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Unknown: open(D:\_greenProgramFiles\tmp\sess_vtmqrv8593dqqcm4qa649tsb07, O_RDWR) failed: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2) in Unknown on line 0

Notice: Unknown: ps_files_cleanup_dir: opendir(D:\_greenProgramFiles\tmp) failed: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2) in Unknown on line 0
世界姚氏宗亲网康熙《仁和县志》所记载的明清才女 - Powered by Discuz!

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04|回复: 0

康熙《仁和县志》所记载的明清才女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2-22 11: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康熙《仁和县志》所记载的明清才女
    作者:范雅君 发布时间:2014-10-13 14:43:49
        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江南地区文化的繁荣。在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之外,才女作为一个业已存在的性别群体,再次浮现。她们的事迹被记录于当地的地方志中,作为地方教化的正面典型。
        钱塘、仁和,并属杭城两县,位于省、府治所,尤为人才文化汇聚之地。康熙《仁和县志》中有“贤媛”的记载,共有26名,其中的陈德懿、孙孟芝、钱庄嘉、顾若璞、姚令则、黄修娟,受到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可以归为才女这一群体。
        陈德懿,明代成化年间人,南康知府陈敏政之女,明景帝景泰时进士、右副都御史李昂妻。据《宫闺氏籍艺文考略》记述,德懿通晓典故,谙练时务,晚年诗词著作愈精,不但有名篇,且有名句。顾玄言《国雅品》曰:“陈(德懿)诗如‘绿遍郊原外,青回远近中。’又:‘引泉竹溜穿云入,堕粉松花绕舍香’;‘深院雪消芳草绿,小园风过落梅多。’情致幽绝”,足为女郎之秀。
        德懿时与海宁才媛朱静庵相唱和。德懿著述甚丰,惜去世之后,其子孙无习文者,其作遂多散佚。
        嘉靖末年,郡士蒋灼,获其遗稿于败簏中,整理辑得四卷,编为《陈德懿集》。
       《明史·艺文志》著录其著有《陈德懿集》四卷行世,尤以律诗为工。如《闽山道中》《至淮阴》《高邮》《秋兴》《遣兴》《暮春》等篇。
        孙孟芝,明代辰州府同知钱兆元妻子。县志上说她“工笔墨,恂恂若儒者”。孟芝和丈夫无嗣,对待丈夫小妾彭氏和其所生的二子,孟芝皆教之文墨,通传记。小女儿钱庄嘉得孟芝所传,尤工篇章尺牍。孟芝四十七岁卒,留有《琴瑟居诗稿》。
        钱庄嘉,钱兆元的女儿,诸生钟天均的妻子。她自幼聪颖,母亲孙孟芝在教授其女红之暇兼教以读书作字。钟天均为佥都御史时,庄嘉有机会接触到大量书籍,得以“淹通经史”后来又“精研理学”。她“为古文词,简洁遒远”。
        《玉镜阳秋》云:钱夫人(庄嘉)与诸子书每及道学经济,禅悦语多臻到,岂仅上流夫人,殆是须麋中襟宇廓落者。偈语如病体若孤灯,微微映东壁,竟似唐人清妙之辞,非独能参竹篾者也。著有《鹤牗轩集》。顾若璞,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卒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字和知,钱塘县人。明上林苑署丞顾友白女,十六岁时嫁与仁和县诸生黄茂梧为妻。丈夫体弱多病,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亡故。当时顾若璞28岁,结婚才13年。她抚育一子一女两个遗孤成人,子黄灿、女黄炜皆能诗。清康熙十九年(1680)顾若璞89岁时,还为孙媳钱凤纶的《古香楼集》作序。90岁时无疾而终。
        顾若璞为明末清初杭州闺秀诗人之冠,不仅工诗,经史、诸子、小学也颇精通。有《卧月轩稿》。
        姚令则,字柔加,仁和人。约1680年前后在世。黄时序妻。姚令则弱龄即能言诗,聪慧绝伦。她是顾若璞的晚辈,“定省之余,侍祖姑顾夫人,执经问字,晨昏讨论有年。得祖姑之教居多。” 她与妯娌钱凤纶皆长于诗,互有赠答。她也是著名的闺秀结社——蕉园诗社的成员。著有《半月楼遗稿》,其集附在顾若璞的《卧月轩集》后行世。
        黄修娟,字媚清,江西督学黄汝亨女,沈希珍妻。性嗜书,七岁能弹琴,八岁能诗。汝亨尝抚之曰:“此吾家道韫也。” 婚后常与同样能诗的叔姒钱如玉相互唱和,与嫂顾若璞之间亦常有文学往来。著有《芙蓉轩集》《琴谱二卷》《娱墨轩集》及《效颦集》,惜多散佚。
        康熙《仁和县志》中记载的才女,是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才女盛行的体现。胡文楷的《历代妇女著作考》中,收录了中国古代女作家4000余人,依朝代划分,明清二朝就占了 3750余人。再从区域上看,其收录的女作家仅江浙两省已占去总人数的八成。可见明清时期文化繁荣的江南一带,最是才女辈出之地。

        康熙《仁和县志》记载的才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折射明清之际江南才女群体的兴盛。这就呈现出当时妇女群体生活状况的多种面向。    一方面,明清江南地域社会是一个封建礼教强化的时期。因为女性主“内”,所以江南地域社会强调女性在家庭空间中的三从四德,官方与民间都不遗余力地宣扬褒扬贞妇、节妇,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德秩序,强调“内外有别”的空间秩序,在空间上将女性禁锢在家中;而另一方面,却又出现了相当多的才女群体,这些才女多处于官宦之家或名门望族,从小受到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女性个人的才华、性情被强调,才女们结伴出游,与名流交往、唱和,在很大程度上越出了当时社会空间对女性的规范。
        史学家高彦颐也曾指出,明末清初,对女性而言似是最好,也似最坏的时期。在宋代,士大夫家庭妇女享有一定的继承权和相对自由的再嫁、改嫁权,而明末清初时,女性已失去财产权,并且被迫屈服于日益严厉的贞洁观。明清地方志中大量的节妇名单显示,无论是上流和平民妇女都是服膺于贞洁观的。但是,如果从地方志、私人作品和小说对明清之际城市生活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与上面描述相对照的另一幅图画,在这里,女性享受着某种非正式的权力和社会自由。大量才女自己写的作品,显示妇女文化水平的提高。
        地域社会和其秩序维护者士绅群体对于才女群体,持一种包容甚至某种程度上的鼓励姿态。这和他们的女性观发生变化有关,士人对妇女才、情的重视,推动了闺阁文化的发展。明清士人对于女性的诗文之才大加褒扬。当时人认为被儒家奉为经典的《诗经》中充斥着大量的妇人作品和爱情之作;女性在诗词创作上较男性更为自然和真实。在这种褒扬才女的思路下,男性士人认为女性创作诗词相对于男性创作而言,既是补充附庸,但同时又有其独特性而无法被男性创作取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才女群体能够进行文学、艺术创作,获得了家庭男性的认同,比如唱和、赞赏,以至作品获得出版。清初,陈惟崧在《妇人集》中就记载了许多杭城才女,对这些才女的评价不乏溢美之词,可以透露出士人对女性从事文化创作的认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2 12:22 , Processed in 0.12200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