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散46年 终于骨肉相聚 2015-03-16 17:49:17 来源:常熟日报
失散46年 终于骨肉相聚 2015-03-16 16:13 常熟新闻网 



文/本网记者 王钱欣 3月13日下午,本市沙家浜镇唐市华阳村葛传林家。86岁的葛传林和一位中年男子紧紧拥抱在一起。虽然他们一个家在常熟,一个家在徐州,彼此互不相识,但他们的血管里流着相同的血液。 在热心市民的帮助下,这对父子分别46年后喜相见,中断了近半个世纪的亲情重新续起。本月14日,记者来到葛家,听双方讲述一段时隔46年的亲情故事。 十三年漫漫寻亲路 与葛传林相拥的中年男子名叫姚桂良,1970年出生。他从小在徐州长大。做过工人,当过厨子,如今做起了沙石生意。他在徐州娶妻生子,还有了一个3岁的孙女。 姚桂良的养父在1992年去世,养母现年88岁高龄。说起身世,他说,养父母在领养他之前已经生育了5个孩子,其中4个女儿,他们从没有向他讲过抱养的事情,他小时候听养父母本家的一位嫂子说过,他出生不就便从常熟抱到徐州。 1992年,养父去世。他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个牛皮纸信封,里面有几张当年姚桂良从常熟抱养的凭证。从那时起,他有了来常熟寻亲的念头。十年之后的2002年,他第一次来到常熟。在短暂停留的两三天里,他先后到社会福利院和民政部门打听消息,但没有得到有用的线索。 时隔7年,2009年六七月间,他第二次来常熟,还是在市社会福利院,他找到了当年的收养凭证,可寻亲之路依旧如同大海捞针。 两次来常,两次寻亲未果。回到徐州的姚桂良再次整理了养父的遗物,并在里面找到了一份写有“唐市”字样的字条。这一发现给了他莫大希望。一年后,他再次来常,直奔唐市。他通过在唐市的老乡,到当地老年活动室、茶馆打听消息、发布寻亲启事。可依旧没收获。 随后的两年里,他又先后来唐市三四次。期间,还和当年遗弃孩子的两户人家做了亲子鉴定,不过双方并不匹配。回想那段寻亲路,姚桂良说:“想过最坏的结果,亲生父母都不再人世。但从没想过放弃,要是放弃了,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对亲人的思念让他有时晚上急得睡不着,就连夜开车来常熟。 今年2月20日,大年初二,他再次来到唐市。在一辆出租车上,他向司机说起寻亲的事情,司机带他找到了之前在唐市做过村领导的荀福成。经荀福成介绍,他结实了之前同样在唐市担任过村领导的高炳兴。 出租司机和荀福成的帮忙成了姚桂良寻亲的转折点。经高炳兴打听,在2月21日找到了葛家。双方在3天后做了亲子鉴定。元宵节前夕,姚桂良终于得到了一个苦等46年的鉴定结论。 本月12日,他来常熟与亲人相认。他说,这次来常,完成了46年的一桩心愿,找到亲生父母,他们都还健在,心里很踏实,不像之前那般焦急。14日一早,他打电话将这一喜讯告诉了在徐州的妻儿。他说,13年里家人一直很支持,儿媳还帮他在网上发布寻亲信息。 家中大门为你敞开 姚桂良的生母葛月金今年81岁,除了背有些驼,腿脚尚利索。说起当年遗弃孩子的举动,老人的脸上露出愧疚。她说,连通姚桂良一共生了2个儿子、3个女儿。当时家境条件并不好,在农村,养了儿子要给他造房子、娶妻子,家里负担不起。只好在他出生后3天后,抱到唐市街上轮船码头边。这些年一直在想:“这娃到底怎么样了”。 同样朝思暮想的还有生父葛传林。86岁高龄的他双目已看不清,他清晰的记得,在当年二三月间,妻子和大女儿一起,在早上5点多,将小儿子抱出门。老人说,想过要去找,可年纪大了,力不从心。这次孩子能自己找上门,他很开心。 53岁的葛建平是葛家兄妹中的老三。他小时候就听母亲说过,家里还有个弟弟,刚出生就送走了,现在不知道在哪里。他说,姚桂良第一次上门那天,他下夜班后在家休息,突然听到客厅里说话声很吵。出来一看,原来是高炳兴带了一位不认识的中年男人来他家。这个男的身材魁梧,虽然没见过,可面孔和自己有几分相像,尤其是眼部周围几乎一样。那天,葛建平的大姐和妹妹正巧都在,葛建平打电话将二姐也喊了过来。事后听,他听姚桂良说,见到二姐的那一刻,姚桂良心里咯噔一下,“怎么会长得这般相像?”姚桂良回徐州后,他们保持着电话、微信联系,有时,姚桂良在电话里说着说着就哭了。 得知鉴定结果后,葛建平和姚桂良相约本月13日父子、兄妹相认。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一家人抱在一起喜极而泣。那晚,葛家邀请了亲朋好友和众乡邻共吃团圆饭,姚桂良还买来价值500元的烟花爆竹,以示庆祝。 我被他的精神打动 姚桂良能最终找到亲人,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今年72岁的高炳兴。 在唐市的茶馆里,高炳兴曾经看到过姚桂良的寻亲启事。看着字里行间对亲人的思念,看到他连续寻亲13年不放弃,高炳兴被他迫切的寻亲愿望打动。他觉得应该尽可能为姚桂良提供帮助,助他一臂之力,“缩短他寻亲的最后一公里”。 当姚桂良找到他,给他看一张当年常熟县唐市人民公社给福利院的介绍信,高炳兴一眼认出,介绍信是当年唐市公社一位王姓老乡长写的,此人在当年身兼民政员。 虽然介绍信上写的“唐市”,可高炳兴还是觉得“这事不好办”,因为,不能仅凭介绍信就断定姚桂良出生在唐市,他也可能出生在唐市周边的古里镇白茆、支塘镇任阳,甚至是毗邻唐市的昆山石牌、巴城等地。 为此,他一方面自己打听,一方面通过一位姓朱和一位姓徐的朋友打听消息。一天后,两位朋友将华阳村葛家的情况告诉了高炳兴。次日一早,他打电话将这一情况告诉了在旅馆的姚桂良。当高炳兴骑电动车赶到旅馆,姚桂良早已等候在门口。当天下午,俩人第一次来到葛家。 高炳兴说,事后听姚桂良说,看见葛家大女儿时,姚桂良“心里在出汗”。这样的感觉在他之前的寻亲过程中从未出现。 他说,失散46年的父子。兄妹最终实现相认,出现了一个非常欢乐、动人的场景。他也从中分享到了一份喜悦,也为他们高兴。正如姚桂良说的:“他的故乡果真在美丽的常熟沙家浜唐市,了却了他多年的心愿。” 高炳兴衷心祝愿葛家两位老人身体健康、晚年生活更加幸福,祝愿葛家和姚家家庭美满幸福,能将这份亲情、友情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