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59|回复: 8

公盛堂姚氏字辈里的悬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3-30 09: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盛堂姚氏字辈里的悬密
    2014-06-11 18:14
    江苏省赣榆县姚朱范村公盛堂姚氏先祖系明初从山西移民至山东莱州府潍邑,靖难之役,山东为主战场,为避兵始祖公举家迁至江苏赣榆朱范村定居,至今已六百余年,自始祖公始,连续三世为官,可谓世受皇恩,明末清初所排的字辈为:圣在永世继;万克焕开明;德立延敬慎;肇建善庆同。请注意二十个字辈的谐音,即“圣在永世记,万克唤开明...”,“圣在”,据说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第五子朱慈焕在明末清初隐姓埋名,但很多人借着拥立他的名号从事反清复明活动,“朱三太子”成了当时的一种旗号。显然我姚氏祖先也了解这一情况,所以说“圣在永世记”,希望有一天能够'万克唤开明'。然而不幸的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朱慈焕在汶上县被捕,并于当年被清康熙帝以“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为罪名凌迟处死,享年七十六岁。其子嗣亦皆被杀害。从我姚氏字辈中可看出看出姚氏祖先在明亡后,不忘前朝,希望能有朝一日复明的念想。后为了避免文字狱之害,对这二十字的字辈局部也进行了修改,如圣在改为在思。公盛堂姚氏不忘前明,在整个大清朝,无一人出仕为官,直至民国后,才打破这一局面,虽无十分显赫人物,也算人才济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3-30 09: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5-03-06 09:33大年初一拜家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3-30 09: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青湖街姓氏源流考
    东海县青湖镇过去叫檾庄湖,明清曾一度属于赣榆县光孝乡范围。如今的青湖街上有三大姓:陶、贾、鲍,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姓氏,人数相对较少。
    陶姓较多分布于青北村。部分字辈为殿、廷、文、明、士;少部分分布于青南村,字辈为开、国、传、家、士,和青北的相对应。陶姓人目前手里没有家谱,据说起源于山东定陶,始祖叫陶其龙,任过宰相,但历史上似乎没有其人,估计为误传。
    贾姓分布于青南村,我所知道的字辈有:贵、永、远等,据说也是来自山东。
    鲍姓分布于青西村,相对集中,字辈有:振、成、尤、俊、业、宜等。鲍姓据说来自于山东荣城。
    三大姓什么时候来到青湖,目前无考,但是在青湖均已传至十余代人,所以至少也有近三百年历史了。
    郭、管、狄、戴。在陶、贾、鲍三大姓来青湖之前,是四姓“郭、管、狄、戴”先迁居青湖街,后来人丁不旺,至今只有管、狄二姓留有后人。
    姚姓有两大家,分布于青南和青北,都是从齐庄分支出来。齐庄姚姓迁祖系清乾隆末从朱范迁来。朱范姚氏为当地望族,始迁祖明初来自山东潍县,二世祖任大明兵马司指挥。姚氏在青湖街上已经传至第六代,字辈有:继、万、克、焕、开、明、德、立等。
    顾姓分布于青北,目前有两大家。居住于街东头的顾景元家来得较早,他的高祖兄弟四人在老母亲的带领下从山东临沭各庄于嘉庆初年(据说是倒和珅那年)逃荒到青庄湖,到他是第五代,如今已经传到第七代了。另一支顾茂学家祖上在顾景元的祖父在世时才搬到青湖街,相对较晚。字辈有文、保、景、焕、茂等。
    艾姓在青湖街上只有一大家,住在青西。艾茂盛的祖父从临沂迁来,大约是在民国初年,在青湖的历史不长,至今有四代人。远祖来自山东济南府,祖上艾元徵是清康熙朝刑部尚书,这样的家世颇为显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3-30 09: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祖轶事
    2015-01-25 20:24

    我家成分
    我的高祖姚斌大约生于清咸丰十年,即公元1860年前后。公勤俭持家,早年曾迁居大尧开荒种地,后迁回青庄湖。在街东首建了一座坐北朝南、前四间厨房、后四间正房、并带有一后园的院落。清一色楠木房梁、青石起基,红草房顶、灰瓦走檐,白灰抹墙,院墙高两米,这在当时算是很了不起的了。在青庄湖北老河汊之阳置田二十余亩,农忙时需顾短工,也算家道殷实了。
    后来曾祖继承家业,祖父继续守业,祖父娶九龙刘明善先生之女为妻,即我的祖母,这在当时除了因为祖父的人才好,另一半也是因为有一定经济基础吧。后来新中国成立,田产被没收,划成分的时候要划为富农,托人说事才勉强划为中农。否则,真够我们家人“喝一壶”的,差点儿就成了“地富反坏右”。
    大鼓书
    在上个世纪初,农村人的娱乐主要是听大鼓书。我家在街边,门前空地上常有说书艺人表演。有一次,一位叫李开科的说书艺人在我家门前设点唱大鼓,表演的是《姚通征南》。巧合的是故事主人公姚通的父亲叫“姚斌”,在讲到“打姚斌”这一情节时,李艺人是唾沫横飞、鼓点震耳,正说得卖力的时候,适逢我高祖在院子里听到李艺人在大喊“打姚斌…”这一句是真真儿犯了高祖的忌讳,老人家顿时火冒三丈,冲出了院子,扬起拐棍就打向李开科,口中怒斥:我叫你“打姚斌”!李艺人吓得是抱头鼠窜,连大鼓架子都扔了,围观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这个故事被当成趣闻在青湖街上流传了好多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3-30 09: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于公盛堂姚氏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3-30 10: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波 发表于 2015-3-30 09:23
    高祖轶事
    2015-01-25 20:24

          好帖。
          家子弟写的,真实,有感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3-30 10: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波 发表于 2015-3-30 09:25
    转载于公盛堂姚氏博客

    公盛堂姚氏博客主人有姓名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3-30 10: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尧行
    (2015-01-25 20:21:10)
    公盛堂姚氏的博客
           小时候听曾祖母讲,我们是从大尧搬过来的。大尧是个什么样子呢?她成了我梦中向往的神秘地方。
    一晃人已到中年,始终没有去过。
           年逾不惑的我心存不少疑惑:12年给老祖立碑,因为不知道高祖母的名字,所以高祖的坟前没有立,这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回想起高祖父高祖母曾在大尧生活过,因此很想到那里走一趟,说不定能有所发现。其实这个地方并不远,离青湖也就四十里左右。
           14年10月17日上午,请了半天假,决定到大尧转一转(之前上网看过地图,心中对路线已经有数)。金秋送爽、艳阳高照,到青湖后向东沿着新修的柏油马路开足了马力向前奔驰。约行三十里到前湾后由大路转向北行,这是一条乡间的水泥路,沿途是大片的稻田,还没有收割,金黄色的稻浪在阳光下显得那么灿烂可人。由此想到当初高祖为什么要迁到此地开荒,这里的土地的确很肥沃,也很辽阔。
    不觉已到了庄里,南边叫小尧、北边是大尧,眼前就是高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吗?我仔细地打量着这个梦中无数次想象过的村庄,村中有一些湖塘,水很清,有一半以上都盖起了二层小楼,人不多,挺静谧的。
    在一家超市对面的墙根坐着三位上了年纪的人,这不正是我要了解的对象吗?停车、敬烟,其中一位年轻一点的约60岁的人热情地问我找谁?我问这里有姓姚的吗,他们都说没有,我又问这里有哪些主要姓氏、最早搬来的是哪个姓?其中一位王姓老人已经90多岁,饱经沧桑的黑瘦脸膛、长长的白胡子,他说“姓王的比较早,人数也比较多”。旁边60岁的老者补充说:“我们是三槐堂的王姓,人数比较多,另外还有朱、刘、张等人数也较多,其它还有钱姓等杂姓人数少”。我把高祖的情况说了一下,并表明了来意,毕竟年代太久远,他们也说不上来什么了。我询问他们庄名的由来,得知原来此地曾有两个窑:一个大窑、一个小窑,庄名就是这么来的。
           我又沿着水泥路向北,走不多远,看到路边几位上了年纪的人,决定再下来问问,说明来意后,一位70左右的老者说有过姓姚的啊,就是“姚先生”,我心中不禁狂喜,然而后来的话又让我失望了,他说这位姚先生是古城人,是个草药郎中,这和我高祖情况不符。另一位50左右的朱姓大哥很热情说带我去找一位朱姓97岁的老人家再问问,我担心老人家思维和听力如何,他说耳不聋眼不花,我心中一动,决定跟着他再去问问,来到庄里一户人家,坐在门口有一位老者,远远看去也就70多岁,朱姓大哥说就是他了,走近和老人家打了招呼,仔细看,老者昏暗而浑浊的眼睛显现出他的确是饱经岁月的沧桑了,老人的听力、言辞和思维的确很灵活,使我不由得心生敬佩。老人家也肯定的确有一位“姚先生”,是个医生,古城人,两口子带着一个孩子来的,到现在的话应该有九十多岁了。这位姚先生具体叫什么名字不知道。我问“再早前还有姓姚的来吗,我高祖应该有一百三十多岁 了”,朱姓老者表示再早不记得了。他们姓朱的在大尧有七代人了,来得也算比较早了,来的最早的有吴、裴等三个姓氏,不过都没有什么后人了。朱姓是从“海里”搬来的。
           想想高祖所在的年代的确太过久远,王姓和朱姓老者虽已九十多,但是和我高祖比毕竟还晚了很多,所谓岁远年湮,不记得也很正常了。时间已近中午,朱大哥很客气地要我留下吃饭,我表示回去还有事,谢谢他的盛情了。他又很热情的告诉我出庄的路线,虽然是高祖曾在这里生活过,也仿佛我就是他的同乡一般,这里的淳朴民情很让我感动。在路口和之前的几位打了招呼就返回了。
           此行虽然没有查到高祖的有关信息,但也算是替高祖故地重游了一回,圆了一直以来的一个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3-30 10: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追忆我的父亲 (2015-01-25 20:57:15)
    公盛堂姚氏的博客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半年了,然而失去亲人的哀痛至今仍令我不能释怀。多少回梦见慈父的音容笑貌,一声声呼唤亲亲的大大,醒来时已泪湿枕巾……
          亲爱的父亲,你在哪里?在天国吗?从不迷信的我此时真的希望有天国的存在,你在那里和爷爷奶奶团聚而不感到寂寞……
          父亲的一生坎坷而曲折,13岁就没有了我的爷爷,下面还有3个弟妹,奶奶独自一人含辛茹苦拉扯几个孩子长大。作为长子的父亲过早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父亲的少年时光是伴随着挨饿的记忆过来的。十六岁爬火车独自闯关东,给人家干过农活、卖过豆腐,有一次在森林中还差点命丧狼口……
          天生具有文艺细胞的父亲在文革中加入公社宣传队,过了几年风光的日子。曾扮演过“胡传魁”“汤司令”“鸠山”等反面角色,并在县里演出,惟妙惟肖的演技使父亲成为当时的“名角”。父亲也正是在那个时候,经人介绍和同在宣传队的母亲相识并结婚。记得有一次在台下看戏的我观看到父亲在台上被“抓”了起来,竟被吓哭了。
          那时的生活很艰苦,我们一家五口人挤在一间屋子里,可贫穷的日子却不乏欢乐。我是在父亲的二胡声里长大的,《二泉映月》《老房东查铺》…那优美而凄婉的旋律至今仍萦绕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也许父亲自小独立,他结交了很多朋友,或者说是“把兄弟”,常在一起喝酒弹唱,引得左邻右舍来串门,母亲的嗓子也很好,经常是父亲演奏、母亲唱,给我的童年留下了很多温馨而快乐的记忆。
          七十年代初,父亲招工进了镇里的农具厂,并被推荐到白塔埠八一厂学习车工。头脑聪明的他技术一流,记得经常有方圆几十里的人来找父亲加工零件,他成了那个时候的“大忙人”。九十年代中期,厂子经营不善而解散,父亲失了业。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和别人一起贩过猪,也到广东、北京等地打过工,这时父亲已经五十出头了。九八年我成家,了却了父亲的一桩心事。九九年我有了儿子,当时还在深圳的父亲接到了母亲的电话:      “ 红光(我的乳名)大,你有孙子了……”。成了爷爷的父亲回家了。现在家中还保存着父亲笑眯眯地抱着孙子的合影照。打工回来的父亲经人介绍进了镇计生办看大门,在那里一干就是十年。
           父亲是个平凡的人,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他即是个严肃的人,也是个风趣幽默的人,平时不苟言笑,但一打开了话匣子,常常把人引得笑声不断。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他以其独特的幽默给别人带来了欢乐,也伴随着我们快乐的成长。
           只有高小学历的父亲记忆力惊人,就像祖母八十多岁还能背诵三字经一样,年届花甲的他能把《论语》背得滚瓜烂熟,并以其中的名言警句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父亲多才多艺,不但擅长二胡,还会演奏小提琴、扬琴等多种乐器,绘画、书法也很好。逢年过节,经常帮助邻里写对联,我在旁边帮忙理纸,黑亮的墨汁随着运笔在鲜艳的大红纸上流畅的运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我自小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父亲对我们的爱是无声的。小时候我体弱多病,他和母亲带着我四处求医,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记得我6岁那年患肝炎躺在床上想喝鸡蛋汤,父亲在煤炉上亲自给我做好端起喂我的情景。上学后,父亲非常关注我的学习,经常与老师联系。有一次,我考了不及格,还挨了父亲一顿揍,这也是他严厉的一面,所以有时候我也会挺“恨”他的。上中师三年级时,因实习需要自行车,那时家里还没有条件给我买车子,手巧的父亲买了些旧配件愣是给我“焊”了一辆,骑了八十多里路到新浦送给了我。记得当时父亲的裤子磨破了,我到同学那里借了针线给他缝上。看到我平时吃得简单,父亲还带我到饭店打牙祭,当时是点了一只盐水鸭。走时,我目送父亲去车站,看着他渐渐远去的瘦小身影,我的眼泪不由得流了下来。
           父亲一生嗜好烟酒,有多年的胃病史,我多次劝他戒掉,可是已成瘾的他听不进去。2009年2月父亲感到胃痛,久病成医的他自己买了些药用,却没有效果。我们赶紧带他到县医院查胃镜并做了病理,结果竟是“胃癌”,这对于我们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在确诊的时候,我们没有告诉他实情,只是说有严重的胃溃疡。也许是有所预感,父亲让我们把远在浙江的老三叫回家,说是团聚团聚,照个全家福。
    我们兄弟三人决定无论花多大代价也要救父亲。此后带父亲到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并辗转徐州四院、北京中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托人找了郁仁存、赵龙妹等知名专家给父亲看病,可是因为发现太晚,癌细胞已广泛转移,失去了手术机会。父亲做了两个疗程的化疗,期间我从沈阳找了一些偏方,后来吃郁仁存的中药,均没有好转。看着日渐憔悴的父亲,我们心痛不已……在陪护父亲的日子里,他没有过多的担心自己的病情,却总挂念给儿子们带来的经济负担。
           2009年5月15日是个让我刻骨铭心的日子,只能靠吸氧、打点滴维持生命的父亲已陷入了昏迷,看着他艰难的呼吸,我们心如刀绞。下午一点二十分,度过了人生63个春秋的父亲走了,我们强忍悲痛给父亲擦洗了身体,换了寿衣……当从殡仪馆捧回父亲尚余温热的遗骨时,我才强烈的感觉到父亲永远的离开我们了,38年的父子缘分啊,就这么散了,再也找不回他了……
           人们常说“子欲孝而亲不在”,我没想到这个事情这么快就临到了我的头上,父亲按农村话说是“功满孝尽”了,是应该多享几年福的时候,可是我们做儿子的却再也没有孝敬他的机会了,心中永远的痛啊!每每想到此总是心酸不已。
           兄弟姐妹们,趁你们父母健在的时候好好孝敬他们吧!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太多的遗憾。
           愿天下的父母亲平安、健康!
                                                                                                                             2009年11月20日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1-5 14:42 , Processed in 0.11870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