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3-13 10:46 编辑
看戏的共鸣——序黄剑丰《戏说》 文/姚璇秋 看戏,然后形成心得写下来,这是对戏曲的共鸣。有些人看戏,都是看后“戏歇棚拆”,如过眼云烟。也有一些人看戏,记住了一些优美的唱词、动听的唱腔以及感悟到了戏外的人生哲理,也还有一些人,看完戏后好在哪不好在哪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却因为各种原因,写不出来。我看了黄剑丰的《戏说》,发现他感悟了、记住了,也写出来了。 与戏共鸣,有利于观众与演员的交流,演员如果能够虚心听取、吸收观众的意见,无疑可以丰富表演、提升自我。如果能力允许,我也建议演员能够多练笔,将自己塑造角色的心得也写下来。记得当年我演《江姐》的时候,就是看多了其它各个剧种主演的心得感悟以及观众、专家对不同剧种《江姐》的评介,然后我通过搜集学习、吸收,用来丰富我的表演,最终塑造了具有我们剧种特色的江姐。
评戏的形式有很多种,有的温和,有的辛辣,黄剑丰的《戏说》不属温和,也不属辛辣。他通过看戏,将戏里情节与现实生活进行对比糅合,然后形成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提炼。他是一位作家,拥有扎实的文学的基础,因此他是以文学的角度来看戏,将戏曲与文学进行沟通。或是谈戏剧故事的背景,或是对某些古老传统进行钩沉,然后融入自己的感情,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读这本《戏说》,跟着黄剑丰的角度看戏,你会发现很轻松,因为每一篇文章读完,都可以获得很多知识。 我是个潮剧演员,一直以来都觉得演好戏就是做好了自己的本分工作。近年来我在从事潮剧传承工作的过程中,深感资料的重要性。一出戏演完,观众有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是正常的,演员要有听取各方意见的胸怀,才会有所进步。如果一台戏演完,观众没有任何反响,有时候并不代表这台戏是十全十美的,反之有可能是观众懒得去评说。如果这样,不利于剧种的发展。记得当年我演《扫窗会》、《苏六娘》、《辞郎洲》等戏的时候,我是一边演,一边听取观众的意见,一边完善,梅兰芳、欧阳予倩、郭沫若、老舍等文化艺术界大师对我有过赞扬,也对我有过挑刺。比如,梅兰芳先生就曾经指出我在《扫窗会》中的纺锤手动作用得重复,后来我听取先生的建议,根据剧情人物的需要,重新设置动作。我认为,只有经过演员舞台上的演出与观众舞台下的挑刺,各方合力打造,才成较好地打造经受得起推敲的剧目。 《戏说》是黄剑丰看戏的心得,是一本与戏曲有关的散文集,写得很生动,读起来很轻松,无论喜欢戏剧的或者不喜欢戏剧的,都适宜阅读。比如他写看洪妙先生主演的潮剧《辩本》,很多人都只是看到老太君打皇帝与奸臣很过瘾,但是黄剑丰却看到老太君风光表面之后的内心哀伤。他是这样写的:“这个折子戏的剧情其实很简单,说白了跟现代人打官司一样,老太君的孙儿蒙冤下狱,她老人家不顾年迈上朝为孙儿出庭辩护,奈何法官跟被告蛮不讲理,老人家一怒之下,大闹法庭,法官无法,只好释放‘要犯’。人情大于法,但却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开始觉得有点无稽,但是静心去听时,却在隐约间仿佛看见老太君一层一层地撕裂了心灵的旧伤,老眼含哀的样子,蓦然之间心头一酸,泪水差点滴了下来。这场戏中,老太君胜利了,但是内心却伤得伤痕累累。舞台下,观众掌声雷动,大家都看到了老太君棍打奸贼的精彩,谁看到她流血的内心?”在这本散文集中,可以发现黄剑丰看戏的角度确实独特,他的姿态是平和的,以平等的姿态与舞台上的演出共鸣,而无意去对演员的演出技巧进行批评。 出了这本散文集,我希望黄剑丰接下来能够再出一本戏曲评论集,因此我希望他能够站高一个台阶,站得高,一出戏好在哪不好在哪才能看得清楚,听得明白,然后进行点评。而站高,需要多看不同剧种的剧目演出、多读各种表演的专业理论书籍作为支持,这样点评起来才会有根有据,当然,这是另外一本风格的书了。 最后,谨以此文祝贺《戏说》的付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