丹”而盛名。
        民国时期,余杭镇上有12家国药店,盛种德堂开设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怀德堂和博爱堂各有10余万元资金,均设有饮片作坊、煎膏房,饲养梅花鹿。除外,还有宝善堂、太和堂、仁和堂、天德堂、同春堂、涵春堂、明德堂、慎德堂及刘仙芝药号。抗日战争时期,多数药号关闭,店主逃难出走。抗日战争胜利后,有涵春堂、同德堂、乾坤堂等新开业。
        除了塘栖、临平、余杭三大镇以外,闲林有寿年堂、回春堂药店;仓前有爱仁堂药店;良渚有天生堂、九和堂、尚德堂、延龄堂、保寿堂、致瑞堂等药店;安溪有裕生堂、同春堂、壶天堂药店;上纤埠有长春堂、乐大森、永乐堂药店;黄湖有天德堂、滋德堂、太和堂药店;双溪有保和堂、致和堂药店;潘板有居易堂、同德堂、虞万和;丁河有保生堂;中泰有福一堂等等,不可枚举。
        余杭自古盛产中药,当地药店收购加工本地药材也是一景。据清初《栖里景物略》卷一记载,塘栖当时所出药材不下六十种。到了近代,塘栖、乔司、临平一带,大规模种植杭白菊、荆芥、元参、白芷,由本地商号收购、加工后大量销往外地,世称“杭四味”。据《民国杭县志稿》卷14载:乔司年产荆芥300担、元参3000担、白芷1000担,其余生地、麦冬等类出产尚多;民国初期,杭县所产的生地等名贵药材多至18种,其麦冬产量为全省之冠。限于篇幅,今择数家药店作一介绍。

    临平·太和堂

        太和堂国药店建于1936年8月,位于临平北大街。药店除经营中草药、中成药外,擅长加工精制“丸、散、膏、丹”而盛名。
        店主王光炎,从12岁开始,就在杭州拱宸桥药店当学徒,继而成为该店职员。其虚心好学、潜心钻研,还经常与同行磋商药理知识和经营之道,颇有上进,深受老板和同行刮目相看,胡庆余堂等杭州名店曾多次“挖”他去当店员。王光炎家境贫寒,成家之后,仅靠当店员的微薄收入,难以养家糊口。三十而立的王光炎欲自立经营又缺资本,杭州胡庆余堂、叶种德堂提供了开店所需“生财”设备用品和“铺底”药材,在同行的鼎力资助下于1936年开设太和堂国药店。由于有杭州名店的帮助,经营的药品正如招牌所扬的“地道药材”,因而颇得病家信赖。加之王光炎所学之技艺,对于人民日常所需的“丸散膏丹”,均以杭州的“抄方”亲自操作,加工精制。如六神丸、辟瘟丹、膏子药和五加皮酒、养血愈风酒、虎骨木瓜酒、十全大补酒以及疥疮药等等,均受大家称誉。太和堂还聘请中医马增寿长年坐堂门诊。在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太和堂划入县医药公司,店主王尚熊则调入卫生院任中医师。

    塘栖·致和堂

        致和堂是塘栖最早的药店,创于明末清初。药店位于塘栖市西街与北小河之间的致和堂弄内,五开间门面。致和堂之内宅还有姚氏宗祠、竹素堂等,具园林之胜,其“竹素堂品石”为“塘栖二十四景”之一。    咸丰末年,太平军焚塘栖,致和堂等处基本上被焚为平地。战乱后姚氏筹资重建致和堂、姚氏宗祠等,到清末时又粗具规模。致和堂药店于1945年停业,员工流入塘栖其他药店。
        塘栖姚氏祖籍浙江余姚,家传秘方,所制神效痧气丸(紫金锭)名闻天下,痧药“宛似紫金,尤称神效。远近商贾以及海外,无不珍佩于身,为栖水著名之品。”(《光绪唐栖志》)嘉庆道光年间时,浙西水灾,疫后姚致和堂所制痧药救人无数。
        每逢“香市”,塘栖登岸之香客,必至姚致和堂购买紫金锭,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清稗类钞》称“塘栖姚致和堂痧丸遂名闻天下,南至闽、粤,北至燕、赵,无不购之。业益盛,举族蒙利。”后来,有人见利忘义,也在塘栖镇上开起了“致和堂药店”,结果弄得外地人要买姚致和堂的痧气丸,竟不知道哪家才是正宗的。连清朝的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宝鋆舟过塘栖时,也连连感叹道:“买姚致和痧气等药,货此非止一家,不知谁为真伪也。”(《文靖公诗钞》卷二)
        到了近代,致和堂影响越来越大,还到上海北市开设分号,并在广告纸上刊明:“自造真正塘栖痧药”。清光绪四年五月初八(1878年6月8日)上海《申报》有武林余生老人撰文写道:“吾杭塘栖痧气灵丹,驰名天下……治瘟疫时症极为灵验,以前经涉难将此药救治,急病十活八九,因药内重用麝香,钻筋透骨,通行经络,立能起死回生。兹仆以兵灾余生,室家漫饱立愿施药济世上报苍穹……”
        神效痧气丸,俗名唐栖痧药,古代药书称为:“平安万应丸”。又因其药丸很细,形状“宛似紫金”,又名“紫金锭”。《民国杭州府志》卷81称:“痧药出唐栖,有蟾酥丸、红灵丹、平安散、行军散诸目。”是致和堂招牌产品。治瘴疠霍乱有异效,因疗效显著,声名远播,“远近商贾出门时无不藏之身边,以备不时之虞。”据清代医书记载:“平安万应丸,此即唐栖痧药,治法见后。孕妇忌服。茅山苍术(米泔水浸软,切片,焙干)三两,丁香(不拘公母)六钱,麝香三钱,蟾酥一两,甘草(去皮)二两四钱,大黄(切片, 焙干)六两,明天麻(切片,焙干)、麻黄(去节,细锉)、雄黄(研细、水飞)……” (《验方新编》卷11《阴疽诸症·内外备用诸方》)
        主人姚湘(1764—1832年),字宝田,贡生。道光七年(1827年),姚湘买下塘栖卓家的花园,修缮一新,并建姚氏宗祠、竹素堂、耘谷亭、停月楼、露滴池等胜景,续修《姚氏族谱》、《家规》,重振姚氏家族。
        姚宅内还具备园林之胜,姚氏祠堂就在其侧,每年姚氏家族在宗祠祭祖时,总会添上一副筷子,同祭一位受姚家人敬重的仆人。这位仆人名叫谢明可,德清县金鹅山人,二十四岁时来致和堂姚家为佣。姚家人察其忠实可靠,事无巨细,均以委之。此时小主人姚六吉才七岁,谢明可抱着小主人玩耍,伴随其入学为诸生、中举人、进京赶考,直到外出担任五品同知。咸丰末年,太平天国战乱,姚六吉已殁,姚家子女尚幼,白天谢明可打理药店的生意,晚上陪伴姚六吉的两个儿子鲁卿、晋卿夜读。此后又料理姚六吉妻子张宜人的丧事,张罗姚氏女儿嫁到德清俞曲园家为媳,直至二子考中秀才,几乎担当起了一个男主人的责任。同治十二年(1873年),姚晋卿病危,谢明可整夜和衣侍候少主。晋卿死后,谢明可又抱起姚晋卿的儿子,就像他的前三代人一样。谢明可终身不娶。到光绪七年(1881年)去世,享年74岁。五十年来如一日,把一身奉献给了姚家的四代人和致和堂药店。
        当年太平军攻打塘栖时,姚氏家人外出逃难,惟谢明可一人留守老宅,致和堂等处基本上被焚为平地,谢明可在火中舍命抢得一沓账簿。在战乱后姚家就凭此讨得旧日的账款,才得以重振,筹资重建了致和堂药店和姚氏宗祠。到清末时,致和堂药店又初具规模。此后每逢姚家祭祖,必同祭之,并嘱咐后人不忘义仆之恩。姚家人还邀请亲家公、著名国学大师俞樾(曲园)为谢明可撰写了生平传记,使谢明可老人这样一个平凡之人,借名家之笔而得以不朽。

    塘栖·致和堂塘匾、抱联一览表

    塘栖·翁长春

        翁长春药店,始创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创始人为翁恒芬、翁友生两弟兄,系慈溪县鸣鹤场人。翁长春药店原设塘栖市西街吴家桥北面,座西朝东,三开门面。中为客堂,挂有“横联”。“精制门市饮片,拣选地道药材,杜煎虎鹿诸胶,沙层花露胶骨”。两侧为中药饮片柜和丸散胶丹柜。翁长春前店后场,后设工场十余间及草药圃半亩,专制中成药。1946年时有资金7000万元,经理范乐农、会计卓达清,有职工20余人,当时还在东塘设有一家分店。    翁长春药店主营国药,兼营参燕银耳。由于药材地道,真不二价,每一味药,从进货到配方,根据不同药性,需经火炒、水制、砂炙。其火炒,有清炒、蜜炒、教炒、盐炒、土炒、米炒、姜炒、蒲黄炒、蛤粉炒、鳖血炒、硫磺炒等;水制有洗、泡、漂、浸、伏、澄、飞、蒸、淬等;砂炙有拣、切、碾、捣、研、簸、筛、刷、括、劈、镑等。其他还有霜制、露制、拍制等,共三十九道不同精制方法,道道严格把关,帖帖质量过硬,颇受病家信赖。
        除中药配方外,翁长春药店内设丸散堂,自制丸、散、膏、丹、药酒等中成药四十余种,有大补全鹿丸、兔脑丸、十全大补丸、行军散、枇杷膏、雪梨膏、驴皮膏、小儿回春丹、人参鳖甲丹、五加皮、虎骨木瓜酒等,尤为全鹿丸最负盛名。
        翁长春自养梅花鹿,每到宰鹿时,张灯结彩,公开展示,以招徕顾客。故翁长春之药远近闻名,邻县德清、雷甸及本县小林、临平等地群众均慕名前往购买。该店曾聘请名医吴镜如先生坐堂,行医六载。
        抗日战争期间,店主逃难,资本转让他人,加上经营不善,屡年亏损。到解放时,仅存资金千余元,职工7人。1956年2月,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与另一家百年老店“德生堂”合并后迁址西石塘,改称“公私合营健康药店三部”。

    塘栖·天源福

        天源福位于塘栖镇市东街木桥头,俗称天源药栈,是民国年间塘栖镇上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国药店,由天源药栈以“地道药材”、“真不二价”、“童叟无欺”为标榜,所经营的中药历来注重产地,如四川的贝母、黄连、厚朴、杜仲,贵州的天麻,云南的田七,福建的泽泻,甘肃的甘草、枸杞,西藏的红花,香港的广木香,越南的胖大海,朝鲜的别直参,美国的花旗参等名贵药材。
        天源药栈自选地道药材,自制饮片和丸散膏丹。药栈对煎药有严格规定:用砂罐,用文火,补药煎30分钟至40分钟,表药煎15分钟至20分钟。切药分三刀:头刀、二刀、三刀,贵重药材为头刀,普通药材为二刀,草药为三刀。对研末的药材用的工具也很讲究,有铁船、搡筒(铜质)、铁铡等。药材管理,选好上等药材进货后,先清洗、晾干、晒燥再储存于缸、甏、石灰缸、石灰箱等,储存药材达1000多种。天源药栈对“晒伏货”有严格规定,每年到伏天结束时,进行仓储的药材全面晒一遍,以防霉烂变质。
        抗日战争胜利后,天源药栈的经理是叶宏椿,协理是潘永嘉,会计是邵仲芳。1956年,天源药栈并入杭县医药公司。

    余杭·泰山堂

        泰山堂药店创建于1941年,老板金嘉寿(1900-1972年),浙江东阳县人。1923年,在余杭、富阳、临安三县交界处的铜岭桥(今余杭区中泰街道)开了一家杂货店,因服务到家,生意甚好。后金嘉寿拜当地名医黄鼎鸿为师,学习中药中医知识。1928年春,金嘉寿进余杭县城买米时,得知南门米行转让的消息,筹资2万元购得南门米行,改名为“金茂昌”。1937年,日军焚余杭城,金家逃难,直到1941年才回余杭县城。在横街玉台弄口造了两开间门面二层砖木的房子,开设泰山堂药店。金嘉寿施药行善,生意很好。抗日战争胜利后,金嘉寿为扩大业务, 于1945年8月在横街购地四亩,总投入10万元,重建“泰山堂”药店。1946年11月建成。泰山堂乔迁仪式十分隆重,请了堂会唱戏25天,那时热闹非凡,声传百里,乘乔迁之盛会,大施善乐,送十滴水、仁丹等药。
        1946年,金嘉寿长子金孝仁在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回到余杭帮助父亲管理泰山堂,次子金孝俭在杭州华德药房学成西医之后回店行医。乔迁之后的新泰山堂门面宽20米,深200米,内设露天500平方米晒场,伙计5人、学徒6人、煎药师3人、送药2人、配方药师1人,共有19人。泰山堂前店后坊,自制丸丹散膏,有十全大补丸、三才封髓丹、少儿回春丸等等。1956年,泰山堂药店与济民药店、华达药店、新大药房等6家药店并为“六联国药商店”。


    仓前·爱仁堂

        爱仁堂创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位于仓前镇老街油车东侧,南临余杭塘河。砖木结构,两门面,宽8米,深30米,座北朝南,现原屋仍在,且基本完好。墙上钱姓墙界字迹清晰。原门前有避雨长廊。柱梁刻花,有匾语云:“业精于勤,以孝事亲,以信为本,以诚待人。”店堂内原挂一匾“以忍处世”。
        同治十二年(1873年),爱仁堂由钱坦经营,主要经营药业,以中药为主。爱仁堂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常做施药、赊账等好事,还自制发痧药“诸葛行军散”和“辟瘟丹”为乡邻保健解忧。
        店主钱坦为人忠厚,奉行 “以信为本,以诚待人”的原则,在仓前颇有乐善好施的名声。不料因杨乃武一案被无端牵连,奇祸横加,陷身囹圄,最后屈死在狱中。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平反后,清廷有判决书致钱氏,大意是:“误诊毒砒,冤系无罪”。杨乃武曾对酷刑逼供下胡编乱造以致祸延钱家深表歉意,书杭州药王庙之联相赠。联曰:“名场利场即是戏场,做得出满天富贵;寒药热药无非良药,医不尽遍地炎凉。”横批是:“镜花水月”。从此爱仁堂营业。钱坦死后,由长子钱望金恢复经营。1956年公私合营时,并入仓前供销社。

    民国时期余杭主要国药商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0-11 18:07
  • 签到天数: 705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5-9-13 19: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的“药房” 没有单独的体系 、它是和治病连锁的 、类似于现在的医院和诊所:
    ①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当时军队中的这种医疗组织叫做“庵庐”
    ②北魏孝文帝(元宏)曾在洛阳设立“别坊”
    ③唐朝的医院都叫做“病坊”
    ④五代时,个别病坊曾有改名为“养病院”
    ⑤元佑四年,苏东坡和公家的经费合起来办一所病坊,名叫安乐坊
    ⑥清朝的时候一般都叫做什么“堂” 比如同仁堂、太和堂、爱仁堂等等
    ⑦中医史上第一家官办的药店诞生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王安石命人在首都开封创设一家“太医局熟药所”,也叫“买药所”是现代中药店的前身
    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药所已增开到七所。几年后,五所“熟药所”更名为“医药惠民局”,两所“修合药所”更名为“医药和剂局”
    ⑧电影里常见的说法叫药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7 10:53 , Processed in 0.11595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