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92|回复: 0

比五峰建县还早二三百年的“茶树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57
  • 签到天数: 328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4-26 08: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比五峰建县还早二三百年的“茶树王”2015-04-25 10:15 三峡新闻网—三峡晚报字号:

    核心提示: 这里虽然山大地偏,却是宜昌正宗的茶叶原产地。茶叶是家庭必备的大众饮品,粗茶淡饭是最朴素也最真实的生活;茶,亦是某种精神的寄托,出神入化。


    三峡晚报讯 本报记者方龄皖 赵宽/文 朱敏/图

    一路向西,目的地采花。

    这个季节走向大山深处,永远是不寂寞的。新修的柏油路又宽又舒坦,只是限速让司机张哥跑起来“很恼火”。公路旁不时有花树一闪而过,让人又惊又喜,还未平静,远处山崖上又突然挂下一道瀑布,让人叹为观止。

    春天已经盛大开场,成千上万数不清的植物正在蓄蕾、抽芽、疯长,或正在开花,或等待开花,或已经开过,无边的草木从眼前掠过,有的叫得出名字,有的稀松平常,没有人知道它们的名字,就像人类一茬又一茬的青春,都曾恣意长过。

    目的地采花,冲着茶叶去的吧?没错,您猜对了。这里虽然山大地偏,却是宜昌正宗的茶叶原产地。茶叶是家庭必备的大众饮品,粗茶淡饭是最朴素也最真实的生活;茶,亦是某种精神的寄托,出神入化。

    作为宜昌一项传统产业,茶叶事关数十万人的生计,他们最不能被忽略。

    出五峰城关再往西,任凭翻山越岭的公路如何左弯右拐,始终与一条河不离不弃。它叫泗洋河,从采花乡的采花台发源,全长120里,流经采花的“九岭十八湾”后,北拐由长阳鸭子口奔进清江,寻找自己的大江大海梦去了。

    给我们做采访顾问的王诗典之前一直担任采花茶叶公司的总经理。2008年,“采花毛尖”经招商引资由国贸经营后,他回到乡政府农办上班,还是管茶叶这摊子事,入行已经40年,是有名的“当地通”。“小时候河里的鱼儿直撞腿,有刁子鱼、乌板鱼、花鱼、黄骨头,还有螃蟹和老鳖。”老王自小在泗洋河边长大,记得河里有种桃花鱼,在河潭里一张一翕地扇动着伞状身子,很好看。那时河里鱼多也傻,很好捉,拿大锤猛砸河里的石头就能把鱼锤闷翻了肚子,“锅里把油放好了,再下河捉鱼,也能不耽误客人吃饭。”“茶叶长的好,其实也与泗洋河雾气蒸腾有关。”王诗典说,泗洋河不仅涵育了茶乡烟雨缠绵的气质,也润泽出当地独有小气候和土壤环境,所以采花茶才有这么好的品质和口感。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在他的著作述及湖北名茶时,把“采花毛尖”列为第一,其后是“恩施玉露”和“峡州碧峰”。

    顺着盘山公路往山顶上爬,我们要去黄家台村,看一株比《长乐县志》成书还早的老茶树,五峰官方文件《茶叶产业调研报告》中称,这棵茶树树龄至少500年。

    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废除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政策,改派流官,从容美土司地盘上析出五峰,依域东有长乐坪立名为长乐县,隶宜昌府。1914年,因与福建省长乐县同名,又更名为五峰县。五峰建县历史短,县志中有关茶史的记载少。清咸丰三年《长乐县志》提及:“每于三月有茶之家妇女,大小具出采茶,清明节采者为雨前细茶,谷雨节采者为谷雨茶,并有‘白毛尖’‘茸勾’等名茶。”

    黄家台村海拔千米,梨花似雪,花期正盛,桃花也还没谢尽,季节明显比山下晚。茶园还处在早芽状态,正是毛尖要求的细嫩采摘,而山下的早芽茶清明前就采得差不多了,现在采的多是“三四叶”的,只能做对细嫩要求不高的珍眉。王诗典说,高山的茶园与低山茶园刚好形成采摘轮次,扩大了毛尖等高档茶的生产能力。“茶树王”在村民朱家权房后一片小茶园的坡底,没有预想的高大,枝繁叶茂,像个巨大的绿色伞盖,树根部盘龙虬枝。王诗典介绍,这是五峰本地群体中小叶品种,去年测量的数据是树冠直径3.5米,树高5.5米,“茶树长高不好采摘,一长高就会被修剪。”“我们小时候它就是这个样子,没见有什么变化。”51岁的朱家权是“茶树王“的主人。他说,老茶树因为芽茶长的好,所以没有被砍保留下来,成为当地茶叶种植历史悠久的一个见证。

    湖北采花茶业总经理沈厚锦介绍,从2008年开始,“采花毛尖”每年给朱家补偿500元,让朱家看护,不许采摘。茶树旁堆放有很多竹竿,“冬天还要给它搭棚子,怕冻坏了。”朱家权向我们报怨,补偿费少了,“每年有很多人来参观,把地都踩坏了。”

    西晋的《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

    两天后,我们在渔洋关见到了五峰茶叶局副局长邬运辉,他说,这是五峰种茶的最早文字记载。古代武陵七县包括五峰和长阳。邬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叶专业,是当地科班出身的资深茶叶专家,最近被派驻到“采花毛尖”做技术顾问。

    唐朝前鲜有关于喝茶文字的记载。公元780年左右,陆羽《茶经》问世,可以想见那时民间饮茶已很普遍。宋欧阳修被贬官宜昌时,写下了“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诗赞,由此可说明,当时宜昌的茶叶种植已经相当发展了。

    以五峰为主的宜昌茶叶被外界所了解和传播,则是近代的红茶。资料显示,早在16世纪后期,“宜红”就已销往俄国、英国,到19世纪80年代,每年外销量达7500吨之多,品质居全国功夫茶第二,仅次于安徽“祁红”。19世纪中叶,英国商人还直接在五峰采花、水浕司等地设立“英商宝顺合茶社”,直接收购红茶。当年的招牌作为文物,被收藏在“采花毛尖”茶博物馆里。

    1938年《湖北茶业产销状况及改进计划》记载,“宜红”产地有五峰、长阳、鹤峰、宜都等19个县。而产量最大、品质最佳者首推五峰、鹤峰两县,渔洋关民生茶号所生产的“春艳”红茶,曾获全国评比第二名。

    解放后,红茶依然是宜昌地区的主打,国家于1950年在宜都设精制红茶厂,专门外销。

    以“采花毛尖”为代表的绿茶则是1980年代市场的产物。老百姓生活提高,对茶叶的数量和品质需求都直线上升,绿茶终于火了。

    程启坤把“采花毛尖”作为湖北绿茶第一,王诗典认为“第一”当之无愧。此前一天晚上,我们在镇上喝过新制的毛尖,绿色的茶叶在洁净的玻璃杯里舒展开来,嫩绿披毫,汤色明亮,老王颇自得地说,“茶好不好要自己喝,什么不用说,先泡来喝,喝完了才会明白。”

    茶乡茶史

    1842年前后

    广东茶商带领大批江西制茶工在五峰渔洋关、水浕司、采花等地开设茶号。

    1899年

    广东郑继庭、林志成、均大福在渔洋关开设 “泰和合”茶社,至1904年关闭。

    1902年

    姚协和在五峰开设茶号,后经营渔洋关恒信茶号,并在五峰定居。

    1913年

    广东卢淑良、卢旭明在渔洋关上办“太和洋”茶号,1926年歇业。

    1925年前后

    江西修水人樊高升、冷德干、樊彬、樊希壁等相继来渔洋关开设茶号,并招收当地黄足三等为徒弟,后黄氏成为五峰一代红茶名师。

    1935年

    黄氏开始独立经营民生茶号。与此同时,中国茶叶公司派徐方干、沈卓银、王昆等人在渔洋关设立茶叶管理处和茶叶指导站。

    1937年前后

    全省收购、精制、运销茶叶较大的厂商有24家,其中五峰有源泰、恒信、民生、华民、同福、民孚、恒慎、合兴等8家,渔洋关成了鄂西南的茶叶集散中心,实称为 “小汉口”。

    1938年

    国家贸易委员会在渔洋关王家冲设“中国茶叶公司五峰精制厂”,后迁至桥河,精制红茶和加工砖茶。

    1943年

    因日军侵犯,茶叶出口受阻,茶号倒闭。至1943年日寇侵入渔洋关,所有剩下的茶号均被烧毁。

    1950年

    在长江岸边修建“宜都茶厂”,精制红茶出口。

    1973年

    在渔洋关修建“五峰精制厂”,亦以精制出口红茶为主。




    “茶树王”根部虬枝。







    旧日的制茶品茶工具,如今已成为“采花毛尖”茶博物馆的展品。




    树龄至少500年,高5.5米的“茶树王”,没有预想的高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0 19:44 , Processed in 0.0995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